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韩缜简介 北宋哲宗时期中书侍郎宰相韩缜生平
五代十国文学家韩熙载生平简介

五代十国文学家韩熙载生平简介韩熙载,字叔言,其先为南阳人,后家于齐,遂为潍州北海人。
五代十国南唐时名臣、文学家。
南唐烈祖时,召为秘书郎。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五代十国文学家韩熙载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韩熙载也叫韩文靖,祖先是南阳人,曾祖父那一代一直到他的父亲,都是做官,分别担任太常卿、侍御史、秘书少监。
公元902年,韩熙载出生在潍州北海,从小就刻苦学习,饱读诗书,二十出头考上了进士。
由于父亲被卷入了王公俨的事件中,韩熙载被迫逃亡。
出于好朋友李谷在汝阴和交通方面的考虑,他流亡到了吴国,为了融入当地,上交了一份《行止状》给吴睿帝。
虽然韩熙载的《行止状》写得气势恢宏,足见其才能,但他的这份傲气也被人指指点点,之后几年并没有被器重。
公元937年,李昪当上了皇帝,重新重用了韩熙载,任命他为秘书郎,并希望他能辅佐太子李璟,七年间韩熙载的文采得到了李璟的赏识。
六年后,太子登基,韩熙载被委以重任,官职做到了知制诰,却因为他的过于耿直和公正,招来了很多人的记恨。
韩熙载曾一度遭陷害被贬官,后官复原职,并升迁到了户部侍郎的职位。
公元955年,后周进攻南唐,韩熙载建议李璟不要用陈觉,李璟不听,导致南唐国力衰弱,积郁成疾的李璟去世了。
李煜登基后,因为性格原因,有不少人对韩熙载不满,使得他的为官之路也不是很顺,几上几下。
作为朝中的重臣,李煜对于晚年的韩熙载可以说是很宽容、很尊敬了,以至于在他寿终就寝时,追封他谥号,为穷困的他挑选不错的墓地,并请名士写墓志铭。
韩熙载是个什么样的人韩熙载自幼通读诗书,擅长写书作画,特别有才华,文学造诣颇高,一生写了不少诗文典籍,包括《韩熙载集》、《拟议集》等,可惜基本上找不到了。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韩熙载还在音律上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韩熙载出生于官宦世家,继承了家中为官的思想,后来也位居高位。
只是过于耿直的他还没能适应圆滑的为官之道,加上自己本身恃才自傲,得罪不少同僚,这也是其仕途坎坷的原因之一。
唐朝宰相韩滉的趣闻故事 韩滉的诗词代表_历史故事

唐朝宰相韩滉的趣闻故事韩滉的诗词代表唐朝宰相韩滉,生于公元723年,是太子少师韩休的儿子,字太冲,长安人氏。
韩滉既在唐朝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绘画史上也是不可或缺,响当当的人物。
韩滉是唐朝著名画家,所作画作被后世人珍藏,虽然大部分已经遗失,但遗存今天的《五牛图》仍然被称为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因为祖上有功,韩滉在唐玄宗时期,以门荫入仕,任同官主簿,后入朝任殿中侍御史,累迁尚书右丞。
大历六年任户部侍郎判度支,与刘晏分领诸道财赋。
大历十四年,韩滉出任晋州刺史。
当时的时局不稳,各地兵变民变之事时有发生。
韩滉在参加镇压藩镇叛军的战役中立有打工,因此得到朝廷信赖,在贞元元年之事,同平章事、江淮转运使,次年封晋国公。
韩滉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韩滉在吏部当值的时候,发生了盗贼杀害富平县县令韦当的事件。
县吏抓获犯人,却发现犯人是隶属北军的禁军。
监军鱼朝恩出面求情,唐代宗也下诏赦免,其他官吏都决定将此人放了。
但是韩滉却不同意,他坚持对犯人依法判刑,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
他坚持上奏疏反驳,最终让犯人成功伏法。
韩滉当初与刘晏分领诸道财赋的时候,就以治下严厉而出名。
在他的严酷治理下,国库充盈,官吏也不敢对他有所期满。
但是他过于严苛,甚至发展到后来许多百姓都对他十分不满的地步。
韩滉不仅严酷,而且非常暴躁,为相之时受到唐德宗重用,以至于大权专揽,其他宰相只是在相位上充数罢了。
就连韩滉自己提拔起来的宰相柳浑都指责他:先相公因气量狭窄,苛察细事,出任宰相不满一年便被罢免,如今你更是变本加厉了。
你怎么能够在听政之地拷打官吏,以至出了人命呢!妄自尊大,滥用权势,这哪里是人臣所应做的事情呢!不过好在韩滉还是明事理的,柳浑指出缺点之后,他此后便也开始多加注意了。
据说有一次官员前来见他,因为没有按时到,所以被气急的韩滉命人用鞭子打了他一顿。
那人求情道:我还有归属,不能按时前来,请求宽恕。
韩滉生气的说:你是宰相手底下办事的人,还能归谁管?那官员回:我还归阴间管。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介绍 精品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介绍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下面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
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才,他的影响使无数帝王将相相形见绌。
在中唐的政治舞台上,他扮演过监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诰、刑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绩。
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_写作技巧

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作家的合称,下面小编整理了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方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人物生平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
关于韩侂的历史故事

韩侂(约公元前2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人物,主要活跃于西汉初年。
以下是关于韩侂的一些历史故事和背景:
1. 身世背景:韩侂原是一个名门之后,但因为家族遭受政治迫害而落魄。
他的父亲被处死,家产被没收,使得韩侂家破人亡。
2. 逃亡和复仇:韩侂为了复仇,流亡在外,逐渐积累力量和声望。
最终,他返回都城,以一个新身份出现,计划推翻那些曾经迫害他家族的人。
3. 智谋计策:韩侂不仅是一个勇敢的战士,而且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和政治领袖。
他运用智谋和策略,联合各方势力,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4. 对汉朝的影响:韩侂的活动对西汉朝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力量和影响力使得汉朝的一些统治者感到威胁,但最终他还是被一些强大的汉朝将领所击败。
5. 历史评价:尽管韩侂最终未能成功地推翻汉朝,但他的勇气、智慧和对正义的追求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被后人广泛传颂。
总的来说,韩侂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家族荣耀和复仇的主题。
尽管他的生涯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但他仍然是一个值得尊敬和纪念的人物。
北宋名臣韩亿简介 韩亿是怎么死的?_历史故事

北宋名臣韩亿简介韩亿是怎么死的?韩亿是北宋时期著名大臣,性情稳重,本人端方严谨,工作勤奋,就是在家闲居的时候也未曾懈怠。
在为官期间,韩亿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想法。
他认为官员小吏在皇帝圣明,天下安定富庶的时候,犯些小错误是值得原谅的。
毕竟每个人都有私心,为自己谋取一些利益是说的过去的事情。
这个观点,受到当时和后世许多人争论。
人物档案姓名:韩宗魏别称:韩忠献、韩忠宪字号:宗魏谥号:忠献/忠宪国家:中国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汉族出生地:真定灵寿出生时间:972年去世时间:1044年官职:太子少傅追赠:太子太保主要作品:文集十卷咸平五年,韩亿进士及第,授职大理评事、知亳州永城县。
在担任亳州知县期间,处理政事的能力十分出色,以至于当其他郡县有不能处理的诉讼案件的时候,郡守会将事情交给韩亿处理。
因为在知县任上的功绩,韩亿很快就被升为陈州通判,又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和相州知州。
在为陈州通判的时候,韩亿就遇见过河流泛滥成灾的情况。
他一力主张修建堤坝,却不侵占百姓一分一毫的银两,并未向百姓增加赋税。
等到知相州的时候,又遇见河北发生旱灾。
当时转运使未曾据实以告,使得灾情越来与严重,朝中却未曾赈济灾民。
最后还是韩亿独自上言,陈明情况,使得百姓得以借贷租米。
也许是因为多年处事公道,。
事事为民着想,侵犯了某些人的利益,所以韩亿的儿子后来被人诬陷收受贿赂。
韩亿因此受到牵连,降职任大名府通判。
不久任殿中侍御史,升任侍御史,安抚淮、浙,又升为开封府判官,任河北转运使。
宋仁宗初年,韩亿任直史馆、知青州,以司封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大理寺丞。
三司变更茶法的时候,韩亿秉公处置,宰相以下许多官员都因此受到弹劾。
这种秉公办事的立场,使得韩亿受皇帝重用,独掌台务超过一年。
后授职龙图阁待制,奉命出使契丹。
再出使契丹期间,机智敏捷,挽回了其他使臣失言之过,维护了宋朝大国尊严。
出使契丹归来后,韩亿又任亳州知州,升兵部郎中、同判吏部流内铨,以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历史趣谈:北宋政治家韩琦生平简介 韩琦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政治家韩琦生平简介韩琦是怎么死的导语: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
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
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
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
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
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
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熙宁八年(1075)六月,韩琦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
宋神宗为他“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宋英宗庙庭,备极衰荣。
有《安阳集》五十卷。
《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北宋政治家韩琦生平简介早年经历韩琦于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出身世宦之家。
据韩琦墓志记载他祖籍为河北赞皇县。
据《泉州府志--人物志-官宦卷》记载:“韩琦出生于泉州北楼生韩处(现为泉州文管会立碑保护),宋景德年间,其父韩国华任泉州知府时与婢女连理生下韩琦。
后随父韩国生活常识分享。
诗人生平简介

着名诗人生平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宋代诗人、哲学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词结有《晦庵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宋代着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
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04~1207)年,宋代爱国词人。
字幼安,中年所居曰稼轩名,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山东济南人。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有《稼轩长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韩缜简介北宋哲宗时期中书侍郎宰相韩缜生平
导语:韩缜(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
韩绛、韩维之弟。
庆历二年进士。
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自
韩缜(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
韩绛、韩维之弟。
庆历二年进士。
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自龙图阁直学士进知枢密院事。
曾出使西夏。
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知颍昌府。
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谥庄敏,封崇国公。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韩缜,字玉汝。
登进士第,签书南京判官。
仁宗以水灾求直言,缜上疏曰:“今国本未立,无以系天下心,此阴盛阳微之应。
”词极剀切。
刘沆荐其才,命编修三班敕。
前此,武臣不执亲丧。
缜建言:“三年之服,古今通制;晋襄衰墨从戎,事出一时。
”遂著令,自崇班以上听持服。
为殿中侍御史。
参知政事孙抃持禄充位;权陕西转运副使薛向赴阙,枢密院辄画旨除为真;刘永年以外戚除防御使;内侍史志聪私役皇城亲从:缜皆极论之。
帝为罢抃,寝向与永年之命,而正志聪罪。
迁侍御史、度支判官,出为两浙、淮南转运使,移河北。
夏谅祚死,子秉常嗣,遣使求封册。
朝廷方责夏人不修职贡,欲择人诘其使。
缜适陛辞,神宗命之往。
缜至驿问罪,使者引服,迨夜,奏上。
帝喜,改使陕西。
入知审官西院、直舍人院。
以兄绛执政,改集贤殿修撰、盐铁副使,以天章阁待制知秦州。
尝宴客夜归,指使傅勍被酒,误随入州宅,与侍妾遇,缜怒,令军校以铁裹杖棰杀之。
勍妻持血衣,挝登闻鼓以诉,坐落职,分司南京。
秦人语曰:“宁逢乳虎,莫逢玉汝。
”其暴酷如此。
久之,还待制、知瀛州。
熙宁七年,辽使萧禧来议代北地界。
召缜馆客,遂报聘,令持图牒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