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

合集下载

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

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

浅谈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具有矛盾性,是复杂的。

他的思想既有落后的反动的一面。

他接受了当时自然科学某些基本的、最进步的学说,主要是一个唯物论者。

因此,他注意到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物思想的重要影响,有进步的民主的一面;另一方面,巴尔扎克的思想也有唯灵论成分,他相信骨相学、占卜术等,他也是天主教的信徒,这些都表现出了他世界观中落后的反动的一面。

他很多的优秀作品都是他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认识和批判,用他那锋利的笔锋鞭笞着贵族阶层的腐化堕落和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与冷漠。

《人间喜剧》是一部描述法国现实主义历史的社会史,它通过描写以争夺金钱而造成的一幕幕惨剧来描述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展史。

巴尔扎克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的作品《欧也妮与葛朗台》、《高老头》等中都用个性语言来描绘出人物形象,如葛朗台的吝啬、高老头的父爱等,他把资产阶级对金钱的渴望与执着讲述成为人的一种本能,把资产阶级道德沦丧的恶行说成是社会的“人欲横流”强调人是有情欲的,以此来为资产阶级的发展谋求合法性,这他体现出他是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的。

巴尔扎克痛恨金钱,认为它是邪恶的。

《高老头》彻彻底底的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由于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社会教育的缺陷,使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产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高老头有钱时,两个女儿常来看望他,陪她说话喊他好爸爸,但是,相反的高老头遇到经济窘迫没钱时,就被她的女儿们丢弃了,无论他怎么呼唤,他的那两个女儿都不来看他。

那时他才明白,女儿们看望他是为了要他的钱,等到他没钱了,女儿也就失去了,高老头成为了拜金主义的牺牲品,他的父爱被金钱给打倒了。

这是对现实社会残酷的金钱关系的强烈谴责。

虽然巴尔扎克非常痛恨金钱,但是由于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腐化,又使得他不得不面对金钱关系,这是他金钱观的矛盾性。

巴尔扎克虽然站在中小阶级的立场上,但是他向往着贵族阶级的生活,在1831年他加入了正统派,在资产阶级留恋贵族阶层的生活、在名字前面加象征贵族阶级的姓氏时,他也紧跟社会风尚,在他成名后跟他父亲一样,在他的名字前加上贵族姓氏“德”,同时他认为宗教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虽然他是宗教教徒,但是在《欧也妮与葛朗台》这部作品中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巴尔扎克是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文艺观对于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主要包括对现实主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巴尔扎克坚持以现实主义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则。

他认为文学的使命在于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人们的真实状态。

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刻画出了一个个真实的形象。

他的作品中往往有着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巴尔扎克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是他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多重性格和动机。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示出人性中的善恶、欲望、欺骗等方面。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并非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具有丰富性格特征的普通人。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观察。

巴尔扎克的作品也常常揭示出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冲突。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揭露。

他通过对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物的描写,展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

他的作品中揭示出的社会问题多种多样,包括阶级冲突、社会道德的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贫富悬殊、阶级斗争等题材,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社会意义和批判性。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他的作品对于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的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也成为了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是他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结晶。

他通过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都富有细腻和深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性和社会。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第5分册,第187页,李宗杰译,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短促而饱满的一生
1、艰难的从文之路:
立志当文学家 ,却没有任何文学天赋,家人也不支持,走上 文学道路真是历经坎坷与磨难。
2、和时间赛跑:
从1829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朱安党人》始,此后的20余 年里,他夜以继日地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描写当代生活的小说, 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不同阶段的法国19世纪的社会生活,直 至1850年因心脏病病逝于巴黎。

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6大场景: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 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场景。从而使《人间喜剧》 成为一部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法国社会风俗史)。
《人间喜剧》
私人生活场景
人物再现法
外省生活场景 巴黎生活场景
《人间喜剧》(方法)
风俗研究
政治生活场景
军事生活场景
分类整理法
哲学研究
乡村生活场景

《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



编年史的方式,1816~1848年间的故事 1、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 2、描写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 3、批判了金钱社会的罪恶。
①家庭婚姻关系; 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社会精神领域被金钱污染;
《欧也妮·葛朗台》

作品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 和剥削活动为主线,以欧也妮的 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事件,层 层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和 泯灭人性的拜金主义,成功地刻 画了世界文学史中不朽的吝啬鬼 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 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 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夏洛克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喜剧《威尼斯商人 》) 阿巴贡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 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结合作品阐释巴尔扎克的世界观

结合作品阐释巴尔扎克的世界观

结合作品阐释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常听到,可要说起《人间喜剧》,那可就不得了了!他写的那些故事,简直是把法国社会的各种面貌都呈现得淋漓尽致。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哎呀,真的是大写的“复杂”!要说他对人性的观察,简直比某些人还要细致入微,甚至还带点“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劲头。

巴尔扎克眼里的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他看得很清楚,社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人都在这里演着自己的角色,忙着争名夺利,拼命往上爬。

没有什么是免费的,想要得到什么,就得付出代价。

有时候这个代价是金钱,有时候是感情,有时候更是自己的灵魂。

他的作品中,人物为了利益什么都能做出来,甚至卖掉自己的良心,嘿,简直是一个“大染缸”,每个角色都在里面找着自己的位置。

有时候你看着这些人物的选择,心里不免会想:怎么这么贪婪、这么自私?可是,若真深入一想,这不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的一面吗?就是人性最本质的部分:对财富、地位、爱情的渴望。

说到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嘛,那就不得不提他对“社会阶层”的看法了。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贵族、富人,还是穷人、工人,都有着鲜明的特征和生活态度。

你看《高老头》中的那位高老头,什么都好,偏偏在财富上走了极端。

他一心想着自己的女儿,不惜把自己的财富全都挥霍掉,结果呢?女儿根本不领情,反而给他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这不就是典型的“望女成凤”的心态吗?巴尔扎克深刻地揭示了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可能会做出的疯狂举动,哪怕这个目标是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的。

他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批判了那个时代贵族的空虚,也揭示了社会底层人对于财富的执念,甚至到了可以牺牲一切的地步。

就像咱们常说的“为了五斗米折腰”,这话放在巴尔扎克的世界里,简直是人尽皆知的现实。

再说到巴尔扎克眼里的“命运”。

这个词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每个角色都在与命运较劲。

有些人一开始似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境好,背景硬,学识广,结果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另一些人可能一无所有,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闯出了一片天。

外国文学史之巴尔扎克

外国文学史之巴尔扎克
.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多 卷本巨著,是他以毕生精力完 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 精神文明的奇迹。在这里,他 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被恩 格斯誉为"一部法国社会,特 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 实主义历史。"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 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
《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 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 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 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
.
(一)《人间喜剧》的构成
1、分类编排法
巴尔扎克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 发,把全部作品分为3大类:风俗研究 、哲学研究、分析研究。用分类方法将 诸多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众 多小说分门别类地各处于一定的系统中 ,历史地全面地描写了现实。
.
(1 )“风俗研究” 这是《人间克的作品,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和 典型性格的塑造,人物对话有强烈个性, 喜用夸张手法,善于在叙述中穿插议论, 时有妙语警句迸出,引人深思,惹人发笑 。因而,即使是大段铺陈和议论,也令人 读得津津有味。《人间喜剧》中最主要的 作品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贝姨》《邦斯舅舅》、《高利贷者》 、《幻灭》《夏倍上校》 《烟花女荣辱记 》》《幽谷百合》 《驴皮记》等 。
(1)政治上是个保皇党、正统派,但与保皇 党政见并不一致。对保皇党及对资产阶级唯 利是图的不满使他倾向贵族,而现实又使他 看到贵族阶级必然走向崩溃。他提倡的王权 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了. 的王权。
(2)在政治上他反对共和党,但又赞扬他 们的革命精神。
(3)他鼓吹天主教,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 教徒,他把宗教当作一种稳定社会的手段, 当作一种控制思想的工具认为它一方面可以 抑制金融在资产阶级所带来的情欲泛滥的社 会道德堕落;一方面可以协助君主政体巩固 秩序,调和阶级矛盾,防止工人暴动。

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贫富差距

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贫富差距

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贫富差距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贫富差距巴尔扎克的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19世纪法国文学的顶峰之作,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这部长篇小说集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描绘了显著的贫富差距。

本文将对巴尔扎克的社会批判主题以及人间喜剧中贫富差距的刻画进行探讨。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动描写,以及对贫富差距的细致剖析,深刻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们所面临的不同生活境遇。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贫富差距是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

他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真实描写,无情地暴露了这种差距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

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富人阶层的道德败坏和不公正行为,以及贫穷阶层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

在小说中,贫富差距的描绘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日常生活、社交圈和经济状况上。

巴尔扎克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贫苦人家的穷困潦倒和压迫。

他通过对贫民窟和贫穷家庭的描写,表现了他们的艰辛生活和无法逃脱的困境。

与此同时,巴尔扎克也通过对富人的描写,揭示了财富对人性的腐蚀和社会道德的腐败。

通过对资本家、政要以及上层社会的描写,他揭示了暴发户的贪婪、寡廉鲜耻的特征。

这些角色所展示的不道德行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上贫富差距所带来的弊端。

此外,巴尔扎克也通过人际关系的描写,揭示了贫富差距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他描述了富人阶层对贫穷人的歧视和压迫,以及贫穷人在追求社会地位和财富时所面临的困境。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揭示,使《人间喜剧》成为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的作品。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虽然揭示了贫富差距的丑恶现实,却并非完全绝望的描写。

他通过塑造一些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一些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们对于贫富差距的抗争。

这些具有英雄主义品质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巴尔扎克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

总结起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深刻地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

浅谈巴尔扎克心中的现实主义

浅谈巴尔扎克心中的现实主义

浅谈巴尔扎克心中的现实主义对巴尔扎克的了解,大多数的读者局限于他的小说创作,很少有人关注他的思想情况,无疑他一生的思想是十分复杂的,他在“深刻理解现实关系上总是十分出色”,在现实主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所以,由一些序跋和部分通信,简单地了解一下他这方面的论述。

1.现实主义小说要具有史的品格“史”早在古希腊阶段即已成典范,但只是就“剧”而言,发展到十九世纪依旧深受人们的喜爱。

巴尔扎克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再现自己的时代。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小说对生活部分地或片断地描绘,而主张一个小说家应有才能和气魄以自己的作品来组织和体现一个完整时代。

在小说再现自己时代方面,巴尔扎克又特别提出要写一个时代的风俗史,他认为一个民主的风俗习惯最有意义、最富哲理、也是最有趣味的,历史学家常常忽略对时代风俗的描写,而小说家正应该成为一个风俗和道德的历史学家,写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文化、习惯、生活环境,总之要使自己的小说具有风俗史的品格,体现一个完整时代的生活面貌。

那么,既然小说要写出一部时代的风俗史,只写几个人物显然无法实现着一重任,必须塑造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人物,而各个人物又有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处世态度、习惯等个性特征。

只有通过对这些不同性格的刻画,对他们所生活的不同环境的描述。

才能表现一个时代的生活风貌。

他自己的创作经历恰好也证明了这一点。

2.现实主义小说要写出事件的根源巴尔扎克将现实生活看作是艺术永远的权威,“世界上没有光凭脑子就可以想出那么多小说的人”,“根据事实、根据观察、根据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图画,根据从生活中的出来的结论的书,都享有永恒的光荣。

”这就说明小说创作必须植根与生活。

但是巴尔扎克并不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等同,而是认为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应描写为文学的真实,同样,文学中的全部真实也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因此艺术家不应作一个可怜的生活模写者,止于抄袭生活的表面现象,而应该象科学家一样探求事物的原因。

7-3 巴尔扎克

7-3 巴尔扎克
• 巴尔扎克一方面通过分类编目的方法,使近百部 小说所反映的法国各方面的社会生活构成一个完 整的、广阔的画面。另一方面采用人物再现的手 法把自己所有的各个独立的作品连接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
《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
2、塑造个性化的典型人物
• 在人物塑造上,巴尔扎克运用人物再现法,使一 些人物的性格在不同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同时,通过精细的外貌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夸 张的手法,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注重写人物性 格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
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 • 清白诚实是毫无用处的。
《高老头》之人物形象
■伏脱冷
• 资产阶级野心家和掠夺者的另一 种典型。集冷酷、凶残、刚毅、 深沉、狡猾于一身。
• 深谙社会黑暗内幕,并能无情地 披露和鞭挞,但也只是不得意的 野心家发出的怨恨言辞。
》的艺术成就
• “作品联系起来,调整成为一篇完整的历史,其中每一章 都是一部小说,每一部小说都描写一个时代。”
• “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 出来。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 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确。”
《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描绘了一部“法国 ‘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 实主义历史”,“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 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 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 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 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 ——恩格斯
《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
5、开创了西方小说新的结构模式
• 通过众多的情节线索的交织,形成纵横交错的 情节网络,立体的展示生活的横断面。
• 《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的故事,老葛朗 台的故事,查理的故事,拿侬的故事,蓬风所 长的故事,克罗旭的故事, 等等。以欧也妮和 老葛朗台的故事为中心,构成索漠城纵横交错 的社会生活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
巴尔扎克是个中小资产阶级作家,他曾是启蒙思想家的信徒,又接受过封建学说的教义,他的世界观具有复杂性、也有矛盾性。

一方面他有保王党的政治观点和天主教信仰,这些是落后的,在某些场合甚至是反动的;但另一方面,他有唯物主义的艺术观和中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这些在历史上产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正是由于他的世界观里有矛盾,他的作品中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矛盾,表现在对资产阶级、贵族、宗教等态度上。

首先,巴尔扎克是一个资产阶级人性论者。

他说过:“人性非恶也非善,人生出来只有本能和能力,与卢梭所说的相反,社会不仅没有败坏人心,反而使人趋于完善,使人变得更好;可是利欲却同时过分地发展他的不良倾向。

”巴尔扎克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所造成的恶德败行,仅仅看成是“人欲横流”。

他在《守财奴》的开头说:“根据观察的结果,凡事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看到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

”这里,巴尔扎克把葛朗台的爱财如命说成是“执着一念”的“痴情”。

在《守财奴》的后面,巴尔扎克写道:“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守财奴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

”这儿,巴尔扎克把葛朗台的守财奴的性格说成是一种“本能”。

说成“痴情”也好,巴尔扎克都是把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贪得无厌解释成一种天性,一种无节制的“情欲”。

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他不能触及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和资产主义私有制的实质。

但巴尔扎克也时刻在作品中用严肃冷峻的笔调,对资产阶级进行无情的,深刻的批评。

在《守财奴》中,巴尔扎克描写了资产者葛朗台为了财产竟折磨他妻子、剥削独生女儿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临死之际还抓取镀金十字架,舍命夺财的无耻卑劣的行径,揭露了葛朗台充满铜臭的丑恶灵魂。

小说形象地证明了《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科学论断。

巴尔扎克对资产阶级的态度是矛盾的。

其次,对于资产阶级,巴尔扎克的态度始终充满矛盾的。

面对资产阶级的种种罪恶他企图到他心爱的贵族中去发掘“高尚的情操和美德”,显示出对贵族上流社会的留恋和赞赏,但是,他又总是深刻地意识到这个
阶级的软弱无力与日落西山,看出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

另外,巴尔扎克贵族色彩的政治倾向,还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法国大革命后,贵族阶级融合到资产阶级中去的现象与日俱增,资产阶级也乐于带有贵族称号,攀附名贵。

巴尔扎克也不能脱俗,他在成名之后,象他父亲一样,也毫不犹豫地在姓氏前面加了一个贵族象征的姓氏“德”。

此外,七月王朝时期,金融资产阶级独占统治地位,所有的中小资产阶级都被排斥在政权外。

巴尔扎克之所以加入正统派的保皇党,正是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大权独揽极为不满,而且,巴尔扎克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与保皇党则貌合神离。

这种思想贯穿于《人间喜剧》之中。

最后,巴尔扎克的世界观矛盾性表现在对宗教的态度上。

巴尔扎克是天主教徒,竭力鼓吹主教信仰,他说:“在政府所能运用的一切方法中,宗教难道不是使民逆来顺受,医生劳碌的最有效的方法吗?”“这也许没有神祗建立的因亲或许是人的一种需要。

”但是,同时巴尔扎克又说:“我根本不是正统的教徒,我根本不相信罗马教会。

”巴尔扎克在宗教思想方面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有着深刻的社会和阶级的根源。

对巴尔扎克创作思想稍有认识的人,都应该十分清楚地了解他创作中遵循的原则:“我在两种永恒真理的照耀下写作,那是宗教和君主政体。

”“天主教和王权是一对孪生的原则。

”在他看来;作家的信条,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之所以不亚于,甚至还优胜于政治家,就在于他对人间百事的某种决断,对某些原则的忠贞不贰。

(见《人间悲剧》前言)巴尔扎克鼓吹的宗教放在了他创作原则的首要位置,并且执着地贯穿在小说的创作中。

但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他在深入观察研究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认识,“看到了”他原来不曾看到的东西。

因而巴尔扎克在鼓吹宗教的同时,却又认为“天主教信仰是人对自己说的一种谎言。

”在《守财奴》的后面写得葛朗台临死前对女儿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时,巴尔扎克指出“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这是巴尔扎克对宗教的虚伪和罪恶的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

综上所述,巴尔扎克既痛恨资产阶级的贪婪、吝啬、冷酷和凶狠,又把他仅仅归结于“痴情”和“本能”;既鼓吹反动的宗教,又露宗教的骗局。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具有进步和落后的两面。

进步的一面,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批判的意义,落后的一面,则使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可见,他的世界观具有矛盾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