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 -课件ppt

合集下载

3.2.1.荒漠化的防治修正

3.2.1.荒漠化的防治修正

土地沙漠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丘入侵 戒沙丘活化
次生盐渍化
土壤中盐分过分富集 主要与灌溉不当及蒸发旺盛有关
中国(大陆)荒漠化问题区域分布示意图
土地沙漠化
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次生盐渍化
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地区
石质荒漠化
主要发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
荒漠化
成全球最严重生态问题
¼ 陆地
2/3国家
荒漠化的防治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2.主要的治理措施 土石方 混凝土 (1)工程措施:主要是采取_______及_______工程等措施将 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丌再继续发生和
发展。
种树种草 封山育林 (2)生物措施:主要是采取_________ 、 _________等植被 绿化的方法迚行治理。 农业技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________ ___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 术 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融会贯通】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气候干旱 (1)基本条件——________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 地理位置 地形 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_________和_____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如下图: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沙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_____沉积物
D.植树造林
( B.松嫩平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
第1题,草地减少,耕地、沙地增加,说明过度开
垦现象严重,应退耕还草。第2题,由表中沙地和草地所 占比例较高,可知该区域降水较少,结合选项,可能位于 内蒙古高原西部。

荒漠化的防治411

荒漠化的防治411

西 北 地 区


红漠化 荒漠化
北 平 原
云贵高原
抽丝剥茧
发生地区 荒 漠 化 表现形式 类型 本质 形成原因 人为原因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干旱、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等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红漠化
2、荒漠化的现状 • 世界荒漠化 • 中国荒漠化 • 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先天不足
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荒漠化的潜在原因) 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荒漠化的潜在原因)
• 位置: 深居内陆,海洋水汽内难以到达 • 地形: 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年较差大,大风日数多 • 植被: 以草原、荒漠为主
人口激增
燃料需 为了增加收入 求多
无节制采挖药、 无节制采挖药、菜
樵采天然植物
无节制采 掘药材发 菜
过度樵采 过度樵采
樵采天 然植被 破坏固 沙植物
严重破坏草场 元人民币=10亩草场 两 元人民币 破坏固沙植物1.5-2.5两 = 40—50元人民币 亩草场
加速荒 漠化 加速荒漠化
过度放牧
短期的经 济利益 加速草原退化、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进程
• 是什么蚕食了民勤的家 园,让民勤人民背井离 乡成为生态难民? 乡成为生态难民?
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丹巴县第二中学 高中政史地组 马晓莉 邮箱: 邮箱:372145708@
• 一、认识荒漠化
• 1、荒漠和荒漠化

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

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对现有林地…… 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荒地和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 发展林牧业
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 退耕还林、还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 兴建沼气池 推广省柴灶 因地制宜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 5、控制人口增长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 罗布泊的干涸和楼兰古 城的消失?
让我们在以下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控制人口增长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数量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
水资源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荒漠化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荒漠植被的生态适应性
沙枣
胡杨
怪柳
锦鸡
主要治沙植物 木麻黄
农牧界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大片的草 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 地将会变成旱地。 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 的条件下,会产生牧场的超载,并逐步衰退,环境的退 化势必日益加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 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严重的劣势,再加上因为土地肥 原过渡带 力的减退而废弃的话,就是人造沙荒。
荒漠化的发展 1、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阅读课文,填写“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表”
历史时期 古代 荒漠化的人为原 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盲目垦耕、战争、瘟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沿 的古绿洲 (唐宋以后) 疫
近代 (清朝) 现代
(建国以后)
农垦规模扩大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高二地理 荒漠化的防治1

高二地理 荒漠化的防治1

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A图 水井数目 荒漠化土地特征 少(4) B图 多(7)
草场特征
掘井能造成荒漠化 的原因
分散,呈斑点状, 集中连片 以水井为中心呈 圆形 以井为中心的裸地 导致整个牧场毁灭, 之间还有大片正 草场不复存在 常的牧场 水井周围会因为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 裸露的地面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防治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 和草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不同区域,主要的生态问题是不同的
第一节Βιβλιοθήκη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它直接威 胁着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被称为“地球的 癌症”。其结果是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 牧草减产以至绝收。据统计,全球36亿公顷耕地 和牧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直 接经济损失高达420多亿美元。荒漠化不仅对人 类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制约 着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近年来,由于人 类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盲目垦荒和对水资 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活动,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进 程。
二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⑴从地形区来看 ⑵包括的行政区 ⑶气候上的划分
200mm 400mm
800mm
2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⑴地形
西部 地形 特征 高大的山系和巨大内陆 盆地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 兰 东部
贺 高原
辽阔坦荡
地形 区
准噶尔盆地、 天山、塔里木 盆地
而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气候变异为 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 动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1荒漠化的防治

2.1荒漠化的防治

6、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7、为监测并分析荒漠化面积的发展变化趋势,采 用的技术是 ①全球定位系统②遥感技术③地理信息系统④雷 达系统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③ ④
4.图揭示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之间的因 果关系。人口问题是造成环境、资源、贫困 等问题的根源。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大量增加,因社会不能 满足需求而出现贫困饥荒。人们为了解决必 须的生活用品而过垦过牧,造成草场资源的 破坏,荒漠化加剧。因土地不断退化、风蚀 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使作物产量逐 年降低,载畜量不断减少,人们陷入更为严 重的贫困饥荒。解决非洲贫困问题必须寻求 根源,即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环境 保护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相适应。
8、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 和科学考察表明( )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认为因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 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 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9、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10、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四、荒漠化的危害
四、荒漠化的危害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流动沙丘淹没农田、水利设施、交通 线等;使大量耕地消失,引发饥荒, 贫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荒漠化的防治(2017玲)

荒漠化的防治(2017玲)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工程建设 1% 水资源利用不 当 10% 过度农垦 27%
过度开垦
过度樵采 32%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放牧 30%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1)过度樵采
主要发生在能源缺乏地区,人们把樵采植被作为解决 过度开垦 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此外,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 ,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上采挖药材、发菜等。
D
6.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7.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B
B
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166.48万㎞2)荒漠化情况 统计数据表,回答下列两题 表一 新疆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万㎞2)
苁蓉 ——名贵中药材 挖发菜
(1)过度放牧
主要发生在半干旱草原牧区和干旱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目前,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草场超载率多在 50%~150%,少数地区高达300%。
(1)过度开垦
主要发生在农垦区周围与荒漠绿洲。 “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是西北地区草场开垦的真实写照。
蒸发
盐分积聚于地表
图示:灌溉与次生盐碱化(记入笔记) 外来引水(灌溉)
灌溉区地下位上升 荒漠地区 强烈的蒸发作用
土壤中的盐分在地表积聚 土壤盐渍化
灌区放弃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不合理的灌溉:次生盐渍化 河流上游过度引水灌溉:下游荒漠化 草原区打井数量过多: 斑点状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塔里木河下游枯死的胡杨林 掘井带来的荒漠化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点1 荒漠化的含义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不同,使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不同。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为( )A.沙漠化 B.石漠化 C.盐渍化 D.寒漠化答案 A解析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沙漠广布,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

2.下列地区中,土壤次生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四川盆地答案 B解析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B项正确;东北平原蒸发较少,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地区降水量大,不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A、C、D三项错误。

3.下列地区中,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云贵高原B.江南丘陵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答案 A解析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地表土层流失,导致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考点2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读贵州省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危险度评价图,回答1~2题。

1.关于贵州省石漠化形成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越大,石漠化越严重B.石漠化的成因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C.植被覆盖率越高,石漠化越严重D.石漠化的成因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大答案 A解析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植被较少,地形起伏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石漠化越严重,A项正确。

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石漠化的形成;植被覆盖率越高,石漠化越轻;石漠化的形成与地形、植被及气候等有关。

2.有关贵州省石漠化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漠化地区分布比较均匀B.东部地区石漠化危险程度最低,因该地降水量少C.中度危险及以上石漠化面积占绝大部分D.石漠化地区分布主要呈东南—西北走向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贵州省石漠化地区差异较大;东南部地区石漠化危险程度最低,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有关;贵州省石漠化以中度及以上危害程度为主;石漠化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形成原因
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 过度的经济活动 。
3.表现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 长城 一线以北,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 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东部为 高原 ;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
气候
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 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
地形
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 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
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读下
图结合所学知识,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扩大, (1)说出图中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导致荒漠化。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 起草原退化。
(1)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 不合理利用 。 2.主要表现 过度 樵采 、过度放牧、过度 开垦 、水资源的利
用不当等。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 土壤发 多疏松的沙 → 植被稀少 → → 干旱 育差 质沉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3.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变异 (2)人为原因:过度经济活动
4.具体表现(“三退”)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5.类型(“三化”)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区别两个基本概念
1.沙漠化与荒漠化

漠 化
沙漠化
2.荒漠与荒漠化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 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 和保护水资源等等。
(1)过度樵采
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 在柴。鄂在尔缺内多乏蒙斯能古沙源东区的部,地库每区伦年旗每,户大10防约0风0要户固挖居沙6民7的平每植方年被米需遭沙要到蒿的破作薪坏为柴烧 相当于破坏近100平方千米的灌木林。
为了增 加收入
人口激增
燃料需 求多
无节制采 掘药材发 菜
严重破 坏草场
过度樵采
加速荒 漠化
樵采天 然植被
破坏固 沙植物
(2)过度放牧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3)过度开垦
撂荒的土地
开垦草原
※总结归纳: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 区
主要危害
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草原 牧区,干旱
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 沙化进程
因此治沙战略应
A.以工程措施为核心
B.B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C.以生物工程为核心
D.以跨流域调水为核心
滥牧
垦荒
1、塔里木盆地 荒漠化土地面积 为什么会扩大?
人类不合理的 经济活动
植被破坏
耕地扩大
水源减少
用水量加大
河流水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胡杨林枯死
荒漠化土地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 (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 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 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 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资料展示二:
长期的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沙尘暴
发生的频率呈上升趋势。 50 年代西北地区强、 特强沙尘暴仅发生 5 次, 60 年代为 8 次, 70 年代为 13 次, 80 年代为 14次 ,而 1990 年~ 2000 年则发生了 20 次。特别是 进入 90 年代中后期,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更 加频繁。 1999 年和 2000 年春季,西北地区 分别出现强沙尘暴天气 3 次和 4 次,明显高 于历史同期。
(灌溉方式、水井、河流全流域开发)
喷灌
滴灌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西 干旱内陆区
海陆 位置
牧区草原
东 改善灌溉技术
农作区
合理分配河 流水资源

减少水井数量
推广节水农业 降水量 多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生物 措施
工程 措施
绿 外围沙漠边缘
封沙育草
洲 地
前沿地带
营造防沙林带

内部
农田防护林网
辽阔坦荡
山夹两盆”
地形 区
准噶尔盆地、天山、 塔里木盆地
山 内蒙古高原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3.气候: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干旱的原因
地处亚欧 大陆腹地
位 西北 地 置 地区 形
山脉和盆地 相间分布
湿润气流 难进入
干旱
山岭重重 阻隔
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金色中国”,去探 寻它变“金”的原因,去分析由“金”变 “黄”乃至变“绿”的途径吧?
罗布泊
资料展示一: 中卫县位于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中卫县
一位领导说,他永远忘不了 1985 年中卫县 发生的那次沙尘暴: “ 我当时正在街上散
步,看到天突然暗了下来,远处是棕色的云 团,我意识到沙尘暴要来了。尽管离家只有 200 多米,但沙尘暴还是在我到家之前就来 了。当时天完全黑了下来,像是遇到了日全 食。回到屋子里,沙子就从门窗缝里钻进来, 桌子、地面上是一层黄沙。后来听说,这次 沙尘暴夺去了 17 个刚刚放学回家的孩子的 生命……”
荒漠化的治理经验和措施
①生物固沙
荒漠化的治理经验和措施
②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恢复植被
荒漠化的治理经验和措施
③小流域综合治理——沙坡头治沙经验
荒漠化的治理经验和措施
草方格沙障技术 草方格沙障的作 用是?
——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
固沙植物的存活
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
西北地区是我国 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过程 植地 被面 破裸 坏露
风沙侵蚀 水土流失
土壤中的水分 和养分流失
荒漠般的景观
土地的生产力长期丧失
2.荒漠化的概念
干旱、 半干旱 地区
半湿 润区
人类过度 经济活动
土 地 退 化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气候变异等自 然因素
节流 推广省柴灶
e.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
建立人口、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生

提高人口素质
态系统
漠 化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于一 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
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多项环境治理工程
3.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努 力,正在艰难而又坚定地进行。
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 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 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 形成。
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 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彩色中国”
我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葱绿, 是“绿色中国”;北方多广阔的 “黄土地”,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 原,是“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 戈壁广布,荒沙漫漫,是“金色中 国”;大西南青藏高原雄浑巍峨, 冰山连绵,雪峰皑皑,是“银色中 国”。
今后“彩色中国”的生态建设方向是: “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 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 转变,“绿色中国”应当更加“碧绿可 人”,“银色中国”则要永葆“银色”。
过度开垦
农恳区周围 及荒漠绿洲
使土壤风蚀沙化及 次生盐渍化
3、下列有关我国的荒漠与世界荒漠的说
D 法,正确的是 ( )
A.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都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C.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D.现代荒漠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世界防治荒漠 化和干旱日 (6月17日)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干旱
气候干旱少雨 平地多疏松的 大风日数多,且 沙质沉积物 集中在干旱季节
基本条件
物质基础
动力因素
包含着漠荒化 的潜在威胁
(2)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雨年 抑制风沙活动
气温、降 水变率大
持续干旱 加剧荒漠化进程
小结: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D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6—8题。
7.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6—8题。
8.荒漠化的治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一) 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 “三项内容、两条原则和一个重点”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一个重点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地段
(二)具体措施 a.合理利用水资源


源 地
流沙地区

设置沙障工程
治沙措施
生物治沙
建防护林带
治沙措施
工程治沙 设置沙障——草方格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
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
已荒漠化的地方
发展林业、牧业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解决能源
的途径
开源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 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或刺, 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选择植被
沙拐枣
梭梭林
梭梭果实
塔里木河景观图
胡杨林:“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 朽”
塔里木河下游干枯的河床
胡杨
干枯的胡杨林
柽 柳
草原 半干旱
草原畜牧业、灌 溉农业
绿洲
拓展延伸
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 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
绿洲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的边缘,或 者是高大山脉的山麓地带。因为那里 有高山冰雪融水汇集而成的河流,或 是渗入到地下的泉水,这对干旱地区 的农牧业生产极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