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上课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哈姆莱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3.领悟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理解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2.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及道德困境。
3.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复杂心理的把握。
2.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第一幕,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出场,分析其性格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复仇动机。
2.提问: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道德困境?二、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二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道德困境,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
2.提问: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二、文本解读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交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之间的情感纠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探讨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2.提问: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有哪些独特之处?二、作品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四幕,关注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看法。
哈姆莱特 上课使用课件(自用)

今天,我们也来尝试做回“心理师小达人”,为哈姆莱特进 行“心理画像”。
我们不为破案,只为“画像识人——探心理、识其人、 析悲因!
选择“哈姆莱特”的原因? 他是伟大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为我们塑造的一大经典。 世界前100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和传说人物,哈姆莱
2.两种行为,具体指什么?哈心中认为哪种更高贵? 忍受苦难苟且地活 抗争、清除苦难中活或死 有价值的生或死,都高贵(他在思考生死之后的价值)
“学生课堂碰撞呈现”(课后整理) 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以下的一些认识:
3.哈选择一死了之了吗?为什么想到自杀? 没有。 ①对现实的厌恶,面对着活人的罪恶与阴谋,人世的不公,他 感到痛苦万分,死亡可以不用面对这些(逃避)。 ②希望随生命的结束,创痛、无法避免的打击,可以随之消失。
(关心着爱人,希望她离开自己免受伤害;远离罪恶,免受利用、 诽谤)
3.完美、高贵
“学生课堂碰撞呈现”(课后整理)
结合独白与对白,绘哈姆莱特心理画像:
1.忧郁痛苦、软弱厌世、迟疑多虑、优柔寡断;偏执; 2.善良,勇于自省与担当,有追求,理性清醒; 3.完美、高贵(符合人文主义的特点)
“哈姆莱特心理画像” 三、品文中其他人物语言,绘哈姆莱特心理画像
“哈姆莱特心理画像” 二、品文中“哈奥对白”,绘哈姆莱特心理画像
1.哈姆莱特的“疯人疯语” 2.奥菲利亚的“经典独白” 3.综合分析,绘制心理画像
“学生课堂碰撞呈现”(课后整理) 哈姆莱特的“疯人疯语”——对奥菲利亚
1.你贞洁吗?……你美丽吗? 2.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 3.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 化。 4.我还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 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的烟视媚行,淫声浪气……卖弄你们不懂 事的风骚……我再也不敢领教了。
《哈姆莱特》课件

《哈姆莱特》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
该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我们将深入分析剧本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悲剧创作背景。
2. 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3. 品味剧本中的经典台词,体会其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品味剧本中的经典台词,理解其深刻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剧本文本、相关资料。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导学生关注该剧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悲剧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剧本提供基础。
3. 概括情节:让学生通读剧本,概括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情节。
4. 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5. 品味经典台词: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台词,让学生体会其深刻的主题思想。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剧本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哈姆莱特》板书内容:莎士比亚悲剧创作背景剧本基本情节人物形象特点经典台词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悲剧创作背景。
2. 概括剧本《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
3. 分析剧本中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4. 请挑选剧本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并解释其深刻的主题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哈姆莱特》,使学生了解了莎士比亚及其悲剧创作背景,掌握了剧本的基本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特点,品味了经典台词。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剧本深层次主题思想的探讨仍有待加强。
课后,学生可拓展阅读其他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深入理解其悲剧思想。
同时,可组织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杂的性格特点。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认识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4、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感受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其转变过程。
(2)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2、难点(1)理解哈姆莱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2)探讨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命运等主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对这段剧情有什么感受?对主人公哈姆莱特又有怎样的印象?”(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讲述《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叙述《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对故事有清晰的了解。
(四)人物形象分析1、哈姆莱特(1)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他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2)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指出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如优柔寡断、机智勇敢、深沉思考等。
(3)探讨哈姆莱特性格的形成原因,包括家庭变故、社会环境、个人理想等因素的影响。
2、其他人物(1)分析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奥菲利亚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作品中的作用。
(2)讨论这些人物与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所反映的主题,如复仇、人性、道德、命运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适当的辩论。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点明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和深刻性。
(六)语言艺术欣赏1、选取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
《哈姆莱特》优秀课件课件

《哈姆莱特》优秀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哈姆莱特》为主题,围绕教材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展开,详细内容包括:莎士比亚生平简介、《哈姆莱特》剧情梗概、人物关系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及戏剧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剧情。
2. 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关系,理解其主题思想。
3. 掌握戏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评价莎士比亚戏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的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及戏剧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莎士比亚生平简介、《哈姆莱特》剧情梗概、人物关系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莎士比亚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激发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播放《哈姆莱特》电影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剧情,引导他们关注人物关系。
3. 讲解:详细讲解《哈姆莱特》的剧情梗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及戏剧艺术特色。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哈姆莱特》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增强课堂互动。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哈姆莱特》人物关系的选择题,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哈姆莱特》主题思想的简答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课件2. 内容:a. 莎士比亚生平简介b. 《哈姆莱特》剧情梗概c. 人物关系分析d. 主题思想探讨e. 戏剧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
b. 请分析《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关系。
2. 答案:a. 《哈姆莱特》主题思想:探讨人性、道德、权力、复仇等话题,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b. 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关系:受到家庭悲剧的影响,两人爱情走向破裂,体现了悲剧色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
部编版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学课件(1)

部编版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1. 剧本背景及作者简介;2. 剧本的主要角色及关系;3. 剧本节选部分的详细内容;4. 剧本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剧本的背景、作者及主要角色;2. 分析剧本节选部分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3. 掌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剧本中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分析;2. 教学重点:剧本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讲解剧本背景、作者及主要角色:让学生对剧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3. 分析剧本节选部分:a. 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剧情发展;b.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c. 针对剧本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d.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剧本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e. 分析剧本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剧本节选部分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 剧本背景、作者及主要角色;2. 剧本节选部分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3. 剧本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你对《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答案:哈姆莱特是一个充满矛盾、勇敢正直、思考人性与命运的人物。
他深受家庭悲剧的影响,对现实世界充满怀疑和不满,力求为父报仇。
但在复仇过程中,他不断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在痛苦中领悟到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2.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剧本中的人物关系,谈谈你对其中一对人物关系的理解。
答案:示例:哈姆莱特与母亲乔特鲁德。
这对母子关系在剧本中颇具复杂性。
哈姆莱特对母亲的情感既有深厚的爱,又有因母亲改嫁而引发的恨意。
《哈姆莱特》优质课件

《哈姆莱特》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哈姆莱特》教材,重点讲解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奥菲莉娅的疯狂、雷欧提斯的决斗以及哈姆莱特的死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
2. 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娅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命运悲剧。
3. 掌握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哈姆莱特复仇心理的分析,以及对戏剧冲突的理解。
教学重点:剧本情节的梳理,人物性格的分析,戏剧文学常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哈姆莱特》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情节梳理:详细讲解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剧本中的戏剧冲突。
3. 人物分析:对哈姆莱特、奥菲莉娅等主要人物进行性格分析,讨论其命运悲剧。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戏剧冲突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戏剧冲突的处理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剧本中的一个戏剧冲突,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6. 知识拓展:介绍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剧情梳理:以时间为线索,列出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的主要情节。
2. 人物性格分析:列出哈姆莱特、奥菲莉娅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一个戏剧冲突,阐述其作用和意义。
示例:戏剧冲突:《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
作用:揭示克劳狄斯的野心和残忍,展现哈姆莱特的勇敢与智慧。
意义:通过这一冲突,使剧本情节更加紧张,为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增添悬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哈姆莱特》全剧,深入了解戏剧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相关电影、舞台剧等,拓宽视野。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第四单元The British Museum,以哈姆莱特为主题,着重分析剧本《哈姆莱特》的第一幕第一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戏剧背景介绍、角色分析、情节梳理、语言特点解读等。
【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剧本第一幕第一场的主要情节,能流利地朗读并对角色进行合理分析。
3. 学会分析戏剧语言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剧本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
教学重点:剧本第一幕第一场的情节梳理和角色分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扩音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英国戏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哈姆莱特》。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剧本创作时期等。
3. 情节梳理:带领学生共同阅读第一幕第一场,梳理情节,并对主要角色进行分析。
4. 语言特点解读:分析剧本中的修辞手法和经典台词,引导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美感。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例题讲解:针对剧本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7.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哈姆莱特》2. 第一幕第一场情节概括3. 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4. 剧本语言特点【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与霍拉旭的对话,探讨其心理变化。
2. 答案:哈姆莱特在与霍拉旭的对话中,表现出对父王死因的疑惑、对母亲再婚的不满以及对叔父即位的怀疑。
这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哈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
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以哈姆雷特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①具有强烈的激情。
②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体感知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3.全剧剧情《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
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
(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及其戏剧创作的特点。
3.概述节选部分紧张的故事情节,明确该剧是悲剧。
悲剧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其情节曲折多变。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
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
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
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
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
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
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
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
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
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
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
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
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提问】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明确】(1)动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
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
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
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
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
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
”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
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2)性格化。
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
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5.【提问】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明确】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
这两点之间有着二定的联系。
先看天命思想。
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
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
”“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
”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
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
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
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
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
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
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
以上所讲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6.【提问】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
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明确】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
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
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