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观察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实物和模型,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学生能体会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物体的特征。
但是,学生的观察往往缺乏目的性和方法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观察。
同时,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容易受到自身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需要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学生能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体会观察到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探究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和分享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图片,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体会观察到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学生的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个正方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形状。
如何指导低年级看图写话

如何指导低年级看图写话看图写话是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重要途径。
它根据学生年龄小、对有趣、生动的图画有着浓厚兴趣的实际特点,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图画为写话的载体,对学生来进行写话的训练。
看图写话的每幅图都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写话训练材料,教师怎样指导看图写话,扎实地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最终提高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是低年级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
我通过以下的四个步骤来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效果较好。
一、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看图写话的基础是要学会观察,这是进行看图写话的重要条件。
只有经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对图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写话”。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的原因,各项能力还比较欠缺。
在观察图画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容易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所吸引,或者漫无目的,毫无顺序地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好好引导,教给学生观察的具体方法。
看图写话一般包括单幅图看图写话和多幅图看图写话两种类型。
对于单幅图的看图写话,要让学生找出图中所表达的几个要素(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分别是什么,弄清图意及这幅图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这样从总体上对图画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然后再从整体到局部,抓住图的细节进行认真观察。
比如:具有特色的环境,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再深入进行观察,用有趣的细节激发学生的看图兴趣,使学生有不同的新发现。
对于多幅图的看图写话,要在把每幅图看清楚、看明白的基础上,想想图与图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使多幅图看图写话变成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
例如:有一个《树爷爷笑了》的多幅图看图写话,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
1、第一幅图上画了谁?人物表情如何?为什么他会这样呢?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2、这时,谁来了?看见这种情况后,它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3、第三幅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如何?你能猜到故事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吗?此外,观察还要有一定的顺序。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北岭小学郭瑞英在作文教学中,我总是很困惑,孩子们为什么一到作文时就会愁眉苦脸?为什么写的作文都很干巴,无滋无味?要是老师念了范文,批改作文时又会发现他们的作文是那样的相似,大多在依葫芦画瓢?……每次作文课后我总是深深地反思着,后来我认识到: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
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
”因此我应该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
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后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果然效果和以前迥然不同了。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培养观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1.在玩中观察从孩子喜欢的事物中观察,孩子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
记得在指导写《记一次有趣的活动》的作文时,我先组织同学们玩游戏——贴鼻子。
在玩之前让学生留心周围同学的表情、神态、动作,教室里的气氛等。
游戏结束后,我便让学生分成小组一起交流,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从他们的小脸中我感受到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
最后让他们把自己说的话写成了文章,孩子们个个觉得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尽的快乐。
“教室里笑声一阵高过一阵”、“捧腹大笑”、“哄堂大笑”……恰如其分的用词和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
让我感受到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还给了孩子们乐趣,因为有了乐趣所以才会有收效。
怎么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观察日记怎么写

怎么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观察日记怎么写所谓观察日记,就是留心观察周围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活动等,按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如果能坚持不懈,既可积累生活素材,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过大家知道怎么写好观察日记吗?不会的话,就来看一看下面的方法吧。
一、激发学生写观察日记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够有干劲的一直做下去。
我们要把写日记当成一种兴趣爱好,而不是当成是一种学习任务来看待呢。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素材“看时轻松,做时难。
”很多学生写了两三次日记,就发现没内容写了。
于是,为了应付老师,又开始了天天翻作文书,东拼西凑。
久而久之,又害怕起了写作文。
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
”只要同学们在丰富、优美、多彩的生活中,“无论走到哪里,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
”每地每事动脑进行观察,都可以寻觅到许多有益的东西,获得知识。
三、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观察日记,可以是一景、一事、一人的短文,看起来易写,但要写得准确、细致、透彻,还必须掌握一些方法,因此,我结合教学,指导他们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仔细地观察。
如写景时,我告诉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
有位同学在描写湖时,首先是近距离观察,“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然后登上山顶俯视,湖“犹如少女脸上一双亮丽的眼睛镶嵌在青山绿树之间。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是不同的。
我们只有多角度去观察事物,才能更加突出景物特点,这样写出的景物不仅全面而且立体化了。
四、告诉学生在写作时要融入情感观察日记不仅仅是写看得见的景和物,更重要的是用心观察人物的想法,体会自己的心情变化。
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时,要告诉大家日记是记录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只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心情,你的日记就会感人,就会成功。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诸能力的综合训练。
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坚持从看到说,从说到写,这就要结合课文的教学,注重教给学生观察周围一切事物的方法。
一、方位观察法这是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
对于要观察的事物,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以及从左到右,从外到里地进行观察。
例如《雨》这篇习作例文,对下雨过程的观察和描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雨前,用的是从外到里的观察法;雨中,用的却是从里到外的观察法。
由于观察细致得法,整个下雨的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主次观察法这是分清主要的或主体的事物,以及次要的或陪衬的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主到次、从大到小进行有次序的观察。
例如《绿色的办公室》这篇看图学文,就应先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人”字形草棚,什么是“高高的草垛”,这些是图中较大的主要的物体,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一截树桩”“一口用旧了的锅”“一把黑铁水壶”等小形物体。
从中更需告诉学生凡是主要的应写得详细一点,凡是次要的可以一笔带过。
三、时序观察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按时间先后次序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例如习作例文《第一场雪》的作者,就按时间先后有意识地观察了昨天早晨、中午、傍晚和今天清早的不同情景,着重写了雪霁天晴、“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的壮丽风光。
四、远近观察法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先近后远,也可以由远及近地进行观察。
例如课文《长城》的作者,就是先从远处观察,写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再从近处观察,具体描写长城的高大、宽厚、到用建筑材料及城台等建筑物。
远景显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近景突出了长城的高大坚实,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
五、分层观察法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的方法,常见的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分析观察。
例如课文《林海》的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先注目于“海”的主体——落叶松;再移视于“海”的边缘;再深察“海”中,观察树与树之间的各种小花和小红豆……这样,既从整体上突出了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美丽景象,又分层展示了大兴安岭“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的各种色彩”,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学会观察】学会观察教学设计

【学会观察】学会观察教学设计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
”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最终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小说家。
鲁迅曾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
”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
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
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
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
课内作文的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随笔。
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
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
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
这样,逐渐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在随笔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看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发的观察兴趣。
不少学生谈了写随笔的体会,一致认为写随笔的要求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
而且由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不少学生会自觉地多写,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在“我写我”的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以自己为描写对象,抓住外貌、性格、爱好等进行描绘、刻画,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想写出好文章,除了学好基本知识外,关键在于发掘作文的素材,而作文的素材就是源于现实生活。
只要我们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就会发现很多有写作价值的作文素材。
现结合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
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
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
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
以往的作文教学常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对观察的指导与重视。
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想像,学生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
二、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细致用心学生作文写得不好,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事物细致用心的观察。
细致用心就是观察事物时,不但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还要一边用脑去思考。
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清晰的具体的而不是朦胧的笼统的认识。
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逼真,走出千篇一律的俗套。
如《爬山虎的脚》,学习这篇课文时,可带学生对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加深理解。
在学习课文细致观察爬山虎的同时,让学生尝试仿照课文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另一种植物,引导学生在观察时不要只看表面,还要摸清它的生长变化过程,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心思考。
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形象具体。
1.引导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首先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观察,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取一个观察点观察,有时也可变化立足点。
如观察景物时的瞻仰、俯视、远望、近看都各不相同。
其次是按内容变换顺序观察,如从整体到局部,从景物到人物,从主要到次要,从人物到环境,从整体到部分等。
《教给学生观察》读后感

《教给学生观察》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走进生活学会观察——读《教给学生观察》有感说起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早就想进一步走近他,去了解他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我仔细拜读了前几条的建议,我发现有这么一条:‘教给学生观察’给我留下了特别的感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和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实际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关系就越多。
”苏大师的话和我国古人的一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达尔文也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曾说过:“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他人之上。
”可见,观察是何其的重要。
我身为一名语文教师,也深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多么的必要和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教小学生的时候,就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文中列举了他带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事例。
他让学生观察春天即将来临的标志,欣赏大自然的音乐。
“教师教给学生们观察和发现,就能从他们那里听到许多聪敏的、出乎预料的‘哲理性’的问题。
”然而小学生的观察力水平比较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培养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到“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
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累精力。
”如我在上《大自然的语言》这课时,是从大自然中各种声音入手,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大自然中去聆听声音,感受声音,体验声音,通过声音愉悦身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给学生观察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
说起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界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早就想进一步走近他,去了解他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苦在一直没有机会。
就在今年寒假,学校终于发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于是我利用几天时间去仔细拜读,我发现有这么一条:教给学生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和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实际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关系就越多。
我是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几乎占了语文教学的一半。
说起作文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于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
其实我认为作文教学也需要观察。
小学生作文、其材料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亲自经历获取的、观察获取的、听获取的、阅读获取的、思考和想象获取的。
其中,观察获取材料的局限性最小,获取材料的途径最广阔。
而且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
故作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观察的作用。
有很多同学在拿到作文题目时都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这是因为他没有很好的进行写作前的积累,也就是说没有进行好好观察。
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观察和理解而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因此,它要求学生对生活仔细留心观察并要有一定的体验和感悟。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小学作文教学要求方面,特别重视观察的作用,强调了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指出了观察指导的途径,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学
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生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感悟生活,写出的作文就会脱离生活,脱离社会,不符合现实,例如一个学生在描写春天雨景的作文中有这么一段话:“突然,天空阴云密布,一阵闪电过后,大雨倾盆而下。
”很显然,这位学生没有真正去观察春天雨景的特点,所以才犯了如此荒谬的错误。
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做到边看、边想、边记录。
比如观察春景时要观察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春天到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柳书抽嫩芽了,小草偷偷的钻出了小脑袋。
观察的顺序则要求学生先观察春景全貌,再任选一个侧面进行重点观察。
学会观察,学生写作文也就不难了。
让我们领着孩子一起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吧,因为它可以交给孩子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