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选型
三效蒸发

一、蒸发器选型三效逆流强制循环式结晶蒸发器1、2、3效强制循环,一效带结晶釜二、蒸发器特点1 采用热泵技术、降低蒸汽消耗量。
2分离器顶部配置高效除沫装置,避免物料泡沫夹带导致跑料。
3采用强制循环,具有传热系数高、蒸发强度大、防止结焦及堵管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蒸发过程中可能产生晶体的物料。
4出料旋流装置:可最大限度提高出料液固含量、减少母液回流量、提高蒸发效率。
5末效蒸汽用于预热原料、加喷淋系统、降低能耗。
6采用液位自动化控制、自动进料、冷凝水自动排放,节省人力资源。
三、工艺流程及控制系统简述1、物料走向:(1)原料通过进料泵进入三效分离器,然后通过大流量强制循环泵将物料不停循环,达到蒸发部分水分的目的。
(2)末效物料经3-2效循环泵进入二效分离器、然后通过大流量强制循环泵将物料不停循环,达到蒸发部分水分的目的。
(3)二效物料经2-1效循环泵进入一效分离器,然后通过大流量强制循环泵将物料不停循环,达到蒸发部分水分的目的,浓液进入结晶釜,经过冷却结晶、离心分离后,母液打到三效分离器继续蒸发。
2、蒸汽走向:锅炉来生蒸汽,在分气缸中生蒸汽的压力采用蒸汽自动调节阀来调节至0.4-0.6mpa,进入第一效加热器作为热源,第二效分离器产生的二次蒸汽进入第三效加热器作为热源,第三效产生的二次蒸汽进入预热器、冷凝器后冷凝成水排出。
各效加热器、分离器的压力由冷凝器串联的真空泵来控制。
3、冷凝水走向:生蒸汽进入第一效蒸发器放热后冷凝成冷凝水,由于冷凝水温度还比较高,为了回收显热,将第一效冷凝水经一U形管进入第二效加热器,经过闪蒸,回收潜热。
将第二效蒸汽产生的冷凝水经一U形管进入第三效加热器,经过闪蒸,回收潜热。
第三效加热器加热夹套中的冷凝水经一U形管进入冷凝器经冷凝器水泵排出、U形管的作用是动态密封、三台加热器及冷凝器中的冷凝水由一台冷凝水泵排出。
4、不凝气走向:二次蒸汽中往往带有少量的不可凝气体,不可凝气体来源有二:(1)料液中带入的(2)负压操作下外界渗漏进入的。
蒸发器冷凝器选型参数.doc

选型参数计算表蒸发器简易选型 ( 仅供参考)压缩机输RT 104kcal/h 输入功率制冷量 KW 蒸发器片数 ( 冷冻水进 12°出 7°)入功率备注(kW)(COP3.33)(Hp)EATB25 EATB55 EATB85小1 0.62 0.124 0.65 2.17 16 2°蒸发1 0.7 0.22 0.75 2.5 18 2°蒸发1.5 1.05 0.33 1.13 3.76 22 2°蒸发2 1.4 0.43 1.50 5 26 2°蒸发3 2.1 0.65 2.25 7.5 34 18 2°蒸发4 2.8 0.86 3.00 10 44 22 2°蒸发5 3.5 1.1 3.75 12.5 54 26 2°蒸发6 4.2 1.29 4.50 15 30 2°蒸发7 5 1.5 5.25 17.5 32 2°蒸发8 5.7 1.7 6.00 20 36 2°蒸发9 6.4 1.9 6.75 22.5 40 2°蒸发10 7.1 2.1 7.50 25 46 2°蒸发11 7.9 2.4 8.25 27.5 50 2°蒸发12 8.5 2.6 9.00 30 56 36 2°蒸发13 9.4 2.8 9.75 32.5 60 40 2°蒸发14 10 3 10.50 35 64 42 2°蒸发15 11 3.26 11.25 37.5 70 46 2°蒸发16 11.3 3.44 12.00 40 74 48 2°蒸发17 12.2 3.7 12.75 42.5 78 52 2°蒸发18 12.7 3.87 13.50 45 84 56 2°蒸发19 13.6 4.13 14.25 47.5 60 2°蒸发20 14.2 4.3 15.00 50 64 2°蒸发21 15 4.5 15.75 52.5 68 2°蒸发22 15.6 4.7 16.50 55 74 2°蒸发23 16.5 5 17.25 57.5 80 2°蒸发24 17 5.16 18.00 60 84 2°蒸发25 18 5.6 18.25 62.5 90 2°蒸发26 20 6 19.00 65 98 2°蒸发选型参数计算表冷凝器简易选型一 ( 仅供参考)压缩机输104kcal/h 输入功率制冷量 KW×冷凝器片数( 进30°出 35°)备注入功率RT(kW) 1.25(Hp) EATB25 EATB55/50 EATB85 (COP3.33) 小1 0.62 0.124 0.65 2.70830625 10 40°冷凝1 0.7 0.22 0.75 3.125 12 40°冷凝2 1.4 0.43 1.50 6.25 20 40°冷凝3 2.1 0.65 2.25 9.375 28 40°冷凝4 2.8 0.86 3.00 12.5 36 40°冷凝5 3.5 1.1 3.75 15.625 46 20 40°冷凝6 4.2 1.29 4.50 18.75 54 22 40°冷凝7 5 1.5 5.25 21.875 62 26 40°冷凝8 5.7 1.7 6.00 25 30 40°冷凝9 6.4 1.9 6.75 28.125 32 40°冷凝10 7.1 2.1 7.50 31.25 36 40°冷凝11 7.9 2.4 8.25 34.375 40 40°冷凝12 8.5 2.6 9.00 37.5 42 40°冷凝13 9.4 2.8 9.75 40.625 46 40°冷凝14 10 3 10.50 43.75 48 40°冷凝15 11 3.26 11.25 46.875 52 40°冷凝16 11.3 3.44 12.00 50 56 40°冷凝17 12.2 3.7 12.75 53.125 58 40°冷凝18 12.7 3.87 13.50 56.25 62 40°冷凝19 13.6 4.13 14.25 59.375 66 40 40°冷凝20 14.2 4.3 15.00 62.5 68 42 40°冷凝21 15 4.5 15.75 65.625 72 44 40°冷凝22 15.6 4.7 16.50 68.75 74 46 40°冷凝23 16.5 5 17.25 71.875 78 48 40°冷凝24 17 5.16 18.00 75 82 50 40°冷凝25 18 5.6 18.25 78.125 84 52 40°冷凝26 20 6 19.00 81.25 88 54 40°冷凝27 20.25 84.375 90 56 40°冷凝28 21.00 87.5 94 58 40°冷凝29 21.75 90.625 96 62 40°冷凝30 22.50 93.75 100 64 40°冷凝35 26.25 109.375 74 40°冷凝40 29.98 125 86 40°冷凝50 37.47 156.25 108 40°冷凝60 44.96 187.5 130 40°冷凝选型参数计算表冷凝器简易选型二 ( 仅供参考)压缩机输104kcal/h 输入功率输入功率冷凝器片数( 进50°出 55°)备注入功率RT ( kW)×能(kW)(Hp) 效比 4.5 ×1.25 EATB25 EATB55/50 EATB85 (COP4.5) 小1 0.62 0.124 0.65 3.65625 18 60°冷凝1 0.7 0.22 0.75 4.21875 22 60°冷凝1.5 1.05 0.33 1.13 6.3563 26 60°冷凝2 1.4 0.43 1.50 8.4375 30 60°冷凝3 2.1 0.65 2.25 12.65625 42 20 60°冷凝4 2.8 0.86 3.00 16.875 54 26 60°冷凝5 3.5 1.1 3.75 21.09375 64 32 60°冷凝6 4.2 1.29 4.50 25.3125 74 38 60°冷凝7 5 1.5 5.25 29.53125 84 42 60°冷凝8 5.7 1.7 6.00 33.75 96 48 60°冷凝9 6.4 1.9 6.75 37.96875 54 60°冷凝10 7.1 2.1 7.50 42.1875 60 60°冷凝11 7.9 2.4 8.25 46.40625 66 60°冷凝12 8.5 2.6 9.00 50.625 72 42 60°冷凝13 9.4 2.8 9.75 54.84375 78 44 60°冷凝14 10 3 10.50 59.0625 82 48 60°冷凝15 11 3.26 11.25 63.28125 88 52 60°冷凝16 11.3 3.44 12.00 67.5 94 56 60°冷凝17 12.2 3.7 12.75 71.71875 100 62 60°冷凝18 12.7 3.87 13.50 75.9375 68 60°冷凝19 13.6 4.13 14.25 80.15625 72 60°冷凝20 14.2 4.3 15.00 84.375 76 60°冷凝21 15 4.5 15.75 88.59375 82 60°冷凝22 15.6 4.7 16.50 92.8125 86 60°冷凝23 16.5 5 17.25 97.03125 92 60°冷凝24 17 5.16 18.00 101.25 98 60°冷凝25 18 5.6 18.25 102.65625 104 60°冷凝26 20 6 19.00 106.875 110 60°冷凝27 20.25 113.90625 116 60°冷凝28 21.00 118.125 122 60°冷凝29 21.75 122.34375 130 60°冷凝30 22.50 126.5625 140 60°冷凝。
三效蒸发方案

三效蒸发器方案(设备选型计算书)
2012年8月
一、工艺装置及过程选型:
采用三效顺流蒸发,待物料蒸发浓缩完毕,出料至浓缩液储槽进行下一道工序,蒸发器接触物料的材质选用碳钢。
二、蒸发计算
1、计算依据
进料液流量: 10000kg/h
进料液浓度:3%
进料温度:25℃
出料浓度:10%
蒸发量:7000kg/h
设加热蒸汽压力:0.35Mpa(绝)
冷却水进口温度:30℃(设定)
冷却水出口温度:40℃(设定)
2、主要工艺参数:
三效
三、设备一览表
四、本装置能耗(理论计算值)
采用本套设备生蒸汽耗指标约3.26吨汽/小时左右,蒸水耗蒸汽0.47t汽/t水。
二次循环水小时耗量134吨。
三效蒸发方案

三效蒸发器方案(设备选型计算书)
2012年8月
一、工艺装置及过程选型:
采用三效顺流蒸发,待物料蒸发浓缩完毕,出料至浓缩液储槽进行下一道工序,蒸发器接触物料的材质选用碳钢。
二、蒸发计算
1、计算依据
进料液流量: 10000kg/h
进料液浓度:3%
进料温度:25℃
出料浓度:10%
蒸发量:7000kg/h
设加热蒸汽压力:0.35Mpa(绝)
冷却水进口温度:30℃(设定)
冷却水出口温度:40℃(设定)
2、主要工艺参数:
三效
三、设备一览表
四、本装置能耗(理论计算值)
采用本套设备生蒸汽耗指标约3.26吨汽/小时左右,蒸水耗蒸汽0.47t汽/t水。
二次循环水小时耗量134吨。
三效蒸发器选型计算

三效蒸发器选型计算三效蒸发器是一种高效的蒸馏设备,可以实现液体的高效分离和浓缩。
选型计算是确定设备技术参数和操作条件的重要步骤,下面将介绍三效蒸发器选型计算的相关内容。
一、设备选型三效蒸发器的选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类型:根据物料的性质和要求,选择适合的三效蒸发器类型,常见的有下凝点、上凝点和平衡点三种。
2. 设备结构:根据物料的特性,确定三效蒸发器的结构类型,包括单效、多效、多段等。
3. 仪表选择:选择适合的仪表和传感器,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和精确控制。
二、计算参数三效蒸发器的选型计算包括以下参数:1. 物料流量:根据生产需求和物料特性,确定处理量和流速。
2. 蒸发温度:根据物料的性质和浓度要求,确定蒸发温度。
3. 蒸汽压力:根据蒸发温度和热力学性质,确定所需蒸汽压力。
4. 冷却水温度:根据蒸发器中的冷却器要求,确定冷却水温度。
5. 真空度:根据物料的挥发性和蒸发器类型,确定所需真空度。
三、计算公式三效蒸发器的选型计算需要使用一些基本公式,包括:1. 蒸发量= 物料流量×蒸发浓度差2. 蒸汽量= 蒸发量/ 蒸发效率3. 蒸汽压力= 蒸发温度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力4. 真空度= 大气压- 蒸汽压力5. 冷却水量= 蒸汽量×冷却水温度差/ 冷凝水热值四、实例计算例如,对于一种含有5%浓度的盐水,需要将其蒸发至40%浓度,物料流量为5000kg/h,蒸发效率为0.9,大气压为101.3kPa,冷却水温度为20℃。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蒸汽量为3516.67kg/h,蒸汽压力为36.16kPa,真空度为65.14kPa,冷却水量为4.77t/h。
以上就是关于三效蒸发器选型计算的相关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蒸发器冷凝器选型参数

EATB25EATB55EATB85小10.620.1240.65 2.17162°蒸发10.70.220.75 2.5182°蒸发1.5 1.050.33 1.13 3.76222°蒸发2 1.40.43 1.505262°蒸发3 2.10.65 2.257.534182°蒸发4 2.80.86 3.001044222°蒸发5 3.5 1.1 3.7512.554262°蒸发6 4.2 1.29 4.5015302°蒸发75 1.5 5.2517.5322°蒸发8 5.7 1.7 6.0020362°蒸发9 6.4 1.9 6.7522.5402°蒸发107.1 2.17.5025462°蒸发117.9 2.48.2527.5502°蒸发128.5 2.69.003056362°蒸发139.4 2.89.7532.560402°蒸发1410310.503564422°蒸发1511 3.2611.2537.570462°蒸发1611.3 3.4412.004074482°蒸发1712.2 3.712.7542.578522°蒸发1812.7 3.8713.504584562°蒸发1913.6 4.1314.2547.5602°蒸发2014.2 4.315.0050642°蒸发2115 4.515.7552.5682°蒸发2215.6 4.716.5055742°蒸发2316.5517.2557.5802°蒸发2417 5.1618.0060842°蒸发2518 5.618.2562.5902°蒸发2620619.0065982°蒸发选型参数计算表选型参数计算表蒸发器片数(冷冻水进12°出7°)压缩机输入功率(Hp)RT 104kcal/h 输入功率(kW)备注蒸发器简易选型(仅供参考)制冷量KW (COP3.33)备注EATB25EATB55/50EATB85(COP3.33)小10.620.1240.652.708306251040°冷凝10.70.220.75 3.1251240°冷凝2 1.40.43 1.50 6.252040°冷凝3 2.10.65 2.259.3752840°冷凝4 2.80.86 3.0012.53640°冷凝5 3.5 1.1 3.7515.625462040°冷凝6 4.2 1.29 4.5018.75542240°冷凝75 1.5 5.2521.875622640°冷凝8 5.7 1.7 6.00253040°冷凝9 6.4 1.9 6.7528.1253240°冷凝107.1 2.17.5031.253640°冷凝117.9 2.48.2534.3754040°冷凝128.5 2.69.0037.54240°冷凝139.4 2.89.7540.6254640°冷凝1410310.5043.754840°冷凝1511 3.2611.2546.8755240°冷凝1611.3 3.4412.00505640°冷凝1712.2 3.712.7553.1255840°冷凝1812.7 3.8713.5056.256240°冷凝1913.6 4.1314.2559.375664040°冷凝2014.2 4.315.0062.5684240°冷凝2115 4.515.7565.625724440°冷凝2215.6 4.716.5068.75744640°冷凝2316.5517.2571.875784840°冷凝2417 5.1618.0075825040°冷凝2518 5.618.2578.125845240°冷凝2620619.0081.25885440°冷凝2720.2584.375905640°冷凝2821.0087.5945840°冷凝2921.7590.625966240°冷凝3022.5093.751006440°冷凝3526.25109.3757440°冷凝4029.981258640°冷凝5037.47156.2510840°冷凝6044.96187.513040°冷凝RT 104kcal/h输入功率(kW)制冷量KW×1.25冷凝器片数 (进30°出35°)冷凝器简易选型一(仅供参考)压缩机输入功率(Hp)选型参数计算表冷凝器简易选型二(仅供参考)。
蒸发器冷凝器选型参数

EATB25EATB55EATB85小10.620.1240.65 2.17162°蒸发10.70.220.75 2.5182°蒸发1.5 1.050.33 1.13 3.76222°蒸发2 1.40.43 1.505262°蒸发3 2.10.65 2.257.534182°蒸发4 2.80.86 3.001044222°蒸发5 3.5 1.1 3.7512.554262°蒸发6 4.2 1.29 4.5015302°蒸发75 1.5 5.2517.5322°蒸发8 5.7 1.7 6.0020362°蒸发9 6.4 1.9 6.7522.5402°蒸发107.1 2.17.5025462°蒸发117.9 2.48.2527.5502°蒸发128.5 2.69.003056362°蒸发139.4 2.89.7532.560402°蒸发1410310.503564422°蒸发1511 3.2611.2537.570462°蒸发1611.3 3.4412.004074482°蒸发1712.2 3.712.7542.578522°蒸发1812.7 3.8713.504584562°蒸发1913.6 4.1314.2547.5602°蒸发2014.2 4.315.0050642°蒸发2115 4.515.7552.5682°蒸发2215.6 4.716.5055742°蒸发2316.5517.2557.5802°蒸发2417 5.1618.0060842°蒸发2518 5.618.2562.5902°蒸发2620619.0065982°蒸发选型参数计算表选型参数计算表蒸发器片数(冷冻水进12°出7°)压缩机输入功率(Hp)RT 104kcal/h 输入功率(kW)备注蒸发器简易选型(仅供参考)制冷量KW (COP3.33)备注EATB25EATB55/50EATB85(COP3.33)小10.620.1240.652.708306251040°冷凝10.70.220.75 3.1251240°冷凝2 1.40.43 1.50 6.252040°冷凝3 2.10.65 2.259.3752840°冷凝4 2.80.86 3.0012.53640°冷凝5 3.5 1.1 3.7515.625462040°冷凝6 4.2 1.29 4.5018.75542240°冷凝75 1.5 5.2521.875622640°冷凝8 5.7 1.7 6.00253040°冷凝9 6.4 1.9 6.7528.1253240°冷凝107.1 2.17.5031.253640°冷凝117.9 2.48.2534.3754040°冷凝128.5 2.69.0037.54240°冷凝139.4 2.89.7540.6254640°冷凝1410310.5043.754840°冷凝1511 3.2611.2546.8755240°冷凝1611.3 3.4412.00505640°冷凝1712.2 3.712.7553.1255840°冷凝1812.7 3.8713.5056.256240°冷凝1913.6 4.1314.2559.375664040°冷凝2014.2 4.315.0062.5684240°冷凝2115 4.515.7565.625724440°冷凝2215.6 4.716.5068.75744640°冷凝2316.5517.2571.875784840°冷凝2417 5.1618.0075825040°冷凝2518 5.618.2578.125845240°冷凝2620619.0081.25885440°冷凝2720.2584.375905640°冷凝2821.0087.5945840°冷凝2921.7590.625966240°冷凝3022.5093.751006440°冷凝3526.25109.3757440°冷凝4029.981258640°冷凝5037.47156.2510840°冷凝6044.96187.513040°冷凝RT 104kcal/h输入功率(kW)制冷量KW×1.25冷凝器片数 (进30°出35°)冷凝器简易选型一(仅供参考)压缩机输入功率(Hp)选型参数计算表备注EATB25EATB55/50EATB85(COP4.5)小10.620.1240.65 3.656251860°冷凝10.70.220.75 4.218752260°冷凝1.5 1.050.33 1.13 6.35632660°冷凝2 1.40.43 1.508.43753060°冷凝3 2.10.65 2.2512.65625422060°冷凝4 2.80.86 3.0016.875542660°冷凝5 3.5 1.1 3.7521.0937*******°冷凝6 4.2 1.29 4.5025.3125743860°冷凝75 1.5 5.2529.53125844260°冷凝8 5.7 1.7 6.0033.75964860°冷凝9 6.4 1.9 6.7537.968755460°冷凝107.1 2.17.5042.18756060°冷凝117.9 2.48.2546.406256660°冷凝128.5 2.69.0050.625724260°冷凝139.4 2.89.7554.84375784460°冷凝1410310.5059.0625824860°冷凝1511 3.2611.2563.28125885260°冷凝1611.3 3.4412.0067.5945660°冷凝1712.2 3.712.7571.718751006260°冷凝1812.7 3.8713.5075.93756860°冷凝1913.6 4.1314.2580.156257260°冷凝2014.2 4.315.0084.3757660°冷凝2115 4.515.7588.593758260°冷凝2215.6 4.716.5092.81258660°冷凝2316.5517.2597.031259260°冷凝2417 5.1618.00101.259860°冷凝2518 5.618.25102.6562510460°冷凝2620619.00106.87511060°冷凝2720.25113.9062511660°冷凝2821.00118.12512260°冷凝2921.75122.3437513060°冷凝3022.50126.562514060°冷凝输入功率(kW ) × 能效比4.5×1.25冷凝器片数 (进50°出55°)冷凝器简易选型二(仅供参考)压缩机输入功率(Hp)RT 104kcal/h 输入功率(kW)。
制冷技术:蒸发器的选择计算

蒸发器的选择计算一、蒸发器选择计算的方法蒸发器的选择计算首先选择蒸发器的形式,然后计算所需的传热面积、被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流动阻力。
对于冷却液体的蒸发器,其计算方法与水冷式冷凝器相同。
1、蒸发器型式的选择开式冷水系统采用冷水箱式蒸发器(如制冰)。
冷藏库中根据各类冷间的要求不同,采用冷却排管和冷风机。
1.蒸发器传热面积的计算 蒸发器传热面积F 的计算式为F =Fq Qt K Q 00=∆⋅(m 2) (6-1) 式中 Q 0——制冷装置的制冷量,即蒸发器的负荷。
它等于制冷量与制冷装置的冷量损失之和(kW );K ——蒸发器的传热系数(W /m 2·℃); t ∆——平均传热温差(℃);F q ——蒸发器的单位面积热负荷,即热流密度(W /m 2); 平均传热温差:t ∆=)()(ln ln 020121min max min max t t t t t t t t t t ---=∆∆∆-∆ (6-2)t 1——被冷却介质进入蒸发器的温度(℃); t 2——被冷却介质出蒸发器的温度(℃); t 0——蒸发温度(℃);蒸发器选型计算时,蒸发器的传热系数K 按经验选取,对排管有相应的计算公式。
对于冷却液体的蒸发器,蒸发温度一般比被冷却水的出口温度低3~5℃。
被冷却液体的进出口温差取5℃左右,这样,平均传热温差为5~6℃。
对于冷却空气的蒸发器,由于空气侧的放热系数很低而使传热系数很低,为了设备的初投资,选取较大的平均传热温差,一般蒸发温度比空气的出口温度低10℃左右,平均传热温差为15℃左右。
各种蒸发器的传热系数K 值等参数见表6-7。
3、 被冷却介质(水或空气)流量的计算与冷凝器中冷却介质流量的计算方法相同,不再重复。
蒸发器的传热系数和单位面积热负荷 表6-7二、冷风机选型计算(一)根据冷间冷却设备负荷,按公式(6-1)计算所需冷风机的冷却面积; 注意△t 取冷间温度与制冷剂温度差。
传热系数K 见表6-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蒸发器
蒸发器是制冷系统四大部件之一,是专门 供液态制冷剂在其中沸腾蒸发的部件或设 备。 蒸发是吸热过程,蒸发器是制冷系统制冷 能力和作用的最终体现。
衡量蒸发器的指标 1.传热系数 提高传热系数的关键在于改善制冷剂与传 热管壁间的对流换热。由于制冷剂沸腾时 的表面传热系数远大于其蒸气与管壁间的 传热系数,所以蒸发器中液体与管壁的接 触面要大,并要将沸腾时产生的蒸气快速 排走。 2.增大传热面 增加传热管的数量 采用翅片管
5.折流挡板
换热器安装折流挡板是为了提高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为了 获得良好的效果,折流挡板的尺寸和间距必须适当。对常 用的圆缺形挡板,弓形切口过大或过小,都会产生流动 “死区”,均不利于传热,见P431图6-30。一般弓形缺 口高度与壳体内径之比为0.15~0.45,常采用0.20和0.25 两种。 挡板的间距过大,就不能保证流体垂直流过管束,使流速 减小,管外对流传热系数下降;间距过小不便于检修,流 动阻力也大。一般取挡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0.2~1.0倍, 我国系列标准中采用的挡板间距为:固定管板式有150, 300和600mm三种;浮头式有150,200,300,480和 600mm五种。
8流体通过换热器压强降的计算
(1)管程压强降 管程产生的阻力可按一般摩擦阻力公式计 算,对于多程换热器,管程压强降Σ∆pi为各程直管压强降 ∆p1和局部阻力产生压强降∆p2之和,因而: Σ∆pi=(∆p1+∆p2)FtNpNs 式中: Ft —— 结垢校正系数,无量纲,对Φ25×2.5mm 管取为1.4,对于Φ19×2mm管取为1.5; Np —— 管程数; Ns —— 串联的壳程数。 其中: L ρu i2 ∆p1 = λ di 2
3冷却剂或加热剂出口温度的选择
在换热器设计中加热剂或冷却剂出口温度需由设计者确定。 如冷却水进口温度需依当地条件而定,但出口温度需通过经 济权衡作出选择。在缺水地区可使出口温度高些,这样操作 费用低,但使传热平均温差下降,需传热面积增加使得投资 费用提高,反之亦然。根据经验一般应使∆tm大于10℃为宜, 此外若工业用水作为冷却剂出口温度不宜过高,因工业用水 中所含的盐类(主要CaCO3,MgCO3,CaSO4、MgSO4等)的溶解 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若出口温度过高,盐类析出,形成垢 层使传热过程恶化,因此一般出口温度不超过45℃。所以应 根据水源条件,水质情况等加以综合考虑后确定。水源严重 缺乏地区可采用空气作为冷却剂,但使传热系数下降。对于 加热剂可按同样原则选择出口温度。
6.4.2 列管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计算基本步骤:
1估算传热面积,初选换热器型号 估算传热面积,初选换热器型号 (1)根据传热要求,计算传热量。 (2)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两端的温度,计算定性温度并确定 流体物性。 (3)计算传热温度差,根据温差校正系数∆t≥0.8的原则, 决定壳程数。 (4)选择两流体流动通道,根据两流体温差,选择换热器 型式。 (5)依据总传热系数的经验范围,初选总传热系数K值。 (6)由总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由S确定换热器具体 型号(若为设计时应确定换热器基本尺寸)。
2流体流速的选择
流速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对流传热系数,而且影响污垢热 阻,从而影响总传热系数,但同时又和流动阻力有关。应 通过经济权衡选择适宜的流速,但相当复杂,表4-14至表 4-16列出常用的流速范围,可供参考。充分利用系统动力 设备允许的压强降来提高流速是换热器设计和选用的一个 重要原则,但应全面考虑,照顾到结构上的要求,但所选 的流速,不应使流体在滞流状热器壳体内径应等于或稍大于管板直径,通常是根据管径,管 数和管子的排列方法,用作图法确定。当管数较多又要反复计算 时,可参考系列标准或通过估算初选外壳直径,待设计完成后再 用作图法画出管子的排列图。为使管子均匀排列,防止流体走 “短路”,可以适当增减一定数目的管子或安排一些拉杆。 初步设计中,可采用下式估算外壳直径: D=t(nc-1)+2b′ 式中: D —— 壳体内径,m; t —— 管中心距,m; b′ —— 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m, 一般取b′=(1~1.5)do; nc —— 位于管束中心线上管数,其值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管子按等边三角形排列时,nc=1.1n0.5 管子按正方形排列时,nc=1.19n0.5 式中: n —— 换热器的总管数。 根据计算得到的壳径应圆整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影响蒸发器传热系数的因数
1.制冷剂与被冷却物体的传热温差。 2.向蒸发管供液的方式。 3.被冷却的介质。 4.流过盘管表面的流体速度和管内制冷剂 的流速。 5.传热表面两侧的相对清洁程度。
蒸发器的分类 1.满液式 满液式中存贮了大量的液态制冷剂,并保 持一定高度的自由液面。一般是从底部流 进,沸腾的气体从上部排出。为了液体不 被带进压缩机,蒸发器上部要设置一块挡 板。 2. 2.干式 何谓“干”式:制冷剂流量的控制装置 (膨胀阀、毛细管)比较精确的控制了流 量,当制冷剂到达蒸发器出口时已完全蒸 发,离开蒸发器的制冷剂全部处于干蒸气 状态。
4.换热管规格和排列方法
传热管径越小,换热器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就越大。对洁 净的流体可取小管径,而对不洁净或易结垢的流体管径应 大些。目前我国列管式换热器标准中采用Φ19×2mm、 Φ25×2mm、Φ25×2.5mm等规格。管长的选用应考虑 管材的合理使用和清洗方便,因我国生产的钢管长度多为 6m,故系列标准中的管长有1.5,2,3或6m四种,其中 以3m和6m最为普遍。此外管长L和壳体直径D的比例应适 当,一般以L/D=4~6为宜。 管板上管子的排列方法常用的为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 和正方形错列三种,见图4-40。等边三角形排列比较紧凑, 管板利用率高,管外流体湍动程度高,对流传热系数大, 但管外清洗较困难;正方形直列管外清洗方便,但对流传 热系数较小,适用于易结垢的流体;正方形错列则介于两 者之间。管子在管板上排列的间距t和管子与管板的连接 方法有关。通常焊接法取t=1.25do;而胀管法取t=(1.3~ 1.5)do,且t≥(do+6)mm。
ρu i2 ∆p 2 = 3 2
(2)壳程压强降
通用的方法是将壳程压强Σ∆po看作是由流体横向通过管束的压强降∆p1′和通 过折流挡板缺口处的压强降∆p2′两部分之和,即: Σ∆po=(∆p1′+∆p2′)FsNs 其中:∆p1′=Ffonc(NB+1)ρuo2/2 ∆p2′=NB(3.5-2Z/D)ρuo2/2 式中: Fs — 壳程结垢校正系数,对液体可取1.15,对蒸汽或气体取1.0; F —— 管子排列方式对压强降的校正系数,正三角形排列F=0.5,正方形直列 F=0.3,正方形错列F=0.4; fo — 壳程流体摩擦系数,当Reo>500时,fo=5.0Reo-0.228,Reo=douoρ/µ; nc —— 位于管束中心线上的管子数; NB —— 折流挡板数; Z —— 折流挡板间距,m; uo —— 按壳程最大流动截面积Ao=Z(D-ncdo)计算的流速,m/s。 一般讲,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强降为10~100kPa,气体为1~10kPa。设计时 换热器的工艺尺寸应在压强降与传热面积之间予以权衡,达到既满足工艺要 求,又经济合理
选择蒸发器应注意要点
1.液面高度对蒸发温度的影响。受静液柱的影响, 满液式底部蒸发温度要高于液面的蒸发温度。 2.载冷剂冻结的可能性。若蒸发温度低于载冷剂 的凝固点,就有冻的可能性。所以应该使管内壁 温度比载冷剂的凝固点温度高1℃左右。 3.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压力损失。制冷剂流经蒸 发器时引起压力损失,必然使蒸发器出口处制冷 剂压力P2低于进口压力P1,从而降低了压缩机的 吸气压力,致使制冷能力下降。
1.为什么蒸发温度越低制冷量与制冷系数越低
2.为什么冷凝温度越高制冷量与制冷系数 越低
6.4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
换热器的设计指在传热计算的基础上,确定换热器的有关 尺寸。换热器的选用是根据生产上传热任务的要求,选择 合适的换热器。两者所需考虑的一些问题和计算步骤基本 是一致的,无论设计还是选用,都以换热器系列标准作为 参考,因而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进行一系列的选择 和适当的调整,因此实际为一试算过程。 6.4.1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和选用时应考虑的问题 1流程的选择 在列管换热器中,哪种流体在什么条件下走管程(或壳程), 选择的一般原则为: (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程,因管内清洗方便; (2)腐蚀性流体宜走管程,以免管束和壳体同时受腐蚀, 且清洗、检修方便;
6管程和壳程数
为了提高流速增大对流传热系数,可采用多管程。但程数 增加将导致流动阻力加大,平均温度差下降,管板利用率 差,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列管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中管程 数有1,2,4和6四种,采用多管程时,应使各程管数大 致相同。 当列管换热器的温差校正系数∆t<0.8时,可采用多壳程。 如在壳内安装一块与管束平行的隔板,流体在壳内流经两 次称为两壳程。但因在壳体内安装隔板比较困难,一般是 将壳体分成多个,将所需管数分装在直径相等而较小的壳 体中,然后将这些换热器串联使用。
(3)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免壳体同时受压; (4)有毒流体宜走管程,使泄漏机会减少; (5)被冷却的流体宜走壳程,便于散热,增强冷却效果; (6)饱和蒸汽宜走壳程,便于排出冷凝液和不凝气,且蒸 汽洁净不污染; (7) (7)流量小或粘度大的流体宜走壳程,因折流档板的作用 可使在低雷诺数(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但也可在管 内采用多管程; (8)若两流体温差较大,宜使α大的流体走壳程,使管壁和 壳壁温差减小。 在具体选择时,上述原则经常不能同时兼顾,会互相矛盾, 这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抓住主要问题,作为选择的依据。
2计算管程和壳程压强降
根据选定型号的换热器,分别计算管程、壳程压强降,看 其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要求时,再调整管程数或折流 挡板间距,或重选其它型号换热器,并计算压强降,直到 满足要求为止。 3核算总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 核算总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 按照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计算管内、外对流传热系数, 选定污垢热阻,核算总传热系数值。根据该计算K值校核 实际需传热面积,若选用换热器提供的传热面积比所需传 热面积大10~20%时,所选换热器合适。否则需另选K值,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符合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