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与文学翻译

合集下载

林语堂文言文翻译

林语堂文言文翻译

一、《答客诘》原文:客曰:“子为何如人?”曰:“余性耽书史,好究天人之际,乐游艺林,耽悦山水之间。

生平未尝求显达,唯愿隐逸山林,与天地共长久。

”译:客问道:“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回答道:“我生性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喜欢探究天地之间的奥秘,喜欢在艺术之林中游历,喜欢在山水之间享受乐趣。

我一生未曾追求名利显达,只愿隐居山林,与天地同享长久。

”二、《游西湖记》原文:余游西湖,见山水之胜,心旷神怡。

先是,余居杭州,常游西湖,然未尝深究其胜。

今兹游也,始知西湖之美,宛如画中仙境。

译:我去游西湖,看到山水之美,心情愉悦,神清气爽。

在此之前,我住在杭州,经常游西湖,但未曾深入研究它的美景。

这次游览,才真正领悟到西湖的美丽,宛如画中的仙境。

三、《论读书》原文:读书之道,在乎明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严谨。

读书之益,不可胜数。

译:读书的方法,在于明理。

读历史使人明智,读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严谨。

读书的好处,数不胜数。

四、《说人生》原文:人生如梦,岁月如梭。

世间万事,皆过眼云烟。

唯有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增长知识。

吾辈当珍惜时光,努力读书,以不负此生。

译:人生如梦,岁月如梭。

世间万物,都如同过眼云烟。

唯有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增长知识。

我们应当珍惜时光,努力读书,不负此生。

五、《论诗》原文:诗者,情之发也。

诗之妙,在乎意境。

诗之高,在乎意境深远。

诗之真,在乎意境真实。

诗之奇,在乎意境新奇。

诗之美,在乎意境美妙。

译:诗,是情感的抒发。

诗的妙处,在于意境。

诗的高远,在于意境的深远。

诗的真实,在于意境的真实。

诗的新奇,在于意境的新奇。

诗的美妙,在于意境的美妙。

以上为林语堂文言文翻译,共计五百字。

林语堂的文言文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希望这篇翻译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林语堂的文言文魅力。

从林语堂的“文化变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改写

从林语堂的“文化变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改写

意识形态和所处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 以及对他一生起关键作用但到最后又彻底决裂的赛珍珠的影响。 2 世纪 7 年代起 , O 0 翻译研究开始走向更为宏观的视角, 即文化转向。该学派由 J霍姆斯创立 , . 并经

卞建华在 《 林 语 堂 “ 化 变 译 ” 对 文 的再 思 考 》《 海 翻译 》0 5年第 1 ) 文 中指 出, 照雅 格 布逊 ( o a (上 20 期 一 按 Rm n Jkbo)语 内 翻译 ” i r i ulrnli ) “ 际翻 译” i e i ulrnli ) 符 际 翻译 ” i e e i i ao sn“ ( t lg a t s t n 、语 n an a a o ( t n a t s t n 和“ n d g a ao ( t smo c nr t t nl i ) r s t n的分类和曼塔利 (ut H lMat r 对“ a ao J s o nt i 翻译行 为” a z a) 的界定 , 堂“ 林语 根据特 定条件下 特定读者 的特殊 要 求, 采用增 、 、 、 、 、 、 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 内容 的翻译活动”就是一 种特殊形式 的文 化翻译活动—— 减 编 述 缩 并 改 , “ 文化变译 ” 。本文借用这一术语 进行 论述 。
林语堂并不以翻译作品著称 , 但他用英文创作 了大量 的作 品, 中包含很 多的节译或编译 例如 其 MyC u t dMyP pe( o nr a e l ( yn o (吾国吾民》 、 h otne f i (生活的艺术 》 、 metnP kn )T e mpr c f ( I a o L e( )Mo n ei i g (京华烟云》 , 《 )并翻译了沈复的《 浮生六记》S hp r o a l t g i)编译了 T e so of- (i C at s f o i r , x e F an L e h dm o C nu Wi f d S《 u(孔子的智慧》 、 h so o Los(老子的智慧》等。 )T e dm at ( Wi f e ) 林语堂在文学历史 中扮演的是一个文化译 介的角色。他在向西方译介中国文化时, 为何选择此文本而非彼文本 , 选用此策略而非彼策略, 是受他个人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是连接不同言语和文化的桥梁,它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翻译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我介绍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西方现代文学带进了中国,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希腊悲剧、法国文化、英国小说等。

同时,鲁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使翻译作品在传达了原作思想的同时,也有了独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位是陈丽英,她是中国最早的俄文翻译家之一。

她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

陈丽英注重生动地再现原著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她的翻译,中国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学的艺术性,也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三位是林语堂,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学者。

林语堂是中国首位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之一。

他翻译了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并以其流畅的英文写作风格将中国文化带给了世界。

同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注重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位是罗兰·巴特,他是法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论家和哲学家。

巴特以其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充分发挥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和交融。

在他的翻译中,他注重译文的解构和再构建,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文学技巧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最后一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

纳博科夫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严格遵守原作的语言和结构,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纳博科夫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这些著名的翻译家以其杰出的翻译作品和贡献,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使全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文学翻译鉴赏-----吴宓先生其人

文学翻译鉴赏-----吴宓先生其人

原文1: 原文 :
Mr. Wu Mi is like nothing on earth: once seen never forgotten.
林语堂译文: 林语堂译文:
世上只有一个吴雨生,叫你一见不能忘。
赏析: 赏析 : “Mr. Wu Mi”译成“吴雨生”而非
“吴宓先生”易使读者迷惑,最好加注“吴宓, 字雨生”;“like nothing”译成“只有一个” 没有“独一无二”来的文气。
时会爆炸的炸药,“爆发性”一词出入太大。 虽然“wan in colour”是苍白的意思,但中 文多用“脸色黄”来形容人虚弱,憔悴。
小结: 小结:
1. 翻译时,要注意被动态的转化。 2. 不要过分追求“四字格”的使用,而忽略 意义的准确。 3. 注意中西方语言习惯及文化的差异:量词, 颜色词等。 4. 注意语言结构的差异,汉语重意合,不加 连词,语片依然连贯。 5. 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要忠于原著。不 可随意删减,语义可能不变,但语境会变。
黄世坦译文: 黄世坦译文:
他的脑袋形似一枚炸弹,且使人觉着行将爆 发一般。瘦削的面庞,有些苍白、憔悴;胡 须时有进出毛孔欲蔓延全脸之势,但每天清 晨总是被规规矩矩地刺得干干净净。粗犷的 面部,颧骨高耸,两须深陷,一双眼睛好似 烧亮的炭火,灼灼逼人。——所有这一切又 都安放在一个加倍地过长的脖颈上。他的身 躯干瘦,像根钢条那样健壮,坚硬得难以伸 缩。
脑袋形似一颗炸弹而一样的有爆发性面是瘦黄胡须儿有随时蔓延全局之势但是每晨刮的整整齐齐面容险峻颧骨高起两颊瘦削一对眼睛亮晶晶的像两粒炙光的煤炭这些都装在一个太长的脖子上及一副像枝铜棍那样结实的身材上
文学翻译鉴赏
------<吴宓先生其人 吴宓先生其人> 吴宓先生其人

简谈林语堂的两首诗与翻译

简谈林语堂的两首诗与翻译
语 ,笔 者 希 望 自 己的 汉译 和 关 于译 诗 的 思 考 对 初 学 译 诗 者 有 裨 益 。 【 关键词】林语 堂;字典与翻译 ;英诗汉译 【 中图分 类号】H 0 5 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9 — 6 1 6 7 ( 2 0 1 7 ) 0 8 . 0 0 2 2 — 0 2
《 西 方 人 文 思 想 的危 机 — — 阐 述 中 国与 印 度 的 智 慧 为 二
2 2
只要你常 常请教 它,
包 管 你 可 以少 丢 几 次 脸 !
但 是这样 劝人买 字典译 书很容 易变成 劝人抱字 典译 书 ,此乃 绝对走 不 通 的路 。而且 该 文 中所 举有 一句 T h y c a r d s f o r s o o t h c a n n e v e r l i e ,王君 竟把 平常 的 c a r d s 与l i e 译错 ,变 成 “ 你 的邀 请单 可证 明永 无止息 时”一句 不通 的中文 ,这可证 明一 个人 英文 的根 底未深 要靠 字典 译书
少花几个钱 ,
轻重 ,另 译一个 ” ,此 言 可谓 与林 氏劝文豪 的话 不 谋而
合 。“ 一 日不翻 ,二 日不刊”实乃关 于 “ 泽德”之言 ,对 译者 、编者 和出版者都极 有教益 ,对 当今我 国译坛 为数
多卖两亩 田,千万 买部好 字典 !
它跟你到天边 ;
不少 的急功近 利 ,只顾 自己赚钱 沽名 ,不怕谬种 流传误
Ha ve s t r i ppe d t h e ig— f l e a ve s ,di s p e l l e d a l l m ys t e y, r Ha ve s e n t t he n a ke d ,s hi ve r i ng s o ul t o t h e s c ul l er y, An d t ur n e d t he t oi l e t i n t o a pu bl i c ga l l e y. r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

l关 于 自译
标准。
表 I《 啼笑皆非》 1 章的 高频词 前 1
a 顾名思义 , c译 , 即作者翻译 自己的作品 , 对于 “ 忠实” 标准 , 他提 出有 四义 : 须传神 ; 非绝对 ; 须通顺。 关于传 译 者 即作 者 本 人 。 今 为止 , 至 自译 有 以下 几种 解 非字译 ; 释 :法 国学 者 莱 恩 尼 尔 ・ 鲁 特 曼 ( a i 神 , 格 Rie nr 林语堂对“ 字神”从语 言学和心理学 , G um n 认 为 , rta ) 自译是指翻 译自己作 品的行 为 理 论 两 个 角度 做 了很科 学 的阐 述 “ h tn l a t — r n lt n n s l ta sa in T e el s u o ta sai a d e - r n lto o f 关 于 “ 顺 ” 准 , 是 从 心 理 学 通 标 他 r fr t t e c o rnsai g n ’ o wrt 上角度指 出:须以句为本 位,译者必将 ee s o h a t f ta lt o es wn n i — “ i g o t e rs l f u h n u d ra i g’ 原 文全局 意义详细准确 的体会 出来 , n s r h e u t s c a n et k n . o ’ 吸 (rta,2 0 l) 时 , rt n 认 为 , 译可 收心中 ,然后将此 全句意义依中文语 法 Gum n 04:7同 Guma 自 ; “ 以指 翻 译过 程 也 可以指 翻 译 的后 果 ,并 且 暗示 译 出” 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译 者心 中 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 。斯洛伐克学者波波维 非 先将 原文思想译成有 意义之 中国话 , 似中国话 实非 中国话 , 似通 奇( ooi) Ppvc则认为 自译是作者本人将原来的文 则据字直译 , 本翻译 成另一种语言的翻译。(o oi17 :9 而 不通 , 不 能 达 到通 顺 结 果 ” ( 新 Ppv , 61) c9 决 。 罗 这两种解 释都指出是作者本人充 了翻译者这 璋 ,944 8) 18 :1 个角色的。 关 于 “ 的标准 , 美” 林语 堂认 为理 国外学者对 自译 的研究已有 相当悠久 的 想 的翻译 家应 当将其工作 做一种 艺术。 历 史 , 以上 的 引 文 可见 一斑 。根 据 格鲁 特 曼 ,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 从 在1 6世纪 , 欧洲的很多诗人流行翻译 自己的拉 之心对它 , 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使 尤其 更 不 丁文作品,存 12 9 4年到 16 9 9年间 ,自泽很盛 是 翻 译 文 学 作 品 。 “ 可不 注 意 于文 字 行 。近 代也有 著名 自译家 ,如 贝克特 a e l 之 美 的 问题 ” ( 秉 钦 , 0 4 18 m u 。 王 2 0 :7 ) B cet 纳博科夫(l i i N o) 他们不 ekt、 ) Va mr ao v d t k 等。 22翻译 文化 观 . 仅 仅 做 自译 , 对 自译 有 一 定 的 研 究 f 建 还 、 郭 林 语堂在其 4 O岁时 , 要求 自己“ 两 中 ,0 02 7 20 :5) 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他深 相 比国 外 的研 究 , 闰学 者 对 自译 的关 注 受 中西方文化熏陶, 中 西方文化 、 中国传统 则显得寥寥无几 , 尽管我们国家有相当多的自 儒家道家佛家在他的结 合下 ,形成他独 译家 , 如张爱玲 、 萧乾 、 白先勇 、 林语堂等 , 且他 有 的中 西 融 合论 。 对 于 翻 译 , 同样 提 而 他 们 自身都是作 家和翻译家. .林语堂便 是其 中一 倡要翻译文化。如林语堂在《 啼笑皆非》 位。事实上 , 中国好几位翻译家 , 如许渊冲 、 傅 中译本序 里,从 中国角度谈到的文化的 雷 、 等 都认 为 自译 是最 理 想 的 翻 译 。 茅盾 世 界 主 义 , 以看 作 是 “ 可 中西 融 合 ” 的概 述 : 论 不 2 林 语 堂 翻译 思 想 仅要求中西文化通过学习借鉴来完善 自己 , 更 我 们知道译者 的翻 译思想往往决定 着译 要求中西文化打破民族界限 ,以现代化的世界 者的翻译策略,我们在选取林语堂作品做个案 文化为最终 目标 而林语堂 的翻译中 , 多种翻译 分析之前 , 有必要先理清林语堂的译学思想 , 大 策略都得 到 _恰当的运用 , 『 在这个角度来看 , 为 致可分为i个部分 : 翻译标 准论 、 翻译文化观 、 了更好的传递文化信息 ,林语堂是很倾向翻译 翻 译伦 理 观 。 文化观的。 21 . 翻译标准论 23翻 泽伦理 观 - 林语堂提 出“ 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 林语 堂的翻译 三大标准从 另一角度 可以 理 问题 ”换 言 之 , “ 译 的 问题 . 可 以 说 是 说是译者的 二大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 , 即 翻 就 三 “ 语 言文 字 及心 理 的 问题 ” 町以说 , 语 堂 是 中 责任, 。 林 第二是译者对 中国读者的责任 , 第三是译 国译学史上第…个最明确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 者对艺术的责任 样 的责任心备 , 然后 可以谓 学作为翻译理论的“ 学理剖析” 的基础的 。而也 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 新璋 ,9 4 4 8 18 :11 正 是在 这 两 个基 础 上 ,他 集 成 了前 人 译 论 的 精 在 《 翻译 》 文 的 开 头 , 语 堂将 翻 译 看 论 一 林 华, 提出了翻译 的三大标准 : 实 、 忠 通顺 和美的 成是一门艺术 ,而译者的修养则需要具备以下

文学翻译中音乐美的传达——林语堂译《浮生六记》赏析

文学翻译中音乐美的传达——林语堂译《浮生六记》赏析

学翻—来自译—中






林 语 堂译 《 生 六记 》 浮 赏析
邝 文 霞
( 东 外 语 外 贸 大 学 国际 学 院 , 东 广州 广 广 摘 要 :文 学 是 语 言 艺 术 的 最 高形 式 , 有 丰 富 的 审 美 具 价 值 和 内涵 。 文 学作 品 中通 过 句 式 结 构 的错 落 组 合 及 声 音 修 辞 的 综合 运 用表 现 出来 的音 乐特 性 ,是 文 学 作 品 艺 术 审 美价 值 的 一 个 重要 方 面 本 文通 过 对 林 语 堂 先 生 所 译 《 生 六记 》 浮 的 深入 分析 . 析 了在 文 学 翻 译 中如 何 巧 妙 借 鉴 语 音 修 辞 、 分 对 偶 句 式 、 音 字 等 策 略 , 原 文通 过 句 式 结 构 变 化 和 叠 字 营造 叠 将 的音 乐 美传 达 给 译 文读 者 。 关键 词 : 学翻 译 音 乐 美 《 生 六 记 》 对 偶 文 浮

500 ) 10 6

引 言
文学 是 语 言艺 术 的最 高形 式 ,刘 士聪 老 师 认 为 :文 学 和 “ 文学 翻译 都 属 艺 术 范 畴 。 文 学 作 品 的 艺术 审美 价 值 涵 盖 多 个 ” 方 面 . 有 丰 富 思 想 感 情 带 来 的内 涵 美 , 有 语 言 文 字 巧 妙 安 既 又 排构 建 的形 式 美 , 有 语 言 表 达 上 精 心 设 置 展 现 的音 乐 美 , 还 具 体体 现 为 文学 语 言 的节 奏 和韵 律 等 ,这 些 一 起 形 成 了作 品高 度 的艺 术 感 染 力 和 审 美 享 受 。因此 , 学 翻译 必 须 特 别 注 意 原 文 作 审 美特 性 的表 现 。正 如 刘 士聪 老师 指 出 的 : 翻 译 的 原 则 就 “ 是 译 者 如 何 领 悟 原 文 的 韵 味 ,又 如 何 在 译 文 里 将 其 传 译 过 来 ” 里 的 “ 味 ” 实 际上 指 的就 是 文学 翻译 中 审 美 层 次 上 这 韵 , 的追 求 。 文借 林 语 堂先 生 译 《 生六 记 》 关 注 “ 味 ” 本 浮 , 韵 中音 乐 美 这 一 方 面 , 过 向这 位 博 古 通 今 , 贯 中 西 的大 学 者 学 习 , 通 学 探究 在如 何 跨 越 不 同语 言文 字之 间 的 鸿 沟 ,恰 当 而 充 分 地 传 达 文 学 作 品 的音 乐 美 。 二 、浮 生 六 记 》 林语 堂译 本 《 及 《 生六 记 》是 清 代 文 人 沈 复 所 作 的 自传 性 散 文 体 小 说 , 浮 属 “ 灵 小 品 ” 始 盛 于 明 , 安 、 陵 发 起 反 复 古 运 动 而 出 现 性 ( 公 竞 的一 种 文 学 体 裁 ) 沈 氏 “ 笔 清 新 , 气 内敛 , 得 神 , , , 。 文 文 颇 理 气 味 之 心 法 , , , , 之 要 旨 , 章 朗 朗上 口 , 者 赏 心 悦 格 律 声 色 文 观 目, 着 会 心 悦 耳 ” 熊 宣 东 、 文 坤 ,0 8 其 所 述 故 事 凄 婉 , 听 ( 冯 20 ) 感 情 真 挚 ,因 而 成 为林 语 堂 先 生 挚 爱 的一 部 文 学 作 品 ,爱 之 切 , 而 翻译 成 英 文 。林 先 生 说 :素 好 《 生 六 记 》 发 愿 译 为 故 “ 浮 , 英 文 .使 世 人 略 知 中 国一 对 夫 妇 之 恬 淡 可 爱 生 活 … …余 深爱 其 书 , 前 后 易 稿 不 下 十 次 ;天 下 》 刊 后 , 经 校 改 , 复得 故 《 发 又 兹 友 人 张 沛 霖 君 校 误 数 条 , 矣乎 译 事 之难 也 。 ” 林 先 生 这样 甚 连 的 大 家 也 发 出 “ 事 之 难 ” 感 慨 , 见 翻译 要 准 确 达 意 已属 译 的 可 不 易 . 充 分 表 现 原 文 的 审 美 价 值更 是难 上 之 难 。 要 我们 不 妨 深 入林 先生 的译 文 , 他 是 如 何 直 面其 难 , 原 文 格 律 声 色 中蕴 看 将 含 的 音乐 美 传 递 给 英 文 读 者 。 三 、 式 结 构 营 造 音 乐 美 的传 达 旬 从 句 式 结 构 上 看 ,浮 生 六 记 》 《 多使 用 排 比 、 偶 等 句 式 , 对 长短 有 序 , 落 有 致 , 势 不 凡 。并 且 , 中 四字 短 语 的排 列 、 错 气 文 五字 词 组 的对 应 随 处 可 见 , 有 七 字 对 偶 句 呼 应 成 趣 , 文 俪 也 骈 旬层 出不 穷 。充 分 彰 显 了 中文 古典 雅 致 , 约 含 蓄 之 美 。读 来 简 简 洁 明快 , 朗 上 口。 撷 取 第 一 记 《 房 记 乐 》 “ ” “ ” 朗 现 闺 中 我 与 芸 论 古 文 的一 段 对 话 , 以管 中窥 豹 。 借 例1 : 芸 问 E :各 种 古 文 , 何 为 是 ?” 日 :《 l“ 宗 余 “ 国策 》 《 华 》 、南 取 其 灵 快 , 衡 、 向 取 其 雅 健 , 迁 、 固取 其 博 大 . 匡 刘 史 班 昌黎 取 其 浑 , 州取其 峭 , 陵取其宕 , 苏取其 辩 , 若 贾 、 策 对 , 柳 庐 三 他 董 庾 、 骈 体 , 贽 奏 议 , 资 者 不 能 尽 举 , 人 之 慧 心 领 会 耳 。 徐 陆 取 在 ”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接受美学理论是专向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阅读和对译作的创作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林语堂文学创作与翻译,对当今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

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

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

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

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阅读,读者在对文本的阐释中起主体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

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体现了可以读者为中心的特色,但忠实依然是他翻译的核心,在忠实与可读性之间做到了平衡与和谐。

任何文本的翻译都涉及文本的接受,译者是特殊的读者。

因此,以文本接受为研究对象的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无疑具有解释力。

然而,由于翻译与文本接受,译者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差异,接受理论不能机械地套用于翻译研究。

我们认为应在深刻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在翻译研究领域合理运用接受理论,避免陷入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接受理论告诉我们:(1)翻译文本可视为源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存在所谓终极性译本。

(2)作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源语文本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不应随意填补。

当不得不对这些空白和未定性进行具体化时,应注意具体化的恰当性。

(3)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并非其中心或主宰。

(4)译本读者在翻译文本的接受与效应史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与文学翻译(一)引言说起林语堂,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要数他的英文创作了。

作为作家,他那“极其美妙、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又深感惭愧”的娴熟的英语,为他赢得了国际文坛的巨匠地位,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有的作品还被美国大学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倚为了解中国之必读。

的确,在国际文坛上,这位“幽默大师”凭他的写作实力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居的林语堂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他的“两脚踏东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起林语堂,人们就会想起他用英文写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诸多作品。

多年来,他的英文作品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评价。

而他的翻译理论和作品相对来说受到忽视。

笔者认为,他的文学翻译作品也很重要,同样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就林语堂的文学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进行分析,从另一方面对他的文学成就进行评估。

(二)林语堂文学翻译理论林语堂祖籍福建龙溪,1895年出身于一基督教家庭。

他从小聪明好学,曾就读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而又留学海外,英文功底深厚,对他以后从事英文写作和翻译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

他写了很多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书,加上在西方社会生活多年,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中英文的掌握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完全有能力搞文学翻译,然而他却把自己的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写作中去。

这是因为,翻译只是对别人作品的再创造,不能脱离原著,而写作是自己的原创造,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慨。

林语堂那放荡不羁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愿在别人的字里行间游走。

从林语堂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可以感受到他的人生观。

尽管如此,同许多当时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文化巨子一样,林语堂还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翻译领域,有若干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作品问世。

关于翻译理论的文章有《论翻译》、《论译诗》等。

其中《论翻译》对翻译理论阐述得更系统、更具体。

在这篇文章中,他开门见山地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翻译者,首先应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其次是译者的母语也要有相当的水平,再次是要有翻译实践。

他本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比如,林语堂从小学到大学上的都是教会学校,英文功底自不必说,可以说到了行云流水的地步。

但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时,他的中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荒废,对中国文化、文学作品了解得也不多。

为了弥补自己的中国文化这一空白,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了漫长的中文补课过程,大量阅读文学历史书籍,贪婪地吮吸着国文的精髓。

这为他日后的写作和文学翻译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还阐述了翻译的标准问题。

他认为翻译有三个标准:忠实、通顺、美。

初一看,这三个标准和严复的“信达雅”有些相似,但林语堂的标准有着自己的含义。

“忠实”指的是对原著及原著作者负责,“通顺”指的是对译文读者负责,“美”指的是对艺术的责任。

但他反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

“忠实并非字字对译”,“忠实须求传神”。

他认为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翻译者能达到七八成或八九成的忠实就已是极端了。

在《论翻译》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所以他认为艺术文都是不可译的。

在《论译诗》中,他认为诗的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不能为了内容的准确而失去原文的风貌。

所以他主张“传神”这一翻译标准。

其实“形”与“神”的统一是诗歌翻译的真谛,“形神兼备”原则也历来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

“传神”的标准也由来已久,并非是林语堂的首创,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有人指出,如朱在豪、傅雷、徐志摩等。

而林语堂倡导的“传神”这一翻译标准,与他的性格、文学主张不无关系。

他性格开朗、豪放不羁;文学方面,在提倡“幽默文学”之后又提出“性灵文学”,主张在文学方面依个人个性自由自在地表达,所以在翻译方面他有“传神”主张也就不足为怪了。

林语堂认为:英文华译,要英文精通,而中文亦非常好,两样条件都有了,须有闲情逸致,才可译诗。

林语堂所说的“闲情逸致”,实际上指的是译者的潜在素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既然是译诗,译者就必须有诗人的某些素质,才可能把一种文字的诗译成另一种可被人接受的诗歌体裁。

但在诗歌的可译性上,林语堂未免有些极端。

他说:“诗乃最不可译的东西。

无论古今中外,最好的诗(尤其是抒情诗)都是不可译的。

”可见,在涉及可译性的问题上,林语堂既否定了艺术文的可译性,也否定了诗的可译性。

对诗的可译性问题,当时的翻译家们可谓是各抒已见。

如朱光潜在谈论诗的翻译时,就直截了当地说:“说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得诗。

”茅盾也认为诗是不可译的:“诗经过翻译,即使和原文极吻合,也只能算是对原诗的译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

”而郭沫若本人就译了很多诗,他在译诗的问题上发表的一些见解表明他认为诗是可译的。

成仿吾也坚持这一观点,他说:“译诗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见,在这方面,有赞同林语堂的观点的,也有持相反的意见的。

但从文学翻译发展史来看,林语堂的艺术文不可译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尽管不同语言间存在差别,但语言间的共性也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共性是翻译可能性的基础。

从中外翻译界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也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文学作品是可以翻译的,也基本上能做到忠实确切,只不过可译性存在一定的限度而已。

(三)林语堂文学翻译作品评价尽管林语堂的大半生都用在文学创作中,尽管他否认艺术文的可译性,但他还是不可避免地涉足到翻译领域,而且是很早的事情。

二、三十年代,他翻译介绍斯平加恩这一西方文学批评派,还翻译介绍不少德国作家、诗人海涅的诗歌,有时也自己翻译自己的文章,如《伦敦的乞丐》、《中国文化的精神》、《论西装和中装》、《一场没有听众的演讲》、《谈言论自由》等都有中英文两种文字发表。

1935年,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出版发行,随后他又把《老残游记》译成英文并出版。

这两部清代名著的翻译出版,是林语堂在翻译领域的重要成就。

中译英的另一重要代表作是《道德经》,英译中的主要代表作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的剧本《茶花女》。

本文就《道德经》和《浮生六记》的部分译文为根据,对林氏的翻译作品进行评析。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用文言文写成,加上哲学术语本身就很抽象高深,所以读懂这本书本身就有很大的困难,需要很高的古文造诣和渊博的哲学休养。

众所周知,在翻译过程中,理解与表达最能全方位地反映译者的功底和水平。

作为译者,他对原著的理解必须是深刻的、全面的,尤其是涉及专业知识的原著更是如此。

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关哲学的术语比比皆是,如“道”、“精”、“气”、“常”、“随”、“形”、“生”、“无”等。

只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有通顺自然的翻译。

而林语堂中文基础好,对道家哲学观点颇有研究,对原文的理解是正确的,再加上他严谨的翻译态度,他翻译的《道德经》是成功的。

试看下面一段翻译:有无相生,Being and non—being interdepend in growth,难易相成,Difficult and easy interdepend in completion,长短相形,Long and short interdepend in contrast,高下相倾,High and low interdepend in position,,音声相和,Tones and voice interdepend in harmony,前后相随。

Front and behind interdepend in company.原文中的“相”字被译成“interdepend”,含有“相互依赖”、“彼此共生”之意,是非常好的;再看形式,简洁明了,字数不多不少,做到了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忠实原文,类似的译文并不少见。

再看一例:上德不德,The man of superior character is not (conscious of his )character,是以有德;Hence he has character.下德不失德,The man of inferior character (is intent on )not losing character,是以无德Hence he is devoid of character.在这段译文中,林语堂忠实原文的用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译文可以看出他在理解上下了很大功夫。

什么是“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有好的翻译了。

这两句的意思分别是“有德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有德”、“没德的人自以为自己没有失去德”。

所以译文分别加上了“conscious of ”和“is intent on ”对意思进行补充。

再看形式上的处理:“superior”与“inferior”对称、“The man of superior character”与“The man of inferior character”对称,“has”与“is devoid of”对称。

所以说这段翻译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很忠实原文,类似这样优秀的译文在林氏翻译的《道德经》中很多,可以说林语堂翻译《道德经》是下了功夫的,也是成功的。

Of a slender figure, she had drooping shoulders and a rather long neck, slim but not to the point of skinny. Her eyebrows were arched and in her eyes there was a look of quick intelligence and soft refinement. There was an air of tenderness about her which completely fascinated me.(原文: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拜读林氏的译文,就会觉得芸的形象清晰可见,一个清纯、贤淑的女子形象即刻展现在读者面前。

《浮生六记》是用半文言文写成,其中不乏有些文言性质较强的词和句子,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有正确的理解。

如“余连年无馆”(I was out of job for several years)、“余游幕三十年来”(I worked as a government clerk for thirty years),这两句中的《浮生六记》(英译名为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是林语堂的又一力见功底的译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