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学派交融与碰撞之特点
宋代儒学的发展

宋代儒学的发展宋代儒学的发展一、从晚唐到宋代1、从晚唐到宋代,儒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既保守古典的儒家思想,又融入新的思想观念和流派,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尤其在儒家本体论、正念论、哲学与禅宗、礼学与伦理学、道家论与佛家论、农学与藏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2、从学术角度看,晚唐至宋代期间,儒家学者积极开展整理历代经学及其他学术研究,推进了大量经学相关的研究,编写和汇编各类宋代经典,推动儒家学术与思想发展。
二、重要代表人物1、当时活跃的儒家学者有江淹、程颢、王安石、曾巩、陆九渊、张溥、陆羽、司马光、韩愈、王贞白、孙思邈、林逋、穆桂英、朱熹等。
2、他们重新整理、系统概括整理各类儒家思想,研究传统中国文化和重大理论问题,推动儒学发展。
同时,也赋予儒学新的活力,促进了原始儒家思想与现代思想的深层融合。
三、儒学思想形成1、自宋代以来,宋代儒学融入了道家、法家、法相宗、佛教等思想,糅合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儒学思想体系。
2、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总括儒学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礼记》,这四部儒家经典被称作“四书”,被大家视为儒家最基本的学说,其中的思想被宋人深深的所吸收。
四、宋代学术界思想碰撞1、宋代学术界出现了学术碰撞的局面,南宋学者穆桂英提出了以“定宗”系统论为核心的归本主义理论,他的理论以“统一仁政”为宗旨,以“明断仁义”为标准进行道德与法令的研究,否定儒家内部的本体论观点。
2、宋人的另一位大学者黄庭坚,以儒家多元化思想批判归本主义,认为“三宗”各有其所长,应当取长补短,并以和谐为本,追求多元思想融合。
五、代表作品1、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被称作儒家新经典的《重训礼记》,它是程颢和陆九渊编撰的礼学思想文集,汇集了无数儒家重要思想,奠定了宋代儒家新思想的基础。
2、《礼论》、《春秋左氏传》等也是宋代儒学的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增强了对《诗经》《易经》的重视,以及对道家经典的理解,如《论语》、《孟子》等,体现了宋代儒学在思想上的求索。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宋代和明代。
以下是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拓展。
1. 宋代开创:宋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起点。
在宋代,程颐、程颢、朱熹等人提出了“理学”这一概念,强调以“理”为中心,认为万物皆由“理”所构成。
他们认为,通过研究“理”,可以理解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的道德行为。
2. 宋明之际的繁荣:到了宋明之际,理学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此时,理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学派进行对话和辩论,形成了一种融合的思想体系。
同时,理学家还积极关注社会现象,提出了“人心即理”、“天人合一”等观点,试图通过理学来改善社会。
3. 明代的发展与变革:明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强调个体内心的觉悟与直觉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明代理学家们还对理学的研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
4. 理学的传承与拓展:明代以后,理学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但仍有一些学者继续研究和发展理学的思想。
清代理学家黄宗羲提出了“性
即理”的观点,强调个体内在的“性”对于认识世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广泛接受,并成为近代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宋代的开创和初步发展,到宋明之际的繁荣和变革,再到明代的发展和传承,最终拓展到清代和近代。
宋明理学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的魏晋玄学与理学复兴

宋代的魏晋玄学与理学复兴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宋代,玄学和理学的复兴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大特点。
本文将就宋代的魏晋玄学与理学复兴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魏晋玄学的背景。
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转折点,社会动荡与道家哲学对玄学的影响使得魏晋玄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系。
这一时期的玄学注重对人性、道德和宇宙的研究,以及对心灵和神秘力量的探索。
到了宋代,魏晋玄学成为了一种学术流派,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宋代理学复兴的背景。
北宋时期是中国官方推崇儒学的时期,而理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儒家学派,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理学强调对社会秩序、伦理道德和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研究,主张以礼治天下,成为了当时政府的官方学说。
这种推崇理学的态势促进了宋代理学的复兴。
魏晋玄学与理学复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和冲突。
魏晋玄学的核心思想是超越世俗,追求真理和灵性的境界。
因此,玄学往往与世俗的权力和物质利益形成对立。
与之相反,理学强调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这使得玄学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立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相互融合和互补的一面。
在宋代,许多学者兼修魏晋玄学和理学,试图将二者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学术思潮。
这种思潮被称为“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试图通过整合魏晋玄学中的宇宙论和心灵论,与理学的伦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
这种融合试图解决玄学与理学之间的矛盾,并为社会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理和道德准则。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有才华的学者出现在宋代,他们既受到了魏晋玄学的启发,又深受理学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
程朱理学通过对《周易》、《老子》等经典的研究,试图揭示大道的真理,并以此指导社会伦理和政治事务。
他们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人类理想状态。
程朱理学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
程朱学派

程朱学派程朱学派,即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也称“程朱理学”。
目录简介详解学派代表的观点分歧影响今天讨论程朱理学的意义相关学术论文简介此派发端于北宋周敦颐,他融合道学、佛学、儒学思想,初步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提出“无极而太极”、“性”、“命”、“理”等范畴。
其弟子程颢、程颐是这一学派的奠基人,开始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略为系统的“理气说”、“人性论”、“格物致知说”等。
其四传弟子、南宋的朱熹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学说,义吸取了北宋其他理学家的某些观点,使“天理论”、”住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等理论更加丰富和严密,完成了宋代理学集大成的历史使命。
因此,后人把创立和完成这一理学体系贡献最大的二程、未熹连在一起,合称为“程朱学派”。
此派是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势力最大。
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成许多流派。
此派与南宋陆九渊“心学学派”在理学基本慨念、“太极”以及治学方法等问题上,观点不甚一致,有过多次争论。
又分别与永嘉学派(叶适等)、永康学派(陈亮等)有过关于“王霸又利”等问题的辩论。
与王安石“新学学派”观点也不一致。
派学说,宋代以后得至了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步取得了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哲学。
影响极其深远。
参见“明道学派”、“伊川学派”和“晦翁学派”。
详解中国以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哲学学派。
该学派肇端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二程,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是理学中最大的学派。
程颢、程颐早年受业于周敦颐,接受其道德性命之学的观点。
但他们自称“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他们利用《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提出理是“形而上者”,器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之理是“所以阴阳者”。
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就是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道德之理,这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天下之定理”。
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宋代儒学的特点及影响

宋代儒学的特点及影响宋代儒学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宋代儒学的特点及影响深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儒学复兴宋代儒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唐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儒学衰落。
在此背景下,宋代儒学开始了一场复兴运动,旨在重新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宋代儒学家们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深入研究,发掘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为儒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融合宋代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想融合。
宋代儒学家们主张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各家之长,以丰富和发展儒学。
例如,周敦颐的“濂洛之学”融合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学思想。
这种思想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儒学的内涵,也为儒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强调心性宋代儒学注重心性的修养,认为心性是人的本质所在。
程颢、程颐等人提出了“天理”、“良知”等概念,强调内心的体验和感知。
这种注重心性的思想,不仅提高了人的自我认知和修养水平,也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四、注重实践宋代儒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价值。
因此,宋代儒学家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推动儒学的普及和教育。
例如,朱熹在福建创立了“社仓”,以解决当地农民的饥荒问题;陆九渊则倡导“心即理”,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这些实践活动体现了宋代儒学注重实践的特色。
五、影响深远宋代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提高了儒学的理论水平,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和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同时,宋代儒学也为后世的儒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鉴。
在当今社会,宋代儒学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朝的教育机构与学派传统

宋朝的教育机构与学派传统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机构与学派传统对于中国教育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宋朝,教育机构的发展和学派的兴起为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对宋朝教育机构与学派传统的考察,探讨宋代教育的特点和对中国教育历史的意义。
一、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宋朝时期,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取得了飞速的进展。
在宋代,开设蒙学的数量大大增加,这些蒙学是为儿童提供基本的读写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地方。
同时,建立了许多以书院为核心的教育机构。
书院是一种寻求全面教育的机构,不仅教授儿童基本的文化和科学知识,还提供更深入的哲学和文学学习。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宋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学派的兴起与影响宋朝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学派传统兴起的重要时期。
在宋代,儒家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推广,形成了新的学派,如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这一学派对于宋代以及后来的朝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科学思想的发展,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学术领域。
此外,在宋代还有佛教学派的兴起,如净土宗、禅宗等。
佛教的兴起使得宗教与哲学在宋代具有了更为系统的体系,并且对于艺术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宋代教育的特点宋代教育的特点之一是重视教育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在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中,宋代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和教材,规定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知识和道德的并重。
此外,宋代教育还注重实践与应用。
学生在书院中不仅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还要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为后来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对中国教育历史的意义宋朝的教育机构与学派传统对中国教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代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为后来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后来的封建教育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高三历史宋代儒学知识点

高三历史宋代儒学知识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儒学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宋代,儒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本篇文章将介绍高三历史考试中涉及的宋代儒学知识点。
一、宋代儒学的基本特点宋代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首先,宋代儒学注重实践,主张“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一观点带有浓厚的儒家实用主义色彩,注重将儒学应用于社会实践。
其次,宋代儒学更加注重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他们提出了“事齐理融”的观点,即重视社会事务的处理,并将其与儒学的经典融合在一起,以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最后,宋代儒学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解读,形成了多元化的儒学流派。
其中以程朱理学最为有名,他们将《四书五经》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读,形成了完整的儒家理论体系。
二、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宋代的儒家思想以程颐、朱熹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程朱理学。
他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
其中,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天人合一”:程朱理学强调宇宙与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与天地的和谐。
2.“格物致知”:程朱理学提倡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3.“致良知”:程朱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的存在,只有通过修养和教育才能使良知得以发挥作用。
良知指引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4.“存天理,去人欲”:程朱理学倡导行为以天理为准绳,摈弃人的私欲。
他们认为只有追求道德和正义,摒弃个人私利,社会才能达到和谐与稳定。
三、宋代儒者的治学态度宋代儒学家在治学方面有着独特的态度和方法。
他们崇尚经世致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他们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倡对经典的深入研究。
宋代儒者注重对经典进行整理、校勘、注释,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宋代理学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在宋代,理学成为了主导的学术思想,被广泛应用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此外,在宋代,管理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宋代理学的发展和管理技术的应用。
一、宋代理学的发展宋代理学是以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等人为代表的一种学术思想。
理学的主要思想是“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来获得知识。
宋代理学强调人的本性本善,提倡东方文化,崇尚中庸之道。
宋代理学家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寻求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上,以及摆脱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提高儒家经典的地位。
宋代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
在宋代早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经济的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这为宋代理学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此外,宋代还遭遇了外族来袭,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宋代政府加大了对学术研究和教育的投入,进一步促进了宋代理学的发展。
二、宋代管理技术的应用宋代是一个高度文明、法制化的社会,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的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人才选拔、官员考评、税收管理、商业管理、民间组织管理等方面。
宋代的社会管理主要依靠人才选拔来保证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宋代政府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不论出身、阶层和地位,只要通过考试都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选拔制度的实行,使得宋代政府能够吸收各种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
宋代的官员考评制度也非常重要。
官员的评选不仅是考虑其政绩,还要考虑其品德和才能。
宋代政府把官员分为三等,一等是正任、二等是阶外、三等是乡试。
其中,正任官员要经过朝廷的考核和考评,以保证其政治素质和能力。
税收管理也是宋代管理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宋代政府实行“保人不保税”的政策,即重视保护农民,限制地主的私人征收,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此外,宋代政府还实行了明码标价、平抑物价等措施,以防止贪官污吏的滥收行为,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l卷第4期 2010年7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Vo1.41 No.4 Ju1.2010
宋代理学学派交融与碰撞之特点
郭翠丽 (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江西上饶334001)
摘要:宋代理学学派众多,各学派相互交融与碰撞,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交融与碰撞方式多样且有创新; 交融与碰撞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界限;在交融与碰撞中更注重相互吸收与发展,最后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交融与碰撞 促进了学术与政治理念的统一,构建了不同的道统理论,道统统帅政统,程朱理学因“有补治道”被列为正学之宗, 作为官方哲学统治中国长达六七百年之久。 关键词:理学学派;交融;碰撞;特点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0)04—0045—05
《中国儒学百科全书》说:“宋代义理之学大致 分为非理学学派和理学学派两大部分。新学、蜀学、 永嘉和永康功利之学属于前者,濂学、关学、洛学、闽 学、婺学、陆氏心学则属于后者…(571页)。”濂、洛、 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流派。除上所述,还 包括胡宏、张械的湖湘学,苏轼、苏辙的蜀学以及吕 祖谦、陈亮的浙学和陆九渊为代表的江西心学等若 干流派。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中,各学派相互交融与 碰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交融与碰撞创新了方式与途径 (一)讲会 “讲会”又称“会讲”,是中国古老的学术研讨方 式,到宋代这种形式成为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主 要形式,其目的在相互探讨争辩,或发挥一个学派的 精义,或辨析不同学派之间的差异。讲会地点可以 在书院,也可以在书院以外。何平立先生说:“讲会 是南宋以后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书院区 别于官学和一般学校的重要标志。” (41页)两宋 时期带有学术论辩式的会讲主要有:北宋熙宁九年 (1076年),张载与二程的洛阳会晤;南宋乾道三年 (1167年),朱熹与张械在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 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出于调和朱熹与陆九渊 学术上的分歧而发起和组织的鹅湖之会;淳熙五年 (1 178年),陆九龄和朱熹在铅山崇寿观音院之会。 (二)讲学 “所谓讲学,从狭义上说,无非是学者之间的一 种学问切磋。从广义上说,讲学无非是一种教育、一 种面向民众的教化活动0”l3 (36页)本文所说的讲
学主要是指书院讲学,属于私人讲学,主要讲授与身 心修养相关的性命之学,即理学。如淳熙八年 (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绍 兴二十年(1150)和淳熙三年(1176),朱熹两次在钟 山书院讲论道义;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到岳麓 书院讲学;据方彦寿先生考证:朱熹讲学的书院20 所,曾经讲学而经后人创建的书院有21所 (1页)。 (三)通信 陈亮指出:“乾道(1165—1173)间,东莱吕伯恭 (祖谦)、新安朱元晦(熹)及荆州(张械)鼎立,为一 世学者宗师,亮亦获承教于诸公后,相与上下其论; 今新安巍然独存,益缔晚岁之好。” (卷21,《与张定 叟侍郎书》)也就是说,朱熹与浙学领袖吕祖谦以及荆 州学派之间密切交流,形成了各自学派。吕祖谦、张 拭、朱熹被时人目为“东南三贤”。朱熹与吕、张二 人更多的学术交往是通过书信来完成的。《礼记・ 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朱熹学术 的成长与吕祖谦之间的相互学术切磋密不可分, “两人书信往来频繁,在《朱文公文集》中,《答吕伯
收稿日期:2010一O2一O6 修回日期:2010一O5—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微州孝文化研究”(09BZS044)。 作者简介:郭翠丽(1977一),女,安徽太和人,讲师,从事历史文献研究。 ・4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恭书》有一百零四通,比任何人为多。而在《东莱吕 太史文集》中,《与朱侍讲书》也有六十七通,超过给 别人书信总和的半数”j6 (555页)。书信以讨论学术 为最。朱熹与张拭的关系非同一般,有着长达16年 的学术交往,结下了深厚友谊。朱熹与张拭平生只 见过三次面,其余时间则是以书信形式进行学术交 流。据今存二人文集所载统计,朱熹致张械的信函 55件,张拭致朱熹的信函73件、答问25件 (159 页)。《朱熹集》中还收录朱熹写给胡大时的书信15 封,写给吴翌的书信13封,写给胡实的书信6封,写 给胡大原的书信4封,写给胡大壮的书信1封。 (四)合作编书 朱熹、吕祖谦二人合作编纂了《近思录》,二人 精选周敦颐、程颖、程颐、张载四先生语录,共622 条,以《论语・宪问》中的“切问而近思”为题,分14 卷,按类编纂。《朱子近思录・吕祖谦序》中说: “《近思录》即成,或疑首卷阴阳变化性命之说,大抵 非始学者之事。祖谦窃尝与闻次缉之意:后出晚进 于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 亦何所底止?列之篇端,特使之知其名义,有所向望 而已。”最后的成书采纳了吕祖谦的意见,书成后分 别印刻于婺州和建阳。 朱熹于淳熙年间,与张拭共同编定《四家礼 范》,由刘珙刻印于建康。这可从陈振孙《直斋书录 解题》中著录而知,《直斋书录解题》云:“《四家礼 范》五卷,张拭、朱熹所集司马、程、张,吕氏诸家,而 建安刘珙刻于金陵。”_8 (卷6,188页) (五)互换弟子 关学领军人物张载去世后,不少“关学”弟子吕 大钧、吕大忠、吕大临、苏日丙改师二程,“程子之道 广,而一时之英才辐辏于其门” (409页)。陈傅良 提举湖南常平茶盐,湖湘学派弟子多有从其问学者, 五峰季子胡大时也在其中。朱熹在主持岳麓书院期 间,不仅聘请张拭的学生郑贡生主持事务,同时吸收 了张拭的许多弟子,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他的弟子。 朱熹曾让其长子朱塾师吕祖谦、季子朱在拜吕祖谦 的胞弟吕祖俭为师。 . (六)广授门徒 程颐一生大部分时问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其弟 子较有名者80人,来自全国40多个州府,远自福 建、浙江和江西等地;朱熹恢复了白鹿洞书院讲学以 后,在南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掀起一股强大的朱学 旋风,横扫江西,远及于福建、浙江、安徽等地,四方 来学者争先恐后,极一时之盛。据束景南考证,除了 福建追随而来的弟子之外,浙江有6位,安徽有5 位,江西有37位之众¨刮(112页)。据方彦寿先生考 证,朱熹在考亭的门生共219人,有的从江西、浙江、 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负笈远道而来, 有不少门生从武夷精舍、寒泉精舍时就追随朱熹,有 的去而复来,即便在党禁之时,门生仍络绎不绝。
二 交融与碰撞打破了时空界限 北宋从“庆历新政”到“熙宁新法”的二三十年 间,相继形成了“濂学”、“关学”、“新学”、“洛学”、 “蜀学”和“涑学”等众多学派;南宋时期涌现了湖南 以胡宏、张拭为代表的“湖湘学”,福建以朱熹为代 表的“闽学”,浙江有吕祖谦代表的“金华学”、陈亮 的“永康学”和叶适的“永嘉学”,江西陆九渊的“象 山学”。众多理学派别打破地域与时空界限,不仅 理学学派之间,甚至与非理学学派之间全面展开了 交流。举例如下: (一)关学洛学化、闽学化演变 关学为张载“苦心力索”所独创,无固定的学术 渊源,洛学的建立稍晚于关学,张载在世时,关、洛二 学并茂,关学盛况不在洛学之下,张载逝世后,三吕 却投奔二程的门下,转事二程,致使关学一时冷落下 来,关学洛学化。洛学四传至朱熹时得到发扬光大。 朱熹消除了关学与洛学之间的学术壁垒:关学与洛 学是两个相互壁垒的学术阵营,虽然朱熹是洛学的 传人,然而朱熹学术思想却不同于洛学,尤其在对待 关学问题上,并没有继承二程对关学的排斥性态度, 而是采取了消除洛学与关学之间的壁垒,注意总结 和继承关学中自然学科方面研究的精华态度。 (二)同源异流的湖湘学与闽学 湖湘学派的先驱胡安国,是程颐的私淑弟子,胡 宏师事二程门人杨时、侯仲良,不事科举,讲学传道, 衡湘学者多从之。张拭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前往衡山拜胡宏为师,湖湘学派发展到张械时,影响 很大,经过张拭与朱熹交流,使得湖湘学在理论上更 为精致,朱熹闽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朱熹闽学与 胡宏、张械的湖湘学在当时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三)闽学对浙学的碰撞 《宋元学案》曾指出:“晦翁(朱熹)生平不喜浙 学”¨ (卷86,《东发学案》)。浙学传人陈亮领军时 期,与朱子之学形成了对垒。淳熙十一年春(1184 年),陈亮遭横祸而入狱,出狱后,朱熹主动致书陈 亮,要他“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D2](卷36,
《与陈同甫四》)。经过前后长达11年的往返辩论,双 第4期 郭翠丽:宋代理学学派交融与碰撞之特点 方都讲明了自己的观点,最终都没有说服对方。于 是朱熹在《答陈同甫》第十书中有意结束辩论,他 说:“已往是非不足深较。”辩论暂告结束,双方保持 自己的观点。朱熹批评陈亮的学术“才高气粗”¨ (卷123)、“血气粗豪”¨ (卷36,《答陈同甫书》)。这种 批评曾经遭到明代李贽的讥讽。李贽说:“异哉,堂 堂朱夫子,反以章句绳亮,粗豪目亮,悲夫!士唯患 不粗豪耳,有粗有豪,而后真精细出矣;不然,皆假 矣。” (696页) 继永康陈亮之后,浙东以永嘉叶适为代表的 “永嘉学派”崛起,形成和理学、心学鼎足而立的一 个学派。永嘉学派由叶适集大成。在政治思想和哲 学主张上,对程、朱理学及陆象山心学持批评态度, 所谓“左袒非朱,右袒非陆”。朱熹也不接受永嘉学 派的学术思想,认为“永嘉、永康(陈亮)之说,大不 成学问!”【2 (卷122,2 957页)他说:“今浙中人却是计 厉害太甚,做成回互耳,其弊至于可以得利者无不 为。”¨ (卷122)指出功利之学过分计较利害得失。 其流弊在于为了得利,而无所不为,以至完全不讲道 义原则。同时指出“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 功利。……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 可忧!”【13 3(卷123)朱熹与浙东陈亮、叶适的论争很 激烈,而朱子之学正是在与各种学派的辩论中形成 系统,蔚然丰满,成为陈亮所说的“独存”之学。 (四)蜀学与洛学的碰撞 蜀学与洛学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二者不仅学 术上分野,政治上也形成对立的党争。所以时人王 岩叟指出:“二党道不同,互相非毁。”蜀党领袖苏轼 等对洛学领袖程颐嫉恨如仇。洛、蜀党争,发展为洛 学与蜀学的宗派的隔阂。晁公武《读书志》云:“闽、 洛诸儒,以程子之故,与苏氏(苏轼)如水火。”洛学 后人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把苏氏蜀学称为“杂 学”,摈于正书之外,附于卷尾,称《苏氏蜀学略》,以 示蔑视。 三 交融与碰撞注重相互吸收与 发展 (一)二程洛学对新学的吸收 二程不满新学,批评新学内圣不足、学理不纯、 学术不正,不能实现外王,从根本上否定荆公新学。 但程颐对王安石的易学却极为推崇,他在著《易传》 时,就明确表示:“易有百余家,难为遍观,如素未 读,不晓文义,且须看王弼、胡先生、荆公三家。理会 得文义,且要熟读,然后却有用心处。”-1 (卷19,《伊 川先生语五》)”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著名命 题是深受王安石“道有体用”的影响,逐步发展和完 善起来的。程颐对同居洛阳且关系密切的邵雍易学 不表赞同,却对颇有歧见的王安石《易义》一再表示 用心熟读,可见王安石易学在程颐心目中地位之重 要 17](113页)。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说:“二程道学是 在与安石‘新学’长期奋斗中逐渐定型的0” (54页) (二)朱熹闽学集理学之大成 朱熹以继承伊洛传统为己任,以二程思想为基 础,突破学术门户和学派壁垒,兼收并蓄,集理学思 想之大成。 其一,朱熹闽学对蜀学的吸收。蜀学是北宋很 活跃很著名的一个学术群体,其学术直接影响到朱 子之学的成分构成。蜀学领袖苏轼、苏辙以及“苏 门四学士”,不仅以文学成就著称于世,而且在“性 命”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了学派。秦观说:“苏氏之 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 以致远。”【19](卷30,《答傅彬老简》)以苏轼发端的蜀 学围绕“性命”之说,提出了“道”、“器”、“识”、“文 章”等一系列重要的命题。蜀学的这些理论,后来 被朱熹概括为两部分:“器”与“道”,并且进行了深 刻论述,形成影响中国学术史的著名学说——“道 器论”。 朱熹却能够辩证、平和地看待蜀学。朱熹在 《杂学辨》中批评了蜀学,但也接受了苏氏蜀学的精 华,由衷地表示“吾于东坡宜若无罪焉”,认为“东坡 经解虽不甚纯,然好处亦自多”。二苏哲学中,一个 重要范畴是“道”。苏轼说:“夫道之大全也,未始有 名,而易实开之,赋之以名;以名为不足,而取诸物以 寓其意。” 。。(卷8)苏辙也说:“古之所谓智者,知道 之大全,而览于物之终始。” ¨(卷下第65章《古之善 为章》)“道”这一学术名词后来即为朱熹所沿用,从 而体现了朱子之学与蜀学的联系。 其二,闽学对关学的继承。朱熹的宇宙结构说 基本上沿袭张载学术。朱熹赞同浑天说,批评盖天 说。《朱子语类》记载:“浑仪可取,盖天不可用。试 令主盖天者做一样子,如可做?只似个雨伞,不知如 何与地相附著?”¨ (卷2)在回答天问的问题时,朱 熹描述宇宙的结构说:“天之形,圆如弹丸,朝夜运 转。其南北两端,后高前下,乃其枢轴不动之处。其 运转者,亦无形质,但如劲风之旋,当昼则自左旋而 向右,向夕则自前降而归后;当夜则自右转而复左, 将旦则自后升而趋前。旋转无穷,升降不息,是为天 体,而实非有体也。” (卷3,51页)朱熹关于天体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