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简介

合集下载

中秋节简介_0

中秋节简介_0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

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党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回顾一年来的经历,有收获也有不足。

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上也比较刻苦努力,现将我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作一个总结性的汇报。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组织纪律性强加强理论学习,首先是从思想上重视。

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继续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配合支部的组织生活计划,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注重加强对外界时政的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篇1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

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

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

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很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优秀6篇】,假如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共享给最好的挚友。

篇一: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一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自古就有祭祀月亮的礼制,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中秋夜迎寒”的活动。

中秋季节正逢秋粮收获,古人答谢神灵护佑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中秋月朗中天,秋高气爽,正是赏月的绝佳时令。

后来祭月便渐渐为赏月所代替,节庆持续下来,并被给予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化过程中,不乏诸多漂亮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一系列传闻使中秋节充溢浪漫色调。

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节日,宴饮赏月颇为盛行。

当时的中秋节仅停留在贵族赏月与玩月阶段,没在民间流行。

宋代以后,中秋节始盛行民间。

明清时期,中秋成为仅次于春节的其次大传统节日,并形成了很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烧斗香”等,使中秋节具有了更多文化内涵。

2015年5月,中秋节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5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篇二: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二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

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聚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聚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资料简介

中秋节的资料简介

中秋节的资料简介中秋节,又称为月亮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举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而月饼则是这个节日的最大特色之一。

下面是对中秋节的资料简介,包括其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以及庆祝方式。

一、历史渊源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据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将农耕和自然神话相结合,用八月十五这个日期来祭祀月亮,希望能获得丰收和幸福。

后来,这个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中秋节的主要内容。

二、传统习俗1. 赏月:中秋节的最大特色是赏月。

这天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赏明亮的月亮。

月亮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因此,赏月成为这个节日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2. 吃月饼:中秋节的另一大习俗是吃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糕点,里面常常包裹着果仁、豆沙和咸鸭蛋黄等馅料。

人们会互相赠送月饼,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团圆之情。

3. 玩花灯: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玩花灯。

花灯是一种用纸、布等材料做成的手工艺品,其形状多样且色彩鲜艳,常常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4. 翘首期盼:中秋节期间,人们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在这天,无论是否能相聚,无论身在何处,都会翘首以待,用心祝福彼此。

三、庆祝方式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随着地域的不同,习俗也有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庆祝方式:1. 赏月晚会:在一些城市,人们会组织盛大的赏月晚会。

届时,人们可以观赏精彩的文艺表演,品尝各种特色美食,并且共同欣赏到最美的月亮。

2. 举办家庭聚会: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时刻。

很多人会利用这个节日,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家庭聚餐成为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家人会一起品尝月饼、赏月,并相互送上祝福。

3. 举行传统活动:一些地区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如绕月亮走、舞龙舞狮等等。

这些活动既能传承中国文化,又能增添节日的气氛。

总结: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庆祝方式。

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活动,表达对团圆和幸福的追求。

中秋节的简介介绍

中秋节的简介介绍

中秋节的简介介绍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月夕”、“月夜”。

它是以我国农历八月十五为日期,因此也被称为“八月十五节”。

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通常是在公历的九月份。

这一天的夜晚,月亮最圆,最亮,因此也被称为“月圆节”。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史书记载,中秋节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时期,当时已有赏月、祭月的习俗。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和亲人、朋友一起欢聚,共度佳节。

中秋节的最大特色之一是赏月。

在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会在户外或窗边摆放小桌椅,点上蜡烛,观赏皎洁的月光。

同时,也会品尝着各种美食,如月饼、柚子、瓜果等。

尤其是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之一。

月饼的种类繁多,口味各异,有豆沙、蛋黄、莲蓉等多种馅料供人选择,每一口都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息。

中秋节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活动。

比如,有的地方会举行传统舞龙灯、舞狮子的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还有的地方会举办传统的中秋晚会,邀请各种表演团队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节目,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那就是祭月。

祭月是人们向月亮祈福、祭拜祖先的一种形式。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室外摆放香炉和香烛,燃香祭拜月亮和祖先。

同时,还会在家中供奉祭品,如水果、糕点等,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家庭聚会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这个时候,家人之间会互相赠送礼物,表达对彼此的关爱和祝福。

而对于离家在外的人来说,他们也会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家人联系,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思念。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通过赏月、品尝美食、举行各种活动,共同庆祝这个团圆的节日。

无论是家人团聚还是远方思亲,中秋节都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和幸福。

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与亲人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共同祈愿幸福团圆、美好未来。

关于中秋节的简介

关于中秋节的简介

关于中秋节的简介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共同的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八月十五日,因为此时月圆人团圆,所以被赋予了团圆的寓意,成为节日主题。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月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月亮被看作是人们的守护神,因此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月亮带来丰收和福运。

后来,中秋节逐渐演变成家庭团聚、赏月、祭祖和祈福的节日。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

人们喜欢赏月,家人团聚一起在户外品尝月饼、瓜果和茶水,同时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表演。

在有些地方,还会举办舞狮、舞龙、灯笼展等活动,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

中秋节的月饼是这个节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外皮酥软,内馅丰富多样,如豆沙、莲蓉、五仁等。

人们在中秋节时品尝月饼,并将月饼赠送给亲友表示祝福和思念。

中秋节也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最著名的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据说,嫦娥喝下了长生不老药后飞上了月亮,并成为月宫中的仙女。

因此,中秋节也成为了祈求长寿、团聚和幸福的节日。

中秋节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如香
港、台湾、新加坡等。

这个节日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华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认同。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也被称为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中秋节的起源与历史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早在春秋时代就有“祭月”的习俗。

根据《礼记》记载,古人认为月亮是太阴星君所掌管,而太阴星君是女神,因此祭月也称为“祭太阴”。

汉代以后,人们开始把祭月与中秋联系起来,形成了“祭月节”。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之风逐渐盛行,而“团圆”的概念也逐渐成为中秋节的重要寓意。

明清时期,中秋节的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二、中秋节的重要传统习俗1. 祭月:中秋节的夜晚,家人会在院子里放置供桌,上面放上月饼、水果等供品,向月亮行礼祈祷,以求家庭团圆和幸福。

2. 赏月:中秋之夜,人们会到户外赏月,观赏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赏月时,人们还会吟诗作画,表达对月亮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3. 吃月饼:中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口味。

三、中秋节的特色食品和饮食文化1. 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也是我国传统点心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月饼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是一种点心,被称为“胡饼”。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的制作工艺和口味不断变化,形成了广式、苏式、京式等不同派系的月饼。

月饼的口味繁多,有甜、咸、荤、素等多种口味,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2. 团圆饭:中秋节晚上,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传统意义上的团圆饭是家人亲手烹制的各种美食,包括鱼、肉、蔬菜等。

而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则选择在外就餐或者购买食品回家聚餐。

四、中秋节与月亮的关系及赏月活动中秋节与月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古代,人们认为月亮是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和情感。

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月亮节”。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时以月饼秘密传递“八月十五日杀鞑子(即蒙古人)”讯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

《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关于中秋节来源的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

该传说在民间有多个版本流传,大致内容是: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

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长生不老。

嫦娥知道后为拯救苍生免受后羿永远的统治,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

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中秋节的民间习俗中秋节民间习俗一: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
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节民间习俗二: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节民间习俗三: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节民间习俗四: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

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

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

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中秋节食俗中秋节食俗一、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

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

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

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

当时,杭州民间就有“又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

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中秋节食俗二、鸭子
我国云南的仫佬族乡亲都要在八月十五这天买饼子,杀鸭子,欢度这个传统节日。

为了纪念以游村卖糖动员乡亲杀番鬼佬的卖糖佬一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买饼子、杀鸭子,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

中秋节食俗三、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中秋节食俗四、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

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吃。

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

中秋节食俗五、南瓜
中秋节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要吃老南瓜。

中秋吃南瓜在江南这块比较盛行,中秋正值南瓜丰收之时,此时的南瓜不但个头最大,而且味道醇厚香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