《牡丹的拒绝》教学参考

合集下载

《牡丹的拒绝》PPT教学培训课件

《牡丹的拒绝》PPT教学培训课件
《牡丹的拒绝》
This template is the internal standard courseware template of the enterprise
导入语
Special lecture notes
• 牡丹是花中之王,人们用国色天香来 赞颂它。牡丹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 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它是文人 画士陛下绝佳的题材。北宋著名的哲 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到: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自李唐 来,世人甚爱牡丹。”可见一般人都 很爱牡丹。
Special lecture notes
皇冠型——烟绒紫
Excellent handout template
Special lecture notes
提问:题目好在哪里呢?
Excellent handout template
Special lecture notes
提问:人们为什么喜爱牡丹?为何 “滔滔黄河般涌进洛阳城看牡 丹”?
Special lecture notes
托桂型——青龙卧墨池
Excellent handout template
Special lecture notes
皇冠型——白鹤卧雪
Excellent handout template
Special lecture notes
皇冠型——白雪塔
Excellent handout template
Excellent handout template
Special lecture notes
提问:(联系文题)牡丹拒绝了什么?从本 部分找牡丹失约、拒绝的原因是什么?
• 提示:牡丹拒绝寒冷绽放,拒绝于四方的 看花人,拒绝的是人们对它的不切实际的 要求,是人们的崇拜。拒绝本该属于它的 荣誉和赞颂。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学目的:1、体会牡丹的高贵品格。

2、由物及人体会作者赞美的人的高贵品格。

3、欣赏作者构思巧妙、脉络清楚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牡丹拒绝的原因体会作者所要赞颂的牡丹的高贵品格,并由物及人。

教学难点:对牡丹拒绝原因的分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一)《爱莲说》(二)诗人眼中的牡丹(三)世人眼中的牡丹牡丹被视作中国的国花,中国人喜欢用牡丹图案作为装饰,同学们请看: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成的图案寓意“长命富贵”。

牡丹玉兰绘在一起,象征“玉堂富贵”即“富贵之家”之意。

牡丹海棠绘在一起寓意“满堂富贵”即老少同贵。

牡丹与鱼绘于一图案中,即“富贵有余”。

牡丹图案周围饰月季、长春草等,象征“富贵长春”。

瓶(平)插牡丹(富贵)其意表示:“富贵平安”。

诸如此类,无一例外人们都把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

(板书)但有一位当代女作家却持了不同的意见。

她品出了一些被人们忽视了的东西,并把这一种感悟诉诸笔墨,传之众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作家——张抗抗,认识她的作品——《牡丹的拒绝》,认识她对牡丹的独特的感悟。

二、作者简介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现为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迄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近500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多次获各类文学奖,许多作品被译为英、德、法、日文介绍到海外。

她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

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三、整理感知1.积累雍容华贵惊世骇俗跋山涉水蔚然成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黯淡萧瑟恣意窥视膜拜安之若素2.脉落第一部分: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看牡丹。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牡丹的拒绝》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牡丹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牡丹的拒绝》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特点。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及运用。

3. 牡丹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正确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牡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牡丹的美。

(2)简介牡丹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学习字词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牡丹的短文。

3. 搜集有关牡丹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单元测试评估:进行单元测试,全面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读赏析感悟人生——《牡丹的拒绝》课堂实录

品读赏析感悟人生——《牡丹的拒绝》课堂实录

品读赏析感悟人生——《牡丹的拒绝》课堂实录【关键词】品赏课文感悟生命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二、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脉络结构,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与能力)2.掌握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3.感悟牡丹的品格,启迪自己的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教学重点目标2、3。

四、教学难点目标3。

五、教学过程(视频展示牡丹花的美丽图片后引入)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所以我们不吝惜用最美的文字来赞美鲜花。

陶渊明爱菊,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句;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林逋爱梅,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

牡丹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一直受到世人的喜爱,今天,作家张抗抗又让我们认识到牡丹另一面的美丽,让我们通过品读赏析、分享感悟的方式,一起来学习《牡丹的拒绝》。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任务条进行预习交流并板书。

(学生小组内热烈交流,每小组各有一至两人到黑板板书)师:(板书结束)请各小组按任务条顺序展示,请第一小组。

生1:我们组展示的是导学案第一题。

引用武则天怒贬牡丹至洛阳的传说有何作用?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这部分的作用是(指示板书):内容上,表现牡丹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高贵品质;结构上,为下文写牡丹拒绝提前开放、拒绝权贵作铺垫。

我的展示结束,请问大家有什么疑问吗?生2:你说的“坚持真理”是什么意思,能结合课文说说吗?生1:就是牡丹在寒冷的天气里不提前开放,遵守它的花期和生长的规律。

生2:但这怎么能说成是“坚持真理”呢,我觉得你们这个词用得不好。

生1:那你说用什么词好?生2:我觉得用“不同流合污”好一点。

(众笑,纷纷否定这个词的准确性)生3:我觉得牡丹不因为众人的到来而提前开放,遵循自己的规律,所以用“坚守自己的个性”更好。

(众掌声,表示赞同)师:看来这个说法支持率蛮高的,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生4:“坚守自我”更简洁。

牡丹的拒绝

牡丹的拒绝

《牡丹的拒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由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可贵品格领悟做人的道理。

2.学习和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体会和学习牡丹的个性美和品位。

【教学难点】文章的深刻内涵及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认真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语:人们常用“国色天香”来形容一种花,它就是人称“花中之王”的——牡丹。

的确,牡丹花开,富丽堂皇,雍容华美,在世人心里,它象征着——富贵。

著名散文作家张抗抗却独树一帜、独辟蹊径,于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发现了牡丹的另一种美。

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吧。

(或由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导入。

明确:本诗生动地刻画出贾岛寻访友人而不得见的怅然若失却又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尤其是当我们对某个事物慕名已久,历经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却不得一见,无功而返之时,我们的内心常常充塞了惆怅、失望、愤懑甚至怨恨的复杂感情。

然而,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却以自己独具的慧心,反题正做,将一件令人扫兴的事演绎为一篇精彩的文章,并给人以启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的拒绝》。

)二、作者简介(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强调重点内容)。

张抗抗,我国当代女作家。

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

1966年初中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劳动,工作8年。

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编剧专业。

19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牡丹的拒绝 教案(模板)

牡丹的拒绝 教案(模板)
3然而牡丹丝毫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绽放发的时节,留给看花人的只能是惊愕、失望和疑虑。既然现实中看不到的,只能寄托于什么啊?——想象
·文中的“你”,又都看到了什么?——花开花落
·牡丹花开是怎样的情景呢?文中有没有相关描写的句子,(17段)
·牡丹花落又是怎样的情景呢?(19段)
·牡丹,它愿意接受委顿而衰老的死去吗?文中哪一句话告诉我们?
二、初读课文
1、了解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标注出生字、生词。
揣chuai着缭绕liaorao飕飕sou侥jiao幸皓hao齿贬谪bianzhe濡ru染(相依濡沫)烁shuo
3、按座位号分段朗读课文,点评字词读音。
“姚黄”为牡丹花王、“魏紫”为牡丹花后
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内涵教学难点品味文章教学内容修改建议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文人之中几乎没有不爱花的
编号003
编写人
李玉兰
课题
《牡丹的拒绝》




知识与
技能
1、理清本文的脉络和结构,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
2、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其实接下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武则天看到牡丹到了洛阳开得是那么鲜艳,越发恼怒,于是就一把火少了牡丹,之间熊熊烈火中牡丹的枝干早已烧成了火炭,但牡丹花却在烈火中怒放。
种种传说,都给洛阳牡丹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正映照了文中的一句话,是什么?
“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过渡:所有这些都大大膨胀了人们观看洛阳牡丹的欲望,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观看牡丹,但是等待人们的是什么?
“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逍遥。”

牡丹的拒绝观摩课

牡丹的拒绝观摩课

《牡丹的拒绝》教学设计繁昌一中程婷婷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脉络结构,掌握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2.感悟牡丹的品格,启迪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由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可贵品格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文本细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 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又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是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哲理散文,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

二、研究探索(一)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情感线索1.结合文章题目思考:“牡丹”拒绝了什么?明确:寒冷、阴雨(8—14)萎顿、衰老(18)苟且、媚俗(19)(学生齐读“明明是梧桐发叶——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2.牡丹究竟为什么拒绝呢?点拨:①“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②牡丹不能“轻易改了性子”。

——“(19段)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

”拒绝的原因是花期未到,要遵循自己的原则,要张扬自己的个性。

(指导学生齐读)(二)合作探究,细读文本深化理解既然有所拒绝,相对的必会有所坚守,牡丹坚守的是什么?通过“拒绝”表现了牡丹怎样的品性?明确:坚守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准则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高贵不吝惜生命(重点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品性点拨: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守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②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③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牡丹具有高贵的品质。

它拒绝的是人们对它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是人们的盲目崇拜,它拒绝的是不属于自己的虚华,它所以拒绝,正是要固守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它所以拒绝,正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使自己那一年一度的绽放来得更加庄严而壮丽。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学目的:1、体会牡丹的高贵品格。

2、由物及人体会作者赞美的人的高贵品格。

3、欣赏作者构思巧妙、脉络清楚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牡丹拒绝的原因体会作者所要赞颂的牡丹的高贵品格,并由物及人。

教学难点:对牡丹拒绝原因的分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㈠人们爱花,喜欢用花来装点生活、传情达意。

花既无人言,也无鸟语,却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有一种花,它花大色艳,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素有“花王”美誉。

李孝先说“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刘禹锡赞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更有诗云“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

这就是牡丹。

㈡牡丹被视作中国的国花,中国人喜欢用牡丹图案作为装饰,同学们请看: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成的图案寓意“长命富贵”。

牡丹玉兰绘在一起,象征“玉堂富贵”即“富贵之家”之意。

牡丹海棠绘在一起寓意“满堂富贵”即老少同贵。

牡丹与鱼绘于一图案中,即“富贵有余”。

牡丹图案周围饰月季、长春草等,象征“富贵长春”。

瓶(平)插牡丹(富贵)其意表示:“富贵平安”。

诸如此类,无一例外人们都把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

(板书)但有一位当代女作家却持了不同的意见。

她品出了一些被人们忽视了的东西,并把这一种感悟诉诸笔墨,传之众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作家——张抗抗,认识她的作品——《牡丹的拒绝》,认识她对牡丹的独特的感悟。

(三)牡丹,因为它的国色天香而为我们熟知。

但是他还有一个别名-焦骨牡丹。

相传一个冬天,武则天到后花园游玩,却因为天气严寒,见到百花凋谢,万物萧条,心中懊恼,进而突发奇想“要是百花在寒冬开放,那该是何等的壮观.”于是对百花下诏:“明日游上苑,火速报春归,花需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百花摄于武则天的威势,不得不从。

于是第二天,只见漫天飞雪中,百花齐放,武则天龙颜大悦,但瞬时脸色大变,因为花园中独有牡丹不见花开。

遂下诏讲牡丹逐出长安,贬至洛阳。

哪只这些牡丹在洛阳所开之花居然比在长安时还要娇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的拒绝》教学参考
课文说明
这篇散文不仅记叙了牡丹被贬洛阳的传说,描摹了它雍容华贵的风采,更以拟人的手法赞美了牡丹不同凡俗的个性与品格。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7段),记叙牡丹的奇遇。

第1—2段:极写牡丹的美。

强调“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以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第3—5段:是过渡。

将一般性的吟咏牡丹,过渡到专写洛阳的牡丹。

为此,还特意引证了古人欧阳修的诗句“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以突出洛阳牡丹的非同一般。

第6—7段:借武则天怒贬牡丹的传说,为洛阳的牡丹增添了传奇的色彩,人文的底蕴。

于是,“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更“勾起人的好奇”。

第二部分(8—16段),凸显牡丹的性格。

第8—10段:一段话,转入这一届牡丹花会;一段话,点明这一届花会的特异之处——连日阴雨,冷风飕飕;一段话突出了洛阳牡丹的号召力——“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来了。

三段话留下一个疑问:按时而来的看花人能否看到盛开的牡丹?
第11段:仍是突出牡丹的重要。

这重要,体现在这句话中:“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

言下之意是,没有牡丹盛开的春天,怎能算是春天呢?
第12—16段:有了前面的铺垫,这几段就集中写了牡丹的性格。

尽管其他的花都已开放,慕名而来的游人也准备把“荣誉和赞颂”献给它,但牡丹却不从众,不随俗,不畏强权,不慕虚荣,不因外界的各种干扰而随便改变自己的个性与固有的开花规律(需要适宜的气温),显示了牡丹一贯的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17—19段),表现牡丹的风貌。

第17—18段:既然眼前的牡丹尚未盛开,那就想象。

运用华丽的词语,排比的句式,极尽想象之能事,把牡丹盛开时的美景,“满城人人皆若狂”的盛况,都描画出来。

第19段:是回忆,回忆当年所目睹的“牡丹的落花”:“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这是怎样的壮美啊!美得轰轰烈烈,美得惊心动魄。

第四部分(20—22段),感悟牡丹的品位。

第20—21段:写人们理解牡丹,理解牡丹为什么拒绝寒冷,拒绝盛开。

而“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则表明:人们尊重牡丹的“花期”,牡丹的“规律”。

对于牡丹的高贵之美、个性之美、品味之美,人们当然不会拒绝,且会由衷地赞美。

第22段:写“我”的感悟。

是总括全文,也是升花。

花“有品位之高低”,人更是如此。

唯其“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而更见其珍贵。

教学建议
方案一:着眼于理解课文,欣赏课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向学生介绍有关武则天将牡丹发配到洛阳的传说
(二)让学生阅读全文,然后发现问题、回答问题:
1、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为什么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文章的题目是“牡丹的拒绝”,文中又多处提到牡丹的“拒绝”。

到底,牡丹拒绝的是什么?
(三)让学生阅读下面的文字,指出这些文字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1、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2、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

第二课时
(一)这篇这篇课文的语言很美,可让学生从中再抄录几段自己喜欢的文字,细加品味。

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或分析书写下来。

(二)让学生交流各自抄录的段落,交流各自的感受或分析。

(三)组织学生归纳出牡丹的性格与品位。

(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结尾处的这句话:“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这里,人们不拒绝的“美”是什么?
方案二: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用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着重思考并书面回答以下问题:
1、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为什么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文章结尾处写道:“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应怎样理解引文中“牡丹的拒绝”与牡丹的“美”?
(二)组织学生归纳出牡丹的性格与品位。

(三)让学生从课文中抄录几段自己喜欢的文字,细加品味。

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或分析
书写下来。

互相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