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中外城市建设史思考题6.9

中外城市建设史思考题6.91.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
2,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
3,重视城市分区。
4,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集中设市,长安城内东北部地势最低,是平民百姓的闾里所所在,住宅区内有很多里巷,实行严格管理。
宫殿建筑区是长安城中心,改变了战国时期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公记》的规则。
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布局: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
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
四周的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
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
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本为隋之大兴宫。
宫内有16座大殿,其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的中枢所在。
太极宫东边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宫女居住的掖庭宫。
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所在。
宫城北面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
——、我国从宋代开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试述这一变化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原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
由于受封建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转变很不彻底,始终处于“开”而不“放“的状态——元大都都城建设的成功之处的主要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阐述清明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
发展特点: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外国城市建设史第1——4章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第一章城市的起源一、从狩猎、自然采集到饲养家畜原始社会大约有几十万年的时间,原始人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经济生活,即猎人有时穴居、巢居,有时跟踪兽群游猎。
旧石器时代,人们为谋取生存,游猎范围较广。
而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转入了相对定居的生活,开始出现了土窑。
有的居住地有好几个土窟(图1—1)。
考古学家发现,大约在一万五千年前的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出现了。
渔民与猎人不同,渔民往往需要一个基地,以便以捕捉鱼类、贝壳、收集海藻以及采集块茎植物为生。
那些滨水定居点有三个特征(1)茅屋或帐篷选址显示出某种相对的秩序或者受自然条件如气温、日照、潮汐和风的影响。
(2)建筑物布局显示出社会的等级关系。
(3)避邪符咒与占卜盛行。
中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一是出现了细石器,二是发明了弓箭,三是绵羊与狗的驯养,这是驯养家畜的开始。
当人们学会了饲养家畜,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为了寻找牧草和适宜气候,他们还不得不经常流动,并从事实物交换。
他们活动于过冬暂息点与夏季放牧地之间,具有良好水源地方成了定居点,主要以帐篷为家。
二、农业革命与农业居民点一万或一万二千年以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个新时代开始了,即农业革命。
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原始人学会了播种,以及有组织的采图1—1 旧石器时代晚期定居点集,使农收与畜牧分离开来。
产生了第一次社会(今乌克兰)大分工。
那时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食物积存,因而人们进入了永久的定居生活,并使得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可能。
土地耕作者的居民点产生于公元前7000~4000年(图1—2)。
人的定居同避寒暑风雨,同罗盘上的方位与基地自然条件密切结合起来。
陶器的出现是人们定居生活的证明。
新石器时代的住所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房屋设计的造型,吸取了容器塑造的构思(图1—3)。
图1-2 新石器时代居民点(今德国Hallstatt)今天已很难找到原始农村定居点的遗址。
外国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外国城市建设与规划史第一编古代的城市城市的起源古埃及的城市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印度和古代美洲的城市古希腊的城市古罗马的城市最早的原始人聚居地在法国尼斯NIZZA地区考古发现的迄今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的原始人聚居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建筑城市的起源•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城市产生的意义: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古居民点城市的起源掌握:•城市的产生•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城市产生的意义古埃及的城市一、社会背景•1、历史沿革4000BC. 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3500BC. 上下埃及---3200BC.第一(MENES)王朝•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150年•晚期——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30年•2、政治体制:政教统一、中央集权、皇帝(法老)专制2、宗教信仰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3、建造水平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防御水患古埃及金字塔古埃及地图二、城市概况•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古埃及有名的城市卡洪(Kahun)就是十二王朝时期于公元前2000多年建成的。
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第二节:古代西亚与波斯城市概况
一、乌尔城 公元前3000年,苏马连人和阿卡德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一些城 市。前2000年-2100年,建立乌尔城。 特征一:城市设防 城市分区:宫殿区有另一城墙,内部为宫殿和庙宇,外部为贫 民和奴隶。 神台:层级形金字塔,顶部为神堂;在这个宫殿、庙宇、山岳 台三位一体的土台上,布置了各种代表国家机器的机构—税收、 法律、仓库、商业等等。 神的意志与国家意志结合的较为紧密,具有古埃及同时期的政 教一体的性质。 体现出要塞城市的特征。 体现宗法国或者叫城邦国的雏形。
二、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 公元前1900年,古巴比伦统一了两河上下游,建立了古巴比伦 王国,前16世纪灭亡。在此期间,前1792-前1750年,古巴比 伦的缔造者“汉姆拉比”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汉姆 拉比法典》[ The Code of Hanmurabi ]古巴比伦以数学和史诗 文明。 亚述入侵:前3000年左右,亚述人就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最北 段的底格里斯河畔,他们来自里海以东的大草原,是“哈西特 人”和“赫梯人”,典型的马背民族。 1200年左右,入侵古巴 比伦。 亚述人接受了苏美尔人的神灵崇拜,实际上接受了农业文明的 文化,马背民族在入侵农业文明以后,无一不被当地的文明所 同化。建立了位于伊拉克北部的“豪尔萨巴德”皇城。 古亚述城市代表:尼尼微城和科萨巴德城。前者为古都,后者 为吸收当地文化的产物。皇宫院落独立,体现游牧民族散居的 帐篷特征。 新巴比伦:前600年,南部的“迦勒底人”和“米底人”联合, 打败亚述人,建立新巴比伦,最有名的皇帝是:尼布甲尼撒二 世,他征服了耶路撒冷,把大批犹太人押解到巴比伦。
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土耳其亚美尼亚高 原,上游为亚叙(当今地中海东岸土耳其、叙利亚一带),下游 为巴比伦(当今伊拉克,在巴士拉回合,由波斯湾出海)。河流 定期泛滥,形成大片冲积平原。 两河流域隔阿拉伯半岛,与埃及相望,北部为伊朗高原,过伊朗 为沙漠地带(马背民族地区),东侧地中海沿海为耶路撒冷(处 于埃及文明与两河文明古希腊文明三个文明交叉的中间地带,自 古就是个文明集聚地和交流地,也是个是非之地)。来自两河以 北的各种族人群和支政治力量,演绎着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明的 更替! 简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苏马连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 就创建了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发明了“楔形文字”和语言,建立 了奴隶制国家,城邦制国家;前2300年,来自北部的闪族武士征 服了整个苏美尔,叫“萨尔贡”,至前2200年-2100年,苏美尔 各城邦有各自获得独立;前1900年,古巴比伦同一了两河流域, 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前16世纪后,先后为埃及和亚述帝国占 领;前8世纪,上游的亚述帝国征服了古巴比伦国,亚述帝国同 时占领阿拉伯国家及埃及,建立庞大的帝国;前7世纪,又建立 了新巴比伦王国;前6世纪,伊朗高原建立波斯帝国,领土遍及 西亚、埃及、小亚、印度河流域;前4世纪,被马其顿帝国所灭。
论外国古代城市

论外国古代城市邵玮(建筑学091班6001109016)摘要:本文从原始社会开始,探讨了外国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并分述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以及这一区域中典型的城市,对外国古代城市作出了一个概述。
一.外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经济生活,猎人有时穴居、巢居,但大多以游猎为主。
到了旧石器晚期,有了相对定居、土窑。
而中石器时代则出现了部落居民点。
直到公元前7000—4000年,即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诱使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而金属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又使原始手工业的面貌发生巨变,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此次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人出现,从而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城市亦开始形成。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000—3000年,它们大多交通便利,利于交易,并有着石墙、城楼和雉堞堆砌而成的防御工事。
下面,文章将分述五个不同区域的典型城市。
二.古埃及的城市埃及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进入金石并用时期,公元前3500年左右成立了两个王国,即上埃及和下埃及。
公元前3200年建立了统一的美尼斯王朝。
在历史上分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150年)和晚期(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30年)四个历史时期。
埃及人相信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
他们的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
建造死者之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高超的建筑水平,推动了埃及人在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方面的发展。
埃及典型的城市有四座。
一是孟菲斯古城,又名白城。
这里是第一王朝的首都,持续了千年。
第二是卡洪城,它是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形成于中王国时期,呈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
第三是底比斯城,它是中王朝时期的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
【课程大纲】《城市建设史》

《城市建设史》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城市建设史(英文):Urban History课程编号:14351142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介绍中外古代和近现代重要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使学生掌握城市建设史,城市改造史的基本知识。
中国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早期奴隶制城市、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近代资本主义城市;西方城市建设历史理论包括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资本主义三个时期的主要城市简介及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
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
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已有的成就和经验;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相关部分。
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与文脉延续概念,能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中。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中国城市部分)第一章城市的产生(1.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城市的产生过程,城市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 教学重点与难点:原始的居民点、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过程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0.3学时)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居民点(0.2学时)第三节城市的产生(1学时)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早期城市及其演变的介绍,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布局特点和功能分区,掌握商周时期邑、都、市、城、廓、国等概念,掌握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2. 教学重点与难点:商代早、中、后期国都的规模、特点;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第一节殷周时代的城市及周代的都城(0.5学时)第二节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0.5学时)第三节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1学时)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建设(1.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从城市规模、布局特点、道路等级等方面了解当时的建成制度,了解百家争鸣中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管子《乘马篇》2. 教学重点与难点: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都城。
原始建筑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帕赛玻里斯宫殿大门五腿兽
帕赛玻里斯宫殿入口大门台阶雕刻
入口石砌大台阶两侧刻有朝 贡行列的浮雕
终结与灭亡 被亚历山大战败 火烧
标志波斯帝国的结束和 希腊化时代的开始
新巴比伦
迦勒底人洗劫了萨艮王宫
与古巴比伦同属一族(塞 姆闪族)
新巴比伦王国(迦勒底王 国)
尼布甲尼撒二世
新 巴 比 伦 城 的 伊 什 达 城 门
伊什达门以及 城墙的格局
大门形制:一对上 面有雉堞的方形碉 楼夹着拱门。拱门 门道两侧有埋伏士 兵的龛。这种门制 为西亚大型建筑物 普遍采用。
献给女神伊什塔尔 巴比伦建筑最高代表
萨艮二世王宫
正殿、后 宫部分
行政部分
庙宇部分
布局 城堡、城墙、占地2。6平方公里,一半城内,一半城外,两个大庭院,700个房间,30个小 院落,塔庙(山岳台) 特点 布局规整、分区明确, 房间开间小,进深大,成长条形
萨艮二世王宫
萨艮二世王宫室内复原图
院落的应用—— 多重院落,满足 功能要求,内向 布局,防御性强。
人们来到朝觐 殿给国王进贡
与古埃及多柱大厅对比 明亮、幽暗 轻快、沉重 敞朗、堵塞
与古埃及帝王对比 世俗性 实际性
柱头
遗址
宫殿的正门是被 称为万国门的大 门,门边侧柱上 雕刻着人面兽翼 像,这种形象在 中东地区广泛存 在。门上石刻着 用三种文字(古 波斯文、埃兰文、 古巴比伦文)所 写的铭文:“薛 西斯一世创建了 此门”。
太阳下最富有的城市
强大帝国的心脏
陪都、灵都
波里斯王宫平面图
简介 • 波斯帝国时期最著名的是
大流士一世起建造的帕赛 玻 里 斯 宫 ( 公 元 前 518— 450年),宫殿以非常奢侈 的方式炫耀财富,而没有 宗教气氛 • 台高12M,面积450*300M, 一半人工搭建,一半凿山 而成。 • 宫殿大体分三个区,北部 是两个仪典性大殿,东南 是财库,西南为后宫,三 者之间以一座“三门厅” 作为联系的枢纽。 • 两座仪典大殿的结构之轻, 空间之宽畅,在古代世界 中居于第一位(后面一座 叫“百柱殿”)。 • 在前331年被征服者亚历山 大大帝焚城。1979年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2020年最新:外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

1.金字塔指角锥体建筑物,基座一般为正三角形或正方形,著名的有埃及金字塔、玛雅金字塔和阿兹特克金字塔。
一般被用来作国王的陵墓或者作为祭祀用的庙宇,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
2.孟菲斯城埃及古王国第一统一全国后,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建立的都城。
第三王朝国王在建筑师英霍德普帮助下进行了重建。
城市坐北朝南,白色城墙,故称“白城”,南城墙以外建有神庙,第三王朝时期通过尼罗河局部改道扩大了城区面积,成为当时的大城市。
金字塔群远离城市。
由于附近陵墓群的存在,该城持续千年后在中王国时期被完全毁坏。
3.英霍德普(Imhotep)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建筑师,曾作为第三王朝的国王裘萨的顾问,帮助重建了都城孟菲斯城。
4.伊套伊城古埃及中王国的都城,四周布满了堑濠,城防坚固厚实。
5.卡洪城(Kahun)中王国时期为建造金字塔或开发绿洲而形成的城市。
城市的平面呈长方形,有完整的砖砌城墙,城中有厚墙将城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过此区;城东又有一条东西向大路将城东分为南北两部分,大路北侧为贵族区,大路南侧为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住区,其中有集市。
城中心有庙宇,城市东南角有一片墓地。
城市有了最早的功能分区思想,通过朝向、建筑密度和功能体现,对比鲜明,反映了奴隶制社会阶级分化的情况。
6.底比斯城(Thebes)古埃及中王国时期首都,位于尼罗河右岸的峡谷,两侧悬崖峭壁。
在以后王朝有很大发展而成为古埃及最宏伟的城市。
城市与“死者之城”界限已不太明显,且神庙位于城中;在山岩上凿窟作为陵墓,利用巉岩崇拜神化皇帝;有条很长的中轴线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城。
7.阿玛纳城(Tel-El-Amarna)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都城,面临尼罗河,三面山陵环抱。
城市沿河呈弯曲的带形,道路系统呈棋盘式格局,三条纵向道路顺应河流走势、贯穿全城。
城市用地分为北、中、南三区,北部为劳动人民居住地,南部为官吏居住地,中部为皇帝统治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新巴比伦城特点 双层城墙、护城河,严密的外围防护; 幼发拉底河中间穿越,东为旧城,西为新城。 有城市主轴,布置宫殿、神庙、山岳台。 宫殿独立,另设坚固城墙防护,有著名的“巴比 伦城门”,“空中花园”,城市建筑艺术达到空 前的高度。 城市规划整齐,路径平直明确; 商业中心
四、波斯帝国的城市 公元前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建立了强大的跨欧亚非 三洲的波斯帝国。 波斯人特征: 露天火坛祭拜神灵,所以没有新建过大型神台。 主要建筑体现在宫殿建筑上。 波斯人也是游牧民族,在继承当地建筑文化基础上,加 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国王居鲁士把波斯人的游牧营地, 变成了石头建造的“波斯人的营帐”---(帕萨尔加德) 首都之名。 皇宫特征:独立院落,像一个个独立的帐篷;雄伟的建 筑群,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功能分区明确;
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土耳其亚美尼亚高 原,上游为亚叙(当今地中海东岸土耳其、叙利亚一带),下游 为巴比伦(当今伊拉克,在巴士拉回合,由波斯湾出海)。河流 定期泛滥,形成大片冲积平原。 两河流域隔阿拉伯半岛,与埃及相望,北部为伊朗高原,过伊朗 为沙漠地带(马背民族地区),东侧地中海沿海为耶路撒冷(处 于埃及文明与两河文明古希腊文明三个文明交叉的中间地带,自 古就是个文明集聚地和交流地,也是个是非之地)。来自两河以 北的各种族人群和支政治力量,演绎着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明的 更替! 简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苏马连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 就创建了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发明了“楔形文字”和语言,建立 了奴隶制国家,城邦制国家;前2300年,来自北部的闪族武士征 服了整个苏美尔,叫“萨尔贡”,至前2200年-2100年,苏美尔 各城邦有各自获得独立;前1900年,古巴比伦同一了两河流域, 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前16世纪后,先后为埃及和亚述帝国占 领;前8世纪,上游的亚述帝国征服了古巴比伦国,亚述帝国同 时占领阿拉伯国家及埃及,建立庞大的帝国;前7世纪,又建立 了新巴比伦王国;前6世纪,伊朗高原建立波斯帝国,领土遍及 西亚、埃及、小亚、印度河流域;前4世纪,被马其顿古埃及文明的交流 人类出走非洲,在两河流域定居繁衍; 两河流域率先进入农业文明,发明小麦、大麦; 农业文明(种子)的反传,人类历史上两大农业 文明发源地进入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农业文明时期; 楔形文字的发明促使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明;对 丰收的期待,太阳神的崇拜,金字塔形的山体膜 拜传入两河流域——两河流域山岳台的兴建; 两大农业文明发源地地形的区别,导致两种城市 线路的产生——村庄之路、掠夺之路;
二、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 公元前1900年,古巴比伦统一了两河上下游,建立了古巴比伦 王国,前16世纪灭亡。在此期间,前1792-前1750年,古巴比 伦的缔造者“汉姆拉比”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汉姆 拉比法典》[ The Code of Hanmurabi ]古巴比伦以数学和史诗 文明。 亚述入侵:前3000年左右,亚述人就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最北 段的底格里斯河畔,他们来自里海以东的大草原,是“哈西特 人”和“赫梯人”,典型的马背民族。 1200年左右,入侵古巴 比伦。 亚述人接受了苏美尔人的神灵崇拜,实际上接受了农业文明的 文化,马背民族在入侵农业文明以后,无一不被当地的文明所 同化。建立了位于伊拉克北部的“豪尔萨巴德”皇城。 古亚述城市代表:尼尼微城和科萨巴德城。前者为古都,后者 为吸收当地文化的产物。皇宫院落独立,体现游牧民族散居的 帐篷特征。 新巴比伦:前600年,南部的“迦勒底人”和“米底人”联合, 打败亚述人,建立新巴比伦,最有名的皇帝是:尼布甲尼撒二 世,他征服了耶路撒冷,把大批犹太人押解到巴比伦。
第二节:古代西亚与波斯城市概况
一、乌尔城 公元前3000年,苏马连人和阿卡德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一些城 市。前2000年-2100年,建立乌尔城。 特征一:城市设防 城市分区:宫殿区有另一城墙,内部为宫殿和庙宇,外部为贫 民和奴隶。 神台:层级形金字塔,顶部为神堂;在这个宫殿、庙宇、山岳 台三位一体的土台上,布置了各种代表国家机器的机构—税收、 法律、仓库、商业等等。 神的意志与国家意志结合的较为紧密,具有古埃及同时期的政 教一体的性质。 体现出要塞城市的特征。 体现宗法国或者叫城邦国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