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脑电图基本特点
三分钟带你认识脑电图

三分钟带你认识脑电图
基本脑电图的波形
在正常情况下,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有α波、β波、θ波、δ波4种
α波:频率为8~13Hz,波幅为20~100LV,在成年人清醒、安静、闭眼时出现,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
即消失转而出现β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a-block)。
此时被试者再安静闭眼,则α波又重现。
β波:频率为14~30Hz,波幅为5~20uV,当受试者睁眼视物或接受其他刺激时出现,是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激动状态的标志。
θ波:频率为4~7Hz,波幅为100~150uV,在成人困倦时可以出现。
在幼儿时期,脑电波频率比成人慢,常见到θ波,青春期开始时才出现成人型心波。
δ波:频率为0.5~3Hz,波幅为20~200uV。
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乎没有δ波,但在睡眠期间、极度疲劳或麻醉时可出现。
在婴儿时期,脑电频率比幼儿更慢,常可见到δ波。
一般认为,高振幅的慢波(θ波或δ波)可能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脑电波随大脑皮层活动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当有许多皮层
癫痛或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等)的患者可出现异常的高频高幅脑电波,或在高频高幅波后跟随一个慢波的综合波形。
临床上可根据脑电波的改变特征,帮助诊断癫痛或探索肿瘤所在的部位。
脑电波的形成机制
脑电波是由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
锥体细胞在皮层排列整齐,其顶树突相互平行并垂直于皮层表面,因此其同步电活动易总和而形成强大电场,从而改变皮层表面电位。
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同步电活动可能与丘脑非特异投射核的同步化EPSP和IPSP交替出现有关。
脑电图结果的判定

脑电图结果的判定(协和医院)[正常脑电图的判定]一、成人觉醒是的正常成人脑电图是以α波为基本波和间有少量散在快波和慢波组成。
(1)基本波α波或以α波为主,分布正常;两侧对称,左右对称部位的α波频率差不应超过20%,波幅差在枕部不超过50%,其它部位不超过20%;波幅不应过高,α波平均波幅小于100微伏,在睁闭眼、精神活动及感觉刺激时,α波应有正常的反应。
(2)慢波为散在低波幅慢波,主要见于颞部,多为θ波,任何部位均不应有连续性高波幅θ或δ波。
(3)睡眠时脑波应左右对称。
无异常电活动。
(4)发作波不论在觉醒和睡眠,均不应有棘波、棘慢综合波等。
二、儿童相对于成人,背景活动较慢,并且根据不同的年龄而不同,一般来说,8岁儿童的α波若低于8Hz应视为异常。
(1)基本波觉醒时脑波的基本频率与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的平均值相比,其频率差不大于2CPS。
(2)慢波慢波为非局灶性,也广泛性高波幅波群。
(3)过度换气在过度换气中,脑波频率变慢,波幅升高,两侧应大致对称。
(4)睡眠脑波睡眠波一般应两侧对称。
(5)无发作波不论在觉醒和睡眠,均不应有棘波、棘慢综合波等。
另外,6Hz的棘慢综合波,小尖棘波,6-7CPS和14CPS的正相棘波,节律性中颞放电不应视为异常。
[异常脑电图的判定]一、成人(1)基本节律的平均波幅特别高或特别平坦并有低波幅的慢波混入。
(2)基本节律对于各种生理刺激一侧或两侧缺乏反应。
(3)基本节律的波幅明显不对称,两侧波幅相差>50%。
(4)超过正常量的慢波活动,特别是局灶性出现时。
(5)觉醒和睡眠描记中有肯定的棘波/棘慢或尖慢综合波。
(6)高波幅的慢波、快波爆发的出现。
过度换气中出现两次以上的暴发性活动。
(7)睡眠时出现的顶部尖波、睡眠纺锤、K综合波明显不对称。
二、儿童如果不符合或有异于该年龄组正常脑电图式样,即为儿童异常脑电图。
应熟悉儿童在各个年龄组脑电图表现。
[脑电图结果的描记]1.正常范围与相应年龄正常脑电图无异。
脑电图检查简介 2

尖波: 周期>83ms, 多在83-200ms之间(512Hz), 波幅>100μ ν ,包括尖慢波, 其 临床意义同棘波, 但一般认为此波的起 源部位较棘波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左侧中央部尖波
(3) 棘-慢波: 棘波后有一200-500ms的慢波, 其临
床意义同棘波, 慢波表明大脑皮层兴奋
后紧接着有一个抑制过程, 其中3Hz的棘
BECT病人Rolandic棘波呈现出高度的年龄依赖
性外显,多数病人抗癫痫药物仅能控制临床发
作,但并不能消除脑电图的放电。Rolandic放 电一般持续到青春期前后才能逐渐消失。多数 病人在13到16岁期间棘慢复合波数量逐渐减少, 波幅逐渐降低,棘波变钝,最终融入背景活动 中不能辨认,棘波最晚可在20岁以后消失。
立刻明显增多,并趋于双侧性或全脑发放。
30%的病人仅在睡眠中可记录到棘慢复合波,
因而睡眠脑电图记录对诊断至为重要。
正常清醒期EEG
典型病例分析
女,6岁,睡眠中一侧口角抽搐1次。智力正常, 头颅CT未见异常。睡眠期EEG示左侧Rolandic 区(C3、P3、T3、T5)频发成簇尖慢复合波, 呈假节律性发放,可波及枕和前颞区,浅睡期 更多。
-慢波是典型的癫痫失神小发作的特异波。
棘慢波(双额为著)
女,5岁时出现睡眠中部分运动性发作,
EEG为双侧Rolandic区不同步棘慢复合波 发放,睡眠期增多,MRI正常,智力正常,
诊断为BECT。
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后3年后无复发, 但有轻度学习困难,8岁时复查EEG,
睡眠期右侧Rolandic区少量散发尖
尖波或棘波的宽度一般为50到100毫秒,波
形常较钝,成负向或负-正双相,在中颞区
儿童发育迟缓视频脑电图特征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 o1.17 No.42 150投稿邮箱:sjzxyx88@ 儿童发育迟缓视频脑电图特征刘芳坚(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广西 柳州)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发育迟缓视频脑电图的变化特征。
方法对130例发育迟缓儿童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分析边缘、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发育迟缓儿童视频脑电图的特征。
结果 130位发育迟缓儿童中共有56位脑电图检出异常,异常检出率为43.08%。
其中有14例为背景活动频率偏慢,19例为全导δ、θ活动阵发,14例为两侧大脑半球睡眠纺锤波缺失,3例为全导尖波阵发,14例为双侧额极、额区、中央区尖-慢综合波发放。
结论发育迟缓儿童的视频脑电图异常结果检出率较高,开展视频脑电图监测有助于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关键词:儿童;发育迟缓;视频脑电图;特征中图分类号:R714.5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7.42.092本文引用格式:刘芳坚.儿童发育迟缓视频脑电图特征[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2):150-151.0 引言发育迟缓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速度放慢或是顺序异常等现象,常与临床神经精神疾病或症状高度相关[1]。
据报道,目前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现患率约为1%-3%,美国儿科学会近些年调查显示发生率为12%-16%,其发生除与遗传、围产期等生物因素有关外,与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密切相关[2]。
其结局具有多种可能性,与评估工具的使用、病因及脑损害程度有关。
儿童发育迟缓的早期监测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预防儿童发育残疾的重要途径[3]。
早期对患儿进行脑电图监测,开展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评价,进一步了解阻碍儿童发育的病理状况,将有助于患儿早期治疗,对提高患儿发育水平,减少发育迟缓风险,预防残疾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
脑电图基础

脑电图图例(双极导联)
第四页,共45页。
脑电图的波形种类(一)
➢ 基本频率波:
➢ α波:8-13HZ,出现在大脑半球的后半部,特别是枕部,安静闭眼时出现, 睁眼时消失,波幅高,困倦思睡时减少,睡眠时消失;
➢ β波:>13HZ,出现在大脑前半部,额部明显,注意、紧张、药物如镇静、安眠时 都可引起β波增多;
局性及广泛性病理波发放 ;
➢ 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①背景活动:基本脑波频率及波幅在相应年龄的正 常范围内,调节性可稍差,可有一过性的轻度不对称或慢波活动,但无持
续或明显的不对称或限局性慢波;②睡眠:睡眠周期正常;③诱发试验:
过度换气可有提前反应或延缓反应等非特异性改变,但无明显不对称,无 限局性或广泛性病理波; ④阵发性活动:出现某些无肯定意义的阵发性活动, 包括14HZ和6HZ正相棘波、小棘尖波、极度睡眠纺锤、中线θ节律;
➢ 单极导联:有关电极和耳电极的连接,特点:波幅恒定,可记录到局部的 电活动,范围广,但干扰多;
➢ 双极导联:有关电极间的电位差,特点:不接地,抵消交流电的干扰,只保留电 位间的电活动,同时排除耳垂无关电极的干扰,但皮层深处的电活动不易发现;
第一页,共45页。
视频脑电图图例
第二页,共45页。
脑电图图例(单极导联)
第三十三页,共45页。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
第三十四页,共45页。
少年失神癫痫的典型失神发作
第三十五页,共45页。
少年肌阵挛癫痫发作
第三十六页,共45页。
强 直 发 作 EEG
第三十七页,共45页。
肌阵挛发作
第三十八页,共45页。
脑炎后继发性癫痫、不能言语
(全导同步棘波、多棘波、棘慢波发放 )
脑电图基础知识 (1)

正常睡眠脑电图
潜伏期(思睡期):清醒状态时α波幅降低, α 节律解体,低波幅θ波,阵发θ节律.
浅睡期(Ⅰ期):在α解体的基础上出现顶尖 波.
轻度睡眠期(Ⅱ期):α波消失,出现12--14Hz睡眠纺锤波,以额、中央区为主.
中度睡眠期(Ⅲ期):2Hz以下高波幅δ波占 20%---50%,仍有睡眠纺锤波.
5---7个月开始出现。
纺锤波:
是NREM睡眠Ⅱ---Ⅲ期特征性波形,为双 侧额、中央、顶区为主12---14Hz梭形节 律。
明显的14Hz纺锤波最早见于1.5---2个月, 3个月时最明显, 持续时间很长,5个月 时持续时间缩短。
1岁时非同步性纺锤波应消失。5岁时增加 有12Hz纺锤波,持续到十几岁。
2.5---4.5Hz中高幅慢活动,非恒 定地出现于某一侧α节律中。
后头部孤立性慢波:
枕区α节律中插入的单个慢波。
儿童后头部慢波与异常慢波鉴别
对睁闭眼试验的反应 不出现在其他部位、其他状态 出现的年龄
(二) 正常睡眠期脑电图
思睡期慢波活动 顶尖波 纺锤波 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 觉醒反应
小儿脑电图简介
脑电图定义:
脑电图是从颅外头皮或颅内记 录到的局部神经元电活动的总和。 即皮层的大锥体细胞及其顶树突 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脑电图在儿科的适应症:
鉴别儿童各种发作性症状的性质,特别 是癫痫与癫痫综合征的鉴别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脑功能损伤的判断 指标
在新生儿窒息、脑病中对脑损伤程度的 评价及判断预后
发作期脑电图:
在临床发作对侧大脑半球中央—中 颞区频繁棘波节律或低电压快波活动,随 时间延长波幅逐渐增高,频率逐渐减慢, 扩散至同侧或对侧皮层。
如何解读小儿脑电图

癫痫样放电数量与癫痫严重程度和预后没 有必然的相关性
有些癫痫EEG的严重程度与临床发作及认知损 伤有密切关系,如West综合征,治疗后EEG如 无改善,则很难完全控制,精神运动发育也很 难明显改善。 有些癫痫类型的发作频率则与EEG放电数量无 明显相关性,如额叶癫痫,发作频繁,但EEG 放电很少或记录不到;如BECT虽多年无发作, 但仍可记录到大量癫痫样放电。这种脑电现象 须结合临床来解释。
如何解读小儿脑电图
脑电图(EEG)是神经系统疾病检测的主 要方法,主要是脑功能状态的判读和癫 痫诊断与鉴别诊断。 如何解读EEG报告方面仍然有不少困惑, 导致不仅难以发挥EEG在疾病诊断方面 的作用,甚至可能造成误诊的情况。
EEG的解读诊断流程
(1)通过规范操作,记录良好的EEG图形。 (2)对EEG图形作出正确判读,并在EEG报告 中进行具体描述,如果EEG医技人员对EEG图 形判读有误,将会导致EEG诊断的偏差。 (3)对判读结果作出合理的EEG诊断。 (4)结合临床,对EEG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与所有辅助检查一样,EEG诊断不能代替临床 诊断。其临床意义应密切结合临床来解读。
背景异常慢波多数是非特异性异常
儿童EEG中有些慢波或快波活动与年龄发育相 关,属于正常现象。 背景活动异常通常不具有病因特异性,仅反映 基本的脑功能状态。 背景波均提示脑功能损伤,但慢波本身不具病 因特异性,且多数也不能提示病变部位。临床 诊断应根据病史及其他更具特征性的实验室检 查如脑脊液、神经影像学等。
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对癫痫诊断的作用
癫痫的诊断永远以发作症状学为最重要 的临床依据。约90%的癫痫发作间期有异 常癫痫样放电。有时临床高度怀疑癫痫 发作,但多次EEG无阳性发现,此时临 床诊断应密切根据临床情况具体分析。
儿童脑电图

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门诊号/住院号:病区:床号:检查位置:坐抱卧半卧合作程度:合作或不合作吵闹检查时意识:清醒倦睡昏迷给用药后入睡检查记录:(供医师参考)枕区主要电活动为 µV 低、中、高电位 Hz δθ α β波节律及睡眠波,调幅差、可、欠佳、佳。
两半球电活动大致对等。
癎样波发放于额、颞、中央、顶、枕区明星显,尤以左、右侧为甚。
双侧不同步、同步发放。
视反应:(完全、部分无)抑制(+)(-)。
过渡换气:(完全、部分、无)(+)(-)。
主要电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9-10Hz α 、β节律性活动,调幅可。
两半球背景电活动大致对等,散见少量θ波,过度换气时稍增多。
视反应存在。
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两半球背景活动较杂乱,有较多低幅快波及少量α 波组成。
散见较多低幅θ 波及少许低幅δ波,过度换气时增多,视反应不明显。
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主要电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9-10Hz α 、β节律性活动,调幅佳。
两半球背景电活动大致对等,弥漫性出现4-6Hz θ 波及散在少量2-3Hz δ波,过度换气时慢活动增多。
视反应不明显。
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主要电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7-8Hz θ 、α节律性活动,调幅尚可。
两半球背景电活动大致对等,较多低幅 5-7Hz θ 波及少许低幅δ波,过度换气时慢波增多。
常呈中—长程节律。
视反应不明显。
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过渡换气时两半球为弥散性中高电位4-6Hz θ 波,间有1.5-2.5Hz δ波,慢活动两侧偏胜不定,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两枕部α 波缺如。
主要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3-5Hz δβ 及睡眠波,两半球电活动大致对等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脑电地形图:δθ α β 频段能量增强,于左、右额、颞、中央、顶、枕区明显、显著。
脑电印象:正常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未见异常异常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界限性癎样放电活动(建议随访复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脑脑电图基本特点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儿童脑电图基本特点
儿童脑电图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频率由慢变快,由不规则变规则,由不对称变对称。
波幅由低变高,再由高至成人型,由不稳定逐渐稳定。
对光反应从无反应到有反应,直至正常反应。
一 1-3月婴儿脑电图:
背景活动
转为连续性活动
清醒与动态睡眠时相为对称的,中低波幅,连续性节律,期间混有散在的波。
静态睡眠以为主的混合波背景活动。
足月2月开始,部分婴儿出现睡眠纺锤波。
足月3月时,所有婴儿睡眠记录均应出现睡眠纺锤波。
二 3-12月婴儿脑电图:
清醒睁眼,以和混合的慢波活动为主;闭眼记录以活动为主。
出生3-4月,枕区出现特征的成熟性变化,优势节律形成。
3-4月为4Hz节律,5月为5Hz节律,12月时为6-8Hz节律,波幅一般在50-100。
睡眠分期基本成熟,半岁后可出现特征性3-5Hz同步性高幅节律活动,枕区明显,3岁后减少。
NREM睡眠期特征性先后出现顶部尖波、睡眠纺锤波K综合波。
REM睡眠期主要表现为和的混合性慢波节律。
三 13-36月幼儿脑电图:
背景活动
于清醒闭眼记录中,枕区优势节律明显。
2岁时6-7Hz节律性活动,2-3岁时7-8Hz节律性活动,3岁时
8Hz波活动,尚有散在波分布于枕区。
思睡期可见4-6Hz高波幅活动,睡眠中顶尖波波幅较成人高,时限短,同时可见梳形纺锤波。
四 3-5岁学龄前期脑电图
背景活动
清醒闭目记录,以8-9Hz波为主要节律。
但波调幅发育不良、波幅较高,可达100以上。
枕顶区常有2-4Hz慢波插入,睁眼减少,过度换气明显。
思睡和觉醒期易见高波幅活动爆发,过度换气有明显波或波慢活动,可把或波重叠其上,误为棘-慢波或尖-慢波。
五 6-14岁学龄期儿童脑电图
背景活动
清醒闭目中,枕区可见8-13Hz节律,调幅发育良好。
6岁可见8-9Hz节律。
7岁为9Hz节律。
10-14岁为10-12Hz。
12岁时枕区节律成人化,慢波明显减少。
思睡期和觉醒期的慢波爆发,于7岁后明显减少,少数持续到11岁,仍属正常。
慢波爆发消失后,思睡波形与成人相似,为低波幅慢波与快波的混合节律,过度换气时慢波爆发仍十分常见。
总结:
1 儿童脑电波节律是逐渐的、连续的、不等速的、随年龄增长而增快。
2 总的趋势是斜线上升,与指数成正比,与、指数成反比,但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3 一般来说,3岁时两侧枕区出现8Hz波活动,6岁时出现8-9Hz 节律,12岁时枕区节律成人化。
4 波调幅随着年龄的的增长而增多,波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二者成为衡量儿童脑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