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散文阅读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练案32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练案32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

⑥公羊不生崽,流放也就无尽期。苏武吹笳大概总是不成腔调,一些断 续的音,夹杂着沉默,像一头受伤的驯鹿,吃力地将一个个长夜拖走。待到 有一天苏武归汉,他会指指胡笳,说它的腔子里存了十九年的昏暗。
⑦从大使混到囚徒,苏武真是个倒霉蛋,但历史上还有比苏武更甚的人, 他就是直接从皇帝沦为阶下囚的宋徽宗。
⑧做了囚徒的人都喜欢仰面看天。天上有鸟,鸟会飞,他若变成鸟就能 重获自由,可是人怎么会飞呢?于是这个囚徒抛弃初心,转变思路,开始在天 空搜寻:他要找一只鸟,这只鸟在中国文化中叫大雁。大雁具有慈悲心,能 为受苦受难的人通风报信。他不想当囚徒,他希望有一支神武的军队将他 劫出牢笼,他要命令大雁为他传送这条求救信息——没错,是命令,这是宋 徽宗最擅长的表达方式。
⑫贝加尔湖在俄罗斯境内,有些旅行者不坐火车而是自驾,一路开到 贝加尔湖,先在湖边买套娃吃烤鱼,然后就想找找苏武当年的痕迹,当然是 没有,一块碑、一个指示牌也没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关切点,但我们自 己要相信,苏武和他放牧的那群羊,就像天上的一朵云,是从此地出发,飘回 南方,飘进班固的《汉书》,最后变成我们的国民记忆的。
解析 A项,“对于能否生存下去信心不足”错误。苏武无信心的是“要不要告 诉金龟子,你已来到大汉王朝”,而不是“对于能否生存下去信心不足”。B 项,“……不能再当皇帝,只能寄情于书画”错误。结合文中第⑨段可知,宋 徽宗被囚之前,墨渍和颜料已深深嵌入掌纹,再也无法洗净。D项,“还被当 时的史官记载”错误。苏武牧羊是西汉时期的故事,《汉书》是东汉的班 固所作。
⑨时间向前推一推,当现役囚徒还是现役皇帝的时候,他将治理国家放 在末位,而将个人的艺术修养挪到首位,一颠倒,宋徽宗就成了大画家。他 的手和普通画家没什么两样。宫女每天将他的手浸在黄铜盆子里细心剔 刷,他的手却不可救药,墨渍和颜料深深嵌入掌纹,再也无法洗净。这双手, 锁定了这个男人的文化身份。他画过比大雁高贵的仙鹤,那是一幅著名的 画,大片的天空,天空的颜色如同青绿色的湖水,宫殿的屋顶彩云缭绕,彩云 之上是一群仙鹤,每只鹤的姿态都听凭宋徽宗随意摆布。他一直认为自己 可以给鸟类下令,成了囚徒他才明白,宣纸之外的鸟类根本不听他的话。他 每天抬头,日日怅怏,天空寂寞而无情,一只大雁也没有。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课标通用)复习课件:专题2.2散文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课标通用)复习课件:专题2.2散文阅读

整体阅读
考点12
考点13
考点14
考点15
考点16
试做真题
高手必备
萃取高招Biblioteka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 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 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 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 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答案】 B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就 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理解错误,于文无据。
整体阅读
考点12
考点13
考点14
考点15
考点16
试做真题
高手必备
萃取高招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 【参考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文本中的窗子,既指 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可以是铁纱窗,或者是玻璃窗;又是隔绝自己生活与他 人世界的象征。有的人坐在窗子里面,有的人行走在窗子外面,而一扇窗子 隔绝出来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整体阅读
考点12
考点13
考点14
考点15
考点16
试做真题
高手必备
萃取高招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 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 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 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人生如旅行李永海①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②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

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

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

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

待坐定后,探头窗外,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

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坦荡如水,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

③同在旅途,个中滋味,因人而异。

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打工外出的农民工,为了生活,四处漂泊。

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

④人在旅途,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

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

⑤人在旅途,过客匆匆。

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

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

⑥人的一生,犹如旅行。

纵使踏遍千山万水,也仍是途中人。

原以为自己早已经习惯了停滞的状态,不会再斤斤计较地去寻求那些心里遗落了太久的东西。

快节奏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周围的人们多了浮躁、少了温情,多了竞争、少了感悟。

一路走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税官;从农村到县城,从青年到壮年。

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一直是渴望着被在乎的,只是逼着自己放弃,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他教我们宋诗。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C.作者通过对比、比喻、比拟等手法,写一只毛色鲜红艳丽的火狐狸在雪地上行走的景象,突出它原始的天然之美。
⑥说起雪,雪山也有雪。只是它高高在上,虽极美,可望而不可即的。唐人杜甫,所见到的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是千秋雪,是雪线以上的雪。它美,美在窗口那么大的视线里,过过眼瘾就是。
⑦边塞诗人岑参所见到的,则是另一番雪后美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说的是北方,胡天即塞北的天空。落雪之后,雪花积压在树木枝头,像是千树万树的梨花在盛开。意境如此壮阔而优美,唯边塞诗人才有可能提炼得到吧。
B.在作者笔下,北方的雪飘落的过程,轻扬飘摇,富有美感。北方的雪覆盖着草地,既温暖草地,又滋润青草。
C.作者写北方雪地上车印、炊烟、哈达、牧民、野羊、马群、驼铃等景物,突出了雪域的洁白、阔大、生机。
D.作者引用杜甫的诗,表现了雪山的“千秋雪”具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引用岑参的诗,写出了北方雪压枝头的壮阔优美。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学案二 第3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
文本一:
新校舍(节选)
汪曾祺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2)第1讲 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2)第1讲 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2

返回
[易错提醒] 概括不精练。出现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依据线索 抓住内容关键词来概括。如本题,内容关键词有两个,即“三 幅画”和“汪曾祺”,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结合其他内容分 析即可得出答案。
返回
[例二]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 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 终于——
到失宁静,也呈现一个圆形结构;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
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
标 答
答案解构: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分析,既直接考查行文思路,也 考查心理变化。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其行文线索主要是
分 作者的行踪(空间变化),另有心理线索。针对行踪线索,我们先勾画关
析 键句,如“带上门出去”“一条幽僻的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 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返回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 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 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 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 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 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 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 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 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 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 “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练案30概括内容情感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练案30概括内容情感

解析 C项,“是因为这些话会影响蚕的收成”说法错误。第九段原文说“在养 蚕这一项上,乡下人的迷信特别厉害,凡是和蚕有关系的不吉利的字,甚至 同音字,他们都忌讳说出口”,可见他们不说不吉利的话是因为他们迷信这 话会影响蚕的收成,而不是这些话本身会影响蚕的收成。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选文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他们会从心窝里漾上一丝笑意来”表现 了蚕农看着“蚕种”和嫩桑叶想象今年蚕茧有好收成的喜悦。 B.选文前四段交代了故乡农村的现状和蚕农在多重困境下仍要辛苦饲蚕 的原因,为下文具体描述“丫姑老爷”“美梦”的破灭埋下伏笔。 C.选文结尾指出乡下人的生命线整个儿断了的现实,暗示故乡陷入彻底衰 败,蚕农彻底破产的境地,既深化了中心,又和开头相呼应。 D.选文通过作者的见闻及其和“丫姑老爷”的对话,叙述故乡乌镇20世纪30 年代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了“丫姑老爷”这个典型的农民形象。
我们家有一位常来的“丫姑老爷”——他的女人从前是我的祖母身边 的丫头,我想来应该尊他为“丫姑老爷”庶几合适——就是怀着此种希望的。 他算是乡下人中间境况较好的了。他是一个向来小康的自耕农,有六七亩 稻田和靠二十担的“叶”。他的祖父手里,据说还要“好”,账簿有一叠。他本 人又非常勤俭,不喝酒,不吸烟,连小茶馆也不上。他使用他的田地不让那 田地有半个月的空闲。我们家那“丫小姐”,也委实精明能干,粗细都来得。 凭这么一对儿,照理该可以兴家立业的了,然而不然,近年来也拖了债了。 债不算多,大大小小百十来块吧,他希望在今年的“头蚕”里可以还清这百十 来块的债。他向我的婶娘“掇转”二三十元,预备乘这时桑叶还不贵,
注①茅盾作于1932年的散文《故乡杂记》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故 乡乌镇的风貌。②完粮:交纳钱粮,旧指交纳田赋。

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复习 任务三由表及里多维分析概括分析形象课件

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复习 任务三由表及里多维分析概括分析形象课件

古人云:厚德载物。宽厚的大地承载江河山岳,也承载毛虫小草;承 载秀水江南,也承载荒漠西域。它的德是公正。而说出厚德载物的人, 则听懂了大地语言。庄子懂得自然的语言,那些古代优秀的文学家都懂, 他们通过草木虫鸟、云霞水土跟自然交流,心灵在天地万物中神游,获 得启迪和智慧。
《诗经》中上百种动植物,个个有名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一只叫雎鸠的鸟,关关地鸣叫着出现在《诗经》的开篇,这是古代诗人 给一只鸟的待遇,有声音有名字,有尊严有位置。如果在现代诗人笔下, 很可能就写成“一只鸟在河边叫”了。至于是只什么鸟,大概没多少人 在意。
我生活的新疆地域辽阔,大块地存有一些自然风光,除了几个国家级 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相对疏松的村镇之间,连绵的农田间隙,还有幸 能看到荒野草原、沙漠戈壁,这些暂时没被人侵占的地方,长野草野树, 或寸草不生,任风沙吹刮。不像内地中原,城市村庄紧凑相连,农田密 布,整个大地住满人,长满人吃的粮食,没有一块闲地供野草生长,更 别说有野生动物了。自然退居到偏远边疆和那些不易人居的荒芜山岭。 城市的野生动物只剩下苍蝇和老鼠,乡下也差不多。
任务三 由表及里,多维分析,概括分析形象
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象,散文 的内涵就是通过这些形象所展现的特定自然景物、生活场景、风土人 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
【知识图解】
【备考建议】 1.能够从物象的内在、外在特点和作者蕴含的情感分析概括其特征, 全面分析其作用。 2.能够从正侧描写及作者的介绍、评价文字中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 征,全面分析人物的作用。
解析:从行文脉络方面思考。全文始于“梭梭树”,终于“梭梭树”,中间又 围绕“梭梭树”展开联想和对比,梭梭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从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方面思考。全文借助梭梭树的生存状况,揭示其生存下 来的原因,借此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倡导人类要学会和自然共存,由此可 见,梭梭树成为作者的情感依附和思想寄托。

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品味语言艺术)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品味语言艺术)含答案

具有音韵之美, 的月下之境,“
合,动词和
深层 义
景物描写折射出复杂 心态:不希望过于激 烈的行为,向往和平
宁静的生活。
突破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
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 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的 表 意 特 超越标题本身的意思;比喻义、双关义指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后标题所产
点 生的意义;象征义指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标题所具有的临时意义。
分 析 标 题 “表层义 ”指标题自身的含义, “ 深层义 ”指标题在文中的含义 ( 主要指特定
“三义”
义、比喻义等 ) , “主旨情感义 ”指标题指向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
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 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 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 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
突破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丰富含意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 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
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一、理解不同类型重要句子的含意
1.含蓄句→由表及里
理解句意时,一般需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表层义”,联系语境,即可获取关 键信息。 表层意义 句内意义 句子表面的意义。 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 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散文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散文文体近几年在课标全国卷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考纲规定的考查范围内。

因散文不易读懂,因此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从读懂四类散文文本切入,然后分考点突破,在每一考点中,再分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对每一题型,先通过典题,揣摩解题思路,再学习相关技法。

这样有理论,有技法,有训练,形成解题能力。

一、研究考情明命题点下面以2015年湖北卷、2016年天津卷为例,列举高考散文阅读的考点:从这两年的两套题以及前几年各省市所考查的散文文本阅读来看,散文阅读特点如下:1.从阅读材料的选取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特点(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

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2.从命题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命题规律(1)稳中有变。

“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题,散文文本的考点主要有: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中理解词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

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

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因命题点需知文体特征(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所谓“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

“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

(三)散文的分类通过对近几年来高考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1.写景状物类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1)体裁特点①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②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③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④情景关系富于变化。

A.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

B.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

C.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景物本身会有变化,而使人产生欢愉或悲愁等种种不同的情思。

D.寓情于景:利用想象、联想,作者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摹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

E.取代表性的景以凸显情:作者描写的景本身已具备明显的象征意义,如月的阴晴圆缺,如草的春风吹又生,如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融情于景就显得自然,也能引发读者共鸣。

(2)常见的结构形式①静赏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赏景的缘由;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②情索式(以情感线索来连缀景物):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及人——情的归结。

特点: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抒情。

③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特点: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写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④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3)快速读文步骤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第一步,标各段落序号;第二步,研标题、作者;第三步,通读全文,思索文本思路和结构。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角度的变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

咏物散文:由物及人。

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第一步,标记文中写景或物的语句。

第二步,抓角度,思考特征。

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意蕴。

第三步,分析语境,概括特征: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第一步,抓首尾段。

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握作者情感意图的捷径。

第二步,标记相关语句。

①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

②特征与情感相通的语句。

写景散文——主旨情感在景和人的特征相通处;咏物散文——主旨情感在物和人的特征相通处。

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明确所写景或物的特征,考虑手法(写景散文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咏物散文常用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等),明确情感或主旨。

2.议论说理类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说理类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领悟,是人的思想火花在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它不是靠“三论”(论点、论据、论证),而是借助于感性具象来阐述道理。

议论说理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

(1)体裁特点①内容的丰富性。

在思维形式上,议论说理类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便于作者将平日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运用,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

②语言的形象性。

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③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在表现形式上,议论说理类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

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2)快速读文步骤步骤一:抓议论,明义理阅读议论说理类散文,首先要知道“理”在文中所指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解读作者深邃的思想,理解作者的义理,这是议论说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这类散文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也不是一个完整严密论证的过程,但是它要用议论性的语句去表达一种观点,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感悟、认识和理解。

因此,在阅读议论说理散文时,如果能把握住这些议论性的语句,那么就可以很迅速地了解议论说理散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可以很轻松地品尝文章中的哲理味道。

注意把握全文的开头段、结尾段及每段的“主旨句”,体会文中这些关键语句,把作者所要说之理准确地表达出来。

步骤二:分层次,感理趣阅读议论说理类散文,在理解“理”的同时,还要能够感受作者在阐述道理时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作者往往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通过“趣”来吸引读者阅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类散文之“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能将抽象的理论思考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例证当中。

作者的行文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因此在阅读时,只要我们能理清文本的层次,进行发散联想,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哲理时所体现出来的趣味。

这类散文的常见构思方式有以情为线、以理为线、以物为线(或以上三种的综合)、以时间为线、以空间为线等。

前三种比较常见,而其后两种尤其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步骤三:析材料,明方法思考材料,明确方法。

分析文章围绕观点(所说之理)而运用到的材料,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来阐述观点。

这类散文常用到的方法有引证法、喻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但还应该注意这类散文常常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的特点。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已经能确定文章的主旨所在或作者的情感趋向了,文本的内涵已经把握,这就奠定了解答题目的基础。

3.文化游记类文化游记散文是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的一类散文。

(1)体裁特点①取材上的文化性。

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②文化意识强烈。

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方面来表现对象。

③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

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

在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④文化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存在交叉关系。

如作者在记游过程中常常通过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景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发点,而游记则不论抒情色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自然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2)快速读文步骤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文化游记散文不同于其他散文,一般的,文化游记散文要借助某一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人逸事、文化视角作为抒情载体,其中总是有某种线索,这一线索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纲”,就可以沿着它去分析文本内容,明确写作思路和选材意图。

往往以“游记”形式开始行文,要注意立足点的变化,理清行文脉络。

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时空的转换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