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前沿特色——改革开放30年江苏城市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通过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与合理 配置 . 以
最 小 的投 入创 造 最 大 的效益 . 足人 类 生 产先 进 性 、 满
() 1不断致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 , 实现城市现代 化与农村发展的一体共进 , 是江苏 3 年城乡发展 的 O 基 本 主线 。城 乡二 元 结构 是 全 球 特别 是 发 展 中 国家
M0 DERN E C0N0MI S C RE EARC H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前沿特色
— —
改革开放 3 O年江苏城市发展 的 回顾与展望
张颢瀚
内容提要 : 城市化是改革开放 3 年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与理论问题 。 0 江苏的城 市化与城 市 发展走在全 国前列 , 形成 了一些具有我 国城市化前沿的特 色, 对全国产生 了示范与借鉴意义。该文对江苏城 市
17 年降低 了 0 6 ,在全国各 省市 中仅次于北 京 98 .5 9 (. 4 , 08 )位居第二 ; 6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06 江 20 年
苏 农 村 全 面 小 康 综 合 实 现 度 达 6 .% , 比 全 国 08
集聚 、 城市集约 、 口集 中互动一体 的可持续发展 , 人 以工业化为主动力 , 经济 、 社会 、 化的协调发展 以 文
化、 现代化 的一体推进 , 展示 了城市化 、 现代化 的基 本方 向, 这是江苏 3 年城市发展 的主题。 0
1 以思 想解 放 为 先导 。探 索符 合 江 苏 实 际的 城 .
市化 道 路
江苏的城市发展 , 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 以科学发 展的思想为引领 , 探索出符合实际、 富有特色的发展
市发 展 水平 较 高 、速 度较 快 ,遇 到 的 问题 也 比全 国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概况(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特征的发展特点研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城市化水平可分为初期阶段(20%以下)、中期阶段(20%~50%)和高级阶段(50%以上),对应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1)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产业各占20%左右。
美国1870年城市化水平为25.7%,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1.5%、24.7%、23.8%。
(2)在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
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互换。
如美国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为:33.4%、31.4%、35.2%。
(3)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比重达到50%以上,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
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34.4%和62.4%。
(二)江苏城市化进程阶段判断及对应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稳步推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
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200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774.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其中,市人口为2273.20万人,镇人口为1501.42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30.41%、20.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99.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50%。
与2000人口普查年相比,全省城镇人口增加了733.8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比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

江苏地区的发展现状
江苏地区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其发展现状备受瞩目。
过去几十年间,江苏地区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江苏地区发展的一些主要方面。
首先,江苏地区在工业和制造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它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制造业集群。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高科技园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
同时,江苏地区还拥有庞大的汽车、电子、化工等制造业产业链,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江苏地区在科技创新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该地区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专业人士。
江苏地区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也居于全国前列。
这种科技创新的优势为江苏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此外,江苏地区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该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的力度。
通过建设绿色产业、推行环保政策和加强生态修复等措施,江苏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最后,江苏地区在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对较为有序。
大量的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和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设,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江苏地区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它的发展现状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同时也为江苏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江苏2024城建计划书

江苏2024城建计划书引言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经济条件。
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江苏省政府决定制定2024年城建计划。
本计划旨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详细介绍江苏2024城建计划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
目标1.城市化率提升:到2024年,江苏省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
2.城市功能提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生态环境改善:加强生态保护,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4.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内容1. 城市规划与建设•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控制城市扩展速度,提高城市密度。
•加强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益。
•推动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景观规划,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等,提高城市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
•完善城市供电、供水、供热等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更快速、稳定的网络服务。
3. 产业升级与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培育新兴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创新能力培育,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良好的城市环境。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水环境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 居民生活改善•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推动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
•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
•加强社区建设,提供便利的社区服务和良好的社区环境。
实施方案1.制定详细的城建计划,并将其纳入省级政府中期和年度发展规划。
近年来江苏城市化发展特征、问题与对策

、
19 9 0年 以来 江苏 城市 化研 究进 展
通 过对 19 - 2 0 9 0 0 7年 期间江苏 城市化进程 表现 出 与全 国不 同 的特点 ,特别 是 由于乡 村劳 动力 的非农 化引起 的隐性 城市化 明显 高出全 国平 均水平 。吴 莉 娅 ¨ 认 为 ,经 济 全球 化 为城 市 化带 来新 的动力 ,促使 江苏 城市化 动力机制 由 自上 而下和 自下而上转 变为 多元 城市 化机 制 ,外 资成 为江 苏城 市化 新 的动力 机制 。 胡智 勇 也认 为进入 19 90年代 以后 ,对 外 联 系 的 1 深人 使 得 江苏 城 市化 出现 了新 的外来 动 力 。 白先 3益 春 ,王志强 认 为工 业化主导 、外 向型经 济带 动 、都 市 圈经 济作 用 、 民营经 济 贡献 、行 政力 量推 动 等 是推 进江苏 省城市 化加速 发展 的五大 因素 。王 志 贤 认 为 江 苏省 的城 市 化 出现 了苏 南 、苏 中、苏 北之 间 较大 的差异 性 ,主要表现 在城镇数量 、城镇 规模 、城 市化 水平 、城市 现代 化 等诸 方 面。 由于苏南 、苏 中 、 苏北 三个地 区城市 发展 环境各异 ,因此提 出了不 同区域 的城市化 发展模式 。总体 来看 ,已有文献 主要 是从 江苏 城市化 的现 状 、特征 、动力 机制 、发 展模式 等角度研 究 。新 世纪 以来研 究 的重点开始 向系统 的城 市化 制度创新 方面转 移 ’ ,改革户 籍管理制 度和加 速建立 土地 流转制度 ,是促进 城市化 的主要对策 。
二 、19 90年 以来江 苏城 市 化 发展 的新 特点
改革 开放 以来 ,江苏 的城市 化稳 步推 进 。 目前 ,江 苏 省城镇 人 口比重 已达 5 % 以上 ,城 市化 发展 进 0 入一个关键 时期 ,正在 向比较 成熟 的城市 社会 推 进 。城市 化水 平 在华 东地 区高于 除浙 江 ( 4 5 %左 右 ) 以 外的其 他省份 。9 0年代 中期 以来 ,全 省 每年 有 2 0万 左右 的乡村 人 口进人 城镇 ,城 市化 的规 模和 速度 均 0 达到 了空前 的地步 。 1 .人 口向城镇 聚集速度 加快 。19 9 0年 江苏城 市化 水平 仅仅 2 % ,19 达到 3 % 以上 ,到 20 0 9 8年 0 0 0年 增加 到 4 . % ,2 0 15 0 5年 已达 5 . % 。从 2 %增 加到 3 % 用 了不 到 l 的时 间 ,从 3 % 到 4 % 用 了 1 05 0 0 0年 0 0 0 年左右 ,从 4 到 5 %仅用 了不 到 8年 ,呈 加速 增长态 势 ,并 成为全 国城市 化水平提高最 快 的省份 之一 。 O 0 20 0 7年 ,江苏 城镇 人 口达 到 了 380多万人 ,城市 化水 平达到 5 . % 。 0 25 2 .城市 化动力模 式发生 转换 。9 0年代 后半期 ,江 苏省城市 化发展 的动 力模 式 已悄然变 化 ,即从 以农 村工 业化为 主要推 动力 、以小城镇 为主 要空 间 载 体 的城 市化 模 式 ,逐 步 转化 为 以城 市现 代 化 为主要 推动 力 、以加速更 新改 造和迅速 扩展 的特 大城市 和大城 市为 主要空 间载体 的城 市化模 式 。新世 纪 ,这一动 力模
苏州城市发展史和城市规划现状

小组成员:王玉宗 杨胜瑞 路彩燕 张振华 谭志勇
中环为“大运河绿带—独墅湖—金鸡湖—阳澄湖—沪宁高速公路绿化隔 离带—三角咀湿地公园”,外环为“太阳路绿化隔离带—阳山—灵岩 山—木渎南部绿化隔离带—七子山—绕城高速公路南段绿化隔离带—星 华街绿带—阳澄湖”。 “五楔”:即为西南角“七子山—石湖—东太湖”绿楔;东南角 “澄湖—吴淞江—独墅湖”绿楔;东北角阳澄湖绿楔;西北角三角咀绿 楔;西部“阳山—天平山—灵岩山”绿楔。
• 块状开始向星状逐渐演变
古代苏州形态示意图
古城之演变
• 已不能打断古城的演进,战后 的大规模修建体现了统治者的 政治军事意图,城市格局规整, 子城建筑雄伟,城市中轴线南 北延伸,建设活动还主要限制 在城墙内进行。 • 新的商业中心区受大运河的吸 引,自发地迁向城市的西北方 向。即阊门地区跃迁在城外, 城市商业中心区以阊门为核心, 沿主河道生长出阊门—枫桥、 阊门—虎丘和阊门—胥门三条 伸展轴,其指状的布局和密实 的肌理与古城联成一体。
高新区;另一个办法是 沿大运河建设开敞 空间,让苏州从小桥流
水走向运河时代,最终走 向太湖时代。
苏城新构想:双城两片, T轴指主城城区(古城和高 新区)、新城城区(主要是园区)构成东西向横轴,相城和 吴中片组成南北向纵轴;双城由主城城区和新城城区组成;
两片指围绕吴中和相城形成的城市功能片区
苏州最引以为豪的方 面,只有8.1%的市民 选择经济高速增长, 而有51.1%的市民选 择悠久的历史文化, 18%的人选择优美的 自然环境。老城区的 干将路,则可以改造 成类似于巴黎香榭丽 舍大道、首尔清溪川 大道的林荫大道。
21 世纪苏州城市空间的展望
• 展 望 21 世纪苏州的城市空间 发展,将随着城市公交专用道 的开辟、市区1,2号轻轨铁路的 修建、环古城“井”字型快速 通道等的建成,古城的交通瓶 颈将被底彻打破,各组团间的 联系将更加便利快捷。 • 组团互相依赖却又相互独立, 共同组成都市苏州。
江苏省经济概览

江苏省经济概览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本文将对江苏省的经济状况进行概览,并分析其发展动力和未来前景。
1. 经济总体情况江苏省经济总量庞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江苏省201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9.73万亿元,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江苏省的经济增速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9年实现了6.1%的增长。
这一成绩不仅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速,还凸显出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的强大实力。
2. 产业结构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多样,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和农业也发展迅速。
制造业是江苏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机械等行业在江苏省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江苏省的服务业也蓬勃发展,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
农业方面,江苏省以稻米、小麦、棉花、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大、质量好而闻名。
3. 对外贸易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出口基地之一。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和提升,江苏省与国外的贸易合作日益密切。
数据显示,2019年江苏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出口产品主要涵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品等。
江苏省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
4. 城市发展江苏省拥有苏州、南京、无锡等一批经济发达的城市。
这些城市经济繁荣,科技创新能力强。
以苏州为例,作为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苏州不仅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还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金融、教育和政府等重要机构集聚于此。
无锡则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闻名。
5. 发展动力与前景江苏省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多方面的积极因素。
首先,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源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城镇化进程探讨——江苏城镇化新动因解析

江苏 的城 市化率在过 去的 3 0多年 发展 中已经
式 受 到 了极 大 的挑 战 ,产业 发 展 迫 切 需 要 从 低 端 的 加 工 制 造 向高 端 的设计 研 发制 造 转 型 ,市 场 则 是 急 需 从 依 赖 外 需 向扩 大 内需 转化 。江 苏 地 处 长 三 角 地
区加 工 出 口产 业 的密 集 区 ,对 于外 资 和 国际 市 场 的 依 赖 程 度最 高 , 产业 转 型 面 临 的压 力也 更 大 。
对 现 有 中 小 城 市 和 已经 规 划 建设 中 的 乡镇 , 应 该 从 人 口集 聚 比率 和 工 业 化 发 展 以及 土地 资 源 合 理 配 置 方 面 考 虑 进 行 规 划 建 设 ,从 城 市 化 率 的 目标 出 发 ,实 施 规 划 建 设 。按苏 州 的 实 际情 况 ,按 8 5 %到 9 0 %的城 市化 率 考 虑 , 再 考 虑 现有 中小 城 市 的扩 张和 吸收 比率 , 确 定城 镇 化 扩 张 的规 模 。如 按 6 0 %的人 口 城 镇 化 比率 ,就 可 确 定城 镇 的扩 张规 模 以及 相 关 基 础 设 施 投 资 的 需 求 量 ,再 考虑 财 政 的支 出能 力 和 政 府 的投 融 资 规 模 控 制 水平 ,可 以决 定 基 础 设 施 投 资
这些效应 , 有 很 多 不 确定 性 , 同时 也 可 能 产 生很 多 负
以极 大 地 提 升产 业 的资 源 使 用 效 率 , 空 间结 构 效 率 , 市 场运 行 效率 , 和 环境 承载 效 率 。新 型 的城 市 化进 程
面 的效 应 。城 镇 化 的本 质 是 基 础 设 施 的 城 市化 和社
合平衡城镇发展 、农 村改造 和投资增长拉动的多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
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
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
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
此后开始缓慢回升,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13.73%。
20年间,全省市镇人口减少了2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下降5.8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稳定发展阶段(1979年至1989年)。
这期间,建制镇由1979年的115个增加到1989年的392个,城镇人口由874万人增加到1366万人,增长了56.1%,年均增长4.5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61个百分点,城市化的推进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第四阶段:加速发展阶段(1990年至1997 年)。
这期间,全省省辖市(地级市)由11个增加到13个,县级市由14个增加到31个,建制镇由522个增加到1018个;城镇人口增长46.2%,年均增长5.58%,城镇人口比重由21.56%提高到29.85%,上升8.2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18个百分点。
第五阶段:高速发展阶段(1998-2005年)。
这一阶段,城镇人口由2262.47万人增加到3774.62万人,年均增加216.02万人,增长66.84%,年均增长7.59%,城镇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31.5%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2.71个百分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二、江苏城市化历程呈现的基本特征总体来看,江苏5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城市化历程呈现出较为特殊的“S”型变动轨迹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看,大致经历了初始、发展和成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将城市化水平变动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并因此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市化水平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
[1]有的学者在三阶段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城市化过程细分为六个阶段:10%以下为城市化的史前阶段,10%以上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20%以上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50%以上为城市化的基本实现阶段,60%以上为城市化的高度发达阶段,80%以上为城市化的自我完善阶段。
[2]江苏若以1949年作为起步阶段,那么,50多年城市化变化符合城市化进程理论,但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1)按照城市化的阶段划分,城市化水平达到20%以上即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而江苏在1960年城市化水平就达到20%以上,但此后城市化并没有加速增长,而是经过一个较长的曲折、停滞过程,直到199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又回升至20%以上,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至1998年达到30%以上。
(2)城市化水平由30%上升至50%,用了8年的时间,时间非常短,曲线非常陡峭,即使按城市化从20%上升至50%来算,也只用了15年的时间,城市化速度非常惊人。
因此,受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江苏城市化走过了一个较为特殊的发展变化轨迹。
(二)城市化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上述五阶段的城市化发展历程,以1979年为界线,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1979年以前,一方面,由于以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特殊工业化道路,非农产业对农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隔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农民被拒之于工业化进程之外,使得城市化发展呈现出水平低、波动大、进程异常缓慢的特点。
城镇人口比重,1949年为12.4%,到1978年仅为13.73%,几乎没有增长,处于停滞、徘徊的状态。
在城市化发展中,城镇人口比重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最高的1960年(20.63%)与最低的1970年(12.49%)两者相差8.14个百分点,起伏、波动较大。
同时,在这一阶段,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高出、后又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江苏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
如1959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江苏为20.2%,全国平均为18.4%,江苏高出1.8个百分点。
只是到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设镇标准的提高,城市郊区规模的缩小,大批建制镇被撤销,江苏城镇人口的比重才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后,江苏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一直慢于全国,且与全国的差距逐渐拉大。
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正常的、快速的发展阶段。
与1978年以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时期,江苏城市化呈现出水平高、稳定性强、进程明显加速的特点。
1979-2005年,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5.7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4.84%迅速提升至50.5%,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尽管进入80年代,江苏还并未因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而改变落后状况,城镇人口比重还基本上保持着低于全国平均4.7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在1990年以后,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距逐渐缩小,到1998年底,江苏城市化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至2005年底,江苏城市化率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基本上改变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一直偏低、落后的局面。
(三)城市化历程出现了三次重要的历史转折有学者根据城市化过程中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相对关系的变化,认为在整个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中,城乡人口增长的比例关系将会呈现出三个重要的转折,即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乡村人口总规模由上升转为下降、城镇人口总规模超过农村人口。
[3]依此判断,江苏人口城市化历程中这三次重要转折主要是:第一次转折出现在1979年,城镇人口增长规模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城乡人口增长出现了互换的格局。
以此为起点,江苏城市化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阶段。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江苏城乡推行了旨在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人口增长的规模出现明显减少,但是增长的量仍然高于城镇。
1979年,作为重要分界点的年份,城镇人口增加了74万人,乡村人口反而减少了15万人,城市化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重要转折。
此后,全省大多数年份的城镇人口增长规模均高于乡村人口的增长,有些年份乡村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在总人口的增长中城镇人口增长所占比重大大提高。
第二次转折出现在1997年,城镇人口增长绝对规模首次超过总人口,乡村人口由增长转为下降。
以此为转折点,江苏城市化由加速增长阶段转为高速增长阶段。
1997年,在总人口增加38万的情况下,城镇人口增加196万,乡村人口则相应地减少157万,城镇人口增长绝对规模首次超过总人口增长绝对规模,乡村人口绝对规模由增长转为下降,城市化出现了第二个重要转折。
此后的年份,乡村人口绝对量持续下降,如1998-2000年,在总人口分别增加35万、30万、114万的情况下,城镇人口分别增加125万、262、516万,乡村人口则相应地分别减少91万、231万、402万。
这意味着,乡村人口进入城镇的规模大于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的规模,工业化进程中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大大提高,城市化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并真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第三次转折出现在2005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
达到50.5%。
这表明,随着乡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镇,城镇人口的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整个地区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镇。
这是城市化出现的第三个重要转折,是江苏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起点。
今后,尽管城市化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是,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要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推进速度。
三、江苏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判断江苏是属于近期城市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
2000年,江苏城市化率位列全国第10位,华东地区第3位,排在3个直辖市和广东、东北三省、浙江、内蒙古之后。
到2005年,江苏城市化水平超过内蒙古,跃居全国第9位,并扩大了与位居其后福建的距离。
按2004年城市总数排序,江苏城市总数列全国第3位,分别比第一位山东、第二位广东少8个和4个;在全国城市总数前10位省份中,如果按每1000万人口拥有的城市数计算,江苏为5.35个,列黑龙江(8.12个)、辽宁(7.34个)、浙江(6.74个)、湖北(6.30个)之后排第五位,比2000年提升一位。
随着江苏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江苏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但如何正确认识江苏省现阶段城镇化进程,对今后江苏城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借助1999年128国家和地区相关数据建立的城镇化进程分析模型,通过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城镇化进程进行分析对比,对江苏城镇化进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见表1。
由表6-2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采用哪种模型,江苏的实际城镇化水平比模型的理论值都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正常的数据离差,还是江苏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国际平均水平确实落后呢?我们认为二者因素都有,至少通过以上模型可以说明江苏的城镇化水平与国际城镇化的平均水平相比要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