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教材)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赶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五、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诗意氛围。

同学们,古诗词中经常有“人生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样的诗句,送别是古诗词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的送别佳句也有很多,你们还记得吗?来让老师来考考你们我读“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孩子们的记忆力可真好呀?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份浓浓的友情。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饱含萋萋满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师:谁想来读一读?(指3 名读三种不同的读法)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他是一首送别诗的。

小学语文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游园不值》课件

小学语文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游园不值》课件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 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其学出于叶适,与真 德秀友善。诗属江湖诗派。有《四朝闻见录》《 靖逸小集》。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 日游园所见所感。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 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 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 而有层次。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 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 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淡泊名利的人
小中见大,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红杏”一 词一语双关,喻园中主人闭门隐居,但他的美德 、名声在外。说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压抑 不住的。
前两句扫兴、惆怅之感 后两句欢快、喜悦之情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 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
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 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游园不值
古诗词诵读 小学语文·部编本·六年级下
目录1.创作背景源自3.古诗注释2.古诗译文
4.古诗赏析
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 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 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 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诵读》课时4PPT课件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诵读》课时4PPT课件
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 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 人来开。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想到花园里去游玩未遇到主人,不能 进园观赏。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题目一作《别 意》。 这是一首送别词,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表达了词 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 情趣盎然,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处州 龙泉人,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 的生卒年皆不详。绍翁属江湖派 诗人,多写田园风光,富生活情 趣,尤善七言绝句,代表作《游 园不值》有“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匠心独 具,富有生活情趣。叶绍翁长期 隐居钱塘西湖,与葛天民有往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的诗人王观所写的《卜算子·送鲍浩然 之浙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 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 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译文:江岸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 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像落叶漂浮在
水面的小船 你
风浪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 儿看不见
译文: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 时现在风浪里。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
小诗,反映了渔民捕鱼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渔民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
诗词链接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二) 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
——[唐]韩愈《游城南十六首·遣兴》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 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
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有很多著名的诗词。 主要作品:《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 《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严先 生祠堂记》等。
舍青青,柳色如洗,环境越美,越让人不忍离别,也就更衬 出依依惜别的情绪。三、四两句剪取了饯行宴席上一刹那间 的情景,这“一杯酒”代表了自己珍贵的感情,是友谊的象 征,同时多饮一杯,就是多挽留对方一刻。诗人把一种具有 普遍性的感情——友谊,表现得极其饱满深挚,自然朴素, 使这首诗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成为送别曲、友谊曲, 更成为离筵别宴的绝唱。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早春,当时韩愈 任吏部侍郎,虽然任职时间不长,但他此时心情很好。 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 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唐穆宗非常高兴, 把他从兵部侍郎调为吏部侍郎。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

早春呈水 部张十八 员外
看早春 赞早春
春雨:雨润如酥 惊喜
草色:遥看近无 好:最是春好处
对比 绝胜:烟柳满皇都
喜爱 赞美
5 江上渔者 宋 •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意: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 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渔人吧, 正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 下颠簸,飘摇不定。
惜春
最脍炙人口的诗, 最唯美动人的词, 最感人至深的情! 这都是上下五千年 智慧的沉淀和岁月酿制的精华! 相信你课后可以积累的更多!
部编版
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 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头两句 写得很幽默风趣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 有意拒客,为下文做铺垫。后两句诗形象鲜明, 构思奇特,景中寓理,揭示了一切新生的美好 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 任何束缚,蓬勃发展的道理。
结构图解
游园不值
叙事 抒情
诗意:回想当初出征 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 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 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 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 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 会!
赏析:主要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 抚今追昔,表达了从军将士思归的情怀。“杨柳依 依、雨雪霏霏”对比出征时和归返时的不同情景, 表明军旅生活的漫长。“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写出了眼前的困境,加深了他的忧伤。最后两句悲 叹,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诗意:京城的街道上空丝雨纷纷, 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 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 满城的暮春。
赏析: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 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 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 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 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 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教案(部编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教案(部编版)

【教学要求】1.让学生阅读古诗词,大体把握古诗词的意思。

2.让学生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一、学习《采薇》(节选)。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根据内容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节选)就是选自《诗经》。

(板书:风雅颂)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采薇》(节选)。

[板书:采薇(节选)]同学们,你们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

)你们见过“薇”吗?(出示课件1)课件1:“薇”的图片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学生朗读。

教师相应指导“雨”的读音。

雨:多音字,根据解释“下(雨、雪)”,这个字在这里应该读“yù”。

(3)学生一齐朗读,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2)“杨柳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们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表达。

)课件2:柳树的图片(2)理解“昔我往矣”的意思。

(教师提示: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战士归乡时的情景。

)回想“我”离开家乡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即将出征的“我”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呢?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有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兵役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3)理解“雨雪霏霏”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春夜喜雨》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春夜喜雨》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2.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3.按节奏读诗。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指名读诗,评价。 5.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春天的一个雨夜。成都。) (3) 一 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二、说学情
学生以前学过杜甫的诗,对诗人有一定了解,能较流利读通古诗。他 们通过多年的学习,对古诗的学习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但通过对学生 的调查,发现孩子们学习古诗更多的功夫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上,对 于如何体悟诗情了解的还不是很多。
六年级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 阅读能力,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对诗歌的 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 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 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 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
本课教学时将学习重点变为教给孩子如何利用举像、造境、会意、入情 等方式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将文字间隐藏的画面和体现的感情形 象化,使孩子对于诗句有更深入的认识。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帮孩子进一步形象化地理解古诗,通过拓展对这一类古诗和诗人杜甫有更 深入的认识。
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 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 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应该努力使自 己的教学向它靠近。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并穿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 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待到天明,看看这带着雨 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 个锦官城定会变成繁花似 锦的世界。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 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1、齐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感受诗词大意。 3、再读课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 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 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 《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 《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这两句诗描写了分别时的情景,诗人既不描写饮 酒的场面,也不直抒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是别具匠心 地借酒席上劝慰的话,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之情 ,也是劝慰朋友旅途珍重,一路顺风。语气充满深情 ,虽带惆怅却不失雄壮。
整体感知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 、 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 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王维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ICAIKETANG
七彩课堂 伴你成长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 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 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 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 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 /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 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 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 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 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 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 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 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 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 逝啊!
赏析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 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 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他从眼前的 “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 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 作精神。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刚刚把春天送走, 又要送你归去。要是到 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 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浣溪沙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 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译文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 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泊船瓜洲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 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时任 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唐宋八大家” 之一。今有《王文公 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 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 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 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 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 安(今福建建瓯)。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长 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 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 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 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 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 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 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 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 的蔷薇。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 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 收卷诗书,我高兴高光得快要发狂!白 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 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仿佛 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 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 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前,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 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后来在 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 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 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选读内容
古诗词诵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根据内容不 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采薇(节选)
薇:野豌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
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 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 墙外来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北宋 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 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 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 《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 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 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 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 开的世界。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 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 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 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
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 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 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清 平 乐
黄 庭 坚 (1045-1105) , 字 鲁 直 , 号 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 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 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后因 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 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 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早春呈水部张 十八员外
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世称韩昌黎,倡 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 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 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 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朗读课文 扫清Fra bibliotek碍译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 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 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江 上 渔 者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范文 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写作背景
王安石任宰相,他一心想为黎民百姓谋福,大刀阔 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却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最后皇帝对 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 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皇帝又 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 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