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及水蛭素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血液净化抗凝治疗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净化抗凝治疗标准操作规程一、前言血液净化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抗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旨在规范血液净化抗凝治疗标准操作规程,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二、适应症血液净化抗凝治疗适用于下列疾病:1.急性肾损伤;2.急性肝衰竭;3.重症肺炎;4.中毒性肺炎;5.重症胰腺炎;6.重症心力衰竭;7.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三、抗凝治疗药物1.低分子肝素(LMWH):常用于血液透析和血浆置换治疗中,具有抗凝效果稳定、出血风险低等优点。
2.肝素钠:常用于血液透析和血浆置换治疗中,具有抗凝效果强、作用迅速等优点。
3.阿加曲班:常用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具有抗凝效果强、作用迅速等优点。
四、抗凝治疗方案1.低分子肝素(LMWH)方案:(1)透析前皮下注射1次,剂量为40mg。
(2)透析过程中,根据患者体重和透析器的类型,注射适量的低分子肝素。
(3)透析后2小时内,皮下注射1次,剂量为40mg。
2.肝素钠方案:(1)透析前静脉注射1次,剂量为50-100U/kg。
(2)透析过程中,根据患者体重和透析器的类型,静脉注射适量的肝素钠。
(3)透析后2小时内,静脉注射1次,剂量为50-100U/kg。
3.阿加曲班方案:(1)透析前静脉注射1次,剂量为0.5mg/kg。
(2)透析过程中,根据患者体重和透析器的类型,静脉注射适量的阿加曲班。
(3)透析后2小时内,静脉注射1次,剂量为0.5mg/kg。
五、抗凝监测1.血小板计数:每次治疗前和治疗后1小时进行监测。
2.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每次治疗前和治疗后1小时进行监测。
3.肝素抗Xa活性:每次治疗前和治疗后1小时进行监测。
六、抗凝不良反应处理1.出血:停止抗凝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必要时进行输血或手术治疗。
2.过敏反应:停止抗凝治疗,给予抗过敏治疗。
3.骨质疏松:加强钙、维生素D等营养支持治疗。
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机理

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机理
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血液凝固,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低分子肝素钠的抗凝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低分子肝素钠可以与凝血酶结合,阻止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2. 促进抗凝物质的活性:低分子肝素钠可以增强抗凝物质抗凝作用,如促进抗凝血酶、抗血小板素和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因子的活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抗凝作用。
3. 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在血管内壁上形成血栓。
4. 保护内皮细胞:低分子肝素钠可以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减少内皮细胞受损和炎症反应,从而保持血管内皮层的完整性和功能。
总之,低分子肝素钠的抗凝机理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阻止血液凝固,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一、引言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文主要介绍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和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
二、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1.作用于凝血因子活化酶Xa低分子肝素能够与凝血因子活化酶Xa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断凝血级联反应的进程。
2.高亲和力结合于抗凝血因子ATIII低分子肝素结合于抗凝血因子ATIII后,能够显著促进ATIII的活化,从而增强ATIII与凝血酶的结合能力。
3.抑制血小板活化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4.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抗凝血物质低分子肝素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抗凝血物质,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诺贝尔-平布鲁克因子等。
三、低分子肝素的临床研究进展1.低分子肝素在肺血栓栓塞症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在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对患者死亡率、复发率等指标的改善。
2.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临床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可以显著降低再梗死和死亡风险,并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3.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和抗凝效果,减少透析膜的血栓形成。
4.低分子肝素在孕产妇抗凝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在孕妇和产妇中的抗凝治疗中,不仅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还可以减少胎儿的不良影响。
附件:1.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图表2.临床研究中的低分子肝素药物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ATIII(Antithrombin III):抗凝血因子,参与正常凝血机制,能够与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发生反应,从而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1):一种产生于内皮细胞的抗凝血物质,能够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状态。
3.诺贝尔-平布鲁克因子:一种血液栓溶解酶,能够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
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

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抗凝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
1. 普通肝素(Heparin)普通肝素是一种间接性抗凝药物,常用于临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血栓性疾病。
其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出血风险等因素个体化调整。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具体用量需遵循医生的指导。
普通肝素具有快速起效、短效持续时间的特点,对急性血栓病变具有明显的疗效。
2. 低分子肝素(LMWH)低分子肝素是一种通过酶解制备的肝素类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分子量较低、生物利用度较高、更稳定的特点。
低分子肝素适用于临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肌梗死、复杂性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
其用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常见的给药途径为皮下注射。
低分子肝素具有稳定的疗效,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并减少出血风险。
3. 单向口服直接抗凝药物(DOACs)DOACs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诺沙班(Rivaroxaban)等多种药物。
与传统的抗凝药物相比,DOACs具有服用便利、疗效稳定、不需常规监测等优点。
DOACs的用量一般是固定剂量,疗效与药物浓度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DOACs适用于预防和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事件、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
4. 维生素K拮抗剂(VKA)维生素K拮抗剂是一类抑制维生素K合成和活化的药物,包括华法林(Warfarin)、乌司他丁(Acenocoumarol)等。
这类药物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确保在抗凝治疗的有效范围内。
VKA适用于防治心房颤动、机械性心脏瓣膜、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
由于药物和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风险,使用VKA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和药物的相互影响。
低分子肝素的功能主治

低分子肝素的功能主治简介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它主要通过抑制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活性,从而阻止血液在血管内形成血栓。
低分子肝素具有许多功能和主治,本文将详细介绍低分子肝素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1. 预防深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血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它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减少凝血过程中的凝血因子活化,从而阻止血栓的形成。
•低分子肝素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进一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2. 预防肺部栓塞•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肺部栓塞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肺部栓塞是深静脉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造成的严重疾病,可以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甚至死亡。
•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肺部栓塞的发生,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减少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的可能性。
3. 治疗心肌梗死•低分子肝素在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疾病。
•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冠脉血液流通,保护心肌免受进一步损伤。
4. 预防血管内瘤栓•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血管内瘤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血管内瘤栓常见于癌症患者,特别是对于接受化疗的患者。
•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活性,减少血管内瘤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患者的风险。
5. 预防血液透析中的血栓•低分子肝素还可用于预防血液透析中的血栓形成。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肾脏疾病的方法,但在透析过程中易发生血栓相关的并发症。
•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过程中凝血酶的活性,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透析过程中的血栓风险。
总结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功能主治主要包括预防深静脉血栓、预防肺部栓塞、治疗心肌梗死、预防血管内瘤栓以及预防血液透析中的血栓形成等。
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和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相关疾病的风险。
抗凝药物和抗凝治疗

禁忌证
使用肝素,尤为小剂量时无绝对禁忌证 在溃疡病和结核病活动期,严重高血压、各种手术、恶性 肿瘤、流产、出血性休克、颅内出血时应慎用
应用方法
一般按单位和体重计算,根据剂量可分为: 大剂量 每日剂量为20 000~30 000U左右,用5%GNS或林
格液稀释后静注或静滴,仅用于急性肺栓塞 中剂量 每日剂量10 000~20 000U左右,静滴或皮下注射,
多用于治疗DIC与血栓栓塞性疾病 小剂量 每日剂量为5 000~10 000U左右,皮下注射,每
8~12h1次,多用于心绞痛,高凝状态及预防性给药等
不良反应及处理
出血:发生率约为0~3%,多见于静脉注射肝素以及高龄女 性 出血的处理首先应立即停用肝素,然后缓慢静注硫酸鱼精蛋 白以中和循环中的肝素,每毫克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
LMWH有效佳,使用方便,抗凝效果可以预估,常规治疗 不需实验室监测,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适应证和禁忌证
LMWH的适应范围与禁忌证一般与UH相同
因其使用方便,在治疗外周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时得以广 泛使用 急性表浅血栓性静脉炎,曲张静脉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与静脉炎后综合征均可用LMWH治疗
适应证和禁忌证
抗凝药物和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作为抗栓治疗的主流已有50多年 的历史,抗凝治疗可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 成引起的血管性疾病,并降低其死亡率
抗凝治疗不仅可单独地作为一种抗栓治疗的 手段,而且在血管保护,抗血小板治疗与溶血栓治疗 过程中,亦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辅助治疗方法
尤其在各类心血管手术、脏器移植、体外循 环与介入治疗等,都采用抗凝治疗来预防术后的 血栓形成
副作用:
出血 应停药,并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和(或)静注维生素K1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在现代医学中,抗凝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如血栓栓塞性疾病、心房颤动引起的中风风险等。
抗凝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目的。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抗凝药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肝素类抗凝药肝素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之一。
它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是一种分子量较大的多糖链混合物。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ATⅢ对凝血因子Ⅱa(凝血酶)、Ⅸa、Ⅹa、Ⅺa 和Ⅻa 的抑制作用。
肝素与 ATⅢ结合后,会引起 ATⅢ的构象发生变化,使其活性部位更加暴露,从而能够更有效地灭活这些凝血因子。
低分子肝素则是通过对普通肝素进行化学或酶学解聚得到的。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对凝血因子Ⅹa 的抑制作用更强,而对凝血酶(Ⅱa)的抑制作用较弱。
这使得低分子肝素在发挥抗凝作用的同时,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肝素类抗凝药常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
但使用肝素类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等。
二、维生素 K 拮抗剂这类药物的代表是华法林。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维生素 K 是参与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辅酶。
华法林能竞争性地抑制维生素 K 环氧化物还原酶,使维生素 K 无法被还原为具有活性的形式,从而影响上述凝血因子的合成。
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的半衰期不同,华法林的起效时间通常需要 2 5 天。
华法林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抗凝效果在合适的范围。
同时,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容易受到多种食物和药物的影响,例如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可能会降低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而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华法林常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等。
低分子肝素 作用机制

低分子肝素作用机制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抗凝作用:低分子肝素能够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从而抑制凝血过程。
它
通过与抗凝血酶(AT)结合,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使其能够抑制多种凝血因子,从而达到抗凝作用。
2.抗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
它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
黏附,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此外,低分子肝素还可以促进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包括D-二聚体、L-六聚体,并抑制血栓的形成。
3.抗炎作用:低分子肝素具有抗炎作用。
它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
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低分子肝素还可以抑制一些炎症因子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
4.抗氧化作用:低分子肝素具有抗氧化作用。
它能够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从
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此外,低分子肝素还可以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组织损伤。
5.抗肿瘤作用:低分子肝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
生长和扩散,从而减缓肿瘤的发展。
此外,低分子肝素还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总之,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具有多样性,除了抗凝、抗血栓形成等基本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这为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 ・低分子肝素及水蛭素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分析王艳春(航空总医院,北京 100012)中图分类号:R 973.2 文献标识码:A抗凝疗法是使用抗凝剂对血栓栓塞性疾病进行治疗或者是预防的一种方法,其起效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使用抗凝剂对纤维蛋白原的转化起到阻止的效果,避免其向纤维蛋白转化,从而防治了血栓的最终形成与发展。
目前较为常用的抗凝剂为香豆类和肝素等口服抗凝剂,两者都有着较长的使用历史,并且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
本文将另述两类相对较新的抗凝药物,极为水蛭素(HRD)和低分子肝素(LMMH\LMWH)。
1 低分子肝素(LMMH/LMWH)低分子肝素又可称之为未组分肝素,其是一种经过化学处理或者是酶解法处理后得到了分子量相对较小的一种组分制品。
低分子肝素的分子量平均为5000道尔顿。
目前我国已有多种低分子肝素在市场上出现,但是由于不同的制备方法,导致不同厂家所生产的低分子肝素的分子量的分布、药代动力学以、平均分子量以及药效的动力学互相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差异[1]。
目前国内上市的低分子肝素主要有速避宁、法安明等[2]。
1.1作用机理与特点低分子肝素通过皮下注射后,其生物利用度可以达到90%以上,比普通的肝素要高出15%左右,所以前者多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
低分子肝素的半衰期较长,每天注射2次便可发挥抗凝作用,其还具有促进释放内源性的纤溶酶活化物、促进TFPI释放、增加前尿激酶和t-PA的活性等。
1.2用途与适应症低分子肝素最早于高危患者的血栓预防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的降低了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治疗效果明显比普通的肝素预防方法优秀。
近年来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对于长期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来说,若其难以耐受香豆素类抗凝剂的口服或者是难以耐受其所带来的明显的出血的并发症,便可以选择低分子肝素进行替代。
随着低分子肝素在血栓预防方面的成功,人们逐渐的将低分子肝素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并且获得了较好的结果[3]。
1.3用法与用量目前对于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并没有一个国际统一的标准,因此计量常难以进行标准的规划。
目前常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使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次数为每日1-2次即可。
目前国内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性的疾病用量为:法安明的预防用量为2500-5000u术前于皮下注射,其后每天药量同上,连续一周;治疗为每千克200U,每日皮下注射一次。
速避宁预防时40-60U/(kg.d)的用量,通常治疗时的用量比预防用量多[4]。
2 水蛭素(HRD)水蛭素是一种抗凝蛋白肽类的物质,其是由医用的水蛭中所提取出来的[5]。
水蛭我国属于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但是水蛭中所提取之物也是直至1884才被HAYCRAFT确定有抗凝血的作用。
其于1995年被MARKWARDT确定其为一种蛋白物质,并命其明为水蛭素。
在一些品种水蛭的口器中可以提取出天然的水蛭素,并且此中水蛭素的产量较为有效,通常只可于研究中使用,难以在临床中被满足应用。
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逐渐的开始有人克隆出了水蛭素的基因,并且于1986年将r-HRD制备出来[6]。
2.1r-HRD作用机理r-HRD与天然水蛭素的分子结构极为相似,其抗凝血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和凝血酶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具有不可逆的特性,使得凝血酶失去了作用。
其是一种凝血酶特异性的抑制剂,目前在临床中处于观察阶段,且体内的半衰期与肝素相比较短[7]。
2.2适应症和用途临床中常使用r-HRD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其中主要包括对急性心机梗塞,血栓形成、不稳定性心绞痛等的治疗,同时还可用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以及血管成形术中。
在对术后血栓形成的方面,有学者将其和普通肝素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r-HRD在降低DVT方面明显比固定的低剂量肝素疗效好[8]。
2.3用法和用量r-HRD可采取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方式进行,其剂量在10-30mg之间每天[9]。
2.4副作用r-HRD可引起的主要并发症状便是出血,但是对其所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报道不同,因此与其剂量无关。
r-HRD 虽然是一种蛋白质物质,但是由于其分子量相对较小,其免疫原性则相对较弱,所以难以产生抗体,但是随着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仍要密切观察其副作用[10]。
r-HRD在临床中的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其在各种用途中的效果都在早期的观察之中。
r-HRD对凝血酶所起到的有效的特异抑制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其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的疾病方面的地位目前却难以确定。
参 考 文 献[1] 薛玉文,王均玲,杜以明,等.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症抗凝治疗的作用比较[J].新医学,2005,36(3):149-150. [2] 焦华波,乔治,谭向龙,等.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12):712-714. [3] 姚娓,刘勇,张红,等.水蛭素对肝癌H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对C-met表达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3):1427-1429.[4] 陈华友,黄静,蒋芝君,等.抗凝良药水蛭素的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3,38(3):3-5.[5] 秦海娜,修志龙,张代佳,等.水蛭素聚乙二醇化及其体外抗凝活力分析[J].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2007,15(4):586-590.[6] 池小凤,许平辉,张晓莺.单剂量低分子肝素在血液灌流中抗凝问题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5):1412-1413.[7] 赵志权,磨红,蒙洁英,等.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抗凝中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1):2006-2008.[8] 张志宏,覃军,黄岚,等.儿童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疗效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9):858-860. [9] 赵恒利,崔晞,郭瑞臣.水蛭素基础及临床研究发展状况[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5):321-324.[10] 刘答恩,李旋,张国佑,等.水蛭素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2009,25(4):265-267.(杜原刚 编辑 )临床案例・ ・2011年急性阑尾炎误诊3例分析沈 祥(泰州市大泗镇卫生院,江苏 泰州 225321)中图分类号:R 574.61 文献标识码:B急性阑尾炎是常见外科急腹症之一,在一般医院占急腹症首位。
部分急腹症临床变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相似,也有极少数阑尾炎首发症状一胃肠道症状为主,甚至心脏病临床表现出现,易误诊。
文献报道误诊率为12.8%,甚至达16%。
我院2008.01-2011.01有386例最后确诊急性阑尾炎,误诊9例,现将特殊误诊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1卞XX,男,61岁,2010.03.14以急性右侧腹痛72小时入院就诊。
病例特点:① 男性,61岁,急性右下腹痛72h,伴恶心,未呕吐,轻度畏寒不发热;② 右下腹轻度压痛,麦氏点阳性,右肾叩击痛; ③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8.2×109/L W: 0.87 L:0.13 PLT:158×109/L B超:右肾结石 腹腔未见异常,急诊医生未经考虑诊断右肾结石,转碎石科碎石治疗,但碎石后仍持续右下腹痛。
辅以消炎等综合治疗,症状不减,渐加重,再次入院。
查体: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诊断急性阑尾炎,并急诊手术,术中诊断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加强抗感染治愈出院。
1.2病例2于XX,男,18岁 2010.10.15 以发热伴上腹痛,腹胀,恶心10小时入院。
病例特点:① 男性,18岁,发热,上腹痛,腹胀,恶心10h;② 发病前24h进食大量柿子;③ 查体:T:38.2℃ 上腹部彭隆,叩诊鼓音,振水音阳性,右下腹腹肌软,轻压痛;④ B超:胃部大量残留夜,腹腔未见异常,血WBC 16.8×109/L N: 0.82 L:0.17 PLT 208×109/L。
诊断急性胃肠炎,治疗禁食,补液,防止感染等综合治疗,第3天后腹痛明显加重,以右下腹明显,复诊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诊断急性阑尾炎。
给予急诊手术,术中诊断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最后治愈出院。
1.3病例三包XX,女,52岁,因头晕,恶心,上腹痛24h入院。
病例特点:① 包爱梅,女,52岁,头晕,恶心,上腹痛24小时;② 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达160/100mmHg,平时口服卡托普利降压,目前血压平稳,慢性胃病史10余年,经常复发,上腹痛口服雷尼替丁,症状缓解,此次发病服药无效;③ 查体:T:37.6℃ BP:90/60mmHg 心肺叩诊(-)上腹部轻压痛,右下腹腹肌软,压痛不明显;④ B超:肝胆改变 血常规WBC:12.8×109/L N:0.76 L:0.24 PLT:156×109/L RBC:4.2×1012/L。
诊断:①急性阑尾炎;②冠心病;③心律失常。
治疗:保护胃黏膜,活血化瘀,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此后症状轻度缓解。
约18h后,症状加重,上腹痛,腹胀不能忍受,请市级医院内外科专家组集体会诊,疑以心脏夹层动脉瘤,冠脉CT排除诊断,考虑病情恶劣因素,转上海军区医院确诊急性阑尾炎,术后第5天治愈出院。
2 讨论2.1误诊分析临床诊断阑尾炎缺乏有效手段,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相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故意误诊,分析本组误诊原因如下: ⑴ 对急性阑尾炎诊断没鉴别诊断部熟练;⑵ 病史采集不详细;⑶忽视相对症状和体征:部分医师仅满足早期发现一两项症状和体征,忽视其伴随症状,甚至对阑尾炎早期症状不熟练。
肾结石可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却忽视右下腹局部检查; ⑷ 忽视相关医技检查 ,急性阑尾炎外科急诊,急诊到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大多依靠病史体格检查,血常规作出诊断,如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右下腹痛,右腹部带状疱疹,甚至妇科急腹症易误诊急性阑尾炎,导致误诊,忽视必要;⑸ 诊断思路狭窄:部分医生对少见病缺乏认识,未考虑阑尾炎是否解释全部病情急于手术。
2.2防范误诊的措施⑴ 对首发症状非右下腹痛而是上腹痛,恶心,呕吐,不可忽视急性阑尾炎可能;⑵ 对首发症状右下腹痛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对女性患者询问月经史,生育史,仔细了解腹痛特点,诱因及伴随症状;⑶ 仔细鉴别诊断阑尾炎周围器官炎症,包括妇科炎症,回盲部炎症,泌尿系梗阻合并炎症,小肠憩室炎症,肠系膜淋巴结炎症;⑷ 还有一些少见:右侧肺炎,回盲部肿瘤,结肠憩室炎,带状疱疹,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卵巢囊肿。
全面体格检查,完善相关医技检查,是防范误诊重要措施,谨慎选择手术治疗。
统计学报道,急性阑尾炎6h-24h 内行手术治疗,阑尾穿孔率无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