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获奖说课稿.docx
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

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琵琶行获奖教案王毅军琵琶行【课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
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12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XXX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背诵全文。
2重点难点3、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作者XXX,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XXX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XXX、XXX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乐府本是XXX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1.说教材1.1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是在必修2《诗经》、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唐诗的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鉴赏宋词奠定一定的基础。
共七首诗,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堪称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依据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说学情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大致把握诗歌语言和思想。
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往往能主动参与,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节、深刻思想、经典诗句均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很容易成为学生的一大障碍,所以时代背景的把握需要处理好,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共享解决。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通用6篇)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琵琶行(并序)》说课稿(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并序)》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篇1说课程:《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
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据此,本课应着重突出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重点分析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
而第二个重点也理应成为本课的难点。
在本单元后所附的《其它背诵篇章》中有一首《李凭箜篌引》,可与本诗相对照阅读理解。
说学情:学生属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可能不够深透;但学生对于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
但听音乐、欣赏音乐与描写音乐是两码事,所以第二个重点是颇有难度的。
所以,本节课致在使学生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而两个班的学生自学精神都较好,上课主动性较强,所以如果诱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
至于诗中的疑难词句,学生已经过了较充分的预习,故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说设计理念:诱思探究理论强调“教学系统的主体是惟一的,那就是学生”,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与学生一起开发、创造课程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启发诱导,由学生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说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说流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通用12篇)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通用12篇)高中语文《琵琶行》篇1下面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琵琶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琵琶行获奖教案

琵琶行获奖教案教案标题:琵琶行获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琵琶行》这首古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1. 诗词欣赏:学生将学习《琵琶行》这首古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2. 诗词分析:学生将分析诗词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和主题。
3. 阅读理解:学生将通过阅读理解题来检验对《琵琶行》的理解程度。
4. 口头表达: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陈述的方式,表达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描绘古代音乐家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音乐和文化的兴趣。
- 教师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琵琶行》这首古诗词,了解学生的基本了解程度。
2. 诗词欣赏(15分钟):- 教师朗读《琵琶行》这首古诗词,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 学生跟读古诗词,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诗词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琵琶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分析结果。
4. 阅读理解(2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关于《琵琶行》的阅读理解题。
- 教师提供反馈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纠正错误。
5. 口头表达(15分钟):- 学生分组或个人陈述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问和回答问题。
6.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或表现。
-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并提供相关推荐。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完成情况和准确度。
2. 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能力。
3. 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交流情况。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进行口头表达。
2. 学生可以尝试演唱《琵琶行》的曲调或编写自己的曲调,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琵琶行说课正稿

检测目标二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鉴赏古诗词的方 法: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考察大致有以下 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检测目标四
第五步 迁移拓展 学以致用
1.把《琵琶曲》改编成一篇微型小说。 (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 2.让学生运用本课的比喻手法写一组有 关音乐的段落。
一、说教材
3、课程与学习目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 阅读的要求: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其 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 精神的陶冶。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 情 况,我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引导学 生当堂背诵第二次的音乐描写。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并写出诗中描写音 乐的精妙之处。 3、小组合作探究,体味“同是天涯沦落人”悲剧 美。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归纳总结古诗词鉴赏的规 律。(其中1、2是重点,3、4是难点)
落实目标一
第三步 自主释疑 合作探究
利用导学案和工具书,知人论世,在自学中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并有 梯度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探究。
问题一:文中琵琶女共有几 次演奏?你认为哪一次的演 奏更能动人心弦?并说出自 己的理由
采取先放再收的原则, 让学生先自由分析和解读, 然后采用小组讨论, 读写结合进行赏析的方式。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说学法
1、体验教学法;
2、诵读法、研读、美读; 3、自学释疑,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组合作探究展示。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调节教学以及裸学、助学、记学、思学的课改精神和我们学校 十六字教学方针,我设置以下教学环节。
创 设 情 景 激 趣 导 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说课稿(最新)
宜宾市四中艾宗坤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
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
中的“千古绝唱” 。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
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这是情感目标。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
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这是知识目标。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
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
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
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
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
文
章的难点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
融为一体的。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
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
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
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
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
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个理念,我主要采用了“ 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
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通过提
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
巧;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尝试用文字描摹音乐的成果;第三课时:,结合导学案处理相关练习内容。
)我今天说课内容选取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于新授课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 ,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 遇知音的故事。
导入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
传知音的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
他再次演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唱,在个不朽的夜晚,阳江畔的悠悠
江水,瑟瑟秋,清冷的月光,的荻花,了个美而的故事。
今
天我就来学白居易遭之后,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信手写来的典
府《琵琶行》。
(二)具体研
1、听文音,学生整体感知文的感情基,然后学生反复朗文,回答。
(文章主要通“ 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
人和琵琶女的偶遇,抒“同是天涯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的感慨。
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我将此句做文章,打破逐段解
的老套路。
)
1、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体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引出下。
)
2、“ 落”是什么意思文中“ 落”的人有哪些
(明确:琵琶女和白居易。
)
3、(解落人)(引出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分学生想自
己就是文中人物,出有的情感。
了解琵琶女和人的遭遇。
)
4、“同是天涯落人”的“同是”同在哪里
(一个是朝廷官,一个是江湖的歌妓,一个是高朋座,一个是前冷落,反琵琶求其相同点。
)
明确:同在、心境、都来自京城、才不遇⋯⋯)
5、是什么将两个素不相的人系在了一起
(明确:音)
6、(琵琶声)是怎的音
(入第二段的研,学生,自己最喜的句子。
)
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音的描写尤有独到之。
出了很多名句,可以学生先挑出来。
然后我准了以下几个: a,作者在描写声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音有什么特点 c 随着音的化感情生了怎的化 d 琵琶女的演奏收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以小的形式回答几个。
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
的妙,通回答上面的,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的方法: a,人善用比,用一串比反复形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些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
作比,形象地描了虚渺忽,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奏和旋律。
b,音而厚重而清脆,而悠而短促,极富化。
c,悲、哀怨、凄楚⋯⋯ d,“此无声有声”、“ 船西舫悄无言”,都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
(三)外延伸
学生接触文章可能不能充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了加深他的趣,培养学
生文章的能力,我会学生外行比。
此外学生可找描写音的文章和歌,如《听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
家庭作能学生巩固所学知。
在的音型丰富,学生也有自己所的音,因此我学生后学运用言来描述听的手法,就自己喜的一段音用形象的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板
琵琶行
白居易
主:同是天涯落人,解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
琵琶声
比句音特点感情化效果
我板要力求,直,既突出了歌的主,又突出了歌音性的言,并且突出了明暗两条索的构特点。
有利于学生把握篇文的重点。
之,在教学程中,我老不能成一个知的声筒和复机,而是掘他潜力的伯,并且能与学生共同成化着。
所以我希望学生通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生互,通的教学践取
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