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结局之猜想(二)
林黛玉为何注定悲剧结局

林黛玉为何注定悲剧结局林黛玉,这位《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其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她的悲剧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
首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的命运走向。
她敏感细腻、多愁善感,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
这种性格使得她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时,往往会过度思虑,陷入深深的忧愁之中。
她对情感的需求极高,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纯粹且专一的爱情。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严重的时代,这样的渴望显得如此不切实际。
她的敏感使她容易受到伤害,哪怕是一句无心之言,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可能在她的心中掀起波澜。
她时常独自垂泪,将心中的痛苦默默咽下,却又无法真正地释怀和放下。
这种过度消耗自身情感的性格特点,为她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其次,社会环境的压抑和封建礼教的束缚是导致林黛玉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讲究家族利益的权衡。
而林黛玉出身虽也算名门,但父母早亡,家族势力衰落,在封建家族的利益权衡中处于劣势。
贾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更看重的是家族的荣耀和利益,而非个人的情感和幸福。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在这种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重压下,显得脆弱不堪。
她无法冲破这重重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且,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要求极为严苛,要求女性三从四德、恪守妇道,不能有过多的自我主张和情感表达。
林黛玉的才情和个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无疑是一种“异类”的存在,难以被社会所接纳和包容。
再者,林黛玉身体的孱弱也是她悲剧命运的一个因素。
她自幼体弱多病,常年药不离口。
身体的不健康使得她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挫折时,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去应对。
同时,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时代,疾病往往是人们无法抗拒的威胁。
她的身体状况不仅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也使得她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更加艰难。
此外,家族的衰落和命运的无常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贾家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内部早已腐朽不堪,各种矛盾和危机潜伏。
随着家族的衰败,林黛玉失去了依靠和庇护。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及个性因素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及个性因素分析作者:徐祝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著作之一。
就作品性质来看,其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悲剧著作,尤其是宝黛的爱情悲剧更是为后来人所惋惜。
作为这一著作的代表人物,林黛玉的性格形象一直受到红学研究者以及爱好者的谈论。
就该著作来讲,其人物悲剧不仅是由于时代的影响、家庭身世的影响,更是受其性格所影响。
林黛玉不仅具有高洁的品质,还有着叛逆的精神。
这一人物性格特征,是林黛玉痛苦一生的主观因素。
基于此,本文在阐述林黛玉悲剧的基础上,试述其悲剧的主观因素。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人生悲剧;个性因素作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的重要瑰宝,《红楼梦》不仅是众多文学专家研读的重要著作,也是人们不断探讨的对象。
其中,女主林黛玉悲剧的一生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林黛玉的人生悲剧不乏主人公自己的因素,任何一个主人公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尤其是悲剧主人公造成的可怕后果,而人物的主观因素是悲剧结果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林黛玉的悲剧(一)才华之悲曹雪芹笔下金陵十二钗不乏富有才情的女子,然而林黛玉的才华确是作者的重要着笔之处。
《红楼梦》中描述林黛玉才情的文字比比皆是,其写诗不仅数量众多,且品味高尚,在贵妃省亲时,大观园中的女子和宝玉皆在作诗,元春在不知作品作者的情况下,判定黛玉替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由此可见其作品出众之处[1]。
相较于他人,黛玉也更为才思敏捷,其作诗往往漫不经心,然而“笔落惊鬼神”,因而是大观园的出众才女,是一个具有艺术性的文学诗人。
然而林黛玉长期寄人离下的生活造成了敏感多思的性格,她的才华并没有让她获得众人的赏识,反而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能融入大观园的生活,也是其沉浸自我内心世界的写照。
其笔下的诗句真实地描述了这一人物性格:“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她看到花落,以极佳的文笔表达了对落花的同情,这一句也显示了黛玉感觉自己如落花,无依无靠,她内心孤独,不能融入大的环境,从而离大观园也越来越远。
山中高士晶莹雪,任是无情也动人

情境阅读任务
讨论
高鹗续写(点击打开)
你觉得高鹗补写 所设定的薛宝钗 结局是否符合曹 雪芹的原意?
任务A :不少红学研究者发现第五回目中的判词与唱曲 对主要人物的命运有了昭示,研读与宝钗有的判词与唱曲, 看看它提供哪些有效讯息?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 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 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任务A :不少红学研究者发现第五回目中的判词与唱曲
对主要人物的命运有了昭示,研读与宝钗有的判词与唱曲,
任务D、宝钗的言行自有其内在的逻辑,你认为,“有情”或“无情”的宝钗在八十回后将走向什么样的命运结局?尝试续写八十回后宝钗的命运结局。
看看它提供哪些有效讯息?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种谶纬神学的思想影响到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结局一:嫁予宝玉,贾府败落,宝玉出家,孀居无子 不肖哥哥常惹祸,贴心女儿慰慈母 不少红学研究者发现第五回目中的判词与唱曲对主要人物的命运有了昭示,研读与宝钗有的判词与唱曲,看看它提供哪些有效讯息?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我们 专题研讨: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的第一句话“我正和智能儿说笑呢,赶
任务C :
2.不肖哥哥常惹祸,贴心女儿慰慈母 精读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第 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和第八十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探究宝钗对薛蟠和 薛姨妈的态度。
任务C :
3.丫头小姐天壤别,热心冷语费人解 精读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和第三十 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探究宝钗对下 人的态度。
癸酉本红楼之黛玉的结局:守护贾府到最后,实现玉带林中挂的宿命

癸酉本红楼之黛玉的结局:守护贾府到最后,实现玉带林中挂的宿命宝玉和黛玉最后没能在一起,一直都是很多红迷心中的意难平。
尤其是黛玉在宝玉和宝钗成亲的时候去世,这一点更是让很多人泪奔。
但癸酉版红楼梦给出了一种新的结局,黛玉不仅不是贾府最早去世的小姐,她更是守护贾府到最后的人。
贾政最终做主让黛玉嫁给宝玉,但成亲当天贾府被抄黛玉最终嫁给宝玉了吗?在87版本红楼梦中,贾母做主让黛玉嫁给宝玉,但是王夫人却背地里向元春请旨让宝钗嫁给宝玉;在高鹗的续书中,贾母和王熙凤利用调包计,骗让宝玉成婚的人是黛玉,实际上娶的人是宝钗。
但是在癸酉本红楼梦中,贾母临终的遗愿是让黛玉嫁给宝玉,王夫人也看清的事实让黛玉嫁给宝玉,虽然贾政认为宝玉妻子的第一人选不是黛玉,但最后还是同意让宝玉和黛玉成婚。
所有人都以为黛玉要嫁给宝玉了,但是正好就在成亲的那一天,元春在宫中获罪,贾府也被抄家,婚礼还没开始就无疾而终了。
这天本该是黛玉最幸福的一天,却成了她一生的遗憾,她从这天见过宝玉之后,直到临死都没有再见过宝玉。
虽然她们还没有拜堂,但是黛玉已经是宝玉名义上的妻子,她成了贾府实际的主子。
贾府各位主子相继去世,黛玉守护贾府到最后贾府从探春远嫁之后,就一度陷入低迷。
贾母和王夫人先后离世,贾府就是贾政在当家,可是随着贾府被抄家,贾赦、贾琏、贾政被抓,贾珍和尤氏被抓,后来他们相继离世。
李纨和贾兰躲到深山中,宝玉被贾环和赵姨娘母子抓走,后来还被宝钗等骗到山庄中藏起来。
贾府里能够做主的人就只剩下平儿、邢夫人和黛玉,她们三个人一起撑起了贾府的一片天。
但是后来邢夫人最早去世,平儿为了送巧姐出府也去世了,贾府唯一留下来的主子只有黛玉。
黛玉不是不能当家的人,她对迎春说过“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足见黛玉的魄力。
但她身体虚弱,只能是强撑着支持贾府,她没有实际当过家,所以她一个人管不住当时要四处离散的仆人们。
但是黛玉一直都在坚持,她与探春一般发出“生命的觉醒”,但是贾府众人听不进去,反觉得她讨厌。
林黛玉的真实结局 嫁给皇帝做了妃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林黛玉的真实结局嫁给皇帝做了妃子?导语:《红楼梦》中黛玉的人物命运其实是惊人的,黛玉是否为了救宝玉和贾家,最终嫁与帝王家做了后妃呢?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
黛玉的住处又名...《红楼梦》中黛玉的人物命运其实是惊人的,黛玉是否为了救宝玉和贾家,最终嫁与帝王家做了后妃呢?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
黛玉的住处又名为潇湘馆,湘妃竹泪痕斑驳,有着一段爱情的传说暗在内里,故而,潇湘妃子,肯定象征着一种做了皇妃的黛玉的无奈悲凄的人物命运。
——妃子,正好暗合了她将来的命运是做皇妃甚至皇后。
这一点上,脂批语中就有提到“红楼掩面人”,正是指《红楼梦》中那个颇好掩面哭泣的林黛玉。
而“青冢骷髅骨”却是指王昭君。
青冢即指昭君墓。
以匈奴的番王喻雍正,以嫁了匈奴番王的汉族女子王昭君喻林黛玉。
而《红楼》中林黛玉的原型其实正是被迫嫁与雍正为妃的竺香玉。
黛玉在贾府面临灭顶之灾之际,以“和亲”嫁与帝王家而救贾家阖府老少,救宝玉时,黛玉为了心爱的宝玉,最终忍痛答应自己做为牺牲品,而救宝玉不死。
为什么如此说?——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
士,即是文人。
而在黛玉的身上,其实就有“士”的成分。
比如刘姥姥在游大观园时,其实,就是把潇湘馆黛玉的居处,当成了“哥儿的书房”。
黛玉最终能牺牲自我而和亲,而且终使贾家能得以暂时的苟延残喘,或者至少宝玉没有送命,应该和黛玉入宫和亲有关!为宝玉,为“恩人”的贾家牺牲自我,有文人的“为知己而死”的精神,这个分析,也应符合黛玉的人物个性。
中国的文人,其实,无论今古,本质上大多都有“士”和“侠义”的成分……因为,具有中国文人遗传或是家传特质的黛玉,应该不能完全逃脱这一定律。
而且,无论是她潜在的气质和禀性,还是仅仅为了爱情的生活常识分享。
黛玉之死(共9篇)

黛玉之死(共9篇)黛玉之死(一): 论黛玉之死作文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多愁善感之人,看到那凋零的花儿都要葬起,并落下几滴泪,那我见犹怜的美态无不让人为之心动。
只是这标致的人儿进了贾府,竟爱上了贾家公子宝玉,两人两小无猜,那才是真正的纯爱。
且听我诉,黛玉死在贾府到底应不应?黛玉体弱多病,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悲凉拘束的气息,我也不禁为佳人之命运感慨万千。
大家皆知,黛玉是黛玉的娘送入贾府的,无非是为了让黛玉的生活变得更好。
但黛玉在贾府并没有把一贯的愁眉舒展开来,在这锦衣玉食的生活中,她为何还如此悲怆?虽然她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宝玉,可宝玉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看黛玉,黛玉快乐的时间自然很少。
最重要的是,最后宝玉娶的是宝钗,竟没有娶黛玉,黛玉虽多愁但单纯,在这人人机关算尽的贾府中本来就不能适应,终日人心惶惶,如今惟一的慰藉宝玉也抛弃了自己,难道她能不伤心,能不失望吗?是呀,在这一书中最令我痛彻心扉的不是黛玉葬花,也不是黛玉焚信断情,而是宝玉最终面对的,是盖着红盖头的宝钗妹妹啊!黛玉在弥留之际,躺在床头,听着外面喜气洋洋的锣鼓声,如万箭穿心,却仍想着宝玉有多好好,任丫头紫鹃在床头哭得厉害,自己也只能无言的流泪,最终吐出一口鲜血,抱憾香消玉殒在这深深的贾府中。
我心里有着对黛玉死去的可惜,有着对宝玉娶了宝钗不满,黛玉在贾府里的生活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百分之九十的痛苦和百分之十的欢喜。
一位绝代佳人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相信所有喜黛之人都摇头叹息,我觉得,如果当年黛玉没有进贾府,那么她的一生将有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
逸景第一小学四年级:黄梓莹黛玉之死(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黛玉之死高鹗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
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
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
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
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
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
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宏大的气势、生动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读者。
其中,黛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她的悲惨遭遇和早逝离世成为了故事中的重大转折点。
本文将分析红楼梦中黛玉的死亡描写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令人动容的角色之一,她聪明、才华横溢,同时也备受病痛的折磨。
她的死亡描写出现在《贾雨村相会歌妓词》和《红楼梦末回》中,通过对黛玉最后时刻的描述,揭示了她的心境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在《贾雨村相会歌妓词》中,黛玉在思念宝玉的同时,身体逐渐虚弱。
词中描述了她魅力凋零、面容憔悴的形象,并以琵琶音声与金陵劫相提并论,意味着她像琵琶一样被命运摧残。
黛玉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她对宝玉的深情以及对身体虚弱的无奈,这也预示着她即将离世。
而在《红楼梦末回》中,黛玉的死亡描写更为详细。
她最后的时刻,身心俱疲,呼吸微弱,宝玉在一旁默默守候。
黛玉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离世,更是对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一次警示。
她的死亡使得故事达到了高潮,同时也传递了人生无常、离别无情的主题。
透过黛玉的死亡,读者无法回避自己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同时也反思人际关系和社会压力对个体命运的摧残。
黛玉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事件,更是对整个社会背景和人性的深入触及。
红楼梦通过黛玉的死亡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并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压迫提出质疑。
黛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悲剧,更是希望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以改变不公和艰难的处境。
总结起来,红楼梦中黛玉之死的原文描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内心独白,展现了黛玉的遭遇和个性。
她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情节,更是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个体命运的提醒。
黛玉的死亡让读者思索人生的脆弱和无常,并反思社会中的问题。
红楼梦通过黛玉的死亡,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林黛玉临终遗言透露最真实死因

xx临终遗言透露最真实死因让我们从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直接跳到最后一天吧。
摁快进键,找到第九十七回,标题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瞧,别人的大喜成了她的大悲。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黛玉的临终遗言有两句,是先后分开说的。
前一句是对丫环xx说的:“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
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病倒在潇湘馆里的林黛玉想家了,想回老家扬州了,可惜再没有力气了,想回也回不去了。
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尸骨与香魂运回自己出生的地方,也算叶落归根吧。
她并没把大观园当成真正的家。
她在精神上至死都是半个孤儿、半个流浪儿。
短暂的一生是在诚惶诚恐的不安全感中度过。
黛玉的后一句遗言不完整,是对不在身边的宝玉说的,是直声叫出来的:“宝玉、宝玉,你好……。
”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地冷了。
“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我年少时读到这一段哭过。
黛玉是伤心而死的,是伤情而死的。
是梦碎而死的,是心碎而死的。
大家都猜测她未说完的是那个“狠”字,她在责怪宝玉“你好狠”。
我不忍心看她临死前还对宝玉带有误会,以及由误会而引起的怨言。
我不忍心看命运阴差阳错而造成的残酷。
于是更希望她想说的是“傻”字:“宝玉、宝玉,你好傻!”她对宝玉没有误解。
更没有怨恨,只有一声同病相怜的轻叹。
否则她就没必要把宝玉的名字重复两遍。
她以一声叹息向想像中的宝玉告别。
对林妹妹,宝玉没有那么狠,宝玉不可能那么狠。
狠的是命运。
命运的狠,使黛玉临死前都无法再看宝玉一眼,使宝玉没能见到垂危的黛玉最后一面。
黛玉死时带着病,也带着怨、带着恨、带着无尽的惆怅。
她是误会宝玉了,她是错怪宝玉了。
当她病情发作时,宝玉也生病了,也犯病了。
宝玉与黛玉生的是一样的病吗?可以肯定的是,宝玉患的也是心病。
他变傻了,他发疯了,他犯糊涂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黛玉结局之猜想(二)
续接前文,林黛玉临死前扔下了几个字撒手西去,红学界由此争论不休,
这要从二玉之间的爱情谈起,从根本上讲来源于一个神话“木石前盟”,黛玉在高鹗笔下“焚稿断痴情”可以说是相当出色的一段。
但是我认为却完全歪曲了曹公之意,仅凭个人拙见来续写。
黛玉与宝玉之间的爱情超出世俗之见,而升华到一种精神上的相互欣赏,从心底里的一种理解。
黛玉虽然平时比较小心眼,但是到她知道自己即将魂归西区的时候,她应该是发自心底里希望宝玉过的好,可以很好的快乐的生活下去;同时她又深知宝玉的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必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并且自己死后,宝玉很可能不再独活于人世。
所以要想宝玉能够坚强的生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个人照顾他,而这个人非薛宝钗莫属;其实像这样的桥段,现在很多电视剧情都用了,并且屡试不爽,观众还很买账;所以就算宝玉真的像高鹗所续写的那样,临死之前说了一段话,我想也应该像“宝玉啊,我死之后你要好好珍惜自己,与宝姐姐结婚,宝姐姐比我更爱你。
千万不能寻了短见,那样便辜负了我对你的一片痴心了……”之类的话,当然没说这么多,纯属个人猜想,所以即使有“宝玉,你好……”后面的省略,也应该像“好好的照顾自
己,好好的活着”之类的话更符合剧情的发展。
而从高鹗续的内容来看,全看不出这一点,很多红学家一致的观点,省略的应该是“宝玉,你好狠”,完全是黛玉一腔的怨恨,悲愤!
其实在林黛玉病重期间,贾府就中断了宝玉和黛玉的来往,从此两个人就再也没见过面,高鹗的写法是黛玉躺在病榻上等死,宝玉躲的见不着人,从此俩人就天各一方;而刘心武的写法更倾向于富有诗意的殉情,两个人从此就这样阴阳相隔,后文中只是通过太虚幻境,介绍了贾宝玉在梦中见到了久未谋面的潇湘妃子,喜极而泣,详见《红楼梦》中大概是九十七回:苦绛珠怨魂归离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黛玉死后,宝玉伤心欲绝,因思成疾,想要了断此生,便作一梦,梦中贾宝玉到阴曹地府寻找林黛玉,谁知那边的人告诉他说:林黛玉生前不是人,死后不是鬼,已经到什么仙子那去报到去了。
这段文字被公认是高鹗《红楼梦》续书中最精彩,也是最悲情的一段。
我的观点是:在王熙凤安排掉包计移花接木之前,不但贾府上上下下发生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三春相继遭遇不幸),而在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肯定也发生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而书中并没有这段情节的描述;我认为,在林黛玉病倒之后,贾府便隔绝了俩人的音讯,宝玉一心牵挂着身体不见好转的黛玉,就很想走到病榻前看望她,于是便在多次征求王夫人要去见林黛玉未果后,就背着贾府上下偷偷去见了躺在病榻上的林黛玉,两个人见面后,我估计不会抱头痛哭,应该是紧握着双手,因为贾宝玉向来很尊重林黛玉,就这样彼此述说着
许多天的相思之苦,当然了我只是简单的提笔带过,俩人见面后的这一段描写应该很精彩,两个人谈到最后,贾宝玉很可能会急不可待的向林黛玉提出了
结婚的想法,然而林黛玉不见得就有这样的心思,本身林黛玉见到贾宝玉应该是十分的欢喜,但是当听到宝玉求婚的时候,恐怕触到了她内心深处的伤痕,长痛不如短痛,于是就一口回绝了宝玉的求婚,当宝玉听到林黛玉拒绝自己的求婚之后,就魂不守舍的回去了,顿时三魂就没了七魄,要不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说倒就倒呢?
这就是许多读者一直在追问的一个问题,最后为什么林黛玉和贾宝玉没有结婚呢?我自己认为啊,不是俩人没有结婚,而是林黛玉主动拒绝了贾宝玉的求婚;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众所周知林黛玉是情爱至上主义者,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在林黛玉的脑子里压根就没有婚姻这个词,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性格任性,也隐隐约约告知读者林黛玉不适合婚姻,从来也就没有考虑过将来有一天做贾宝玉的妻子,和他结婚生子,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林黛玉内心里害怕这样;第二:封建社会的婚姻,必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意,林黛玉这边父母早就不在了谈不上同意不同意,关键就在贾宝玉这边,但是至始至终贾府就没有人给他们俩提过亲,这点就让他俩干着急没办法,这一点也是这部书中最奇怪的一部分,本来贾宝玉这个年龄应该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可是就是没人站出来给他指定一门婚事,只有贾母活着的时候半开玩笑的提了一次薛宝琴,薛宝钗的堂妹,人长得很漂亮,不过也是过眼云烟;第三:封建社会的婚姻是讲究门当户对的,这一点林黛玉自己也很清楚,俗话说豪门深似海,在贾府生活了数十年的林黛玉不可能不知道贾家的水有多深,嫁入豪门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从古到今梦断豪门的案例比比皆是;第四,盛极必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贾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贾家的高层们必须要寻找外部的势力来补充自己,而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良缘恰恰符合此时双方彼此的需要,对于贾家,则有了薛家这么一个大家族作为补充,来应对自己日渐入不敷出的家境;而对于薛家,薛宝钗则顺利的嫁入贾家,特别是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宝儿奶奶,就这样,两家是各有所需把;不过放在今天,不论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和贾宝玉都属于近亲结婚,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表妹,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姨表姐,谁也不合适!
所以,在这么多阻力面前,林黛玉是深知自己面对的困境,也深知贾家为了保住自己昔日家族势力的地位,必然会牺牲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苦命鸳鸯,与其将来被扫地出门,不如现在就主动放弃,卖个人情成全薛宝钗;
这也就是梦想中的“木石前盟”在现实版的“金玉良缘”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成也黛玉,败也黛玉,成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是林黛玉,造成他俩婚姻悲剧的也是林黛玉;林黛玉走后,贾宝玉在薛宝钗的悉心照料下逐渐接受了她,随着时间的慢慢老去,对林黛玉也慢慢的淡忘了,没有刚刚死后反应的那么强烈,随后俩人也有了孩子,真正过上了男耕女织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贾宝玉在薛宝钗的教导下科考还中了第七名,应该说俩人会幸福的生活下去,尽管林黛玉的阴影逐渐淡去,但是贾宝玉还是经常在梦中的太虚幻境中见到林黛玉,常常感到内心的歉仄,最终还是兑现了那句诺言:你若走了我就出家;薛宝钗由此独守空房,因为长时间的思念贾宝玉,也病倒了,最后便郁郁而终,其实相比林黛玉,我更喜欢薛宝钗,天真豪爽,温柔敦厚,大方得体;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四个字:因为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