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中国的人文主义》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0. 引言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重要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与哲学家。

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西方,林语堂不仅仅是学者作家,更多得是被称为哲学家。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位于畅销书之首位。

他向西方传播了孔孟老庄思想,向西方读者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哲学与形象。

美国林语堂研究专家Timothy C. Huson在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评价林语堂时认为他提倡日常生活哲学,睡觉哲学,饮食哲学,在这些日常哲学中,含有深沉的哲理,他通过讽刺和幽默,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

其作品没有故意迎合美国人的口味,他是一位很有独立人格的哲学家。

1. 林语堂是哲学家?林语堂一生贡献卓著。

作为作家,著述颇丰。

作为语言学家,他研究了古代方言、探究闽粤方言之来源等,编撰《林语堂当代英汉词典》。

作为发明家,倾尽家财发明出来明快打字机。

作为翻译家,不仅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还向西方译介了中华哲学的精髓——儒家与道家思想。

因为他的幽默与闲适的生活哲学,他是一位哲学家。

1.1 为何林语堂是哲学家?哲学是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讨论的自然与生命的本质。

哲学家就是对哲学的深入研究思考的人。

纵观其著作,从译著《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到英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传记《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po)以及散文集中,体现出综合儒家与道家思想之所长,体现各种生活哲学。

但是这种哲学与传统的儒道思想不同,融合儒道,使两者互补,是儒道的发展与升华。

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

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

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

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

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

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

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

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

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

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

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

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

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唯一的官场生涯。

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

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

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

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之论述思路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之论述思路

论述类文本之论述思路【学习目标】1、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理清思路的题型。

2、把握理清文段、全文思路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理清段落之间相互联系和文段内部结构层次,并能简明扼要的表述。

【自主预学】一、考点解读:1.考纲要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考点解析: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让问深学】(1)(2017·江苏)《从脸谱说起》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2)(2016·江苏)《成人不自在》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同伴互学】(一)论读书林语堂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被称为雅事乐事。

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

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

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

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

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1.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二)两种真诚王正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是应首先听命于领导,还是听命于读者和自己的心灵?原中国文联主席曹禺先生曾有过深深的失落。

他在后半生本应写出超越原有水平的作品,登上新的高峰,然而竟没有。

平心而论,当时领导曹禺先生的领导,是真诚地叫他写好的。

比如写《王昭君》,领导确是叫他写好这位民族团结的伟大女性的。

这个要求一点不错。

曹禺先生也真诚地接受并玩命地付诸实践。

但这两种真诚结的果子却有些苦涩:在《王昭君》民族团结的伟大形象中,少了点具体的人生悲剧,一般扭曲了个别,就很难像《雷雨》《日出》那样让人们感动。

作为领导,不论他懂不懂创作规律,大概都会这样要求的,这其实是社会层面的现实意识。

论林语堂的人文主义思想

论林语堂的人文主义思想

论林语堂的人文主义思想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独立思想,并深刻理解中西方文明普遍价值的杰出思想家。

但是,作为文学家的林语堂,在学术界被人广泛熟知,作为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林语堂,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林语堂在他《从人文主义者回到基督徒》一文中自称,“三十年来,我信仰的唯一宗教为人文主义”。

研究林语堂,特别是研究林语堂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我们了解中国20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全貌,以及寻找中西方价值观的连接点,建设21世纪新文化,无疑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人文主义为研究视角,从大量的原始材料出发,主要对林语堂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尝试探讨了林语堂在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人文主义思想的价值。

世界主义与20世纪中国另类现代性

世界主义与20世纪中国另类现代性

世界主义与20世纪中国另类现代性中國现代史的编纂一贯着眼于国族主义,在大叙述中强调中国走过自由解放、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艰辛历程。

在众声喧哗的革命论述里,一些较为和缓中道的“非革命性”的声音,比如温和的世界主义,轻易就被掩盖。

本文旨在检视世界主义在中国20世纪的话语和实践,再次审视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主义的公共文化在上海的形成,重新梳理并回顾上世纪两位知名作家,周作人和林语堂,他们都是现代中国世界主义的代表人物。

在应对中国当时的文化问题时,他们另类的主张经常被拒斥为保守落后、资产阶级、颓废迂腐。

然而,借重历史的“后见之明”,我们不妨对中国的现代性多作探究,也对当时的思想家有更持平的判断和评价。

第一本阐述中国世界主义的英文著作出自美国历史学家列文森之手,《革命与世界主义:西方舞台和中国舞台》出版于1971年。

此书完成于文革初期,那是中国闭门锁国、拒绝与外界互动的年代。

在为此书收尾时,列文森对中国暧昧不明的世界主义发出伤感的诘问:然而,在这波世界主义的浪涛中,中国是否已找到着岸的沙滩?那些怀抱信念登上西方舞台的知识份子,让我们看到了什么讯息?文革把这些希望的火光掐灭,结束了他们孤寂短暂的生命。

他们显得无足轻重,即便已将阿施(Asch)带到上海。

然而,恰恰就是他们被边缘化的遭遇,那些强加于人的限制,更凸显了他们存在的意义。

①世界主义在中国得到小众的拥戴,虽被国族主义和革命浪潮所淹没,却始终顽强地屹立在华人世界的边陲。

这把声音虽不宏大,却有其贡献。

据此书前言的执笔人魏斐德记述,列文森原先是构想以现代中国为对象写出三部巨著——分别为《地方主义》《国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②诚然,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和知识的主流就是国族主义(或地方主义)和革命,乃至来自本土或西方的激进冲击。

世界主义在毛泽东时代被标签为资产阶级的产物。

对于民国时期世界主义的原貌,尤其是半殖民地的上海,目前的重构工作重点有两个:其一,世界主义公共文化的涌现;其二,现代美学的推动,或谓之为超然卓群的审美。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沭阳县潼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形成性测试(二)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沭阳县潼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形成性测试(二)

潼阳中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测试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泾(jīng)渭诤(zhèng)友闷(mèn)葫芦一哄(hòng)而散B、攒(chuán)射犄(jī)角卡(qiǎ)脖子一曝(pù)十寒C、伺(sì)机勾(gòu)当露(lòu)马脚横(hèng)行霸道D、抨(pēng)击踯(chí)躅冠(guān)心病光阴荏(rěn)苒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天一阁藏书之丰富斐声学术界,阁中明代的典籍较多,并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帖,其中著名的是北宋的拓本。

B、广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历经春风秋雨,酷暑寒冬,但一直矢志不渝,奋力前行,在十多年持续创建的过程中,广州收获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的硕果,自我超越,脱胎换骨,已在南中国树起新的标杆。

C、在我国渊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学史上,散文是最为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它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对,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性著作中具有才情和注意语言修辞的作品。

D、朦朦胧胧一场春雨,给校园凭添了几许诗意。

看那花圃,那栀子花开得生机盎然,满目的洁白,满眼的新绿,清醇而妩媚,毫不矫情!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曾经想,徽州人吃臭菜,恐怕是地理环境使然,山里闭塞,吃不到新鲜的食物,再加上山里人节约,坏了的食物也不愿扔了,于是就创出了臭菜,真是自出机杼,化腐朽为神奇啊。

B、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宏伟目标,整个会场沸反盈天,各位代表聚焦无锡发展热点、难点话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C、在度过了一段低迷期后,李金羽居然一发而不可收拾,以12个进球在射手榜上独占鳌头。

曾经以个性张扬而闻名的阳光少年,在这个赛季再次让人领略到那逼人的青春气息。

D、世事维艰加上酒价上涨,甚至让英国人对花钱买醉也开始意兴阑珊。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1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1

惠来一中2024~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意了( )A.贵族等级特权的须要 B.同姓诸侯利益的须要C.安定发展王室的须要D.维护强化王权的须要2、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唐代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 ( ) A.导致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B.反映了官僚内部冲突尖锐C.标记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3、有学者指出:“其时(罗马的)法律已失去狭隘和形式主义的特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敏捷、合理。

”出现这种情形的缘由是( )A.罗马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B.文艺复兴的深远影响C.罗马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D.民主政治的相对完善4、“(希腊)在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敬重自由和同等,而且自由和同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同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政治同等是商业同等的前提B.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同等的现象C.海外殖民推动了同等观念的形成D.商业上的自由和同等影响了政治理念5、《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望去,开封城里,到处是“青楼画阁,綉户珠簾”,管弦之音与歌颂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

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

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 对外交往的空前兴盛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6、有学者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成为中国社会上的普遍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第三单元检测(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第三单元检测(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

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

“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

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不啻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

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

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

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

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密,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中国的人文主义》阅读附答案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

他们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包括蚊子乃至伤寒菌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为这个自负的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

今生今世自有百般磨难,因而自傲的人类始终无法事事如意。

于是目的论又转向来生来世,把今生的世俗生活看作为来世所进行的准备。

另外有一些人,像尼采那样知难而上,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认为人类的进步不过是一种循环,一种野蛮人的舞蹈,而不是去市场采购,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然而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它就像海浪一样不断冲击着堤岸:“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进而认为佛教所谓升入涅槃境界,也过于玄虚。

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

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

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玄虚,而是十分实在。

我必须说,这是一种异常简单的理想,简单到非中国人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我们时常纳闷,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纯净平安地享受生活。

中国与欧洲的不同,似乎在于西方人有更大的能力去获取和创造,享受事物的能力则较小,而中国人享受仅有一点东西的决心和能力都比较大。

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由此生发出一个人文主义,它坦白地宣告了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并规定一切知识都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

然而知识同人类的结合并非易事,因为人类一旦动摇起来,就会被自己的逻辑所左右,成为知识的工具。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由于机器的迅猛发展,人类无暇享受自己创造的一切。

美国管道工人的荣耀使人们忘记了没有冷热自来水我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法国和德国,许多人伴随着自己的水壶和老式脸盆,也照样在他们安逸而漫长的一生中作出了重大的科学发明,写出了不少宏篇巨著。

人文主义只有坚定地把握住人生的真谛才能保佑自己,无论如何,人类的一切智慧和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类如何保养自己,如何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15.请简要概括西方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观点。

(6分)
16.如何理解文中第三段“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这句话?(6分)
17.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
答案:
15.①人生的意义在于为来世做准备。

(3分)②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人生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3分)
16.①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2分)使我们不相信来世的幸福、涅槃的境界,从而导致我们缺乏宗教;(2分)②而缺乏宗教又反过来使得我们不相信来世的幸福和涅槃的境界,从而更专注于世俗的幸福。

(2分)
17.首先提出中国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类为宇宙的中心,一切知识应为人类服务的观点;(2分)接着指出人类应避免被知识和工具所奴役;(2分)最后点明人类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是保养自己,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2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