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
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宋明理学主要包括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王阳明心学两个分支。
宋代的程朱理学强调天人合一,主张通过学习经典和理性思考来达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程朱理学的影响深远,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程朱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后来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明代的王阳明心学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和自我实践,主张通过内省和实践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自我完善。
王阳明心学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中国文化和哲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但是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宋明理学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和社会现实,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此外,宋明理学也被一些人批评为过于封建和保守,对科学和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需要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
北宋宋学与南宋理学的异同点

北宋宋学与南宋理学的异同点引言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北宋和南宋时期,儒家学说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和发展,并且分为了不同的流派。
其中,北宋的宋学和南宋的理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流派,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异同点。
本文将就北宋宋学和南宋理学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北宋宋学定义北宋时期,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种崇尚真实生活、追求人性和道德完善的理论体系,被称为「宋学」。
特点•人性本善:宋学强调人类天性本善,主张通过自我修养、追求良知来实现道德完善。
•实践中心:注重实践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等儒家核心价值观。
•理论探讨:对于人类情感、欲望、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代表人物•程颐(1033-1107):主张以《大学》、《中庸》为基础,通过修养自己来达成道德完善。
•程颢(1018-1074):注重心性修养,提倡追求真实的自我。
南宋理学定义南宋时期,周敦颐、程朱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哲学体系,被称为「理学」。
特点•心性与天理:南宋的理学强调心性与天理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的道德完善需要通过遵守天命、顺应天道来实现。
•礼治思想:强调礼仪秩序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道德建立的作用。
•儒家经典研究:注重对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进行研究和阐释。
代表人物•周敦颐(1017-1073):提出“性即是良知”观点,主张通过追求懂得天理来达到道德完善。
•程朱理学派:由程颢和朱熹共同发展而成,融合了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成为理学的主流派别。
异同点对比人性观•宋学:人性本善,强调追求良知和道德完善。
•理学:主张人性有善恶之分,注重通过修养来实现道德提升。
方法论•宋学:重视实际行动和情感体验,注重实践中的道德修养。
•理学:通过对经典文献研究和推敲,以及与天理的联系来实现道德完善。
社会观•宋学: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并从个体做起来影响整个社会。
•理学:倡导顺应天命、遵守礼制秩序来维系社会稳定。
南宋理学简介

南宋理学简介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历代儒客推崇。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简介作为官方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涌现出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儒客大家,如二程、张载、周敦颐、邵康节而被称为“北宋五子”。
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
理学,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名。
道学,以当时流行称谓、且《宋史》有《道学传》而名。
又因其始兴于宋代,又称宋学,与汉学相对。
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心学,以陆九渊、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今人又有三派之说:气本论一派,以张载为代表;理本论一派,以程朱为代表;心本论一派,以陆王为代表。
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对“本体论”、“自然哲学”、“心性伦理”和“政教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也各有侧重。
理学,则概括了宋元明儒学之共总特点起源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主张把儒家经典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据;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作论证;石介倡言“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们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
流派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闽学指以宋代朱熹为首的理学学派,因朱熹曾侨寓并讲学于福建故称其学派为闽学。
朱熹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
宋代的哲学思想与社会制度

宋代的哲学思想与社会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不仅在文化、科技、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哲学思想和社会制度上也有着特殊的价值。
宋代的哲学思想贯穿着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宋代的社会制度。
一、宋代哲学思想在宋代,哲学思想主要有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在宋代占据了主导地位。
宋代的儒家学派主要有程颐、张载、朱熹等。
1. 儒家思想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张被称为“理学”。
程颐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天地万物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而唯有了解天地万物、了解人类的本性与天地规律,才能领悟天地的真谛,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张载是程颐的学生,他的思想主张被称为“气学”。
张载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万物间的联系和变化都受到气的影响。
因此,他主张“气一元论”思想。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朱子学”。
朱熹认为,儒家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想领悟儒家经典,必须先明白其基本原理“理”。
他强调“理学”,认为要通过理来指导人的行为,并重视人性的塑造。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在宋代已经形成之后,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而是与儒家思想有机融合。
道家思想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对道的研究,达到人类自我实现的目的。
宋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陆九渊主张“治世之道”,即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都应该以“道”为根本原则。
他认为人应该抛弃物质追求,追求精神层面的自由和幸福。
王阳明则提出了“心学”,认为真正的学问来自于内心的自我探寻。
他主张“知行合一”,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3.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在宋代不再像唐代那样的鼎盛,但是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作用。
宋代佛教流派主要有禅宗和净宗。
禅宗主张通过深入内心的沉思,从烦恼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南宋时期的禅宗代表人物是道元禅师。
净宗则注重“信仰”,即通过对佛教中的教义信仰来达到宽容与和谐的境界。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之一,兴起于宋代,达到高峰于明代。
它融合了儒、道、墨、名、法等诸子百家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宋明理学知识点。
一、性理学说的基本观点宋明理学的核心观点是性理学说,它强调人的性与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在宋明理学中,性是人的根本特征,而理则是宇宙间的普遍原则。
人们通过修养和实践,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平衡的境界。
二、理学四大家派宋明理学主要由四个流派组成,分别是程朱理学、陆王理学、王阳明心学和李贽学派。
他们对于性理的理解和实践方法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由程颢、程颐兄弟以及朱熹等人所创立。
程朱理学注重实践和道德修养,强调“致良知”和“格物致知”,通过实践推行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
2. 陆王理学陆王理学由陆九渊和王船山创立,他们提出人的经验和智慧比追求抽象的理念更为重要。
他们强调实践的角度,将心性引入理学中,认为通过内省和反思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
3.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是明代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人心的直觉和内在的良知。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 李贽学派李贽学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对于理学中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看法,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践意义。
李贽学派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宋明理学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学术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社会思潮和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社会道德观念的提升宋明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的提升使得社会道德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和情感,对于社会伦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对政治的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明代。
理学流派

理学流派纷纭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等等。
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两大派别,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
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对于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展,理学也曾发生相当大的影响。
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宋明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
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也叫道学或宋学。
宋朝儒家理学思想

宋朝儒家理学思想宋朝是我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理学。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
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
《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
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③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的特点: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宋明理学

理学相信有“天理”,“理”在 事上又在事中,人生在世必须在 各自的岗位上做事以完成理分, 即尽本分。佛教只强调“静”的 存心养性,理学则强调“敬”, “敬贯动静”,不但是通向价值 之源的超越境域,也是成就此世 之事的精神凭借,是入世做事的 行动原则。敬就是一种全神贯注 的心理状态,演变成中国社会的 “敬业”精神。理学强调勤劳勤 学,爱惜光阴,认真把事做好, 反对闲反对懒,也有类似禅宗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伦理 观念。
宋明理学——两宋至明代的哲学
“唯本朝理学,远于汉唐”——陆九渊
宋明理学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 二、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二、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
评价 钱谦益说“制科之习比于俚,道学之习比于腐,斯二者皆俗学也。” 顾炎武曾痛责明末以来的清谈理学“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 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 庄,今之清谈孔孟”。顾炎武还在《与施愚山书》中提出: “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
颜元称:以为“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 学。晋人又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而加甚矣。 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 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仆窃谓其 祸甚于杨墨,烈于嬴秦。每一念及,辄为太息流涕,甚则 痛哭!”
周敦颐:理学大纲《太极图说》作者 二程:“人伦者,天理也。”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 识论。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一代儒学大师。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
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一一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朱熹一,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
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
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
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关学
关学,是萌芽于北宋庆历之际的儒家学者申颜、侯可,至张载而正式创立的一个理学学派。
关学是儒学重要学派,因其实际创始人张载先生是关中人,故称“关学”。
又因张载
世称“横渠先生”,因此又有“横渠之学”的说法。
所谓“关学”即关中(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古代称关中)之学,是从地域角度
而言的,无论是张载之前的申颜、侯可,还是张载之后的吕大钧兄弟、李复、范育、游师雄、种师道以及金元明清时期的杨奂、杨恭懿祖孙三代、吕柟、冯从吾、李二曲、李因笃、李雪木、刘古愚等,都是关中人,故其理学又称为“关学”。
如果就关学的内涵性质而言,它属于宋明理学中“气本论”的一个哲学学派。
张载“关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
他
提出了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思想。
认为宇宙的构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太虚枣气枣万物,三者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这是一种“气”
一元论的唯物论之本体论,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哲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张载还从其“气”本论的哲学出发,提出了“民胞吾与”的伦理思想,确立了他对佛道思想的批判立场。
与一般理学的学派不同,关学特别强调“通经致用”,以“躬行礼教”倡道于关中,并且十分重视《礼》学,注重研究法律、兵法、天文、医学等各方面的问题(参见本书“张载”条)。
张载创立关学之初,关中学子便积极追随,其中以蓝田吕氏兄弟最为踊跃。
张载开始
在关中讲学时,首和者就是吕大钧,接着,其兄吕大忠、其弟吕大临都相继拜张载为师。
蓝田吕氏兄弟五人登科及第,是闻名遐迩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加入至关重要,为关学发展奠定
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使关学与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形成鼎立之势。
可惜的是,张载病逝后,三吕却投奔二程的门下,靠近“洛学”,致使关学一时冷落下来。
好在还有李复、
张舜民、游师雄、种师道、薛昌等人坚持进行研究,才没有使关学中断。
但比起三吕来,他们的著述较少。
三吕的主要著作有《吕氏乡约》《吊说》《克己铭》《吕蓝田语录》《中庸解》等。
这些著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忽必烈建元之后,并不看重儒学,而是把儒排在娼之后、丐之前,所谓“八娼九儒十丐”是也。
这种疏离状态,使得儒家思想很难再登堂入室。
这个时期,只有杨恭懿与其父杨天德、其子杨寅三代极力倡导关学的精神。
他们祖孙三代孜孜不倦地以讲学为生,弘扬张载一贯主张的实学风格和为人“气节”。
于是有“杨氏三代”、“郁郁遗风”之美誉。
元代文学家姚燧称颂杨恭懿为“西士山斗,学者宗之”。
杨氏三代的努力,终于使关学在元代尚未失忆失语,也为明代关学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明朝以理学开国,使儒家书籍遍及天下,为关学振兴开辟了一条坦途。
据有关史籍记载,在明代中后期,关中的理学家竟达百人之多,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吕柟。
他与统治了百年的“阳明学”对衡,而盛赞张载、二程和朱熹的学说。
晚年吕柟辞官回乡,建立书院,培养学生,著书立说,撰有《四书因问》《宋四子抄释》《周易说翼》《礼问》《泾野先生文集》等,成为张载之后的关学大学者。
另外,还有一位学者是冯从吾。
他本来在朝做官,因对宦臣魏党极为不满而回到家乡,二十六载闭门著书,著有《关学篇》《凝思录》《辨学录》等,为弘扬关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关学基本内涵
①气本论:
张载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可见。
在中国哲学史上,张载第一次完整地创立了气本论哲学理论体系,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②认识论:
张载认为:事物是感觉之源,即物可穷理,他主张通过实践,通过多思方能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③“一物两体”辩证法:
张载指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气化的原因在于其本身含有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两方面,没有对立,也就不成事物,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一”与“两”
的对立统一构成万物世界。
④道德观:
张载认为:进行道德修养,首先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只有通过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存理”、“成性”,成为道德的圣贤;其次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
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就是“仁”、“教”,人都应像古代尧舜禹诸圣贤那样对待长辈,尊敬长辈,以永不忘本。
⑤人性论:
张载认为:人出生之前就是有天地善性,只是后天影响,才出现驳杂不纯气质之性,但只要读书知礼接受教育,变化气质,就可以成为善性,从而实现成为圣人的目的。
⑥教育原则及方法:
张载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必须组织教学,教学必须遵循“启发式、因材施教、
把握时机”及“学须有疑、博学精思、持之以恒”等原则,其中许多精辟见解与现代教育思想吻合。
宋朝时期儒学主要分为哪两个学派
在宋神宗以后,北宋的官方学说长期是荆公新学,连科举都要考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等到南渡以后,荆公新学在追究北宋灭亡的浪潮中被打翻,但是因为南宋偏安南方,浙东事功学派开始在南宋思想界展露头角,其中陈亮与朱熹曾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大论战,双方“极尽王霸义利之说” •先秦诸子时代结束以后,儒家的发展有两次高潮,一是汉代,二是宋代。
自汉经魏晋南北朝,历隋唐五代,儒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至宋,儒学的飞跃发展,形成了崭新时期。
这一划时代的新发展的儒学谓之新儒学,即宋学。
“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是汉学引起的一种反动。
”在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宋学的形成与汉学迥然不同,其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
宋学博大精深,涵蕴广大,学派众多。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或学术文化思潮,有它酝酿、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道学(理学)只是从宋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派。
宋学和理学应当区别开来。
然而,从以往八十年来对这个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看,大体上存在三个偏向:一是以理学代替宋学;
二是贬低王安石新学(荆公学派);三是有些机械地以唯心、唯物两条界线来划分某些学派,因而难以准确地加以说明清楚。
儒学的改革兴起于仁宗,由于学者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不同,改革的观点也就不同,形成了很多学派,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王安石的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苏轼的蜀学、司马光的朔学、朱熹的闽学、陈亮和叶适的浙学、陆九渊的心学等等。
如果按照世界观来分,可以分为五大学派:气学、理学、象数学、新学还有功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