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药物新靶标

合集下载

新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研究

新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研究

新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研究新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研究引言: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新药物的研发已经成为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新药物的研发离不开对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

药物靶点是药物与生物体内的特定分子相互作用的对象,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关键。

因此,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研究对于新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药物靶点的发现药物靶点的发现是新药物研发的第一步。

目前常用的药物靶点发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高通量筛选(HTS):HTS是一种通过对大量样本进行快速筛选的方法,可以同时测试数千个化合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筛选出潜在的药物靶点,并进行初步验证。

2. 基因组学方法:基因组学方法通过对基因组的研究,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并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从而找到与药物作用相关的靶点。

3. 蛋白质组学方法:蛋白质组学方法通过对蛋白质组的研究,发现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进一步研究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找到与药物作用相关的靶点。

二、药物靶点的验证药物靶点的验证是新药物研发的关键一步。

目前常用的药物靶点验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细胞实验:细胞实验是一种通过在细胞水平上验证药物靶点的方法。

通过给细胞添加药物,观察其对细胞的影响,可以验证药物靶点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一种通过在动物体内验证药物靶点的方法。

通过给动物注射药物,观察其对动物的影响,可以验证药物靶点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分子模拟:分子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验证药物靶点的方法。

通过建立药物与靶点的三维结构模型,模拟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可以预测药物靶点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

结论:新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研究是新药物研发的关键一步。

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发现潜在的药物靶点,并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这些研究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有助于提高新药物的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未来,新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研究将会取得更加重要的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型药物靶标发现与验证研究

新型药物靶标发现与验证研究

新型药物靶标发现与验证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领域的发展,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与验证研究成为了医学界的热门话题。

药物靶标是指药物作用的目标分子,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新药物的开发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新型药物靶标发现与验证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高通量筛选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TS)是一种常用于大规模药物靶标发现的手段。

其通过快速、大规模地筛查化合物库,从中筛选出能与目标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潜在药物靶标。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精确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化合物信息。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CADD)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和计算技术,对分子进行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评估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可以预测分子与目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筛选出具有潜在药物活性的化合物。

CADD技术大大加快了药物发现的速度和效率。

三、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是新型药物靶标发现与验证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系统性研究,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从而找到新的药物靶标。

这种方法使得疾病的发生机制更清晰,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方向。

四、动物模型研究动物模型研究是药物靶标发现与验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与人类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可以研究和验证潜在的药物靶标。

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新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总结起来,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与验证研究使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技术。

高通量筛选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加速了新药物的发现过程,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药物靶标来源,动物模型研究验证了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些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为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靶标的发现与验证只是新药物研究的一部分,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及合规审批等环节,才能最终确定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药物靶标的发现和开发

药物靶标的发现和开发

药物靶标的发现和开发药物靶标是指能够被药物作用改变生理、生化过程并达到治疗效果的分子。

药物靶标的发现和开发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合作和各种技术手段。

一、药物靶标的发现药物靶标的发现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已知的生理过程和疾病机制中筛选;二是从海量的化合物库中寻找具有亲和力的化合物。

通过前者,可以发现许多人类疾病的分子机制和药物靶标。

例如,阿兹海默症是一种认知障碍性疾病,病因主要是由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内积聚造成。

因此,研究Aβ所在的通路,寻找能够干预Aβ聚合和降解的药物靶标就成为了一个发现药物的重要途径。

通过后者,可以从几十万到几千万个的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化合物,成为初步药物靶标。

例如,抑郁症的药物偏曲莫林(Paroxetine)就是由化合物库筛选出的,通过对人体5-羟色胺再摄取的抑制作用,达到了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二、药物靶标的开发药物靶标的开发是基于初步药物靶标的改良、优化和研究,达到提高特异性、亲和力和药效的目的。

药物的开发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初步化合物的筛选:从化合物库中筛选出具有特异性和亲和力的初步化合物。

2. 特异性和亲和力研究:研究化合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可逆性、特异性和选择性。

3. 生理和药理研究:研究化合物对生理过程的影响和药理学特征,包括生物代谢作用和分布。

4. 安全性评估:对化合物的毒理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5. 临床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安全性评估;2)药效和剂量反应评估;3)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在早期药物开发中,大多数药物靶标都是单一蛋白质,因此通常通过小分子化合物作用于蛋白质,优化研究提高其药效。

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新的药物靶标正在不断被发现和开发,包括蛋白质家族、RNA分子、细胞膜和细胞器等。

这些药物靶标的发现和开发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各个学科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总之,药物靶标的发现和开发是一个复杂、长期和多学科合作的过程。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鉴定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鉴定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鉴定药物的研发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鉴定。

药物靶点是指药物作用的具体分子或细胞结构,它们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鉴定的方法和重要性。

一、药物靶点的发现药物靶点的发现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靶点发现方法:1. 基因组学方法基因组学方法通过对基因组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识别出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

这些基因和蛋白质可能成为药物作用的靶点。

例如,基因表达谱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从而揭示潜在的药物靶点。

2. 高通量筛选高通量筛选是一种通过对大量的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来寻找药物靶点的方法。

研究人员可使用自动化设备和高通量技术对药物库中的化合物进行测试,并评估它们对特定靶点的亲和力和活性。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潜在的药物靶点,为后续的研发工作提供指导。

3. 结构生物学方法结构生物学方法通过解析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帮助研究人员发现药物作用的具体靶点。

例如,通过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解析药物与靶点之间的三维结构,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

二、药物靶点的鉴定药物靶点的鉴定是指确认某个分子或细胞结构是否可以成为药物的作用靶点。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靶点鉴定方法:1. 化学生物学方法化学生物学方法通过使用化合物库中的小分子化合物来评估它们对潜在靶点的活性和选择性。

通常采用该方法进行初步的筛选,以确定化合物能否与靶点相互作用。

2. 细胞水平验证细胞水平验证是通过在细胞培养系统中评估化合物对靶点的作用来鉴定药物靶点。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化合物在复杂的细胞环境中是否能够发挥期望的治疗效果。

3. 动物模型验证动物模型验证是一种通过在动物体内评估化合物对靶点的作用来鉴定药物靶点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化合物是否在整个生物系统中表现出理想的药物效果。

三、药物靶点的重要性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鉴定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型药物靶标与药物开发策略

新型药物靶标与药物开发策略

新型药物靶标与药物开发策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研发领域也迎来了许多突破性的创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不断挖掘和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并根据这些靶标开发出了许多有效的药物。

本文将探讨新型药物靶标与药物开发的策略,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重要的科学发现。

一、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药物靶标是指药物作用的具体目标分子。

寻找新的药物靶标是药物开发的首要任务之一,因为新的靶标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开发创新药物的机会。

目前,有许多研究方法用于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

例如:1. 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对基因组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从而确定可能的药物靶标。

2. 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对已知药物靶标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其他可能的靶标,并开发与之相关的药物。

3. 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对蛋白质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蛋白质,为药物开发提供新的靶标。

二、药物开发策略在确定了新的药物靶标后,下一步就是根据这些靶标开发出有效的药物。

药物开发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开发策略:1. 基于已有药物的改进:通过对已有药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改进,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或改善药物特性。

2. 结构基础的药物设计:通过对药物靶标的结构进行研究,可以设计出更具选择性和活性的药物分子。

3. 高通量筛选:利用自动化和高通量的实验技术,对大量化合物进行筛选,以找到与特定靶标有关的潜在药物候选物。

4. 合成生物学方法:利用生物学工程的方法,通过改变细胞内的代谢途径和产物生成,来合成新型药物。

5. 结构活性关系研究:通过对已有药物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预测新的候选药物分子的活性。

三、新型药物靶标与药物开发的意义新型药物靶标和药物开发策略的发展对于医学和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的药物靶标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为疾病研究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与研究

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与研究

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与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药物研发也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

而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和研究,则成为了研发新型药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和研究的相关内容。

什么是药物靶标?药物靶标是指药物分子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结合,诱发生物学反应的分子。

药物靶标的发现是研发药物的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研发者在药物设计和研发过程中更加准确地确定药物作用的方式和产生效果的原理。

目前,常见的药物靶标主要有受体、离子通道、酶等。

传统的药物靶标发现方法传统的药物靶标发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医学实践和病理学研究:医学实践和病理学研究是最为原始和基础的药物靶标发现方法,它是基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结合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识别出患者体内可能出现异常的分子标志物。

2. 组学方法:组学是一种研究生物体的整体基因、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新技术,它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

组学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高通量地检测和分析生物样本中的分子,从而发现可能的新药物靶标。

3. 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先导化合物的筛选是指将大量化合物进行筛选和筛查,挑选出与指定药物靶标作用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则可以作为药物研发的候选化合物。

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型的药物进行临床应用。

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方法在上述传统的药物靶标发现方法的基础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更加高效和精准的新型药物靶标发现方法,如下所述:1. 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是一种基于系统级别的细胞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的新兴学科,其核心思想是将生物体内的生物学信息和现象视为整体,通过构建复杂的生物网络,揭示生物发生和维持的机制。

系统生物学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加全面和完整地理解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揭示出新型药物靶标和生物通路,加快新药研发速度。

2. 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是通过解析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来揭示其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药物靶标发现的主要技术的重新探索

药物靶标发现的主要技术的重新探索

药物靶标发现的主要技术的重新探索药物靶标发现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从某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中找到潜在的药物靶点,并通过与该靶点的相互作用来发展新型药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靶标发现领域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将重新探索药物靶标发现的主要技术,从而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基因组学:1. DNA测序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为药物靶标发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科研人员可以快速识别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并进一步确定靶点。

2. 转录组学是基因组学的一项子领域,其通过研究体内基因的表达谱来辅助药物靶标的发现。

转录组学技术如RNA测序(RNA-seq)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识别在特定疾病过程中显著上调或下调的基因,从而确定潜在的药物靶点。

二、蛋白质组学:1. 相较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能够提供更多与疾病直接相关的信息。

蛋白质组学技术如质谱仪能够通过分析样本中的蛋白质组成和修饰情况,来鉴定与特定疾病相关的蛋白质。

2. 蛋白质互作组学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进而找到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蛋白质靶点。

这些蛋白质靶点不仅可以作为药物研发的目标,还可以帮助揭示疾病的发展机制。

三、化学生物学:1. 化学合成方法的改进为药物靶标发现提供了更多的药物化合物。

结构生物学技术如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谱分析可用于解析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模式,进而优化药物分子的设计。

2. 高通量筛选技术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快速筛选大量的化合物,以寻找与特定疾病相关的潜在药物靶点。

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等方法进行验证。

药物靶标发现的主要技术在不断进步和演变中。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些技术将进一步推动药物靶标发现的深入探索,并有望带来更多创新性的药物治疗方法。

本文的观点和理解:药物靶标发现的重新探索体现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医药领域带来的巨大影响。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药物研发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寻找有效的药物靶点。

药物靶点是指在生物体内起着关键作用的分子或细胞结构,药物通过与其相互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

本文将介绍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过程,并探讨其中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一、靶点发现的方法1. 基因组学方法基因组学方法是一种利用大规模基因测序和基因表达等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分析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基因表达变化,可以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靶点。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不同疾病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找出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将其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

2. 蛋白质组学方法蛋白质组学方法主要包括蛋白质质谱技术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等。

通过蛋白质质谱技术可以鉴定出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进而确定药物靶点。

同时,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筛选出靶点。

3. 结构生物学方法结构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等技术。

通过对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进行解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从而找到合适的靶点。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晶体学技术获得药物与靶点的复合物结构,进一步优化药物设计。

二、靶点验证的方法1. 生物学验证生物学验证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细胞培养或动物器官切片等方式,评估靶点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在体内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动物模型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 遗传学验证遗传学验证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将可能的靶点进行突变或删除,并观察其对疾病模型的影响。

如果该突变导致疾病模型的改变,那么该靶点就有可能是有效的药物靶点。

3. 药物筛选验证药物筛选验证是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大量化合物中筛选出与靶点相互作用的药物候选物。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化学图书馆或天然产物库进行筛选,并对候选物进行进一步优化。

三、结论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发现药物新靶标文献综述摘要:药物靶标的发现是创造新药物的前提,也是药物筛选的基础,本文从有效单体化合物、基因表达差异、蛋白质表达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和RNA干扰方面着手总结了一些药物新靶标的发现技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药物靶标;基因表达差异;差异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相互作用;RNA 干扰引言:药物靶标是药物作用而实现疗效的目标分子,靶标的发现是药物创新的前提,也是药物筛选的基础。

新靶标的发现对于更优良的创新型药物的开发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利用HMG CoA还原酶作为药物靶标开发了一系列他汀类降脂药物,仅2000年,该类药物的销售额达120亿美元,并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Novartis公司利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相关蛋白Bcr-Abl为靶标,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有效治疗CML的新药—高活性Bcr-Abl激酶抑制剂STI571(Gleevac)。

【1】从这些例子可以发现,生物医药公司花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寻找药物的新靶标。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各种科技的创新,也出现了很多药物靶标的发现技术。

一、从有效单体化合物着手发现药物靶标以疗效确定的单体化合物(天然产物或现有药物)为探针,然后利用计算机模拟单体分子与相关蛋白质三维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找到所有的能与其特定结合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活性药物单体发挥作用的机制相关,因此是潜在的药物靶标分子。

蒋华良等便是用此方法发现了2个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的药物的作用靶标蛋白def和TyX,并测定了def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张永清【2】等利用基因芯片研究苦参碱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改变,发现CCNB1,cyclinD1,PCNA等基因表达发生明显改变,这些基因可能是苦参碱作用靶点之一。

Chen【3】等也利用这个方法研究阿霉素处理MCF-7细胞后蛋白质表达的改变,发现阿霉素造成MCF-7细胞中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3个异形体表达显著下降,由此推测Hsp27可能是控制乳腺癌生长的一个潜在药物靶标。

二、以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基因表达差异发现靶标基因在不同组织和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空存在着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表达明显发生变化的基因常与发病过程及药物作用途径密切相关,这些表达异常的基因很有可能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可作为潜在的筛选药物的靶标【4】。

基因芯片技术、mRNA差异显示技术、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和基因表达系列性分析技术等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使用也日益广泛,这些技术在新的药物靶标的发现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Heller【5】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了正常及诱发病变的巨噬细胞、软骨细胞系、原代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的mRNA,发现了数种变化明显的基因,其中包括基质金属弹性蛋白酶基因,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了新的药物靶标。

Kapp【6】等利用该技术分析了霍奇金病细胞系中950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与EB病毒永生化的B淋巴细胞系LCL-GK的基因表达谱相比较,发现白细胞介素-13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成为治疗HD新的药物靶标。

Yamamoto【7】等通过基因表达系列性分析技术分析Hela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了许多高表达的基因,同时也发现了许多新的肿瘤特异性基因,这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

Ryo【8】等利用该技术研究HIV-1病毒感染人T细胞株MOLT-4后基因表达模式变化,发现了53个发生显著表达变化的基因,这为艾滋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Fisher【9】等将mRNA差异显示技术用于乳腺癌细胞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周期蛋白D2在癌细胞中表达下降,并且进一步实验,结果暗示了周期蛋白D2基因可能是5-氮杂胞苷治疗乳腺癌的一个靶基因。

Violette【10】等用该技术比较药物敏感的结肠癌细胞系HT-29与其耐药的3个子细胞系的基因表达,发现RegIV基因在耐药的肿瘤细胞系中高度表达,而在敏感细胞系中表达水平很低,深入研究RegⅣ基因的功能有可能发现新的治疗结肠癌的方法。

Uekawa【11】等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研究与老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的基因,检测到TARSH基因在正常肺中高表达,而在一些肺癌细胞系中表达显著下降。

由此推测TARSH基因可能能够抑制肿瘤发生。

刘海燕【12】等人通过SSH技术发现了许多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深入研究这些基因有可能为抗血管形成治疗肿瘤提供了有价值的靶标。

三、通过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发现靶标与基因的表达类似,同一细胞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环境中,其蛋白质表达谱也会发生改变。

因此,通过对比研究正常细胞和疾病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来寻找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这些相关蛋白经研究筛选后可能成为治疗某种疾病的新靶点。

常用的技术包括蛋白质芯片技术、二维凝胶电泳技术、同位素亲和标签技术、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以及它们和质谱鉴定的有机结合。

利用蛋白芯片技术,Senior【13】等检测了来自于健康人和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样品,在短短的三天内发现了6种潜在的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靶标。

Freedland【14】等发现中性肽链内切酶表达量的缺失或减少在前列腺癌的早期阶段时常发生,暗示了CD10可以作为前列腺癌早期治疗的新靶标。

Schumacher【15】等应用同位素亲和标签技术研究HSP90抑制剂GA处理ALK-(+)ALCL细胞系后蛋白质表达谱变化,共识别了176个不同表达的蛋白质,在GA处理的细胞中49个蛋白质表达上调1.5倍,70个蛋白质表达下调1.5倍或更多。

马学玲【16】等应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6 h病灶侧大脑皮层和正常大鼠相应部位蛋白质变化,发现a-微管蛋白表达量在脑缺血组较正常组明显减少,因此推测缺少微管蛋白将导致脑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提示a-微管蛋白有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靶点。

四、以蛋白质相互作用为基础发现药物靶标人类许多疾病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病毒性传染病都是因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错误或短缺造成的,因而通过揭示疾病蛋白与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现新的药物靶标。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常用的方法有酵母双杂交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Vasudevan【17】等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发现了登革病毒中依赖RNA的RNA 聚合酶(NS5)和病毒旋转酶(NS3)相互作用的区域,还发现NS5和新的蛋白质细胞核转运体importin-beta之间也发生相互作用。

以它们相互作用的共同区域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标,能够通过阻止病毒的复制而治疗疾病。

黄英【18】等应用T7噬菌体展示技术,以HCV的核心蛋白作为靶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筛选。

确定了能与HCV核心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为SIP1(Smad inter-acting-protein),这为进一步抗HC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位。

Guermazi【19】等通过SPR技术证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低水平的蛋白S(PS,一种抗凝因子)是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引起的,揭示了SLE患者血栓形成的机理。

王芹【20】等将SPR和质谱技术结合起来,研究发现SARS-CoV核蛋白与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和人肺癌细胞系A549中的细胞蛋白26S蛋白酶调节亚单位S10b(简称p42)相互作用。

继续深入研究这种相互作用在SARS-CoV感染及SARS-CoV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可能为治疗该疾病提供有价值的靶标。

五、应用RNA干扰技术特异的抑制细胞中不同基因的表达,通过细胞的表型变化发现靶标Ngo【21】等应用RNA干扰文库研究活化和生发中心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现在活化的B细胞样DLBCL中,CARD11是调节Ik B激酶活性的上游信号分子,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于已知致癌基因的新治疗靶标。

Zhao【22】等应用RNA干扰文库识别了53个内生的成骨抑制子,这对于骨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RNA干扰技术并不是完全的靶特异性,有时也会产生脱靶效应,但实践证明它在靶标发现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六、总结通过上述技术,人们可以更加方便的发现药物的潜在靶标,靶标的发现无疑是对新药的研发起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1] 陈国强,徐娅蓓,郭萌.药物靶标和创新药物:机遇与挑战[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4,24(3):205.[2] 张永清,黄高升,刘红娟等.基因芯片研究苦参碱诱导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6):封2-01.[3] Chen ST, Pan TL, Tsai YC, et al. Proteomics reveals protein profile changes in doxorubicin—treated MCF-7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J].Cancer Lett,2002,181(1):95.[4] 刘二伟,葛长荣等.生物芯片技术在中药新药开发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兽药杂志,2006,40(9):45.[5] Heller RA, Schena M, Chai A, et al. Discovery and analysis of inflammatory disease-related genes using cDNA microarrays[J].Proc Natl Acad Sci,1997,94(6):2150.[6] Kapp U, Yeh WC, Patterson B, et al. Interleukin 13 is secreted by and stimulates the growth of Hodgkin and Reed-Stern-berg cells[J].J Exp Med,1999,189(12):1939. [7] Yamamoto M, Wakatsuki T, Hada A, et al. Use of 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technology[J].J Immunol Methods,2001,250(1-2):45.[8] Ryo A, Suzuki Y, Ichiyama K, et al. 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HIV-1-infected T cell lines[J].FEBS Lett,1999,462(1-2):182.[9]Fischer H, Chen J, Skoog L, et al. Cyclin D2 expression in familial and sporadic breast cancer[J]. Oncol Rep,2002,9(6):1157.[10] Violette S, Festor E, Pandrea-Vasile I. Reg IV,A new member of the regenerating gene family, is over expressed in colorectal carcinomas[J]. Int JCancer.2003,03(2):185.[11] Uekawa N, Terauchi K, Nishikimi A, et al. Expression of TARSH gene in MEFs senescence and its potential implication in human lung cancer[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5,329(3)∶1031.[12] 刘海燕,胡东,冉宇靓等.抑制消减杂交分离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5,21(1):120.[13] Senior K. Fingerprinting disease with protein chip arrays[J].Mol Med Today,1999,5(8):326.[14] Freed, Seligson DB, Liu AY, et al. Loss of CD10(neutral endopeotidase)is a frequent and early event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J].Prostate,2003,55(1):71. [15] Freed, Seligson DB, Liu AY, et al. Proteome-wide changes induced by the Hsp90 inhibitor, geldanamycin in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cells[J].Proteomics,2007,7(15):2603.[16]马学玲,刘亢丁,江新梅等.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法筛选大鼠脑缺血相关蛋白[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1):1025.[17] Vasudevan SG, Johansson M, Brooks A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and intra-molecular interactions of the dengue virus 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as potential drug targets[J].Farmaco,2001,56(1-2):33.[18] 黄英,蔡雪飞,张君,黄爱龙.用7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HCV核心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0):876.[19] Guermazi S, Regnault V, Gorgi Y, et al.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anti-protein S auto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00,11(5):491.[20] 王芹,郝永华,关武祥等.SARS-CoV核蛋白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J].病毒学报,2006,22(3):186.[21] Vu N Ngo. A loss-of-function RNA interference screen for molecular targets in cancer [J].Nature,2006,441(7089):106.[22] Zhao YX, Ding S.A high-throughput siRNA library screen identifies osteogenic suppressors in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PNAS,2007,104(23):9673.[23] 郜瑞,赵霞霞,李发荣.药物靶标发现的技术[J].药物生物技术,2009,16(1):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