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合集下载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
江苏地区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其发展现状备受瞩目。

过去几十年间,江苏地区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江苏地区发展的一些主要方面。

首先,江苏地区在工业和制造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它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制造业集群。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高科技园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

同时,江苏地区还拥有庞大的汽车、电子、化工等制造业产业链,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江苏地区在科技创新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该地区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专业人士。

江苏地区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也居于全国前列。

这种科技创新的优势为江苏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此外,江苏地区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该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的力度。

通过建设绿色产业、推行环保政策和加强生态修复等措施,江苏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最后,江苏地区在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对较为有序。

大量的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和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设,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江苏地区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它的发展现状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同时也为江苏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分析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分析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分析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对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和面临的挑战。

一、江苏省城市化的现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下辖13个地级市和无锡市,常住人口超过1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主要集中在沪宁杭经济带、苏南片区和苏中片区等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城市化水平较高。

尤其是苏南片区,以苏州、南京为代表的城市,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二、推动江苏省城市化的因素1. 经济发展:江苏省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发达的经济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

2. 人口流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农民工及外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使城市人口快速增加,推动城市化进程。

3. 政府政策的支持:江苏省政府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例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外资、改革户籍制度等。

三、江苏省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挑战1. 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化进程给土地、水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城市扩张导致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问题凸显。

2. 城市规划和建设不平衡: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主要集中在苏南片区和沪宁杭经济带,导致这些地区城市发展过快、压力过大,而其他地区相对滞后,产生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压力: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快速流动给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

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解决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规划,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品质,减少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需求,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江苏城市化发展特征、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江苏城市化发展特征、问题与对策


19 9 0年 以来 江苏 城市 化研 究进 展
通 过对 19 - 2 0 9 0 0 7年 期间江苏 城市化进程 表现 出 与全 国不 同 的特点 ,特别 是 由于乡 村劳 动力 的非农 化引起 的隐性 城市化 明显 高出全 国平 均水平 。吴 莉 娅 ¨ 认 为 ,经 济 全球 化 为城 市 化带 来新 的动力 ,促使 江苏 城市化 动力机制 由 自上 而下和 自下而上转 变为 多元 城市 化机 制 ,外 资成 为江 苏城 市化 新 的动力 机制 。 胡智 勇 也认 为进入 19 90年代 以后 ,对 外 联 系 的 1 深人 使 得 江苏 城 市化 出现 了新 的外来 动 力 。 白先 3益 春 ,王志强 认 为工 业化主导 、外 向型经 济带 动 、都 市 圈经 济作 用 、 民营经 济 贡献 、行 政力 量推 动 等 是推 进江苏 省城市 化加速 发展 的五大 因素 。王 志 贤 认 为 江 苏省 的城 市 化 出现 了苏 南 、苏 中、苏 北之 间 较大 的差异 性 ,主要表现 在城镇数量 、城镇 规模 、城 市化 水平 、城市 现代 化 等诸 方 面。 由于苏南 、苏 中 、 苏北 三个地 区城市 发展 环境各异 ,因此提 出了不 同区域 的城市化 发展模式 。总体 来看 ,已有文献 主要 是从 江苏 城市化 的现 状 、特征 、动力 机制 、发 展模式 等角度研 究 。新 世纪 以来研 究 的重点开始 向系统 的城 市化 制度创新 方面转 移 ’ ,改革户 籍管理制 度和加 速建立 土地 流转制度 ,是促进 城市化 的主要对策 。
二 、19 90年 以来江 苏城 市 化 发展 的新 特点
改革 开放 以来 ,江苏 的城市 化稳 步推 进 。 目前 ,江 苏 省城镇 人 口比重 已达 5 % 以上 ,城 市化 发展 进 0 入一个关键 时期 ,正在 向比较 成熟 的城市 社会 推 进 。城市 化水 平 在华 东地 区高于 除浙 江 ( 4 5 %左 右 ) 以 外的其 他省份 。9 0年代 中期 以来 ,全 省 每年 有 2 0万 左右 的乡村 人 口进人 城镇 ,城 市化 的规 模和 速度 均 0 达到 了空前 的地步 。 1 .人 口向城镇 聚集速度 加快 。19 9 0年 江苏城 市化 水平 仅仅 2 % ,19 达到 3 % 以上 ,到 20 0 9 8年 0 0 0年 增加 到 4 . % ,2 0 15 0 5年 已达 5 . % 。从 2 %增 加到 3 % 用 了不 到 l 的时 间 ,从 3 % 到 4 % 用 了 1 05 0 0 0年 0 0 0 年左右 ,从 4 到 5 %仅用 了不 到 8年 ,呈 加速 增长态 势 ,并 成为全 国城市 化水平提高最 快 的省份 之一 。 O 0 20 0 7年 ,江苏 城镇 人 口达 到 了 380多万人 ,城市 化水 平达到 5 . % 。 0 25 2 .城市 化动力模 式发生 转换 。9 0年代 后半期 ,江 苏省城市 化发展 的动 力模 式 已悄然变 化 ,即从 以农 村工 业化为 主要推 动力 、以小城镇 为主 要空 间 载 体 的城 市化 模 式 ,逐 步 转化 为 以城 市现 代 化 为主要 推动 力 、以加速更 新改 造和迅速 扩展 的特 大城市 和大城 市为 主要空 间载体 的城 市化模 式 。新世 纪 ,这一动 力模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无锡市港下镇的兴起
红豆集团所在地港下镇地处江阴、无锡、常熟 三市交界处,由于地势低洼,交通闭塞,当年是周 围出了名的穷窝子。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农民 到无锡办事,要乘五个小时的轮船;到20世纪80 年代,乡镇企业兴起,这里通上了公路,但由于路 况不好,到无锡办事要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颠簸近 两个小时。红豆集团的发展推动了这里的小城镇建 设,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随着乡镇企业的 不断发展,现在村村通上了公路,到无锡办事只须 半小时车程。红豆集团1983年起家,当年港下镇的 人均纯收入只有287元,到2002年,这里的人均纯 收入已达6 045元,在红豆集团的12 000名员工中, 港下镇劳力就占了50%;
小结:
•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是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的,发达 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个过程,城市化水平也基本稳 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 验,不断纠正我们的发展方向、速度和策略。 • 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1.江苏省城市化建设的思路要加快实现的内容,不 正确的是: D A.城市现代化 B.农村城市化 C.城乡一体化 D.城市特色化
新型工 按照“城市 业化布局全 现代化,农村城 面展开,沿 镇化,城乡一体 沪宁线高新 化”的总体思路, 技术产业带、 加快城市化进程。 沿江基础产 优先发展中心城 业带、沿东 市尤其是大城市, 陇海线产业 加快推进南京、 带构建了新 苏锡常、徐州三 型工业化布 大都市圈建设。 局的新平台。
措施三: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红豆服饰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城市化的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
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 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 农业就业人口/全部就业人口<20%

江苏城镇化

江苏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江苏目前已经进入了结构转换型和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共同发展新阶段。

在此阶段,江苏加快推进城镇化,潜力巨大,意义深远。

我省“小城镇、大战略”的战略时机相对成熟。

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均等化服务。

分析:江苏省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阶段及其特征纵观发展历程,江苏省城镇化的进程大致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镇企业崛起促进农民转移,农民“离土不离乡,农忙又返乡”。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前10年,开放型经济推动了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离土又离乡,务工进工厂”。

第三阶段:未来的20年,城镇化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努力推动农民“离土离乡加保障,进城落户身份变”。

在第三个阶段,有着两个极点:一是城市群、城市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地区,城镇化水平将有一个量和质的同步提高;另一个极点是小城镇,小城镇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极。

今后的任务,一方面采取措施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所在地逐步安家落户。

另一方面,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调整地区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转移,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形成合力的城镇体系和人口布局,这既是促进人口城镇化的重大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根据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的实践,当城市化率达到50%时,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就会凸显,当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时,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就会取代人口转移型城市化,成为城市化的主流。

结构转换型城市化所产生对人口转移的吸纳效应,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人口的就地城市化转型,对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形成替代效应。

因此,从整体来看,江苏目前已经进入了以结构转换型和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在此阶段,江苏加快推进城镇化,潜力巨大,意义深远。

高考复习专题--江苏省工业区位分析(名师讲解)

高考复习专题--江苏省工业区位分析(名师讲解)

阅读三:无锡市港下镇的发展
港下镇经济发展迅猛。全镇涌现出一批全国 同行业的先进企业,初步形成了服装、橡胶、 电子、冶金四大区域支柱产业。港下镇以集团 经济而闻名,红豆集团是全国120家大型企业集 团改革试点企业,“红豆”商标成为全国驰名 商标,红豆集团被列为国家、省、市重点扶持 企业,晶石、飞达集团列为省重点扶持企业, 晶石集团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 江苏省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效果突出。
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思路
自然方面
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
1、分析该区域工业化、 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社会方面 2、分析该区域推进工业化 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交通条件、 经济基础、城市化的基础
3、城市化建设思路
4、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推进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措施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好,历史上工商业发达
城市化基础 苏州、扬州、江宁历史上人口过50万城市
二、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2、小城镇规模在扩大,大城市规模在缩小,大城市优势不 突出,引领作用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对城市化内含理解不 够全面;城乡统筹发展不好,城镇体系不尽合理。 3、乡镇企业多分散,浪费土地资源且增加重复性基础设施投 资 4、环境治理落后于工业发展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污染点多
提高苏南发展水平
措施三: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红豆赤兔马轮胎 红豆服饰
赤兔马摩托
欧豹电动车
乡村工业作为一种新兴工业迅速发展 材料一:“苏南模式”
苏南农村的年轻人大部 分走进了工厂。这是无 阅读69页“苏南模式”总结其特点: 锡新区一家外资企业的 工人准备上夜班。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

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

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

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

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

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

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方

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可以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方法进行。

一、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将多个指标综合成为少数
几个新的综合指标,这些指标也称为主成分。

主成分分析可以减少
指标之间的冗余,同时捕捉到各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

江苏省各市
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可以选取以下指标:人均GDP、城市化率、城
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平均交通拥堵程度、
城市公共安全指数等。

1. 数据预处理
各指标的数据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指标的数据统一为
同一范围内的值。

这里采用 Min-Max 标准化方法。

2. 主成分分析
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贡献率及其对应的因子载荷矩阵。

根据主成分贡献率,选取累计贡献率达到 80% 的主成分作为综合指标。

3. 综合评价
将选取的综合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
的综合评价指数。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相似对象分配到同一类别中的一种方法。

将江苏省各市的指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类别相似的城市群。

1. 距离度量
选取不同指标之间的欧式距离作为距离度量方法。

2. 聚类分析
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得到聚类树,并根据树状图的可视化结果选择合适的聚类簇数。

3. 综合评价
将同一聚类簇的城市进行统计,得到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聚类分布情况。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全面而系统地评价江苏省各市的城市化水平,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概况(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特征的发展特点研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城市化水平可分为初期阶段(20%以下)、中期阶段(20%~50%)和高级阶段(50%以上),对应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1)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产业各占20%左右。

美国1870年城市化水平为25.7%,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1.5%、24.7%、23.8%。

(2)在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

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互换。

如美国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为:33.4%、31.4%、35.2%。

(3)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比重达到50%以上,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

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34.4%和62.4%。

(二)江苏城市化进程阶段判断及对应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稳步推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

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200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774.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其中,市人口为2273.20万人,镇人口为1501.42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30.41%、20.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99.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50%。

与2000人口普查年相比,全省城镇人口增加了733.8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比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图1全国、江苏城市化水平变化图江苏城市化率在1990年到达20%以上(21.6%),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为56.6%、28.7%和14.7%,也就是说在1990年前处于城市初级化阶段。

2005年城市化率达到50.5%,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为31.5%、34.4%和34.2%,1990年到2005年,城市化进程处于中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相符。

2005年之后,江苏城市化进程迈入了高级阶段的起点。

从城市化率的时间序列数据看,江苏从20%上升到30%用了8年的时间,从30%到40%则用了2年的时间,40%到50%则用了5年的时间。

全国的情况是:20%上升到30%用了7年时间,30%到40%用了7年,40%到43%三年时间。

也就是说:从1998年的30.5%到2005年50.5%,江苏城市化进程进入到明显的加速通道。

从国际数据比较来看,江苏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与其经济总量、人均GDP水平而言,相对偏低,与发达国家比较,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

江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城市化水平相差很远,西方发达国家,其城市人口比重基本都超过70%,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也存在相当的差距。

(三)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发展关系研究图2江苏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散点图图3全国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散点图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首先,城市化率与人均GDP两者关联性强;其次,相同人均GDP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程度较大。

人均GDP10000元左右时,江苏、全国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1.5%、40.5%,人均GDP为15000元左右的时候,两者靠得较近,大约为45%,江苏城市化进程随人均GDP水平上升,加速的情况明显。

利用历史年度数据计算,人均GDP的自然对数和城市化率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全国、江苏分别为:0.95、0.90,可以看出江苏城市化率和LN(人均GDP)的相关性弱于全国。

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水平还不够高,或者换句话说,城市化具有了进一步扩展的经济物资基础。

二、江苏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一)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综观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服务业的发展呈现了三个方面的规律:从发展趋势上看,服务业的比重随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上升;从发展速度上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逐步高于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从产业结构上看,服务业在经济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比重较高,而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比重比较低。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服务业发展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商业和交通、通信领先发展;第二阶段,金融、保险和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增强了第三产业的服务作用;第三阶段,金融、保险和产业服务业、科学教育事业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三产业产值开始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总和,整体经济迈入后工业化社会。

(二)江苏服务业发展阶段的大致判断江苏服务业总体规模自1996年以来保持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近五年来变化不大,有的年份略有下降,就业比重稳定上升,2005年服务业就业比重已经增长到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交叉的时点,服务业即将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第一大产业,工业化后期出现的经济"服务化"正体现在就业结构上。

从产业结构上看,经过了商业和交通、通信领先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内部结构显著优化,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较为明显,金融保险和工商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够。

(三)江苏服务业发展情况相关分析1、总体规模迅速扩大近十年来,江苏服务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服务业的增加值由1996年的1940.91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489.14亿元(当年价)。

2005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总值的8.9%,仅次于广东,全国排名第二;按可比价计算,1996到2005年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年平均为12.6%,高出同期GDP的增长速度0.5个百分点,低于二产增速0.9个百分点。

2006年,在5省市的比较中,江苏服务业增加值为7817.00亿元,仅低于广东,位居第二;增长速度为15.5%,领先于其他省市。

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的只有江苏和浙江。

2、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历史资料来看,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发展可大致分为几个阶段:1952-1962年基本保持在30%的水平;1978-1987年大致水平为17-19%,这是有统计数据以来江苏最低水平;1988年回升,保持缓慢增速,直至2004年有近2个百分点的回调。

2005年江苏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26位,低于全国39.9%的平均水平。

在5省市的比较中,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的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0.5%、42.9%、40%和32%,排名分别为3、5、14和30,江苏仅高于山东。

图4江苏、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演变图从世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来看,2001年世界服务业平均占GDP的比重67.7%,在高收入国家达70.7%。

2002年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增到45.7%,中等收入国家为57.0%,中高收入国家为59.8%。

按照人均GNI水平,江苏至少应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应为57%,由此,我们看到差距很大。

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随人均GDP的演变趋势来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随人均GDP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的增加值比重在人均GDP达到5000元前,震荡很大,达到10000元基本趋稳,这于世界银行研究的结果:服务业比重在人均1000美元以前明显存在一个震荡期,在达到1000美元后,才出现稳定上升的趋势是相一致的。

人均GDP在10000元左右,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4.9%(1998年),2004年,江苏人均GDP达到20223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4.6%,反而略有下降。

部分原因是:江苏,特别是苏锡常作为国家制造业基地,近十几年来,工业一直相当发达,增速高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工业处于高比重(苏锡常已经连续多年二产占比6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服务业比重。

图5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人均GDP的散点图图6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人均GDP的散点图通过历史数据计算,人均GDP的自然对数和增加值比重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江苏、全国分别为:0.62、0.95,可以看出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LN(人均GDP)的相关性弱于全国。

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提供的服务水准不够,换句话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3、就业比重稳步上升从服务业就业比重历史资料来看:江苏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发展趋势不同是:更为稳定,基本没有明显的震荡。

服务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10.7%上升到2005年34.2%,除了1990、1991两年有小幅回落外,其他年份持续上升。

江苏的就业比重增长的速度比较快,2005年在全国的31个省份中排名第八位为34.2%。

在5省市的比较中,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的增加值比重、排名分别为54.2%(2)、36.4%(6)、33.5%(9)、29.3%(23),江苏就业比重小于上海,和广东、浙江接近。

图7江苏、全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演变图从服务业就业比重随人均GDP的演变趋势来看,江苏人均GDP 10000元左右,服务业就业比重为25.1%(1998年),2004年,人均GDP达到20223元,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2.2%,上升速度很快。

图8江苏服务业就业比重、人均GDP的散点图图9全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人均GDP的散点图通过历史数据计算,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的自然对数之间有很强的线性关系。

江苏人均GDP的变化对就业的敏感性高于全国。

江苏LN(人均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带动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5.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

江苏的拟合方程为:Y就业=5.9108LNX-28.739显著性水平为95%,由EXCEL输出的参数估计表中,可知道:判定系数R2=0.91,F检验和T检验都通过。

全国的拟合方程:Y就业=5.1059LNX-18.422显著性水平为95%,由EXCEL输出的参数估计表中,可知道:判定系数R2=0.99,F检验和T检验都通过。

两个方程的拟合性都很好。

从吸纳就业的能力趋势看,服务业明显要强于第二产业。

从1980年起服务业所占的就业比重就开始稳步上升,到2002年,第二产业、服务业就业人员基本接近,到2005年服务业就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大致相等了;2005年,江苏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已经增长到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交叉的时点,分别为34.3%和34.2%,服务业即将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第一大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