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秦汉政论文

17秦汉政论文
17秦汉政论文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又实行焚书坑儒等极端专制主义的措施以钳制思想文化的发展,使学术文化遭受灭顶之灾,加之秦王朝仅有十五年的短命,因此在文学上几无成就可言。由秦相吕不韦与门客集体编著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前,内容包含了儒、道、墨、法、农等诸家学说,保存了一些先秦的学术文化思想和历史文献。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吸取了先秦诸子文章和战国策论的特点,论证严密,铺陈排比,富于文采。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汉初文士承战国宏论和辞赋遗风围绕秦亡教训及如何兴国强权等问题各抒己见,以贾谊、晁错的作品为代表的政论文卓然兴起,它们借古喻今,针砭时弊,直抒胸臆。汉初辞赋完成由骚体赋向新体赋的转化。陆贾、贾谊的作品抒写政见和身世感慨,枚乘《七发》标志咏物为主、篇幅宏大、铺采摛文的的汉大赋的形成。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一些楚歌广为传唱。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统一货币、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经济措施,确保国力富足;北击匈奴、打通西域,扩大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帝国进入了空前强盛的时期。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家,“兴废继绝、润色鸿业”,颂扬盛世,出现了《子虚》、《上林》等排比事类、穷极声貌的成熟的散体大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问世,开创了纪传体史书,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在体例上和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武帝时强化乐府职能,为“观风俗、知薄厚”,采集赵、代、秦、楚之讴,使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叙事乐府民歌得以记录流传。宣帝时桓宽编写的《盐铁论》针对现实展开争论,使政论文得以复兴。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各类矛盾日益激烈,王莽篡权改制,更加激化了矛盾,导致绿林、赤眉的起义,西汉王朝随之覆灭。汉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势力夺取政权,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土地财富集中问题仍没解决。统治集团外戚、宦官长期争斗、吏治黑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黄巾起义和各路豪强割据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被魏取而代之。

西汉今文经学及董仲舒皆提倡以阴阳五行说评议时政,东汉光武帝也推崇谶纬之学,“儒者争学谶纬,兼复附以妖言。”桓谭、王充、张衡等反谶纬,批妖言。王充《论衡》、仲长统《昌言》、王符《潜夫论》抨击黑暗,婞直谠言,颇具先秦诸子风范。班固的《汉书》是在《史记》影响下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封建正统思想,使其思想内容偏于保守。扬雄、班固等人创作的大赋虽然热烈红火,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框架总体上并没有超越西汉辞赋。东汉中叶以后大赋江河日下,代之以讥讽时政,“睹物兴情”的抒情小赋,蔡邕、赵壹、祢衡等是其代表。东汉文人五、七言诗日趋成熟。班固、张衡、秦嘉等创作的五言诗推进了五言诗的发展。《古诗十九首》中浓厚的人生意识,高超的艺术技巧标志着五言诗的

成熟。

第一章秦汉政论文

第一节秦代散文

秦王赢政26年(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完成了吞灭六国的大业,实现了中国的统一,赢政成为名符其实的“始皇帝”。至秦三世子婴“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向刘邦举白旗(公元前206年),本欲“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秦王朝,在十几年间土崩瓦解。经过五年楚汉之争,汉王刘邦于公元前202年践天子位,天下归汉。这不足20年的时间,便是秦代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现在通行的各种《文学史》,大都把《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疏》列为秦代散文。由于二者分别产生在公元前239年和前237年即秦王赢政的八年和十年[1],属于秦统一前的作品,故尔应列入战国时代。

秦代散文,以题材分,可分为四大类:颂祷文章、奏议文章、时论(即后代的政论文)文章、说客说辞。这四类文章都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颂祷文:

现在可以看到的秦代颂祷文,是著名的七篇刻石文,它们分别是公元前219年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公元前218年的《之罘刻石》、《东观刻石》;公元前215年的《碣石刻石》和公元前210年的《会稽刻石》。这些刻石,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完成了关西即首都圈的初步经营,于第三年即始皇帝28年[2]开始出关东巡到达山东地方“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而作的。这当中自然少不了跟随始皇东巡的群臣拍马屁[3]。刻石文的内容,都是歌颂始皇帝统一天下之事功的。由于秦始皇结束六国纷争,把人民从“血流漂橹”的战争旋涡中解放出来,这功劳怎么说也不显得过分。因此把这些刻石文与《诗经》的“雅”、“颂”乃至秦统一前的《石鼓文》放在一起读,决不会产生读后代铭诔的肉麻感觉。至于秦始皇后来又把百姓抛进苛政酷刑与繁

“昭隔(融)重徭役的苦海中,是另一码事。如果秦始皇能够象刻石文中所说的那样:

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泰山刻石》),施行仁政“泽及牛马”,使人民“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琅邪刻石》),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就会“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从而成为一个“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的太平盛世了。历史不能假设,但秦始皇如果认真履行刻石的承诺,历史可以改写!

从文学角度观照,这七篇刻石文各具风采《泰山刻石》的庄严精深、《琅邪刻石》的铺张扬厉、《之罘刻石》的剔透颖锐、《东观刻石》的春海朝阳、《碣石刻石》的太平盛景、《会稽刻石》的翔实浑朴、清峻犀利,都给人以美感享受。而这七篇刻石给人的整体感觉,则是气势宏大、典雅峻峭,非四海一家的大帝国不能为。从语言上看,刻石文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句式,而且在韵脚上又基本整齐划一地为三句一韵(独《琅邪刻石》为两句一韵)。由于文字整齐简洁、韵脚疏荡,故尔读来朗朗上口,竟无《雅》、《颂》的板滞沉闷。

关于刻石文的作者,《史记·秦始皇本纪》只透露出两处信息:一是前引的“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一是“君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并未明言作者是谁。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秦文》,往往在刻石文下属名李斯,此事《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又无记载。因此,我们对当今的通说“秦刻石文大多为李斯作”还是存疑为好。

七篇刻石文中,除《峄山刻石文》之外都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现把《峄山刻石文》录于下: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溥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急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4]

奏议文:

秦代奏议文章最具文学色彩的,当首推李斯的文章。他的《谏逐客疏》是千古美文,已如前述。秦统一之后,李斯的《廷议焚书》导致了中国文化史上焚书坑儒的惨祸,为世人不齿道。而一般文学史著作中提到的《行督责书》,也在历史上没起什么好作用。倒是给秦二世的《短赵高书》,语辞肯切犀利,情绪激烈愤慨,于痛切陈辞中熔铸了一定的文学审美因子进去。而其《狱中上书》中所浸润的,自然是出于秦代文章大家第一人手笔的悲剧美:

臣尽薄才……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掳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5]

全文列举自己七大罪状,全是正话反说,为自己歌功颂德。然细按所颂功德,又均是事实,让人读来胸中同情与激愤搅动,为赵高的狠毒、二世的昏聩齿冷。但面对这篇奇文,人们又很难忘记李斯对同学韩非的薄情、对公子扶苏的出卖,对二世的阿谀迎合。心中的感受不免更为复杂。而面对上引第七条罪状即李斯自认为的功德,想想中国历史上第一暴政政权的首席执政官,又有《廷议焚书》、《行督责书》等施行暴政的纲领性白纸黑字在,让读者无法理解:此人怎能这样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涂脂抹粉,因而使人面对悲壮庄严的作者,生发滑稽的感受。总之,李斯的《狱中上书》在作者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充满文学意味的美文;在读者来说,则能享受打碎五味瓶似的,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因此,从文学视角观照,此文不让《谏逐客疏》。

另据《汉书·艺文志》载:李斯尚有《苍颉》七章,大概是“以吏为师”的统编教材,从篇名看,应是识字课本一类。以李斯的文采,此课本如果没有《说郛》那般宏大,起码也应有《千字文》、《三字经》的韵味盎然。由于过早失传造成我们今天无从看到此文,只好作此遐想罢了。与此相近,赵高的《爰历》六章,则应是亡佚了的律历课本。另外被列为儒家著作的《羊子》四篇、被列为名家著作的《黄(疵)公》四篇,都标明作者为“秦博士”,这些西汉末东汉初尚存在的亡佚著作,不知在文学色采上是否可以和荀、孟、惠施、公孙龙子相譬美?这些亡佚著作虽不属于奏议类文章,但出自秦朝著名官吏或博士之手,所以列在这里。

在奏议文章中,还有一篇不太受人注意的制作,这就是秦代名将,万里长城修造总指挥蒙恬(?—前210年)临死前向二世使者的剖白: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

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6]

下面列举周公旦“金滕藏书”的典故,以及夏代关龙逢、殷代王子比干的例子,来剖白自己忠于秦王朝的心迹,读来十分感人。虽然这个剖白和李斯的《狱中上书》一样没有送到秦二世手中,但是却赖史书留传下来,让今人面对千古赤胆忠臣怆然心动。当然,如果读者想起充满血泪的“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7]”这首秦代长城谣,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断肠故事,蒙恬这豪气冲天的愚忠,恐怕也要大打折扣。但从文字上看,此文应是秦代散文中的精品之一。史载:“恬尝书狱典文学”;传说,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可见,无论是史家还是民间,都是把蒙恬认作儒将的。这样,蒙恬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作出震憾人心的美文,便不足为奇了。

时论文:

秦代的时论文章,是汉初政论文的雏型。此类文章的主要作者,是推翻秦王朝过程中乃至楚汉相争期间,各政治集团的首领和大臣们。

刘邦(前256—前195),反秦起义的重要首领,楚汉之争的两主角之一,公元前202年践天子位号汉高祖。刘邦早年曾学书于里中[8]。虽然在逐鹿中原的找马倥偬中有“不喜儒”,辱骂、慢侮儒生的恶名,但此人天性狎侮,所慢侮的不只是儒生,做亭长时就和县衙中的官吏没上没下胡说八道,封韩信时又被萧何批评为“拜大将如呼小儿”。这并不说明此人没文化,他的《大风歌》、《鸿鹄歌》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手笔中的千古绝唱;约法三章是驭繁就简的治国妙笔。汉初“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被史家称作“规摹弘远”,即有大政治家的风范气度。《汉书·艺文志》载《高祖传》十三篇,注曰:“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说明刘邦的文章,都是其口述、由记言官吏辑录下来的。此书不见《隋书·经籍志》,说明早亡佚,现在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刘邦时论,应出自此书。

刘邦《论封萧何》(前202)在《史记·卷五十三》和《汉书·卷三十九》中均有记载,刘邦把与萧何争功的功臣比做“功狗”,除了对他们抢夺胜利果实的行为表示不屑外,也不乏对这些功臣的善意戏弄,以刘邦狎侮的天性,这也是一种喜爱。而将萧何称为“功人”,则表示天性不羁的刘邦也有正经的时候,萧何是刘邦平生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谈到萧何便收敛肃敬是刘邦的一贯态度。文中寥寥数语,给人多层次的审美享受:有让人开颜的幽默,有令人折服的犀利,有使人感佩的深刻、有叫人慨叹的衷情。

产生在战场上的《数项羽罪》(前201)刘邦出口成章,列数项羽十大罪状[9],痛快淋漓,犹有战国遗风。楚元王刘交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好书,多才艺”,是“鲁诗”作者申公的同学,虽无作品留传下来,但作为刘向、歆父子的嫡祖,当时不应没有制作。据说申公所传的鲁诗,便是刘交编篡成书的,当时号称“元王诗”。

张耳(?~前203)、陈余(?—前205)是秦代两位有名的贤人,刘邦少时曾从张耳游。两人合作的《说陈涉》(前209)、陈余独撰的《遗章邯书》(前207)纵横捭阖、铺张扬厉,有战国遗风,值得一读。

萧何(?~前193)、张良(?—前188)、陈平(?—前178)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萧何的《谏汉王王关中》(前206),上引《尚书·周书》,下引民间俗谚谶语,说服刘邦暂时接受项羽背信弃义的封赐,其辞锋不让战国策士。张良的《谏封六国之后》(前204)循循善诱,畅达铺陈出封建六国后裔的八个“不可”,惊得

刘邦“辍食吐餔”,是一篇时论散文中的上乘佳作。陈平少时“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以三朝元老终,可惜没有作品传世。

说客说辞:

秦代散文中的说客说辞,如果从史书中辑佚钩沉,可以再出现一本《战国策》之类的纵横家书。其中产生了很多流传至今的名言成语,是秦代散文中的瑰宝。这些说客大都活跃在亡秦起义、楚汉相争的烽火年代,天下汹汹、风起云涌,说客如果不能认真磨炼游说之辞,轻则失去晋身机会,重则还会危及性命。故尔,这些说客说辞往往简洁畅达、凝炼深刻、犀利条畅、掷地有声。

郦食期(?~前203),随何、蒯通是秦末三位著名的说客。郦食其有《说沛公袭陈留》(前207)其中初见沛公、游说沛公袭陈留乃至游说陈留令的说辞,辞采飞扬生动,“高阳酒徒”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说汉王取敖仓》、《说齐王田广》(均在前204年)两篇说辞,运用大量排比句式,立论翔实、一气呵成,热如高山瀑布,应为汉初兴起之政论文的晷杲之作。

随何史书无传,其人在秦末天下纷争的大舞台上,亦有精采表演。他前204年的《说淮南王布》,分析形势鞭辟入里,行文洋洋洒洒,终于使本来连面都不愿见的淮南王鲸布背楚向汉,除却了汉王一块心病。

蒯通《汉书》有传,但未记其生卒年。据史书载,齐悼惠王刘肥(前201—前189)时蒯通还有《乞火荐贤》的说辞留下,可见此人逞智辨幸免了汉高祖的烹醢之灾,似乎是尽天年了。《汉书·艺文志》录《蒯子》五篇,本传称其有八十一篇《隽永》存世,今具不存。现存蒯通著名的说辞,有《说范阳令》(前209)、《说韩信》(前203),篇中战国策士遗风甚浓。前者欲擒故纵设说辞,危言耸听申已见;后篇中肯精辟分析天下形势、苦口婆心劝韩信分天下而自保,至今读来让人怦然心动。著名的“阪上走丸”,“野禽殚,走狗亨;敌国破,谋臣亡”等成语,就出自这两篇说辞。而衍生“中原逐鹿”这一成语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也出自蒯通之口。崭露头角于楚汉相争,而在汉初才名大显的说客,主要有陆贾、叔孙通、娄敬。这三个人物史书都有传,但生卒年均不详。作为跨时代的过渡人物,他们在楚汉之争时期的说辞,是他们在汉王朝建立之后得以大展才华的敲门砖,正是这些说辞,奠定了他们在新的大一统时代的地位。《汉书·艺文志》录《陆贾》二十三篇,而本传载陆贾作《新语》十二篇,今具失传[10],而其公元前202年游说南越王尉佗的说辞,可见陆贾的斐然文采。文中对尉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叔孙通本是鲁国薛(今属山东鲁南)人,秦时以文学选拔为待诏博士,在秦末群雄逐鹿时先投项梁,后从义帝怀王,再从项羽,终投刘邦,是一个在乱世中通权达变的儒生。他的《对秦二世》(前209),廖廖数语,阿谀拍马、欺上瞒下双管齐下,虽面对残暴昏君为保全性命出于不得己,但也活勾画出了叔孙通其人的性格特征。

娄敬本是赴陇西兵役的齐地戎卒,前202年在推輓辂过洛阳时,“脱輓辂,衣其羊裘”,在已经作了将军的老乡引荐下,晋见刚称帝、还没拿定主意在哪建都的刘邦,以《说汉高祖不都洛阳》惊动上层,得到留侯张良的支持。娄敬因此得到赐姓刘、拜郎中的奖掖,后以刘敬的名字封关内侯,扬名史册。《说汉高祖不都洛阳》作为秦代说客说辞的奠军之作,以短短五百字的篇幅,祖述西周营成周洛邑的历史环境与新兴汉朝的不同,同时以人之间相斗的制敌技巧譬喻控制天下的要领,捭阖自如、入情入理。而在行文上,又环环相扣,不失说辞的逻辑魅力。《汉书·艺文志》录《刘敬》三篇,今不传。看来这位终生“以口舌得官”最终竟封

侯的戎卒,是一个在不崇尚读书的暴秦统治下沦落底层的读书人。

在中国散文史上,汉初政论文是独步一时的学苑奇葩。由于受刘勰“秦世不文”[11]理论影响,历代史家又有意无意扩大了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咸阳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因此并不注意散见在史书中的秦代散文。其实汉代国家图书馆里所藏的,决非只是民间献书。《史记·卷五十三》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何具得秦图书……。”这是项羽入关之前的事。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引的秦代文章,大多应出自这大秦图书馆中的藏书。后世不见秦代散文被编辑成诸如《战国策》、《国语》之类的书籍,应当是刘向、刘歆父子的责任。这与当今中国无人研究汉奸文学没什么两样,是情感上对秦暴政的难以接受。

这样,汉初政论文就像茫茫荒原上突兀出现的高峰,后无来者且不说,前无古人总是让人不好理解。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秦代的刻石文、奏议文、时论文、说客说辞正是汉初政论文产生的全面准备,是上承战国论辩体哲理散文、下启两汉政论文的合理过渡。

第二节西汉政论文

汉初政论文:

十几年的秦朝暴政、五年的楚汉之争,给公元前202年诞生的汉王朝留下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新建立的汉王朝欲长治久安,除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军事难题之外,还有一个“秦所以亡”的政治难题。在汉高祖的嘱托下,陆贾奋笔著《新语》,已如前述;而年轻的思想家贾谊(前200~前168)著书五十八篇,两人共同拉开了西汉政论文大量产生的序幕。

史载,贾谊为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十八岁才学闻名郡中,二十岁被汉文帝征为博士,后遭元老重臣排挤,悲郁而死。刘向辑贾谊文名为《新书》十卷,其中的《过秦论》、《治安策》(《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名动当时,流芳后世。

贾谊的《过秦论》近年被收入新编的中学课本,文势排山倒海、文思飞动,是西汉政论文的上乘佳作。

《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系统阐述了作者的政治主张,揭露太平盛世表象下的社会隐患,痛斥“天下已安已治”论调的浅薄。文章开篇“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情感充沛激荡,振聋发聩之余,又使读者开门见山地把握行文脉络,至今仍为散文中的精品。

《论积贮疏》把公私积贮视为“天下之大命”,批判“背本趋末”、“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的社会现象,敦促朝庭重视农业生产。在提出重大问题的同时,又注重为文,整篇文章清晰雅洁,诚恳透辟、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同时又具有极高的文章学价值。

另外贾谊《新书》中还有一些经常为人称道的文章,如《大政》、《数宁》、《时变》、《请封建弟子》等。贾谊政论文的总体特点是结构严整、体制宏大、气势飞动、情感充沛同时语词肯切,形成了自己比较成熟的风格。

西汉政论文的另一位大家是晁错(前200~前154),他与贾谊同庚,成名稍晚于贾谊,但名气却一样大。晁错文帝时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时为内史,上书清削蕃,得罪权贵,在吴楚七国之乱中被斩于东市,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晁错最出名的文章是《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等。

《论贵粟疏》与贾谊《论积贮疏》题材相同,但所论更深一层,以为积贮的前提是务农贵粟。文章与述古代圣王治国之法,联系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深刻剖析了农贫商富所形成的社会危机。虽然文风朴实无华,但以深刻的立论、严密的逻辑、恳切质实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历代为世人所推崇。

《贤良文学对策》在立论上极似贾谊的《过秦论》。全文以对答诏策的形式结构,引举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成功事迹,对上古太平盛世心向往之;又列举秦暴政亡国的惨痛教训,夹杂对秦世生民涂炭的叹惋;同时在肯定汉朝立国得天道民心的前提下,对时政提出肯切的建议。在行文上洋洋洒洒,要言精洁,痛快淋漓,让人在领会其观点的同时,得到阅读美文的享受。试引几段为例:

然后阴阳调,四时节,风雨时,膏露降,五谷熟,妖孽灭,贼气息,民不疫疾。河出图,洛出书,神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此谓配天地,治国大体之功也。

及其末途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嗜欲无极,民力疲尽,赋敛不节;矜奋自贤,群臣恐谀,……法令烦憯,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

晁错与贾谊的不同之处,是对汉政权太平盛世掩盖下的潜在危机,留意不够。由于他相信汉中央政权的顺天承运,才提出削蕃主张,七王之乱起,社会危机暴露无遗,他本人则被杀,没有留意分析的机会了。

汉初散文家中值得称道的,还有贾山。贾山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文帝时期,曾在颍侯灌婴帐下供职。他传世的名文《至言》,洋洋洒洒四千言,借亡秦的教训讲治理天下的至理名言,行文上战国遗风甚浓。文中提出“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是西汉中期罢百家尊儒术的林中响箭。

邹阳(?~前129)的《上吴王书》、《狱中上书自明》,枚乘(?~前141)的《上书谏吴王》也是汉初政论文的精品,值得一读。

西汉政论文的演变与《淮南子》

汉初政论文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为社会的需要,如火山喷发般弥漫了汉初文坛。它们除了对统治者天下初定后经营政权提供思想武器之外,又把秦代散文奠基的时政议论文向前大大推进。汉初天下平定,虽有蕃王不时造反,但基本上是统治阶级上层的窝里斗,所以与暴秦酷政和楚汉逐鹿的大规模战争年代相比,社会环境基本上是安定的。因此文人有余暇精雕细琢,敷会《过秦论》、《至言》之类的长篇大论,而不似秦代暴政与战乱中发言急促难成长篇。

这种热闹局面延续到汉武帝初年,已经趋于沉寂,到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两篇政论极品中,可看出汉王朝已经从亡秦的阴影中走出来找到了自己。文章虽仍有战国遗风,但炎汉声威已经跃然纸上,忧患意识随着汉帝国的强大,已经淡隐。

作为农业民族,中国古人素有重经验、喜总结的习惯,正如孔子对三代文章作整理、《管子》对春秋文章一汇集、《吕氏春秋》对战国文章一总结一样,《淮南子》对秦至汉初的思想,又来了一次大熔铸。因此,我们应当改变传统做法,对《淮南子》一书不再注重它的单篇价值,也不需硬是勘定它为道家还是杂家著作,而是应当注意对它的总体把握。这样,我们便应从该书总结秦至汉初思想的视角

切入,挖掘它承上启下的过渡价值。

淮南王刘安(约前179~前122),是汉高祖的孙子,其父刘长是汉文帝刘恒的弟弟。刘安于文帝十六年袭父封地为淮南王,曾作《离骚传》为研究评价屈原作品的开山。刘安“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流誉天下”,在封国中招致宾客数千,编成十几万字的《淮南鸿烈》,史称该书体例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或曰三十三篇),又有中篇八卷。现在存世的《淮南子》二十一篇,一般认为即该书的“内书”。

《淮南子》全书由《俶真训》、《道应训》、《修务训》等二十“ 训”组成,第二十一篇题《要略》,内有凡二十训的要旨,并说明作书的本意,应是全书的总序。书中毕集阴阳、道、儒、法、名家之说,而以道家思想为主,这是汉初占统治地位的黄老思想对作者、编者的影响所致。同时,该书在汉王朝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的前昔,倡导“淡泊无为,蹈虚守静”[12],是在高谈天道的大旗下与当局政策唱反调。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淮南子》的基本思想是保守的(参《俶真训》)。但《淮南子》中也有具积极意义的思想火花,如《道应训》中务求讲实效的社会实践方法;《修务训》中以造福人类为标准衡量人的行为、天才出自勤奋、注重实际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等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

更为可贵的是《淮南子》中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例如《女娲补天》、《羿请不死之药》等,就见于《淮南子》一书中。这样,使得这部书除了行文上极具文学色彩外,又成为后代文学摭取素材的丰富宝库。

西汉后期政论散文

在汉初黄老思想盛行时,如前述,贾山的《至言》中已透露出尊崇儒术的信息。司马相如政论文中的大汉中心论衍发的大一统政治下的有为思想,是武帝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舆论准备。《淮南子》鸿篇巨制,本有干预思想界,开历史倒车的威势,面对儒家学术漫延天下,朝中巨臣多出儒门的社会趋势,倡道家尊黄老,按说其对儒学重返历史舞台应构成重大阻力。但由于其编纂者因谋反被朝廷诛杀,这一思想势力自然土崩瓦解。此时,董仲舒(前179~前104)以《贤良对策》三篇(前134)脱颖而出,成为独尊儒术的大纛式人物。

董仲舒治《春秋公羊传》起家,本为西汉硕儒,《贤良对策》三篇流丽晓畅、凝炼简洁,且不说其对中国后世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建构影响深巨,便是在中国散文史上,也堪称文中精品。董仲舒另有《春秋繁露》,文学价值不及《贤良对策》。《贤良对策》本着《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反复阐述“天人相与”的天人感应观点,在文章的最后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学说,“皆绝其道”。比他稍后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并没有买他的账,《论六家要指》(司马谈)站在社会实用的立场上,条分缕析阴阳、儒、墨、法、名五家思想,虽在评价上不偏不倚允当公道,但也透露出肯定道家,批驳儒家诸多观点的情绪。司马迁(前145~?)《报任安书》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文风上,都上慕汉初政论文,于磅礴跌宕中遨游文笔,并不避忌对儒家思想以外之学术的仰慕赞许。

活跃在昭帝朝的桓宽,以《盐铁论》闻名后世。此书最后一篇《杂论》代表了桓宽个人的观点,已经以崇尚儒学为主了。稍后的刘向(前77~前6)、刘歆(前53~公元23)父子,则以著名通经大儒的身份写政论,其思想倾向自不待言了。但向、歆父子具不板滞陈腐,刘向的《极谏用外厥封事》、《谏营昌陵书》、《论星孛山崩疏》等名篇行云流水中见恳切挚情,具有很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既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又可称为一篇古代学术史论,具有双重的

文化价值。另外他的《孝武庙不毁论》、《功显君丧服议》、《新序论》也都值得一读。

西汉后期政论散文中,比较有文学价值的还有贡禹(前124~前44)《奏宜放古自节》、《论钱币疏》、《乞骸骨书》;谷永(生卒年无考,活动在元、成帝两朝)《举方正对策》、《黑龙见东莱对》、《灾异对》;鲍宣(生卒年无考,活动在哀、平帝两朝)《上书谏哀帝》以及扬雄(前53~公元18)的《解嘲》、《解难》、《羽猎赋序》等。扬雄的《太玄》、《法言》名气很大,但文学价值不高,两篇为治文章学者的必读篇目。

第三节东汉政论文

东汉谶纬之风盛行,思想界面临着令人窒息的桎梏局面。面对乌烟瘴气的迷信思想,揭杆而起针砭时弊的,还是政论散文。桓谭(约前40~约公元32)吹响了向谶纬迷信宣战的第一声号角,这就是他的传世名作《新论》。王充激赏《新论》道:“(君山,桓谭字)作《新论》,论世间事,辨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13]可惜此书已佚,我们无从欣赏。现在存世的《陈时政疏》和《抑谶重赏书》,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东汉一朝政论文的巨擘,当推王充(27~约96)和王符(生卒年无考,活动在安、和、桓、灵四帝之间)。这两个人都是仕宦不得意之后闭门授徒著书的细族孤门之后,才学超群,不容于当世。王充的《论衡》全书现存八十四篇(原85篇,《招致》佚),其中最为世人称道的是《书虚》、《变虚》、《遗虚》等号称“九虚”九篇;《语增》、《儒增》、《艺增》等号称“三增”三篇以及《论死》、《订鬼》共计十四篇。[14]这些篇章在当时语出惊人,被目为骇世之作,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价值。《论衡》行文朴实无华,语言洗炼深刻,与当时盛行的虚夸文风如骈体文的刻意藻饰形成鲜明对比。但从论文角度考察,很多论据失之偏颇浮浅,难以服人。另外书中的有些观点在嫉虚妄中往往矫枉过正。但这并无损于这部著作的伟大,作者向弥漫迷信毒雾的思想界挑战,观点或有不稳妥处、亦有部分论点不够彻底,但他嫉虚妄的态度却是决绝的。

值得注意的,是《论衡》中有些篇章,如《艺增》、《超奇》、《佚文》、《对作》、《自纪》等篇中,对文学多有讨论,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学观点,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涂上了重重的一笔。

王符的《潜夫论》,史称全书三十余篇,常为世人称道的有《论荣》、《考绩》、《贵忠》、《浮侈》、《实贡》、《爱日》、《述赦》诸篇。该书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以针贬社会时弊为主,对当时的一些世俗观念乃至政治制度、官吏考核与选拔办法等,多有批判。世人多以王符论著是王充《论衡》的发挥,其实二者不同点很明显,与王充侧重于思想观念中的虚妄现象批判不同,王符更注重社会心理中的误区和政治制度弊端的揭露和批判。和《论衡》的恣意运笔无所依傍,甚至《问孔》、《刺孟》全面否定儒学先圣不同,《潜夫论》多引经据典,儒学气较浓而书卷气更重。在批判时弊时虽不失犀利,但多以温良典雅推论、以渊博学识服人,而不似王充之卓绝诡激。

与王充、王符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的仲长统(180~220),曾经以《昌言》三十四篇、十余万字名动当时。今全书已佚,赖史书录《理乱》、《损益》、《法诫》三个整篇传于世。从三篇文字看,其主旨在揭露东汉末年外戚、宦官等豪门贵族的恶德恶行,并主张限制豪门贵族的兼并侵吞行为。在揭露批判时,字里行间往

往触及当朝天子,可看出仲长统的耿耿气节;而在论述如何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时,又提出恢复井田制的荒唐主张,则可看出作者身处的时代给他造成的迷茫。从行文上看,以俊逸流宕、才思飞扬为整体特点,愤慨而不出恶语、忧愤而不自暴自弃,既使面对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作者总能想出那怕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办法”来。因而使读者能在作者的条分缕析中安定思错,疏解心中块垒之气。

清人刘熙载说:“王充、王符、仲长统三家文,皆东京之矫矫者。分按之,大抵《论衡》奇创,略近《淮南子》;《潜夫论》醇厚,略近董广川;《昌言》俊发,略近贾长沙。”[15]是言甚为得之。

东汉政论文作者中可以名家的,还有李固(94~147)、崔寔(?~约1 70)、荀悦(?~209)三个人。史称李固有文十一篇,大都亡佚,现存为世人称道的《遗黄琼书》,是政论文中的名篇。其文一反士人传统的“天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观念,因为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越是乱世,有为的仕子当挺身而出,奋不顾身拨乱反正。为此,作者痛斥社会上“处士纯盗虚声”现象。文虽不长,设问与铺陈杂错,变化多姿,具有很高的赏读价值。特别是文中“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数语被毛泽东引用后,此文更是名声大振。

崔寔,史称曾有著作十五篇,并有《政论》数十条,如今前者全部亡佚,《政论》片断可于《后汉书·卷五十二》本传中见到,为最可靠者。另《群书治要》、《全后汉文》亦有辑录,可参考。荀悦以著《汉纪》知名,又有《申鉴》五篇,也是政论文中的上品,体例摹扬雄《法言》,思想内容近王充《论衡》。尤其《俗嫌》、《时事》两篇,多为世人称道。

东汉末建安年间,曹氏父子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遗令》(曹操);《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曹植)以及孔融《荐祢衡书》、《论孝章书》等,不但是政论文中的上品,也是文学苑囿里的奇葩,不可不读。

综观秦汉政论文,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每个时代的政论文,都与当时的时事政治同步,政论文所涉及的,都是那个时代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二是篇幅的变化,阶段性非常显明。秦代及楚汉相争时多篇幅短小的急就章,汉初多铺张扬厉的鸿篇巨制,到东汉干脆著书立说,出现了政论性的专著或个人文集。这一特点,是与当时的物质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但是不论篇幅长短,都无损于政论散文内容丰富比如引经据典,也不影响它们的发论中的,总能切中时弊、补救时政。这一点在文章史上有重要意义,起码它说明文章无论长短,都能说明问题。三是文风的变化。秦代刻石体似《诗经》的雅颂,又明白晓畅;楚汉相争时说客说辞精巧犀利,往往一语中的;西汉政论上承秦代时论奏议,且追慕战国遗风,扬厉铺排,为汉赋构建体制时所宗法;东汉论文虽没有了西汉的气势,但春兰秋菊,各争风采,逐渐形成了作者的个体风格。

总之,秦汉政论文上承战国策士遗风,下启魏晋南北朝奏疏章表、书信札记碑诔铭文,远接唐宋的韩柳欧苏,流波所及,清代“文必秦汉”的古文运动,也以秦汉政论散文为宗法。[16]时至今日治文学者,莫不知“书不读秦汉以下”的虽狷狭愤激、却发自肺腑的宏论。而在秦汉政论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汉初政论文,它是中国散文史上至今无人超越的高峰。

[注释]:

[1]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可参看聂石樵、李炳海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1版P171的论证和P181的考订。

[2]秦王赢政于其执政的26年统一天下,由秦王改号“始皇帝”之后仍沿用秦王时的年号,

故始皇28年为其统一天下后的第三年。

[3]《史记·卷六》:“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伦侯建成侯赵亥……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五大夫赵婴……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今皇帝并一海内……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4]据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

[5]《史记·卷八十七》。

[6]《史记·卷八十八》。

[7]此谣见晋朝杨泉《物理论》,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已引用过,说明此谣留传于汉代。另《汉书·贾捐之传》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之语,证明西汉此谣即存在。

[8]《史记·卷九十三》:“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9]《史记·卷八》、《汉书·卷一》均有著录。

[10]现在传世的《新语》系后人伪托制作,对此专家多有考订。如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版P231~232)的考订,就比较详细,可参看。

[11]《文心雕龙·诠赋》。

[12]《淮南子·高诱注·序》。

[13]《论衡·超奇》。

[14]王充本人对这些篇章也颇得意,尝在《论衡·对作》中称:“若夫九虚、三增、论死、订鬼,世俗所久惑,人所不能觉也。”

[15]《艺概·卷一》。

[16]如清包世臣的说法:“至于秦汉之文,莫不洞达骀宕,刿目怵心……以此为师,方为善择。”(《再与杨季子书》),就代表了清代文人的普遍心态。

毕业论文完整版

学院 毕业论文 浅谈民营企业HR管理弊端及创新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 指导老师: 系别: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12年5月 目录

摘要 (4) 1 前言 (4) 2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4) 2.1存在众多的空洞 (4) 2.1.1.人治大于法治 (5) 2.1.2 缺乏科学薪酬体系 (5) 2.1.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 2.1.4 缺乏对人才的培养 (5) 2.1.5 凝聚力弱、执行力不强 (5) 2.1.6 人员流失率高 (5) 2.1.7 对人才的吸引乏力 (6) 2.1. 8.中小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多半是家族式管理,是“唯亲而举”而并非“唯贤而举” (6) 2.1.9 缺乏专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6) 2.1.10 概念混淆:人力资源开发与人事管理混淆 (6) 2.1.11机构设置不到位,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7) 2.1.12 缺乏人力资本核算意识。 (7) 2.1.13 只强调管理,激励手段单一 (7) 2.1.14 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全凭感觉与观察 (8) 2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 (8)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8) 2.2缺乏系统的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9) 2.3激励方法陈旧,手段单一 (9)

2.4人员培训不足 (10) 2.5员工流动过于频繁 (10) 3解决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11) 3.1大力推行职业化管理 (11) 3.2制定系统的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11) 3.3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创新 (12) 3.4人才招聘创新 (13) 3.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4) 3.6充分注重员工培训 (15) 3.7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15) 3.8培训模式创新 (16) 3.8.1打破传统的培训管理格局 (16) 3.8.2培训项目小组具有机动灵活性 (16) 3.9员工关系的改良 (16) 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浅析 作者:潘志明 指导老师:刘林虹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管理学院2009级人力资源管理,长沙 410151)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示范教案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 2.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内容。 3.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宏大气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的分析及产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的了解,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佛道二教的发展。 2.司马迁撰写《史记》。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联系引导法。对佛教的传入,应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的客观条件。 2.讲解法。对于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兴起,因为难度较大,可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 3.故事辅助法。对于道教的兴起和宗教里面的一些概念等知识点可以用故事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 4.材料分析法。 5.直观教学法。对于佛教传入的路线、对于秦兵马俑等内容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先让学生观看《西游记》里有关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人物的出场片断。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剧中人物,如来佛、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代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那么,佛教和道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书过程中,要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教义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教师提问]佛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第17课_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 课题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型自学验收课④传播之因: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基本主张):主张,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尊 为教主。 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①评价:________ 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_ ②体裁:__________ ③地位: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3、课本93、9 4、95页动脑筋。知识超市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俩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 一、情境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 依据导学案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 3. 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示出来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4. 建议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四.学习程序 1. 独学(10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75% 2.对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85%。 3 组学(5分钟)达标率90% 4.展示(15分钟)教师点评学习效果,解决共性问题及生成问题。 预设展示题:综合探究 五、学习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 ②时间:__________ ③教义:人死后能够,人的今生如果能,虔诚地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毕业论文感谢信_17

毕业论文感谢信 关于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五篇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感谢信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毕业论文感谢信篇1 当我的毕业论文完成时,要感谢的人实在很多。 首先,我要感谢冯诺依曼先生。正是他发明了电脑,才使我等鸟枪换大炮,从简单的剪报加摘抄进化成复制加粘贴。大大提高了论文速度,在此代表千万学子表示感谢。 其次,更要感谢比尔盖茨先生,他研制的windows 进一步节约了我们的时间,通过互联网,我们能轻轻敲下键盘就能搜索到大量的资料。从此再也不要去图书馆漫山遍野的浪费时间了。当然,顺便感谢百度和google公司。正是由于他们强大的搜索功能才能寻找到那么多资料。 另外,当然不能忘记免费提供论文的小网站,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论文蓝本,坚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保证贫穷的我们也能及时共享资源。相比之下,那些收费的站应该放下架子,端正服务态度,

变收费为免费,向免费网站学习!大家共同发扬精神共同分享资源,共建和谐社会! 最不能忘记的是我亲爱的导师。他放下神圣的师尊,象朋友一样与我们亲切探讨论文,纠正论文错误,指导我如何嫁接整合抄来的资料,使我的论文如何不被查出有剽窃现象。在此我深深鞠躬。 当然还有论文的答辩老师。他们和蔼可亲,关心学生,答辩会上善解人意,只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吗?我说:知道然后我就顺利通过了答辩。当我拿到学位的时候,老师的音容笑貌始终浮现在我眼前,我想大声的呼喊:啊!老师,我爱你们! 一次次徘徊,一次次绝望。同学们都给我了巨大的鼓励!论文完成过程中,同学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分享资源,探讨论文,空前团结,及时避免了论文内容的撞车。每当我对抄袭内容太多而受良心谴责的时候,同学们总会及时出现在我面前安慰我: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于是,我重新调整心情抄袭,连最后一点剽窃羞耻心都去见了上帝。 当然,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比如网吧的老板,送蛋炒饭的小姑娘。 离开学校完成论文,是一个终点,又是另外一个起点!喝水不忘挖井人,我将铭记大家对我的帮助,以后更好

新毕业论文

(补:国外)贸易救济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影 响分析 黄仙映 (2008级国际贸易) 摘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额每年都在稳步上升。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市场需求快速萎缩,各国纺织出口企业都面临着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许多国家为扶持和保护本国纺织产业,防范国际市场萎缩导致的贸易转移,不断以不同形式的贸易救济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纺织品作为中国的传统支柱行业之一,占据着中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积极应对贸易救济措施,对促进中国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遭遇贸易救济措施的表现及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应对贸易救济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合理建议。全文共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贸易救济措施的含义和形式;第二部分描述(改:介绍分析)中国纺织品遭遇贸易救济措施的表现;第三部分论述了贸易救济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影响;第四部分综述了如何应对贸易救济措施的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纺织品(补:出口)出口贸易额市场萎缩(删)贸易救济措施补: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可持续发展

The influence of trade remedy measures on Chinese textile export Huang Xianying (International Trade, Business School, Shantou University) ABSTRACT Since joining the WTO, the export of Chinese textile was growing. However,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demand is deeply atrophy. All enterprises are facing competition for bo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the domestic market pressures. In order to support and protect domestic industries, many countries prevent trade diversion which resul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trophy, and constantly limit Chinese textiles export in different forms of trade remedy measures. As the textile is on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 it is occupying the important status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exports. The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ow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rade remedy measure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of trade remedy measures for Chinese textile export. Further, we will summarize how to deal with the trade remedy measures and reasonable proposal.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meaning and forms of trade remedy measures;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textile trade remedy measures; the third part is the influence of trade remedy measures on Chinese textile export; the fourth part reviews how to deal with the trade remedy measures; the fifth part is the summary. Key words Textile Export trade volume Trade remedy measures Market atrop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 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 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 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 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 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 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 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 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 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 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山东省胶南市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学七年级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2011年11月21日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 ________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 __ ⑤影响统治者提倡和扶植,东汉明帝建立佛寺。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_____ 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 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 _ ②体裁:_________ _ 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精讲点拨: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3、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设计毕业论文17开题报告

设计毕业论文17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

17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

17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 汇报人:xxx

17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 17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教育部开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一些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17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7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一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原创) 1.备课思路。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我就认真地思考如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把老师感到困惑的文化课处理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导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强,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汉文化。今天我们将学习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科技、医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现在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件运用。我一直坚持认为,课件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地动仪的震动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震动示意图”,以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杠杆原理等物理知识。有的学生把饮水机想象成地动仪,引起了兴趣,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把这个难题解决,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段科普视频,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效果很好。显然,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当视频资料播放时,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 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3.活动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原来的三个栏目,更改为四个,使问题更加系统、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导学提示”、“课堂研学”、“课堂感悟”、“总结升华”和“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4.课堂组织。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时准备非 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 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 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 花”的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 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7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记住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围及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法指导】仔细阅读课文,做好标记。 【知识链接】 我们的语言文字,从日常用语到常用典故,不少来自佛经,大家知道吗? 天龙八部、天女散花、现身说法、井中捞月、一切皆空、拖泥带水、五体投地、大慈大悲、六根清净、功德圆满、心猿意马、快马一鞭、立地成佛、冷暖自知、唯我独尊、隔靴搔痒、骑驴觅驴等都与佛教有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史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7)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经济与管理系2017 届交通运输3 班

的规律?遗传算法通过保持一个潜在解的种群进行多方向搜索;采用概率转移来选择部分个体,创造新 后代,发展成一种有效的自适应启发式概率迭代式全局搜索方法。 Bodin,Golden等人在他们的综述文章中就列举了几百篇关于路线优化的文献。Lawrnece将 遗传算法用于VRP的研究,并可有效求解时间约束下的VRP最优解。 Tan Kah Ling和C.K.M.Lee等人以UPS和FedEx为研究背景,研究了快递企业的公司战略、 技术、客户满意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服务水平同企业长期利润之间的关系。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配送线路优化的研究要比国外起步晚很多,具体是在上世界90年代才兴起,随着高科 技与智能化应用,加上国外大量研究成果,国内研究也迅速发展,扎根于各个行业领域,如旅游线路优化、超市配送线路优化、快递分发线路优化等。在配送领域中,节约法得到了大量的实际应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了很大作用。 浙江大学蔡延光⑴等人运用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求解多重车辆调度问题,并将其集成为智能 算法库。 鞍山钢铁学院李大卫⑵和姜大力⑻分别针对有时间窗口和无时间窗口约束下的车辆路径问题用 基因编码算法求解,结果在较快速度下得到了近似优解。 缪立新⑷和相关学者在2003年关于物流行业中的VRP问题提出了神经网络算法。这种新的算 法给车辆调度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大的作用。钱小燕[5]和相关学者在2004年针对随机需求的配送点 的配送车辆调度问题做出相关研究。并在解决配送车辆调度问题上提出了两阶段模拟退火算法。 魏抒茵和胡晓枫⑹在2005年提出了物流业配送的发展趋势,物流业配送模式由生产者和销售商 自营改变成快递企业进行;物流业配送模式将走向计划化、规模化;物流配送管理技术与方法将实现现代化。同年朱树人和李文彬等人将轮盘赌法加入到遗传算法中,创新了交叉和变异概率的自适应调整技术,并取得了优化解。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案 人教版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86-87页“导入框”及“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课文,思考回答: 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古印度,西汉末年) 2、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我国,东汉) 3、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A、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B、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C、所以,这两种宗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4、根据87页“动脑筋”:这段电视剧里的情节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 (不符合。因为佛教到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有的地方兴建佛寺和尼姑庵,是东汉明帝时期的事情。而剧中吕后则是秦汉之际的人物,那时佛教尚未传入内地,哪来尼姑庵供吕后藏身?) 过渡讲解:统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其实,在这些主张中,关于“来世转生”、“长生不老”等说法,宣传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于是,出现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 王充和《论衡》 指导学生阅读87-88页“王充和《论衡》”课文,根据88页“动脑筋”思考回答: 1、王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人死了,血脉精气都已消亡,骨肉形体化为灰土,怎么会变成鬼呢?) 2、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因为人的精神是依附于肉体的,肉体化为灰土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所谓“鬼神”只是迷信思想虚构的产物。) 过渡讲解:很显然,王充是当时反对迷信思想的坚强战士,他那宣传无神论的积极战斗精神,为后来所有务实求真的学者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不愧为东汉的杰出思想家。此外,还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就是西汉的司马迁。 司马迁和《史记》 指导阅读88页“司马迁和《史记》”课文、“文献资料·司马迁语录”、插图《司马迁采访史迹》等,思考回答: 1、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父亲是史官,家教良好。他本人读书很多,还寻访许多名胜古迹,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 2、《史记》主要记述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怎样? (《史记》主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三单元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见学生用书P57] 一、造纸术 1.发明 (1)概况:我国是世界上__最早__发明纸的国家。__西汉__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在发明和大量使用纸以前,我国通常用__竹木简__或__丝帛__作书写材料。但竹木简太笨重,帛价格昂贵。纸造价低廉,携带方便。 (2)意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__书写__。 2.改进 (1)概况:东汉时,__蔡伦__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在__105__年,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十分便宜。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逐渐普遍起来。4世纪以后,__纸__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影响: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__保存和传播__,这是中国对__世界文明__的巨大贡献。

二、数学成就 1.《__周髀算经__》:记载了西周初年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提出勾股弦的比例为“勾三股四弦五”。 2.《__九章算术__》:成书于东汉时期。 (1)内容:书中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2)意义:这本书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__计算__为中心的特点。 三、医学 1.《黄帝内经》 (1)内容:西汉时期编定,最早记述了__人体解剖知识__和__血液循环情况__,并系统论述了__养生__的基本原则。 (2)地位:这部书直到今天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2.张仲景 (1)时期: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2)代表作:著有《__伤寒杂病论__》,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3)美誉:后世尊称他为“__医圣__”。 3.华佗 (1)时期: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2)贡献:华佗擅长__针灸__和__外科__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__麻沸散__”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发明了一套__医疗体操__,名为“__五禽戏__”,即模仿五

(综合性学习教案)古代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古代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综合性学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 条约等。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 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女口:乾隆三 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 寄托了振 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 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 再如 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 加上一个特定的 堂纪事诗》 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 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 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 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 以戊辰之年, 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10-17安重光毕业论文 (1)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 1.电控制动系统的发展 (1) 2.现在电控制动系统种类 (1) 3 ABS 的简介 (1) 3.1 ABS 的组成和功用 (1) 3.2 ABS 的工作原理 (1) 3.3 ABS 的主要部件检修 (1) 4 ABS 的主要部件检查 (1) 4.1 车轮转速传感器的检查 (4) 4.2 ABS 控制器的检查 (4) 4.3 制动压力调节器的检查 (5) 4.4 检查电器 (5) 5 故障诊断方法 (6) 5.1 ABS 自诊断功能 (6) 5.2 直观检查 (6) 6 维修案例 (7) 结论 (7) 谢辞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随着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日益提高的重视,车辆制动系统也历经了数次变迁和改进。从最初的皮革摩擦制动,到后来出现鼓式、盘式制动器,再到后来出现机械式ABS制动系统,紧接着伴随电子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模拟电子ABS制动系统、数字式电控ABS制动系统等等。近1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又兴起了对车辆线控系统(x-by-wire)的研究,线控制动系统(brake-by-wire)应运而生,由此展开了对电子机械制动器(Electromechanical Brake)的研究,简单的来说电子机械制动器就是把原来由液压或者压缩空气驱动的部分改为由电动机来驱动,借以提高响应速度、增加制动效能等,同时也大大简化了结构、降低了装配和维护的难度。由于人们对制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液压或者空气制动系统在加人了大量的电子控制系统如ABS、TCS、ESP等后,结构和管路布置越发复杂,液压(空气)回路泄露的隐患也加大,同时装配和维修的难度也随之提高。因此结构相对简单、功能集成可靠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越来越受到青睐,可以预见EMB 将最终取代传统的液压(空气)制动器,成为未来车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电控制动系统;ABS ;ABS的检修;ABS的诊断方法

17版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怎么选题?行政法管理专业以各级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事务为研究对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专门人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 3、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5、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6、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7、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 8、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 10、非政府组织运作的困境及对策 11、危机管理中政府职能重塑 12、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研究 13、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和内容研究 14、腐败治理过程中的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 15、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16、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7、政府官员腐败问题及对策 18、体制转型与腐败滋长的相关性分析 19、论我国腐败的预防机制 20、权力制约与反腐败机制问题研究 21、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22、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23、完善中国公共权力的路径分析

2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 25、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 26、新公共服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27、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28、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29、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其方式转换探析 30、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讨 31、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32、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33、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34、我国行政监督的回顾与思考 35、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36、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37、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38、咨询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 39、分析我国的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 40、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41、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42、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43、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44、论述行政法制化 45、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6、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 47、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 48、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 49、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性分析 50、官员问责制与公共管理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