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城市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知识点归纳

C.制造业
D.商品
10.通过《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是
A.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B.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C.男性家长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
D.法典的一些规定说明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不活跃
11.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下列属于古代西亚地区文明的是
①种姓制度②《汉谟拉比法典》③基督教④楔形文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2.按照《汉谟拉比法典》,两位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甲与乙在观看台上观看某项比赛时,甲因为一时兴奋,无意中把乙撞下看台,导致乙小腿骨折,那么甲应受到怎样的判决?
A.尼罗河、刚果河流域
B.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C.印度河、恒河流域
D.长江、黄河流域
4.如图是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记录向神庙交大麦的情况。通过该史料你推断一下,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有资格被看作是“文明人”的原因是
A.他们能使用文字来记录信息
B.他们发明了冶金术
C.他们发明了动物驯化和植物栽培
D.他们建成了最早的国家
14.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明成果。下列关于古巴比伦文明成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汉谟拉比法典》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B.《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C.《汉谟拉比法典》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还没兴起
D.《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17.如图所示石碑刻有“此为确立真正福祉及仁政于国内的常胜之王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等文字。下列有关该石碑文字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件(共28张PPT)

发展历程
为什么政权更迭频繁?
两河流域无天 然屏障,许多古代 民族相继在此登台 亮相,演出一部弱 肉强食的战争史。
古代两河流域兴衰史
看书并完成年代尺,请在相应的时间上标出历史事件。
前3500 年出现 了以城 市为中 心的小 国。
前2400 年实现 了初步 逐步统 一。
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 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获独立。
楔形文字
古 老 的 文 字
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 所发明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 字之一。苏美尔人通常用削成三角形 尖头的芦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 泥板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 由粗到细,很像木楔,被称为“楔形 文字”。
初步统一
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当苏美尔地区各城邦
混战之时,阿卡德人萨尔
阿
贡武力征服了苏美尔主要
卡
城邦,于公元前2334年 创造了阿卡德大帝国。尽
德
管在军事上萨尔贡取得了
胜利,但由于苏美尔文明
王
要远远高于阿卡德文明,
阿卡德人几乎全盘接受了
国
阿卡德王国建立者萨
尔贡一世青铜头像 苏美尔文化,包括她的文
前7世纪末到6世纪前 期新巴比伦王国。
前18世纪古 巴比伦王国 最强盛时期。
前539年新巴比伦 王国被波斯灭亡。
公元前 4000年
公元前 3000年
公元前 2000年
公元前 1000年
公元元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产生小国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 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在公元前3500年时, 苏美尔人开掘沟渠,依靠 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 用了两河湍急的河水,在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 第一代文明。到公元前 3000年时,苏美尔人生 活的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 的城市国家。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件(21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窝
藏奴隶者,都要被处以死刑。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的地
位要高于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
典》 A.维护奴隶主利益
( )A
B.主张君权神授
C.提倡自由与平等
D.确保等级秩序
1.(2022·辽宁沈阳模拟)西亚地区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 端于公元前9000年左右,在那里的遗址中,考古学家 发现了大麦和小麦,驯养的狗、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 及定居的农业村落遗迹。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 在此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 从此时到约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渐扩 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
2.意义:《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 为完整的__成__文__法__典___,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 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汉谟拉比法典》并非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 法典,而是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1.观察教材第6页《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指出古代两 河流域地理位置的特点。 【思考提示】要学会结合地理知识,从地图中提取信 息,可以从自然条件和交通运输、战略意义等方面归 纳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特点。
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是古巴比伦第 六代国王,而非古巴比伦的开国之君。
《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 (1)反映严格的社会等级:①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②无公民权的自由民;③__奴__隶____。 (2)__奴__隶__制__度___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家庭奴隶制是古 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3)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 的规定,说明__商__品__经__济___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答案】特点:地形平坦,位于两河之间,灌溉水源 充足,适合农耕发展;交通便利,战略位置重要。
第二章 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印度

早在公元前 4000 年时,此地区的人们就已发明了犁,并利用牛和驴 来拖犁,也正是由于这种犁耕的发明,使其农业较早地由新石器时代的小 块田耕 作,过渡到大规模的田地耕作。其他的农具有锄和镢等,在古巴比 伦时期这 些工具的头部,大部分是采用青铜制成的,最为重要的是这时期 巴比伦人发 明了一种新式农具——即带有播种器的耧,它由两头犍牛曳引, 一人扶犁, 一人牵牛,一人在旁向谷斗放种子,一边耕地,一边播种,是
美索不达米亚人根据月亮的盈 亏制定了太阴历, 即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为 29 天至 30 天,大 小月 相间,全年共为 354 天,但它与一回归年整整 相差了 11 又 1/4 天,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他们最早 采用了置闰的方法,即每隔几年加一个闰月,由于当 时 的年首是从春分开始,所以古巴比伦的一月总是相 当于现在的三月至四月。 但公元前 6 世纪以前,他们 的置闰尚无一定的规律,往往都是由国王根据当 时的 情况随时宣布,汉谟拉比在位时曾宣布过一次闰六月, 自大流士一世(公 元前 522 年—前 486 年)在位后, 方有了固定的闰月,先是 8 年 3 闰,后来是 27 年 10 闰,直到公元前 383 年由西丹努斯定为 19 年 7 闰制。
两河流域居民对于宇宙空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最初他们 只是把天和地看作是浮在水上的两个扁盘,后来则视天为半圆 的天穹覆在水上,扁盘被水 包围着,天穹上面有更多的水,水 外面是诸神的住处,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 神,他们每天从自己 的住处出来,在天穹上绘出一定的轨道,地上的事物都 是由这 些神所主宰②。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比尼罗河流域复杂,两条 河的泛滥 周期也不像尼罗河那样规律,有时洪水会像凶猛的野 兽,把城市居民和财产 洗劫一空,当时的人们弄不清楚这究竟 是为什么,自然把之归结为星神的作 崇,他们相信天象,认为 每一颗星都是神,且与地上的人有着一定的关系, 确信天象的 变化决定着人间的祸福和吉凶,为了趋利避祸,占星术十分流 行, 并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们对 天象的观察极其认 真,这也是此地区天文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原 因之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堂笔记古代两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包括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农业革命和城市发展带动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古代两河流域的重要性。
一、文明的诞生——农业革命1.农业革命的诞生a.食物的获取难题b.人类通过种植粮食解决了食物问题c.农业革命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农业革命的影响a.人口增长b.部落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c.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二、城市文明——古代两河流域1.文化发展的交汇处a.古代两河流域是不同文明交汇的处所b.通过交流学习彼此的技能和文化2.城市的发展a.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b.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c.城市文明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好处三、文明的互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1.政治上的互动a.古代两河流域周边的国家相互征战b.政治上的互动要求交流沟通,从而促进文化交流2.文化上的互动a.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b.古代两河流域周边的国家相互学习c.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互动的关键四、总结1.本课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了农业革命和城市文明的发展2.古代两河流域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发源地3.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节历史课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和历史,以及农业革命和城市文明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且从中汲取一些启示,希望我们可以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文明,继承和发扬其传统,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
第三章 上古西亚2013

两河流域年表: First Dynasty of Ur.2563B.C-2387B.C. Dynasty of Lagash.2494B.C-2342B.C. Dynasty of Uruk .2340B.C-2316B.C. Dynasty of Akkad .2334B.C-2154B.C. Third Dynasty of Ur .2112B.C-2004B.C. Dynasty of Isin .2017B.C-1794B.C. Dynasty of Larsa .2026B.C-1763B.C. Dynasty of Babylon .1763B.C-1595B.C. Assyrian Period.1900B.C-1300B.C. Neo- Assyrian Period .1180B.C-600B.C.
• 2、大型宫殿和神庙等建筑:尼姆鲁德发现公元 前9~7世纪的五座亚述王宫; • 宗教中心尼普尔发现许多神庙和殿塔; • 巴比伦: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 花园”等。 • 3、雕刻、壁画等艺术品:尼姆鲁德巨大的带翼 人首牡牛雕像;宫墙上有涉及战争与狩猎、押解 俘虏及宫廷生活等的浮雕; • 马里宫殿有国王授权仪式壁画等。 • 为历史学家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 文化和日常生活提供珍贵线索。
二、古代居民 • • • • • 两河流域南部创造文明的苏美尔人: 语言属于非塞姆语系; 来源不详,来自中亚? 塞姆语系的分支: 阿卡德人(可能来自阿拉伯半岛)、阿摩利人、 亚述人、迦勒底人。
• 谁是苏美尔人: • 1、考古学:找不出任何从外地迁入美索不达米亚南部、 从而引起文化变异、技术革新的证据→欧贝德文化与乌 鲁克文化一脉相承,中间没有任何移民痕迹; • 2、文献学家:苏美尔语、阿卡德语都有非苏美尔语、 非阿卡德语的底层语言,有些地名或职业名称用这种语 言表达: • 苏美尔语的nangar“木匠”、ašgab“皮革匠”、 sanga“祭司”等不是苏美尔语,也不是阿卡德语; • Kazallu和Babillu(即巴比伦,阿卡德人把它解释为 Bāb-ili“神之门”)等地名,非苏美尔语,非阿卡德语;
外国建筑史古代部分第二章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a
12
新巴比伦城平面图
伊什塔尔城门复原图
注:伊什塔尔门是献给女神伊什塔尔 的建筑,是巴比伦建筑的代表作
a
13
巴比伦的伊斯塔尔门
a
14
新巴比伦城市景观-----(公元前7世纪一公元前6世纪)
a
15
宫殿平面
1.空中花 园 2.伊什 塔尔门(伊什 塔尔门是献 给女神伊什 塔尔的建筑, 是巴比伦建 筑的代表作) 3.宁玛
外国建筑史---古代部分
第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约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7世纪) 古 代 两 河 流 域 图 :
两河流域和伊 朗高原的建筑
总述:
1、两河流域,即西南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平原, 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区”。这一地区 由于当时在发展农业上条件较好,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与埃及古文明约为同时。
2、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马连人在两河下游建立了许多 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9世纪之初,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下游。 公元前900
a
2
年左右,上游的亚述王国征服了两河流域、叙利亚和埃及,建 立了亚述帝国。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征服亚述,建立新巴比 伦王国。波斯人自公元前550年起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波 斯帝国。两河流域由于无石缺水,创造了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 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券、拱和穹窿结构在此发展起来,并出 现装饰面砖和彩色琉璃砖,影响到后来的拜占庭建筑和伊斯兰 建筑。
3、这里的建筑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a.幼发拉底河和第格 利斯河下游的,b.上游的,c.伊朗高原的。
4、建筑成就:创造了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
方法。
a
3
第一节 彩色斑斓的生土建筑
古巴比伦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古巴比伦是现在的哪个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
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
四大古国文明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代文明的起源地。
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首都位于今伊拉克境内巴格达以南幼发拉底河畔。
东经4425,北纬3233。
巴比伦王国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
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建于公元前2350多年,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
巴比伦意即神之门,由于地处交通要冲,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幼发拉底河和格里底斯河两河流域的重镇。
公元前2022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
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
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城内的主要建筑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高达91米,基座每边长91.4米,上有7层,每层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砖砌成,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成、供奉玛克笃克神金像的神庙。
据说,这就是《圣经》中耶和华变乱人们的语言,致使人们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别塔。
城内古建筑精华之一的女神门,高12米、宽近20米,门墙镶嵌着形象生动的釉彩动物图案,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引人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