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与信仰:甘肃中东部的傩祭“烧社火”
甘肃过年风俗社火的作文

甘肃过年风俗社火的作文Title: The Vibrant Social Fire Customs of Gansu during the New Year 甘肃,这片位于中国西北的神奇土地,每逢新春佳节,便会上演一场场热闹非凡的社火表演。
In Gansu, this magical land in northwest China, a lively series of social fire performances are staged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社火,作为甘肃过年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是当地人民欢庆新年的独特方式。
Social fi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New Year customs in Gansu, combines various art forms such as dance, music, and drama, serving as a unique way for the local people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表演者身着五彩斑斓的服饰,手持彩扇、花伞等道具,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翩翩起舞,场面壮观。
The performers, dressed in colorful costumes and holding props like colorful fans and flower umbrellas, dance gracefully with the accompaniment of lively gongs and drums, creating a spectacular scene.社火表演中,不仅有传统的舞龙舞狮,还有富有地方特色的秧歌、高跷等表演形式,充分展示了甘肃文化的独特魅力。
In the social fire performances, there are not only traditional dragon and lion dances but also local-flavored performances such as yangge dance and stilt walking, fully demonstrating the uniquecharm of Gansu culture.观众们围观喝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共同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甘肃人的信仰文化礼仪

甘肃人的信仰文化礼仪在甘肃,裕固族、土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信仰禁忌,这些传统文化习俗是千百年来固化形成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信仰文化河西走廊遥遥千余里,风沙大,植被稀少。
绝大部分城乡散落在走廊之中和四山脚下,一部分农牧民居于深山老林中。
他们的居住信仰集中反映在水崇拜、日崇拜、风崇拜和动物崇拜。
民居建筑,讲究水源旺盛、阳光充足、避风性强。
日常生活中,多有祭山、祭水、祭风、祭日的风俗。
陇东的庆阳地区,属高原平塬型地方,土地肥沃。
这里的民居特别讲究与理想人格的同构,房屋规格、方位、朝向与家庭伦理密切相配,崇尚质朴风格与做人标准的内在联系。
村落信仰、民居信仰与民俗活动化整为一,多神崇拜在民居中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平凉,地理地形呈多元化形态,民居状态也较为复杂。
在房址选择、院落布局、房屋建造上,文化神秘主义始终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院神、洞神、水神等等,无不参与其间。
在天水地区,民居经历了从穴居到青堂瓦房,在环境选择上注重地质条件和水源;在方位上注重朝阳;在布局上注重条理;在建材上注重牢固。
居落营建中,强调天、地、人“三才”对应,阴阳、五行和谐统一,特别注重龙脉、生气,达到“开天地准”、“与天地准”、“开天明道”的基本原则。
岁时习俗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
武威习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腊八粥。
腊八日夜晚,也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除夕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
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
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
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
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春节俗称过年。
正月初一凌晨,合家老幼均着新装,齐集堂屋前,设供上香,燃放爆竹,接迎神灵,祭奠祖先,行“迎神纳福”之礼。
甘肃社火作文500字左右

甘肃社火作文500字左右
最热闹的要数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堪称陇东黄土高原民俗艺术的狂欢盛宴,它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听爸爸妈妈说:每年春节陇东一带的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由几十人,有的甚至达到上百人,有舞彩旗、斗锣鼓、耍狮子、舞金龙、踩高跷、扭秧歌等等。
小时候从正月初六开始农村庄户人家就挨家挨户接社火,腿脚灵活的大人孩子们就跟在社火表演队后面围观。
一个村庄五六百户人家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会出动,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当社火队来到自己家门前时,要先放鞭炮迎接,家里顿时热闹起来。
只见一头雄伟的身披金毛的大狮子首先出现在众人面前,扑、翻、滚、跳、蹿,闪、展、腾、挪、跃,生龙活虎、精神抖擞。
在庄院耍一会儿后,接着进入庄户人家的每个屋子闹腾一翻。
接着红脸关公开始耍大刀,这时年老体弱,经常生病的大人、小孩会从人群中站出来,关公老爷从自己额头上把红色一蹭,再抹到他们的前额上。
耍狮子和关公耍刀都寓意着祛病消灾,保佑他们一生平安健康。
舞金龙,踩高跷,扭秧歌,这些参演者都要顺着庄户人家的院落轮番表演,时间大约持续三四十分钟,有些小孩因个子矮看不见或人多挤不进去,于是手脚灵巧的他们就爬到树上、院落围墙上或者骑在大人肩膀上非要看个清清楚楚。
刹那间,呐喊声,鼓掌声,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特别热闹。
老家农村的社火,从正月初五开始,过了正月十六才结束,长达十多天,让平时寂静的农村一下子热闹了好多。
西北陇东地区民间传统习俗社火调查报告——以“平凉市社火”为例

31纸 贵陇东地区,位于甘肃省最东边,是古丝绸之路途径的重要地区,也是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处。
陇东地区的两个重要城镇,即平凉市和庆阳市,是西出长安的重要城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社火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等传统节日时的一种重要传统文化习俗。
2019年2月初,笔者在甘肃省平凉市寨河乡开展了一次采风调查,本田野调查报告主要围绕平凉市的传统社火习俗展开。
一、陇东地区社火概况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大西北陇东高原腹地,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位于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地带,和庆阳市一脉相承,是陇东高原的主要构成部分。
平凉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
笔者所调查采风的地方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寨河回族乡,该地区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北塬,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毗邻,所以该乡镇居民以回族为主,具有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点。
社火是汉族民间庆祝活动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包括旱船、舞龙、舞狮等。
社火同样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主要是在祭祀和重大节日的迎神赛会中表演。
社火主要源于古代对于土地与火的祭拜。
“社”即土地神,在这里是对土地神的一种祭拜,“火”即火祖,在这里是对火神的一种祭拜。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土地是人们的生存根本,火是人们取暖和制作熟食的重要手段。
随着土地和火的祭祀发展,其间逐渐产生了祭拜社神的歌舞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祭祀土地与火神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人们所熟悉的社火。
陇东地区的社火分为祭祀、舞狮、舞龙、旱船、游庄、说春(官诗)、武术(耍拳)、弦子腔、眉户戏、秦腔(唱戏)等。
笔者开展田野调查的地区以游庄、说春(官诗)、武术(耍拳)、弦子腔为主要表演形式。
二、社火田野调查2019年2月初,笔者有幸来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寨河回族乡的一个偏远小村,对这里现存的中国民间娱乐活动社火进行为期两天的田野调查。
(一)社火彩排汽车行进一个小时后,笔者来到了所要田野调查的目的地,略作休息后,来到了社火排练场地。
家乡的社火作文600甘肃天水

家乡的社火作文600甘肃天水甘肃天水,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天水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社火活动,这已成为天水的一大特色文化景观。
社火活动是天水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起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族特色。
社火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龙灯社火、舞狮社火、跑旱船社火等,其中以龙灯社火最为盛行。
龙灯是一种由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灯笼,形状如同龙,舞动起来生动逼真。
社火的表演者身穿华丽的戏服,手持龙灯,随着锣鼓喧天的节奏,翩翩起舞,给人一种热烈喜庆的感觉。
社火活动融合了舞蹈、音乐、传统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
在社火表演中,表演者们神采飞扬,在鼓乐的激荡之下,舞姿婀娜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激情。
同时,社火活动也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成为了天水地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社火活动在天水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民俗传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播的载体。
社火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每一个社火的从业者,他们薪火相传,传承着社火艺术的精髓,让这一项活动得以延续至今。
同时,社火的表演者也在不断创新,将传统的社火艺术融入到现代的表演形式之中,为社火活动增添了新的魅力和活力。
社火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在民间传说中,社火被视为一种驱邪避祸的神秘仪式,人们相信社火能够驱赶疫病、妖邪,保佑当年丰收和风调雨顺。
因此,社火活动在当地也具有一种祈福保佑的意义,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火活动逐渐成为了天水地区一张突出的文化名片。
每年的社火活动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旅游亮点。
同时,社火活动也成为了当地居民传统文化的一种自豪感和认同感,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传统的魅力和力量。
社火活动的举行,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激情,更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甘肃省秦安县的社火风俗作文

甘肃省秦安县的社火风俗作文在甘肃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秦安县的社火风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每年一到正月,秦安县的各个村落就像被点燃的烟火,热闹非凡,因为社火要登场啦!我记得有一年,我特意跑去秦安县,就为了亲身感受那让人热血沸腾的社火。
刚进村子,就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节日氛围。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通通的灯笼挂满了枝头,喜庆的春联贴满了每家每户的大门。
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燃放后的硝烟味,还有那香喷喷的油泼辣子面的味道。
社火表演正式开始前,村里的人们早早就开始准备了。
那些画脸谱的师傅们,可真是一丝不苟。
他们手中的画笔就像是有魔法一样,不一会儿,一张张生动鲜活的脸谱就出现在眼前。
有威风凛凛的关羽,有慈眉善目的观音,还有一脸凶相的钟馗。
画好脸谱的演员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仿佛真的变成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
社火队伍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高跷队了。
那些踩高跷的人,就像是巨人一般,高高地耸立在人群中。
他们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自信。
我仔细瞧了瞧,发现他们的高跷底部绑得特别结实,上面还缠着红布条,看着既喜庆又安全。
其中有一个小伙子,踩着差不多两米高的高跷,还能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一会儿金鸡独立,一会儿又来个鹞子翻身,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惊呼。
舞龙舞狮的场面更是热闹非凡。
那龙做得可真是栩栩如生,金黄色的龙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舞龙的人们配合默契,龙头随着龙珠上下翻腾,龙身左右摇摆,就像是一条真正的巨龙在空中飞舞。
舞狮的也不甘示弱,两只狮子活灵活现,一会儿眨眨眼睛,一会儿抖抖毛,还时不时地和观众互动一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还有扭秧歌的队伍,那花花绿绿的服装,那欢快的舞步,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跟着一起扭起来。
队伍中的大妈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手中的扇子和手绢甩得呼呼作响。
她们的腰肢扭动得特别灵活,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除了这些,还有划旱船的、打腰鼓的、抬花轿的,各种各样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我站在人群中,眼睛都看直了,一会儿跑到这边看看,一会儿又跑到那边瞧瞧,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甘肃春节祈福祭拜的传统仪式

甘肃春节祈福祭拜的传统仪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有其独特的春节传统。
其中,春节祈福祭拜仪式是甘肃民众非常重视的一项活动。
本文将介绍甘肃春节祈福祭拜的传统仪式,希望能够让读者了解和体验这一独特的文化活动。
在甘肃,春节祈福祭拜的传统仪式通常分为三个环节:祷告、烧香、祭拜。
这些环节在地方传统和家庭习俗中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保留了对祖先祭祀和神灵祈福的传统。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祷告环节。
在甘肃的春节祈福祭拜仪式中,人们往往会先在家中设立祭坛,将祖先牌位等重要物品摆放其中。
然后,家族长辈或主持人会带领家人一起跪拜祖先,诵读祷文,并祈求祖先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事事顺利。
这一环节寄托了家人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也体现了中国人尊重传统和家族观念的价值观。
其次是烧香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家人会点燃香烛,敬献给祖先和神灵。
烧香的过程中,人们会默念祷词,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和虔诚。
烧香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和祈福的媒介,代表着家人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之情。
同时,烧香的烟雾也被认为能够驱除邪气和疫病,保护全家人平安健康。
最后是祭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家人会为祖先摆放美食、水果、糕点等供品。
摆放供品时,人们通常会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比如将供品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或者按照特定的图案摆放。
祭拜过程中,家人会再次跪拜祖先,献上诚挚的祝福和祷告。
这一环节代表着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希望祖先的灵魂得到安抚和祝福。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环节,一些地方还会举行传统的舞狮、舞龙等活动,以祈求吉祥如意和风调雨顺。
这些活动通常在春节期间的庙会或社区广场上进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民众的参观和欢乐。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体现了甘肃人民对于新年的热情和喜庆之情。
甘肃春节祈福祭拜的传统仪式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传承。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习俗,更是一种感恩和传统价值观的传递。
家乡的风俗甘肃社火作文

家乡的风俗甘肃社火作文在我的家乡甘肃,有一种热闹非凡、让人热血沸腾的风俗,那就是社火!社火,那可是过年时最让人期待的活动啦!一到过年,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喜庆味儿,而社火就像那喜庆的高潮,让整个家乡都沸腾起来。
还记得有一年,我跟着爸爸妈妈早早地来到了街上,就为了占个好位置看社火。
哇塞!那场面,简直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街道两旁挤满了人,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眼睛紧紧盯着社火队伍即将出现的方向,就像一群等待着礼物的孩子,满心期待。
快看!打头阵的是威风凛凛的舞龙队。
那巨龙活灵活现,金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要一飞冲天。
舞龙的叔叔们个个精神抖擞,他们手中的杆子就像魔法棒,指挥着巨龙时而盘旋,时而昂首,时而俯冲。
我忍不住在心里想:“这龙难道真的活了不成?”紧接着,是一群踩着高跷的演员,他们就像巨人一样,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有的扮成了孙悟空,手持金箍棒,左顾右盼,好像在寻找妖怪;有的扮成了许仙和白娘子,许仙文质彬彬,白娘子温柔美丽,真让人陶醉。
我好奇地问爸爸:“他们踩着那么高的高跷,难道不害怕吗?”爸爸笑着说:“他们可是经过长时间训练的,这对他们来说小菜一碟!”再往后,是扭秧歌的队伍。
阿姨们穿着鲜艳的衣服,手中拿着彩扇,扭动着腰肢,那步伐轻盈欢快,就像春天里翩翩起舞的蝴蝶。
她们脸上的笑容比花儿还灿烂,一边扭一边还和观众们互动,那热情劲儿,真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跳起来。
社火队伍中还有划旱船的、踩竹马的、耍狮子的……各种各样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我就像一只兴奋的小鸟,在人群中蹦蹦跳跳,眼睛都不够用啦!这时,旁边的一位老奶奶激动地说:“这社火啊,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一年不看,心里就空落落的。
”另一位老爷爷也接着说:“是啊,这才有过年的味道!”我突然觉得,社火不仅仅是一场表演,它更像是一条纽带,把家乡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大家在欢乐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社火,你是家乡的骄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欢乐!我希望你能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甘肃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0.1 No 1 J l .2
De . 01 c2 1
21年 1 01 2月
文章编号 :6 2—65 ( 0 1 1 0 3 17 7 8 2 1 ) 2— 14—3
仪式 与信 仰 : 肃 中 东部 的傩 祭 “ 社 火 " 甘 烧
杜 高鹏
摘 要 : 文化 是 古代 的 一种 原 始 宗教 信 仰 , 续 至今 的傩 祭 仪 式和 傩 戏 文 化 则 是 研 究傩 文 化 的 重 要 载 傩 延
的祭祀 神鸟的祭祀活动 。它并不是人们通 常认为 的只是
一
目 —— 《 中国傩 文化集 成》 将甘 肃永 靖傩 舞戏 入选 ; , “
20 0 8年又被列入第 一批 国家 级非 物质 文化遗 产扩 展
目名 录 ” 。
种“ 赶鬼 驱疫 ” 的迷信 活 动 , 而是一 种宗 教 信仰 , 一 是
考古学 和民俗学的角度 进行 论证 , 是一种 季节 性很 强 傩
肃作为陕西 和新疆 的过渡地带也有许多被专认 可的傩文
化遗存 。如 2 0 0 7年 甘肃永 靖县被 中 国民间文 艺家 协会
授予 “ 中国傩 文化 之乡” 称号 , 傩舞戏进入甘肃 省第一批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名录。同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 协会倡 导并组 织实施的 “ 中国 民间文化 遗产抢 救 工程 ” 大项 重
化 圈。傩文化 圈几乎涵盖 了我 国所有 的地域 和民族 。甘
傩 文化 的起 源 及 其 发 展 演 变
傩 文化 是中国古代农 耕社 会 的一种 原始 信仰 , 是指 导人们思 想言 行 的一种 “ 意识 形态 ” 。从 原始信 仰 的角 度来说 ,傩 文化 ” “ 就是 “ 农文 化” 是古 代 中国农 耕 民 神 , 族 为了祭祀农神——傩 神而创造出来 的原 始文化 。傩 文 化作 为一种 “ 祭祀神鸟 ” 的活 动 , 与早期人 类 的鸟图腾 崇 拜 有必然联系。 …从 意识形 态的角度 来说 , ” 由于古代 中 国的农 耕 民族 是神 鸟 的崇拜 者 , 以“ 文化 ” 就是 所 傩 也 “ 鸾文化”,从语言学 、 “ 汉字学 的角度 出发 , 并从文 献学 、
助威 , 四周观者 云集 , 上至皇 上 , 到百姓 , 下 从皇宫 内外 , 闹到城里 , 再到城外 , 最后 到到河边 ……具 有一整套仪式
《 周礼 ・ 夏官》 岁始 , 方相 氏率百隶 索室驱疫 , 驱 有“ 命 则 傩之始也” 尔后 ,论语 ・ 。 《 乡党》 中有 “ 篇 乡人傩 , 朝服 而立于阼阶” 的形象记 载 , 描述 了大思想家 、 文学家孔子 , 看到群众性 的傩 祭也 毕恭 毕 敬 的情 景 。当时 “ ” 为 傩 分 两种 , 有司傩” “ 即“ 与 乡人傩 ” 乡人傩 ” 。“ 则是指 每年腊 月百姓人家驱鬼逐 疫 的仪式 。这 些史 料表 明 , 当时 的傩
种 有主神崇拜 , 原始教 仪 , 有 有宗 教经典 , 组织 系统 的 有 原始宗教。把傩 当作 一种 原始宗 教来 理解 , 有利 于我 们 更好地理解这种文化 现象 的真正起 源。 也就是 说 , ” 傩
既是与祭祀农耕文化又是与祭 鸟文化相关 的原始宗教 活 动 。自从有 了人类原始宗教活动 , 就有 了傩文 化 , 如果以 文献资料为据 , 傩文 化则应 追 溯到距 今三 四千 年的商 周 时期。公元 前 1 纪 , 1世 就有 了关 于 “ ”的文 字记 载 。 傩
俗 , 以这一 范 围应 当扩 大 , 所 表述 为 中东部 可能 更 为准
确。
一
傩面具等艺术形态便成 了傩文 化 的重 要载 体 , 是傩文 也
化 的一个突 出特色。 二 “ 耍社火” 仪式 : 流传在陇 中东部的一种傩祭 活
动
1 现存 的“ 社火 ”仪式 和傩祭 活动 。(以甘肃 省 . 耍
静 宁县李店镇杜河村为例 ) 。 “ 现在 掌握 的资 料看 , 我 国黄河 、 从 在 长江 、 江 流 珠
域, 以及 东北 和西 北都有 过傩戏 , 文化 的存在 , 以不 傩 并 同方式 的形式传承着 , 形成一个东起苏 皖赣中经两湖 , 两 广, 西至川黔滇藏 , 至陕晋 翼 内蒙 , 疆及 东北 的傩 巫 北 新 文化 , 傩戏圈” _ 曲六 乙先生将 中 国傩文化 划分 为六个 。4 广 大的傩文化 圈, : 即 北方萨满文化圈 , 中原傩 文化 圈, 巴 楚 巫文化 圈, 百越巫文 化圈 , 青藏 苯佛文 化圈 , 西域傩 文
在汉代他每年冬季里最后一个月农历腊月来临之际即带领十二兽百二倔子装神弄鬼手舞足蹈金鼓齐鸣倡信互动有数千军骠帮衬助威四周观者云集上至皇上下到百姓从皇宫内外闹到城里再到城外最后到到河边??具有一整套仪式化的表演套路
第 1卷 l
第 1 2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OF JXIUNI ERST I V IY
首先要 明确杜 河村 的傩 祭仪 式是 “ 乡傩 ” 。傩 的主 角是方相氏 , 方相 氏这个小 小 的官 吏 , 前身是 巫祝 , 后来 演变为大司马麾 下小 吏狂夫。“ 在汉 代 , 他每年冬季里最
后一个月农 历腊月来 临之际即带领 十二兽 , 二倔 子 , 百 装
神弄鬼 , 手舞足蹈 , 金鼓 齐鸣倡 信互 动 , 有数 千军 骠帮衬
体之一 , 为傩 文化 的“ 成 活化石” 而且具有重要价值 。处于甘肃 中东部 的傩 文化历 史悠久 , , 不仅 继承 了古老
的傩文化 , 同时又具 有它独特 的风格。 关 键 词 : 祭 ; 社 火 ; 仰 傩 烧 信 中 图分 类 号 : 2 G17 文献标识码 : A
甘肃中东部的傩文化历史悠久 , 长期 以来 被忽视 。 但 关于甘肃 中东的地理位置 的划定 , 李建宗先生在《 式与 仪 功能 : 文化 人类 学视 野下的陇 中社火》 、 西 、 位 横 定 天 水、 平凉四个地级 市 , 括 会宁 、 包 静宁 、 西 、 定 通渭 、 西 、 陇 秦安 、 甘谷等七县的部分地区 。但据本人调 查 , 和相关资 料显示 , 甘肃 东部 的庆 阳市 的部 分地 区也有 耍社 火 习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