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的简介。

中秋节的简介。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中秋节庆祝始于商朝,当时人们会在农作物丰收的时候举行祭祀仪式,以感谢天地赐予的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中秋节。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赏月。
这一天的晚上,人们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
月亮在中秋节这天特别明亮圆满,被视为象征团圆和幸福的象征。
人们会在户外或窗前摆放桌椅,赏月、赏月饼、品尝美食,互相分享快乐。
除了赏月,中秋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
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例如广东地区的舞狮、舞龙表演,福建地区的打花灯,湖南地区的剪纸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传承了民族文化。
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品,就是月饼。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有着多种口味和形状。
传统的月饼通常由皮和馅料组成,常见的馅料有莲蓉、五仁、豆沙等。
现代的月饼则有更多创新的口味和包装,如冰皮月饼、巧克力月饼等,各种风味的月饼让人们在中秋节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展示了传统与时尚的结合。
中秋节也是一个传递思念之情的时刻。
在这一天,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人们会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方式与亲友联系,表达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虽然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但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节日。
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也有许多华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起庆祝中秋节。
这一节日跨越了国界和文化差异,成为了人们心灵的纽带。
中秋节是一个富有传统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
它不仅代表着团圆和幸福,也传承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无论是在家人身边还是在异乡,中秋节都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这一天,让我们一起庆祝中秋节,感受团圆的温暖和幸福的滋味。
中秋节的简介资料

中秋节的简介资料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据史料记载,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
中秋之夜,有仰观天文、望月怀古之情趣。
在汉代,每年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三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古人认为在八月十五的晚上看月亮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民间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慢慢形成了祈求团圆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八月十五夜,月色皎洁,古人谓之‘中秋’。
凡有海宁镇所属州县之人,不论贫富,皆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民俗大节。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唐代,这种习俗更加盛行;到了宋代,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祭拜月神,而开始向嫦娥祈求团圆;到了明代时中秋节已经和春节一样重要了;到了清代时已经开始有了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
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 1 —1 —。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秋季的中心月圆之夜,人们欢聚一堂,庆祝丰收和团圆。
本文将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传统风俗。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月神嫦娥传说。
相传,古时候世界有十个太阳,导致地球生灾害,人民苦不堪言。
于是,神箭手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仅剩一个太阳照亮世界。
人们对后羿心生感激和崇敬,纷纷向他祭拜。
后羿娶了嫦娥为妻,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后羿的徒弟冀诣贪婪不满足现状,想夺取后羿的神仙草药。
为了保护草药不落入冀诣手中,嫦娥决定吞下这颗神奇的草药并飞向天空。
最终,她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为月宫中的仙女。
人们为了表达对后羿和嫦娥的崇敬之情,以及思念故乡的情感,便在每年的中秋之夜举行祭拜活动,并赏月庆祝。
这便是中秋节的起源。
二、中秋节的传统风俗1. 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赏月。
人们在这个夜晚,尽情欣赏皎洁的明月,寄托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赏月时,家庭成员会一起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瓜子、柚子等传统食品,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2. 吃月饼:中秋节的主要食品之一便是月饼。
月饼的外皮金黄酥脆,内陷多种口味,如豆沙、莲蓉、五仁等。
人们通常会将月饼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祝福。
3. 点灯笼: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增添节日的氛围。
传统的灯笼多为红色,上面绘有精美的图案和祝福语。
灯笼挂在窗户、庭院等地方,给家中增添了温馨和喜庆。
4. 赛诗会: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赛诗会的活动。
参与者可以即兴吟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一传统活动既促进文化交流,也丰富了节日的气氛。
5. 玩兔子灯:兔子是中秋节的象征动物之一。
人们会用玉米叶或纸制作兔子的灯笼,并将其放在窗台或户外。
兔子灯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
三、中秋节在不同地区的风俗特色1. 南方:在南方地区,中秋节期间人们吃的是莲蓉月饼。
此外,南方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叫做“掷柚子”。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篇1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
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
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
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
中秋节的简介习俗

中秋节的简介习俗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你知道中秋节的简介吗?今天店铺特意准备了一些中秋节的简介,希望你能喜欢。
中秋节的简介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
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简介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四。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前,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喻为中秋。
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五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私人企业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民营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应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营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十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祭为节日的关键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祭祀得心应手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礼俗极盛,许多诗人的诗句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游山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省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除夕夜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文艺活动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传统节日的另一习俗。
月饼象征着团圆。
汤圆的制作从制作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当时的汤圆月饼和现在已尤为相近了。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很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优秀6篇】,假如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共享给最好的挚友。
篇一: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一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自古就有祭祀月亮的礼制,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中秋夜迎寒”的活动。
中秋季节正逢秋粮收获,古人答谢神灵护佑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中秋月朗中天,秋高气爽,正是赏月的绝佳时令。
后来祭月便渐渐为赏月所代替,节庆持续下来,并被给予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化过程中,不乏诸多漂亮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一系列传闻使中秋节充溢浪漫色调。
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节日,宴饮赏月颇为盛行。
当时的中秋节仅停留在贵族赏月与玩月阶段,没在民间流行。
宋代以后,中秋节始盛行民间。
明清时期,中秋成为仅次于春节的其次大传统节日,并形成了很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烧斗香”等,使中秋节具有了更多文化内涵。
2015年5月,中秋节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5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篇二: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二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
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聚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聚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资料简介

中秋节的资料简介中秋节,又称为月亮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举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而月饼则是这个节日的最大特色之一。
下面是对中秋节的资料简介,包括其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以及庆祝方式。
一、历史渊源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据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将农耕和自然神话相结合,用八月十五这个日期来祭祀月亮,希望能获得丰收和幸福。
后来,这个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中秋节的主要内容。
二、传统习俗1. 赏月:中秋节的最大特色是赏月。
这天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赏明亮的月亮。
月亮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因此,赏月成为这个节日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2. 吃月饼:中秋节的另一大习俗是吃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糕点,里面常常包裹着果仁、豆沙和咸鸭蛋黄等馅料。
人们会互相赠送月饼,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团圆之情。
3. 玩花灯: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玩花灯。
花灯是一种用纸、布等材料做成的手工艺品,其形状多样且色彩鲜艳,常常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4. 翘首期盼:中秋节期间,人们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在这天,无论是否能相聚,无论身在何处,都会翘首以待,用心祝福彼此。
三、庆祝方式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随着地域的不同,习俗也有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庆祝方式:1. 赏月晚会:在一些城市,人们会组织盛大的赏月晚会。
届时,人们可以观赏精彩的文艺表演,品尝各种特色美食,并且共同欣赏到最美的月亮。
2. 举办家庭聚会: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时刻。
很多人会利用这个节日,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家庭聚餐成为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家人会一起品尝月饼、赏月,并相互送上祝福。
3. 举行传统活动:一些地区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如绕月亮走、舞龙舞狮等等。
这些活动既能传承中国文化,又能增添节日的气氛。
总结: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庆祝方式。
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活动,表达对团圆和幸福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中秋节的由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中秋赏月中秋赏月,是人生的一大美景。
一年中,有十二次圆月,而唯独有中秋节的月亮,牵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
那么,为什么在一年中,唯有中秋节的月亮如此呢?我想,这至少与中秋时节的气候多少有点关系。
年到中秋,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空气变的透明起来,正是赏月的好时节。
在我国古代,中秋赏月这一风俗源于何时呢?我翻阅了许多古书,最早的可能算是《礼记。
祭义》篇里所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祭日于东,祭月于西。
以别内外,以端其位。
”孔颖达疏云:“祭日于坛谓春分也;祭月于坎谓秋分也。
”“祭日于东,周朝旦之时,是为外;祭月于西,乡夕之时,是为内。
”可知古人在秋分时节于西方祭月之礼俗。
《周礼。
春官》中说:“中秋,夜迎寒(阴)”。
秋天迎接的是寒,是阴,所以仪式举行在“夜”。
故在中秋之夜举行的这种“迎寒”礼俗,不正是《礼记》所言“秋分祭月”的原因?不正是相沿至今的中秋赏月风俗的起源吗?中秋节做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
为什么叫中秋呢,据宋朝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三秋恰半,故谓中秋。
”又说:“此夜月亮倍明于常时,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
”面对这良夜美景,历代诗人学者曾引发过多少感慨啊?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首《月出》的情诗。
每一章头一句分别以“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来描写在皎洁的月光下,一个轻柔缥缈的美人引起了一位男子的强烈倾慕与不安。
比起太阳来,月亮变的含蓄,皎洁,充满温柔,它一直是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
然而,同样是一轮圆月,由于人的心境不同,千百年来,人们曾谱写过许多动人的篇章。
唐朝王建的“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友人之情。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真切地点出了游子思乡的情思。
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引发了对历史的回忆。
江山已旧,人事已非。
只有明月多情,穿过女墙仍旧照着这古老苍凉的故都,抚今思昔,能不伤感。
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写出一个月夜花间独酌者的寂静气氛。
反映出诗人被宦官权臣排斥打击的孤寂苦闷的心情。
还有明朝李攀龙的“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望。
”则描写出了一轮边塞明月和征人思乡的情结。
一轮皎洁的中秋皓月,在人们尽情地享受尽了其独特的诗情画意外,不免也会从心底里涌起一股淡淡的伤感。
这到使我想起了那个月宫孤栖的嫦娥,那一个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传说。
据说在上古时期,天上有着十个太阳,灼热的阳光把土地都烤焦了。
人们无法生活。
爱民如子的尧祈求天帝帝俊救民于水火。
可这十个太阳都是帝俊的儿子,帝俊当然不愿意处治他们。
但他看到如果再这样让这些儿子胡闹下去,地球上的生物从此就会全部绝种,权衡再三,还是派神箭手羿到人间去解决这些问题。
羿接到命令后,就带着妻子嫦娥一同下凡,并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解决了人间的疾苦。
但这也同时惹怒了太阳的父皇帝俊,结果是将羿贬到人间,不许再返天庭。
美丽女神嫦娥也受了无故的牵连,陪同羿经历着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
羿为了阻止死神的脚步和消除对嫦娥歉疚的心理,历尽千辛万苦,到西方的昆仑山上找到西王母,求的不死之药,并带回家让嫦娥保管,待到规定的良辰吉日夫妇同吃后再返天庭。
但嫦娥因受羿牵连而不能回到天庭,所以对丈夫多少产生了些怨恨,后来又听说羿与河伯的妻子宓妃有过不正当的关系,一气之下,在中秋月夜,趁羿不在家时独自把灵药吃掉。
此时,嫦娥就觉着她的身体轻盈无比,而且如生着翅膀般地离开地面向天上飞去。
暗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往下望是灰白色的田野,幽暗的山谷,四周寂静极了。
嫦娥经不住这一轮圆月的诱惑,情不自禁地奔向了月宫。
但是她错了,在月宫落脚之后,她发现月宫里出奇地冷清和孤寂,除了一只常年捣药的月兔和一株桂树外,什么也没有。
而只有在此时,那个自作聪明而又多少带着点报复心理的嫦娥,其悔恨无比的心情象这片浩瀚的夜空一样“绵绵无绝期”。
这便有了后人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和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悲凄的诗句。
孤栖月宫的嫦娥,随着年复一年的秋去春来,于碧海青天之中夜夜悔恨无比。
也许人们对嫦娥的悲惨处境不胜同情,后来清冷的月宫里又添了一个因“学仙有过”而被罚到月宫伐桂的吴刚。
可是那棵高达五百丈的砍一刀,缺一块,可等把斧头拔出来创口又合上的桂树,使的吴刚年复一年地永不休止地砍着这棵永远也不会砍倒的桂树,嫦娥虽有万端悔恨,但也无人能诉说,这仍多少带着些不可言状的悲剧色彩。
也许这一则略带悲剧色彩的传说于流传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的感情带进了这一轮中秋皓月。
但是,在古代文人浩如烟海的咏月诗句中。
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李商隐在《霜月》中的那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里的“青女”据《淮南子。
天文训》中说,是为青霄玉女,是主霜雪的女神。
而“素娥”即为“嫦娥”。
这种在严峻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精神到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也许是今生有幸的缘由吧,我见过好多地方的中秋月。
第一次是在峨眉山,于郁郁葱葱之中,柔和的月光笼罩着雾霭中若隐若现的群山,伴随着金顶大殿里传出的僧人有节奏的诵经声,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第二次是在新加坡的圣淘沙岛上,我特意远离岛上旅游闹区,静静地躺在海滨沙滩的几株椰子树下,遥望夜空那一轮“外国的月亮”,激起的是一股思乡的情思。
第三次是在泰山,于庙宇石刻之中,仰首一轮中秋皓月,更使你感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第四次是在福建的眉州湾,靠在那耸立云霄的妈祖象前,眼前是碧波荡漾的台湾海峡,头顶是一轮海上明月,给人感觉更多的到是张九龄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第五次是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草原,一轮皓月把青辉洒向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远处不知什么地方偶尔传来马的一声嘶鸣或牧羊犬的吠声,给这幽静的草原之夜更增添了莫测的神秘色彩。
遥想当年成吉思汗在这块疆域上纵横驶骋的情形,使人的情绪久久难已平静。
第六次是在新疆的吉木萨尔,这也是我当今印象最深的一次。
那一天,太阳的残辉还历历可见,如镜般的皓月就已早早地挂在了天山上空了。
皎洁的月光雾丝般倾洒在天山的雪峰之上,脚下这片粗旷豪放的天地变得冷静而又圣洁,伟岸而又深沉。
独自一人置身于这轮塞外的天山中秋月下,用心去体会她那种博大而精深的气氛,人会纯洁的象个孩子。
身居闹市那些烦恼此时会全部融化在那皎洁浩瀚的月光之中。
给人的感慨更多的,是这轮明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远古走来,还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朝未来走去。
远古时期的人们对月亮的敬仰也罢,历代文人对月亮咏颂也算,还有那则源渊流长的美丽神话,在这轮圆月走来又即将走去的连接的时空点上,望月抒怀,我到是感觉诗人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