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幕布下的人性思考_论电影_菊豆_对小说_伏羲伏羲_的二次创作_臧焱辛
《菊豆》影评 (2)

《菊豆》影评摘要:张艺谋1990年的作品<菊豆>,是一部将外在形式和内部意蕴结合得很好的典范之作.他成功地运用镜头语言使影片表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隐晦含蓄的宿命气息;阴郁悲凉的压抑气氛;剧烈冲突和紧凑情节的交融;象征和隐喻的彰显.关键词:《菊豆》,宿命,阴郁悲凉,冲突,隐喻,象征一.《菊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今再看《菊豆》恍若隔世,老旧胶片的颗粒感仿佛这部90年的电影已经成为了文物,甚至影片所拍摄的那个故事也和这个时代脱节了,其实并不遥远,或许神州大地上依然有这样的乡村闭塞的存在,时代的翻天覆地一大后遗症便是健忘,一路奔跑等到回头时才发现一切都已是面目全非。
中国电影资本和技术都已是今非昔比,动辄几个亿的投入换来的是更多个亿的票房和观众的骂声,精良的制作和华美的特效造不出好电影的品味。
《菊豆》成为了如今中国电影人的好榜样,如今看来最粗糙的制作却造就了一部出色的电影,可见电影不是一种资本的累积,电影还是一种艺术的创作,喊了多少的走向世界,不仅足球越来越差,甚至连中国的电影也越来越闭门造车暗无天日,拿不出来像样儿的作品是艺术精神和品味的缺失,说白了电影终究是人来创作的,在一有人做了,所以也就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在当下的中国权当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奢望吧,翻翻老电影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曾经的认真,便是中国电影不可磨灭的财富。
二.菊豆——和封建迫害没多大关系很明显这是一部试图通过婶(巩俐)侄(李保田)乱伦、儿子弑父以及最后的纵火自焚这样的家庭悲剧来展示封建思想对人性的迫害的影片,可是在我看来,一切的主因根本就不是封建迫害,而是男主角天青的懦弱,如果一开始菊豆一直撺掇他杀死叔叔而天青拒绝可以看成是他不愿杀人的人性以及看在叔叔养育他切向钱看的社会中,浮躁的情绪是理所应当的,胳膊拧不过大腿,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已经没多年的报恩之前,可是叔叔死后,天青还是拒绝带着菊豆母子离开乡村换个地方从新生活,那就只能说明他的懦弱,所以说他最后被亲生儿子杀死是自找的,至于菊豆的自焚,只能说她爱错了人,不应该把一切都寄托在天青身上的。
菊豆影评——精选推荐

影评即使在今天看来,<菊豆>依然是大陆最震撼人心的电影之一.这不仅是因为题材本身,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张艺谋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如他本人在一次采访中所说:"拍《菊豆》是我第一次从摄影师的角度转换成导演的角度,这部影片对我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菊豆》之前我拍电影一直是站在摄影师的角度,不太重视调动演员,不太重视挖掘人物内心,更注重的是电影的整体风格、造型和视觉冲击力。
《菊豆》虽然仍有“染布作坊”一类形式感的东西,但却是我第一次把自己的屁股坐到了导演的位置上。
再比如《菊豆》之前的《红高粱》,影片中那种狂放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姜文的表演。
姜文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演员,所以他演的那个人物就非常有光彩。
反过来再看《红高粱》时的巩俐,就能发现导演的功力还局限在只能提供给演员一个很好的造型与形象。
仅仅两年之后,巩俐在《菊豆》中的表演就有了质的飞跃。
这就充分暴露出《红高粱》时期我作为导演还不会导演,对巩俐这样的新人我就无计可施,但是自己会演戏的姜文就帮了我的大忙。
"<菊豆>具有一种希腊悲剧般的力量.在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展现了三代四人之间剧烈的情感冲突.他们各自痛苦的内心世界,他们彼此纠葛的爱恨情仇,他们与社会伦常的屈服和角斗,其两军对峙般的惊心动魄实乃中国电影所罕见.全片从头至尾紧凑异常,悬念迭起,其内在的张力和戏剧冲突如密集的雨点砸在每一场戏的每一分钟,毫不拖泥带水.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性的地点是“序秩堂”. 该堂位于徽州的黟县南屏村.分上、中、下三厅,下厅是吹奏鼓乐的地方,也可以搭台演戏。
中厅为礼堂,可举行祭祀仪式,上厅为享堂,楼上放置本族的祖宗牌位。
祠堂高大威严,人处其间必产生敬畏之情。
参加祭祀还有严明的规定,包括与祭人员要穿戴与身份相应的衣冠,祭品的定式,等等。
通过参加这种场面宏大、礼节繁多的仪式,可以增强族众对所在宗族的自豪感。
有的家族还规定,年龄稍长之后的男孩子都要参加宗族内一些礼义和祭祀活动,以使他们从小掌握做人的规范,懂得各种礼节,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
菊豆女性主义批评

菊豆女性主义批评
电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被我们忽略的地方;电影也是一种呐喊,为那些被淹没的声音而呐喊。
《菊豆》是张艺谋和杨凤良联合执导的剧情片,由巩俐、李保田、李纬主演,于1990年在日本上映。
影片获第35届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穗奖、也是中国内地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电影。
影片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通过菊豆这位女性角色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传统封建意识造成的人伦悲剧。
导演张艺谋想通过这部电影传达什么呢?我想,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批判,更是对女性反抗精神的讴歌。
张艺谋的影片色彩鲜明,构图大但,影片题材也很广泛,大到战争题材,小到农村题材。
对我印象最深的有两部影片,一部是《活着》,一部就是今天要讲的《菊豆》。
《菊豆》这部影片中,不论是色彩、构图、隐喻,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十分成功。
不仅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冲击,更是给人留下很多思考和反省。
影片分析:《菊豆》拉片

愤怒砍在楼梯上的刀,在面对金山问话的时候仍旧装做好不知情的样子 问:"婶婶没有事吧,是不是病了". 在面对菊豆所带来的吸引的时候,也选择了把房门紧锁来避嫌. 在面对瘫痪的金山放火准备和他们同归于尽的举动,他虽然是放下狠 话,却不愿因此而将金山弄死.他说“毕竟他是我叔阿!” 对着自己亲生骨肉也只能以兄弟相称。
再次出现似“棺材”的院子,则暗指了整个故事的发展都是在“棺材” 中进行的,也就是说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在牢笼中生活。同时 此时画面是蓝色调,也就象征了整个故事发展的忧郁悲伤。
影片中女主人公菊豆第一次在电影中真正的出现,她却被 困在了“棺材”中,这就预示着菊豆就和天青一样,这一生 只能在“棺材”中生活,揭示了悲剧的必然。
叫不动了。
大大的红灯笼上有大大的儿孙两个字,还被高高的挂在祠堂祖宗 前面,为下边儿子天白的出生做了铺垫,这儿的红色暗喻了伦理 的暗示,因为儿子是有了,但是是乱伦出来的,同时红色也象征 着对封建的讽刺的寓意。
黄色象征着控制、压抑、光明 和希望,然而菊豆在那个时期 所代表的黄色是看不到希望的, 菊豆穿着黄色的衣服,金灿灿 的阳光下是那样的灿烂和美丽, 但美丽却也只有那么一瞬 ,剩 下的都是悲伤压抑,这时的黄 色象征着菊豆精神上的压抑 , 内心的悲伤忧郁。
高深、封闭的染坊里深棕色的背景下,有几块色彩鲜艳的红布悬挂其 中,隐喻着菊豆和天青二人的激情和情欲被封建礼教深深地压抑和封 锁着。
前景中的芦苇在风中飘荡,象征着天青内心的挣扎飘动,挣扎是否把 杨金山丢下山崖。
杨金山瘫痪不能动后,这时的音乐 变得轻快,而天青和菊豆像新郎和 新娘一样,预示着他们将有一段愉 快轻松的生活。
画面左侧有两张条幅,一个是完全显现,另一个是只露出一半,完全 显示的条幅代表的是杨金山,露出一半的代表的是杨天青,因为现实 生活中杨金山和菊豆是正大光明的夫妻,而仰天青和菊豆却是见不 得人的乱伦关系。
谈谈你从《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中学到了什么

3、谈谈你从《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中学到了什么?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
其创作风格复杂多变,但又具有鲜明的个人烙印,这使得他的电影拥有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是导演张艺谋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色彩的运用和极富寓意的构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用片中人物的衣服颜色来表现人物:大太太和二太太一直都穿着颜色复杂的丝质衣物,表现出两人的人物性格是深沉而有城府的;而三太梅珊由起初的全红丝质衣物到中段的彩色衣物直到后段的淡兰色衣物以及死时的全白色衣物,则展现出她由得宠、到城府渐深再到渐渐看淡直到最后非正常地凄惨地死去的人生经历;同样颂莲的衣服颜色期初是白色,之后是彩色、淡蓝又到最后的白色,这样的使用方法与塑造三太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道出了颂莲由单纯的女学生到争宠的四姨太,再到看淡,最后“轮回”的过程。
还有很多细节的部分也体现出了色彩的作用,如当大红色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穿着一件白色的衣服独自出发,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形成强烈的反差,也表现出了她作为一个有知识的女性的倔强和反抗。
影片的构图也极为贴合主题。
影片一开头,就是颂莲的一个近景镜头,她位于画面的正中央,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象征着束缚,一开始就告诉我们颂莲是不自由的,她的命运是悲剧的。
在她第一次进入高家大院儿时,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门框式构图,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预示着她的人生将会充满了束缚与压迫。
影片的构图经常将颂莲放在一个偌大的环境中,通过对比来表现当时的女人的地位的卑微,对影片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
《菊豆》是张艺谋早期电影的又一部代表作,其中色彩的运用极为出色。
如果说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的是一种压抑和悲伤,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
片中色彩的运用浓郁而有意味,使得影片的情感张力和渲染力达到了极致。
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浅析张艺谋早期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变化

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浅析张艺谋早期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变化作者:王亚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1期摘要:张艺谋及他的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研究方面的一大热门,但大多数人集中在探讨其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而本文将以《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三部电影为例,研究其电影早期人物性格的变化。
关键词:张艺谋;人物性格;《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91-04张艺谋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电影创造者;一位在艺术上永远不甘寂寞的导演;是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突出人物。
第五代导演们作为一个令人困惑而又振奋的文化群体,无可置疑地占据了新中国电影史上至关重要的地位。
不仅以他们的优秀作品加入了80年代席卷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反思运动,而且使中国电影开始为世界所注目,真正得以与世界电影平等对话。
如果说陈凯歌是一直固执于自己的艺术风格而不能自拔的艺术家,那么张艺谋则是不断探索、勇于突破自我和追求新奇独特的开掘者。
他曾明确宣称:“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求变,不辞辛苦地反复求变,增强自己的弹性和张力。
”研究张艺谋和张艺谋电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研究方面的一大热门。
但是许多人在研究张艺谋电影的时候,大都集中在探讨张艺谋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而忽视了张艺谋电影本身在叙事方法和人物性格方面的突破。
张艺谋曾经说过:“我们这一代导演要在‘写人’上补课。
无论拍什么样的电影都要过好这一关。
我们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刻画人的功夫。
”可见张艺谋对在电影中刻画人物是非常重视的。
在他早期的电影《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物形象刻画的成功,才促使张艺谋的电影获得极大地成功。
不会忘记三部电影给我们所带来的象征符号的震撼:在《红高粱》中,不会忘记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那野性弥漫的绿色向我们张扬着自然和生命;在《菊豆》中,不会忘记视觉中反复出现的那杨家染坊里自房粱上悬挂而下的红黄布条,黄色暗含淫荡而红色却预示血腥和死亡,那布条更是给人束缚和限制的联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更不会忘记陈家大院里的大红灯笼以及灰色的高墙更是电影故事的主线,红灯笼让人想到青楼和挑逗而灰色的高墙则象征着幽闭和囚禁。
张艺谋的《菊豆》,你真的看懂了吗?它被误读了近三十年!

张艺谋的《菊豆》,你真的看懂了吗?它被误读了近三十年!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和其他五代导演一样。
因为年少时曾经历过那段动荡的岁月,所以早期作品的主题风格很明显,那就是对历史的反思和人性的关怀。
这其中,人性的关怀主要是以女性为重要挖掘对象。
表现其在体制下,被压制和禁锢的悲惨命运。
张艺谋的第一部作品《红高粱》,到后面的《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早期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张艺谋受争议最大的作品《菊豆》。
这部电影于1990年在日本上映,当年在国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是国内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金棕榈奖提名的电影。
但因为《菊豆》内容比较敏感(侄婶偷情),再加上电影的表现形式又过于大胆和直白,以致被禁长达25年。
后面即使被解禁了,但也因为电影内容,和主要人物过于“丑陋”的设定,让张艺谋一直被国内观众诟病。
也让这部本该成为经典的作品,在很长时间里,得不到应有的口碑与评价。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被严重误解的电影。
如果摈弃它的猎奇成分,从电影本身出发。
不难发现,不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深刻的人性主题讨论,又或是极具张艺谋风格的构图与色彩美学,都是十分经典的。
尤其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构图和色彩美学,完全把人物与人物的冲突,人物与环境间的矛盾,都非常具象化的表达出来了。
这样不仅促进了剧情的发展,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今天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塑造,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
这部电影,主要人物有四个。
分别是杨家染坊的坊主杨金山,他收养的侄子杨天青,和买来的媳妇菊豆,以及杨金山名义上的儿子杨天白(实际是杨天青和菊豆的私生子)。
现在我们对他们进行逐一分析。
1、杨金山在影片里,杨金山作为染坊坊主,是杨天青与菊豆前半生悲剧的制造者。
暴虐,自私,顽固。
在他眼里,杨天青就是他使唤了三十来年的免费长工。
而菊豆,就是为了给他传宗接代的工具。
这两人的地位,甚至都不如染坊里的牲口重要。
电影中,杨天青外出很久才回来,杨金山非但没有一句关心的话,反倒恶语相向,问天青怎么没有死在外面。
《菊豆》透过风格特点看文化内涵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某小镇上的染坊主杨金山(李纬饰)折磨死了两房太太,买进小他三十余岁的王菊豆(巩俐饰)续弦。
性无能的杨金山对其百般虐待.染坊伙计、杨金山的侄子杨天青(李保田饰)对菊豆由怜生爱,两人私通,生得一子。
金山喜出望外,以为己出,取名天白。
但不久金山中风,半身不遂,菊豆与天青更加肆无忌惮,得知真相的金山屡次欲对天白下手,反而误坠染池丧命。
被迫分离的菊豆与天青只能暗地来往。
10多年后,天白长大,外人的闲言碎语使他无比仇恨生父。
遂在发现地窖中重温旧梦的天青和菊豆窒息昏迷后救出母亲,却把生父丢进染池淹死。
菊豆万念俱灰,一把火点着了染房——让一切罪孽化为灰烬。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杰出者之一,在他的第二部婚恋题材的电影《菊豆》中,同样是带有悲剧性的婚恋故事。
导演却在两部部影片之中先后创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两种迥然有异的人生态度,影片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大相径庭。
在处女作《红高粱》中,导演以红色为基调描绘了一幅热烈奔放的生命抗争图,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
除了圣洁欢乐的野合外,影片还向我们展现了那生命舞蹈般的颠轿,粗犷豪放的祭酒神,血染高粱的抗日魂,摄人心魄,令人震撼。
影片脍炙人口、快乐诙谐的插曲“颠轿曲”和“敬酒歌”更是响彻云霄,透溢着生命的舒展酣畅。
总之,影片中的那片高粱地,那些故事,那些人们,骠壮强健,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死中放射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心所欲里透出做人的自在和快乐。
而接下来的《菊豆》却犹如从遥远的亘古隐隐传来的痛苦呻吟,凄厉悲凉,不绝于耳。
杨家封闭的染坊里散发出一股股旧中国的陈腐味道,沉闷而阴森,弥漫着一种现实主义的悲剧性气息,让人感到死亡般的压抑。
《菊豆》中,杨天青完全没有了《红高粱》中“我爷爷”的阳刚之气和豪迈之态,前怕狼,后怕虎,窝囊懦弱,战战兢兢,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自在和欢乐。
在情欲上,他一方面有着同正常人一样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又备受家族势力和外部舆论的压制,每次偷情时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活得是那样压抑而苦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4期2006年12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 ty of T echnology(Social S ciences Edition)Vol118No.4Dec12006红色幕布下的人性思考)))论电影5菊豆6对小说5伏羲伏羲6的二次创作臧焱辛张媛(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研室,广东珠海519090)[摘要]探究电影5菊豆6与小说5伏羲伏羲6的不同艺术表现,可以看出张艺谋独特的电影创作理念及体现在电影中的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张艺谋在改编的电影5菊豆6中,充分发挥影象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运用各种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把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小说;二次创作电影和文学作为两门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有着彼此不可替代的艺术特性和思维规律。
小说通过文学描绘来反映丰富而又复杂、深度广度兼具的社会生活内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通过文字符号的积累,运用想象和联想,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种抽象的,模糊的,看不见的形象;而电影则是以具体的想象来传情达意,这种形象是具体可见的,有目共睹的,另外其中有些蒙太奇段落所蕴涵的意象性、多义性和信息性,更是文学语言无法媲美的。
但是,电影和文学同为叙事艺术,则必然存在着某种难以割舍的关系。
张艺谋执导的十余部影片大部分都改编自文学作品,除了5代号美洲豹6等少数作品。
张艺谋对这些影视作品的改编大都与原著的差别不大,改动也较少,几乎是完全遵循于原著小说,但影片5菊豆6却是其中唯一一部较原著改动较多的作品。
对小说5伏羲伏羲6的诸多改动,也正体现了张艺谋作为优秀导演特有的文学观,即借电影来展现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一、时代背景的淡化在刘恒的小说中,有明确的时间线索及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即从/民国三十三年的寒露与霜降之间的某一天0开始,至全国解放、土地改革、互助组、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一直延伸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描写了杨天青从少年到中年的命运,时间跨度为几十年。
作家刘恒在5伏羲伏羲6中没有淡化故事发生的社会时代背景,而是有意加强渲染了人物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来表现它们对于个体生命的巨大影响,以及在外在压迫下个人力量的无能为力。
而在电影5菊豆6中,张艺谋删掉了杨天青的少年时代,集中来表现杨天青三、四十岁之间的遭遇。
张艺谋将原著进行浓缩,并在改编中,只对故事情节作了电影化的处理,而对故事的时间线索和时代背景则有意淡化或干脆舍弃了。
张艺谋的这种改编处理,说明他在追求本雅明寓言理论意义上的寓言化,即/把本来是历时地发生的故事加以共时化变形,把原本不同时空出现的时间强行挤压到一个同时的几乎静止的时空里,使其超越具体时空而享有某种永恒且神秘的意义。
0[1]正是为了使影片达到这种寓言性,张艺谋把影片讲述的年代向后推移,造成一种时间上的停滞。
影片5菊豆6就是仅仅以上个世纪20年代某江南山村为故事背景,而这个时间的交代,也只是通过影像空间的营造及道具、服装的设置含混地交代了一个大致的历史背景。
影片这样对时间性有意的淡化,甚至仿佛遗忘历史的同时,现实和历史本身的社会矛盾也被模糊和消解掉了,这样就使故事从中国历史的具体时间中抽身出来,从而使故事的主题和象征,成为对整个时代下的民族的叩问与反思,而不单是一个特定时期内的生活现象。
二、故事地点的置换在刘恒的小说5伏羲伏羲6中,人物的生活环境是在山石峥嵘的太行山区;而在电影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则由相对封闭的小山村换成了封闭的小染坊。
张艺谋之所以要将环境封闭化、边缘化、独立化,不¹[作者简介]臧焱辛(1975)),女,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仅仅是人物、情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强调影片的造型空间。
(一)造型空间的表意性表意性造型风格即导演运用/造型空间0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色、光、构图等)创造意境,达到象征、隐喻、诗化的表现效果,它使电影的艺术表现力突破情节的限制向空间扩展。
[2]5菊豆6的成功改编就在于张艺谋充分调动影像造型空间的各个因素,比如运用/色0来直接传达思想。
光线、色彩作为造型元素刺激神经,并引起人的思维,红色使人想到强有力的生命、牺牲、性爱等,而昏暗之色则使人想到压抑与恐怖。
比如电影将场地由小山村移向了杨家染坊,染坊的主体是由高空垂悬而下色彩艳丽、遮天蔽日的长布屏障,随着机械的快速运转,染布飞速地泻入血红色的染池,这是对女主人公蓬勃生命力的显示,这样的场景与色彩即暗含着一场性革命即将开始时强大力量的集聚。
在色彩鲜艳的染布之间,在繁重单调的劳作之中,天青和菊豆的感情有了微妙的变化,当二人有机会独处时,终于结合到一起。
此时,画面中出现的是红色的染布急速地从空中坠落,层层堆叠在一起,红色的色调以及画面造型空间的快速运动感给人一种对自然之性的礼赞。
张艺谋把小说叙述语言转化为了影像造型语言,并用造型空间来叙事,是要直接通过视觉打击人的心灵。
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说过:/色彩即思想。
0绘画中的色彩表现思想,电影中的色彩也是如此。
[3]影片中由红色所代表的人性之爱与暗色氛围所代表的封建文化次序,两种符号相互碰撞,促成了影片意义的表达。
电影的主题及其意义,是通过影片运动的画面、具体的人物形象所归纳出来的概念,然而怎样把抽象的主题意义以形象化的画面表达出来,是导演难于小说家的地方,也是电影与文学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因为毕竟/小说的结构是时间,电影的结构原则是空间0[4]而张艺谋在这一方面却做的很成功,充分地调动了各种元素,使电影的整体风格映衬出一种压抑、委琐、阴冷的格调,这与小说中的氛围是相吻合的。
但影片5菊豆6通过这些表意性的影像造型,又透露出导演的另一种意图,即冲破这种压抑。
(二)道具背景的象征性象征是有限形式对无限内容的直接显示,能指愈有限,愈概括,愈简洁,所指的含盖力便愈强,辐射面愈广,观众的介入便愈可能,艺术的感染力便愈强烈,艺术则更成功。
张艺谋对小说5伏羲伏羲6主题内涵的理解以及理解上的再思考,都是借助影片中这些场景和道具来实现的。
杨家染坊设在杨家狭小封闭的四合院里,中间唯一可见阳光的小院高高地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染布,而这随风幡然的染布,正是那骚动、惊悸兴奋的男女主人公的写照,特别是当天青和菊豆第一次相拥在一起时,不慎触动了机关,高悬的染布一下子哗哗啦啦地坠入血色的染池中,这是极具象征意味的,男女主人公的大胆叛逆无疑触动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某一机关,长时间不坠的染布,宣告了宗法道德的有力存在和对叛逆者的警示。
而杨家染坊那封闭的四合院是封建宗法秩序的象征,它如同囚笼般禁琐着人的自由和命运。
染坊中血红的染池表现的是一种危险的并且具有把人吞没的威胁力量,是强大的封建宗法制势力的象征;高悬的彩色染布是人对摧残、扭曲人性的先验次序的怒吼和抗挣的象征;布匹的快速收放表现的则是由于人性被压抑摧残而处于烦躁、不安、骚动疯狂境地的人的内心世界;高高悬挂在阁楼上如波澜的布匹,是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的象征。
三、人物典型性的突破(一)典型性刘恒的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人物的刻画,而大部分导演选择他的小说进行改编,最先也是被其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张艺谋也说:/刘恒笔下的人物都是那种典型的把自己搁在煎饼锅上烤,把自己内心那点水分都烤出来,把自己弄得里外不是人的人,,而我看中的正是刘恒这种对人物的刻画,,0[5]张艺谋在影片中保留并强化了杨天青这一人物性格,并结合影像空间及情节冲突使杨天青具有了典型性。
杨天青,一个小人物,与家族的血缘、身份、财产都没有关系的族里人,他的身份和出身决定了他的抉择)))忍气吞声。
不只是对老头子,还对族中的上下,甚至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子。
他的卑下的表现却并未给他带来他想要的安宁,相反,如同陷阱一般,把他一步步的推向悲剧的结局。
他是一个典型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印记的中国男人。
影片中有一场戏最能突出表现这一性格特征:前面是杨天青听到菊豆被杨金山虐待的惨叫,他偷偷抓了一把杀猪刀,潜到正屋房下,偷听杨金山对菊豆进行性虐待时的污言秽语和菊豆的求饶。
他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怒,猛地将杀猪刀砍在了楼梯上。
这时屋里突然安静,打的声音和挨打的声音都不响了。
/,,谁?0天青不答。
/谁?0声音变得严厉。
/,,我0声音如往常一样温顺。
/天青么?0/是我0/骡子喂了?0/喂了,0天青挪着光脚。
/婶子病了么?0/没啥,,心口疼,想是吃差了。
0/别是急症吧?我到黄塔找李大仙来看看?小心耽误了0/不着忙,,这阵儿踏实了。
0/我去睡了?0/睡吧,,才是啥东西响?吓人一跳。
0/黑灯瞎火的,谁知啥哩。
0,,天青的手悄悄地从房柱上撤下尖刀,放回原处去了。
正如张艺谋说:/杨天青就是典型的中国人。
他有贼心没贼胆、偷偷摸摸、躲来躲去、外部的一举一动都让他心惊胆颤,负担非常大,心态是扭曲的、压抑的。
但他同时又抑制不住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就象被放在煎饼锅上两边煎两边烤,结果却落得里外不是人,杨天青就是这样一个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现实心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它让我们看到了杨天青在我们身上的影子。
0[5]电影中唯一一个以人的形态出现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就是杨天白,他在一种畸形怨愤的家庭关系中长大,毫无一般小孩的纯真可爱,他有着超越自身年龄的成熟,他总是阴沉地象被金山附魂一样,并不可思议地代替了世俗来审判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天白的身上没有任何儿童的天性和父子的温情,甚至连基本的人性都被扭曲。
电影中,他成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延续者和保卫者,他只是一个符号,象征着某种力量,或者说是因果报应的行刑人:他结果了两个父亲,一个名义上的,一个实质上的,他结果了母亲的所有生活的希望。
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是封建道德伦理下一切悲剧的凝结点,电影中加强了杨天白的戏份,同时也加重了原小说中人物悲剧的永恒性。
(二)突破性张艺谋除了将小说中占主要份量的男性角色在电影中突出深化外,更重要的是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菊豆定为了影片的主角,成为影片的核心与主题,并使菊豆在性格和命运的安排上有较大的不同。
小说中的菊豆,是杨金山为传宗接代而花二十亩田地换回来的生殖工具,菊豆对于杨金山来说只是一具肉体,只是用来为他生儿子、续香火的皮囊,甚至在杨金山眼中还不如牲口的价值,/杨家我金山这一脉迟早断在你手里,你个害人的精怪呀!早知道我那二十亩地就喂了狗、换驴换羊也强过你!0从而/女人是男人附属品0这样的观念在菊豆心中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小说中的菊豆也只是默认、承受这封建礼教带给她的压制,而毫无/怨言0,虽然在欲望的召唤下,与天青偷尝禁果,可终究也只是在封建宗法制的轮回中/各归各位0,最后菊豆也只能以绝望的方式默认了礼教伦常,,而在张艺谋改编的影片中,菊豆被定义为了一个渴望颠覆命运的女性,是新女性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