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式逻辑-第二章 词项与概念
形式逻辑(第二章(新))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概念的种类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一、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印刷品。
种属性的概念,也叫肯定概念。
种属性的概念,也叫否定概念。
用范围。
或者说是正、负概念死亡具体事物,还是依附于事物的属的具体事物,故又称具体概念。
种性质或关系。
的概念究竟是实体概念还是属性概仿佛把严寒拒之门外,屋里洋溢着春的气息实体概念,两眼发花,可依然坚守在阵属性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的。
关系的方法。
人是律师。
国人。
洲人,两个法国人,五个商其中法国人不经商。
那么,单身名女人的反变关系:概念外延的大小外延就会随之缩小;相外延就会相应扩大。
即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二、概括和限制1.概念的概括: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由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例如:38号黑色无带的牛皮鞋——牛皮鞋——皮鞋——鞋我国的直辖市——我国的城市——城市概念概括的特点:在于概念外延的扩大,即使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数量增多。
三、定义问题:什么是电视机?弟弟:电视机就是有电视的机器。
哥哥:电视机是教育工具。
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学科学、学外语、学唱歌。
姐姐:电视机是文娱工具。
因为它经常播送音乐、电视、戏剧节日等。
妈妈:电视机是一种接收用黑白电视的设备。
奶奶:电视机不是收音机。
爷爷:电视机是小电影。
爸爸:电视机是用来接收电视广播的装置。
产品。
项的外延。
项的外延。
规则2被定义项。
定义项。
定义项。
概念的定义。
【Ds 就是Dp】。
)的概念。
规则4裂现象。
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思通人遵守“底线伦理”。
底线伦理”的定义最合适?遵守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的行理就是该大厦的基础部分。
四、划分代的”。
还是戏剧等。
是按国别的,后者是按时代的。
1、逻辑包括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普通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

第一章:引论1、逻辑包括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普通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
2、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分为三大类: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一般思维指抽象思维。
4、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6、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机构的基本组成要素。
8、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它是由概念组成的,同时,它又为推理提供了前提和结论。
9、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10、思维的逻辑形式指思维内容各部分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也叫思维形式的结构。
11、普通逻辑的研究推理,正是要研究从不同的推理内容中抽取出来的各种共同的逻辑形式。
12、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3、同一律要求:一个思想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不能把不同的思想混为一谈。
14、矛盾律要求:在互相否定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假的,而不能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15、排中律要求:在互相矛盾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真的,即二者必居其一,排除第三种可能性。
16、充足理由律要求:断定任何一个思想为真,都必须拿出充分的理由。
17、普通逻辑是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
18、普通逻辑的工具性表现在:它本身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进行正确思维,获取新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
19、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1、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获取新知识,2、有助于人们准确地表达思想,严格论证思想,3、有助于人们识别、驳斥谬误与诡辩,4、有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5、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办事效率。
20、逻辑学有两千多年历史,发源地为古代中国、印度、希腊。
逻辑学 第二讲:词项

• 人们还可以对属性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如区分为本 质的和非本质的、固有的和非固有的,等等。但这 些区分对了解词项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用词项 来指称和表达对象就是要把握对象的特有属性,以 至于使我们能够将该对象与其它的对象区分开来。 我们强调区别性,只要有区别性的属性就是特有属 性,而无论它是否反映对象的本质。 • 现在我们可以给词项一个明确的定义了: 词项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有属性来指称和表达对象 的思想。
• 理解词项,把握以下两点:
• 任何词项都必须有外延和内涵。没有外延即不指称 表达什么对象,那么无所谓词项;没有内涵则不可 能指称表达对象,因为无法确定所指称的是什么。
• 词项的外延是唯一的并且是确定。词项的内涵则是 多层次、多方面的。
• 3,词项与语词、概念
• (1),词项与语词
• 任何词项都是用语词来表达的,词项以语词为载体,没有语 词也就没有词项。然而不能因此说语词就是词项,因为二者 有着明显的区别: • 首先,词项是一种思想,是指称和表达对象的思想。而语词 能不同,语词只有表达了词项才有意义,就是说,词项是 语词的含义。 •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词项。既然词项是指称表达 对象的,因此只有那些其涵义是确有所指的语词才表达词 项。如虚词“啊、呜、呢”等是不表达词项的。一般来说, 只有实词才表达词项。 • 再次,即使表达词项的语词和词项之间也不存在一一对应 关系。
违反这些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定义过窄同语反复定义含糊不清以比喻代定义等逻辑错误语词定义是明确词项含义的逻辑方法可以分为说明的语词定义和规定的语词定义两1说明的语词定义对已有确定意义的语词加以说明
第二讲:词项
• 序:词项在逻辑学中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在传 统逻辑中,词项是构成直言命题的要素,它主要是 指直言命题中的主项和谓项。而在现代谓词逻辑中 ,词项被分解为个体词和谓词、量词和联词等等。 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对词项的理解有很大差别。 • 目标:本章讨论基于传统意义上的词项。我们要明 确什么是词项以及词项的逻辑特征,分析词项的种 类以及词项之间的关系,讨论明确词项的逻辑方法 。通过本章讨论我们要对传统逻辑所谓的词项有较 准确的把握。
词项逻辑概念

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6
词项的种类
➢根据词项外延的数量,词项可分为单独词
项、普遍词项和空词项。
➢根据词项指称的是群体还是个体,词项 可分为集合词项和非集合词项。
➢根据词项指称某类事物,还是某类事物 以外的事物,词项可分为正词项和负词项。
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7
关于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 集合概念是把一类对象的总和当成一个整
体来反映的概念。
• 在客观事物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联系,
一是类和分子的联系,一是集合体和个体
的联系。类的属性,必然为组成它的任一
分子所具有;集合体的属性,构成它的任
一个体并不必然具有。
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8
词项外延的关系
• 逻辑学所研究的词项间的关系是从外延这个角度 考虑的,也就是说它研究的是词项外延间的关系。
二、真包含于关系
所有S是P,并且有P不是S
SP
(SP)
三、真包含关系
• 所有P是S,并且有S不是P
(PS)
PS
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10
➢属种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统 称属种关系。
具有属种关系的词项中,外延较大的称为属 词项,外延较小的称为种词项。 • 例如:“大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 是属词项,“大学生”相对“学生”来说 是种词项。
传统词项逻辑
词项
概念、语词和词项
• 概念:是哲学和心理学的范畴,是反 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 语词:是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中能
独立使用的单位。任何概念都是通过
语词来表达的,但两者不是一一对应
的,有的语词在不同的词境中可表达
第二章词项与概念

第二章词项与概念教学目的:词项在逻辑学中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
在传统逻辑中,词项是构成直言命题的要素,它主要是指直言命题中的主项和谓项。
而在现代谓词逻辑中,词项则被分解为个体词和谓词,量词和联结词,等等。
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对词项的理解有很大差别。
读者在后面的讨论中可体会到这点。
本章讨论的是传统逻辑意义上的词项。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词项以及词项的逻辑特征,分析词项的种类及词项间的关系,讨论明确词项的逻辑方法。
通过本章讨论我们对传统逻辑所谓的词项有较准确的把握。
第一节词项概述1.1 什么是词项亚里士多德传统逻辑主要表现为词项逻辑,因此,准确地认识把握词项,是准确把握传统逻辑的首要前提。
那么,什么是传统逻辑所讨论的词项呢?传统逻辑认为,词项是指称和表达对象的思想。
词项指称表达的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存在的对象,一类是主观想象、猜测或虚构的对象。
客观存在的对象一般也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如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物,等等;另一类是这些实体所具有的属性。
属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体所具有的性质,如实体的形状:实体的色彩等等。
另一种属性是存在于实体之间的关系,如一实体大于另一实体的“大于”关系。
总之,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以及这些事物的种种属性都是词项指称的对象。
不仅客观存在的对象,人们主观想象、猜测或虚构的各种对象也都是词项指称的对象。
主观想象的对象如上帝、神仙、鬼怪等。
主观猜测的对象如外星人、长白山怪兽、神农架野人等。
人们虚构的对象如贾宝玉、林黛玉、令狐冲等。
词项是一种思想形态的东西。
在我们的思想中对象不可能以原形存在,而是表现为各种属性的总和。
因此我们是通过把握对象的属性来把握对象的。
而词项所以能指称表达对象则是因为它揭示了对象的特有属性,对象的属性有特有属性和非特有属性的区分。
所谓特有属性是指只为一个对象所具有,因此能将该对象与其它对象区分开来的属性;非特有属性则是那些虽然为对象所有,但不具有区别性的属性。
形式逻辑——第二章

所谓事物的特有属性是指一类事物独有而他 类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 类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 是一类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那些属性。 是一类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那些属性。 2、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不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形象的反映。 不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形象的反映。 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 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第二章 概念
17
欧拉图是瑞士数学家欧拉( 欧拉图是瑞士数学家欧拉(1707-1783)提出的运 ) 用圆圈图形来表示概念外延间的各种关系的图解, 用圆圈图形来表示概念外延间的各种关系的图解, 是帮助人们理解概念之间关系的直观工具。 是帮助人们理解概念之间关系的直观工具。 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欧拉是 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 为数学界作出贡献, 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数学推至几乎整个物理 的领域。 的领域。 此外,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 此外,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写了大量 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的课本, 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的课本,《无 穷小分析引论》 ),《 穷小分析引论》(1748),《微分学原理》 ), 微分学原理》 ),以及 (1755),以及《积分学原理》(1768-1770)都 ),以及《积分学原理》 ) 成为数学中的经典著作。 成为数学中的经典著作。
《形式逻辑》课件
第二章 概念
21
四、交叉关系
S P
交叉关系
S、P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的外延有一部分并且只有一部分与P的外延重 当S的外延有一部分并且只有一部分与 的外延重 的外延有一部分并且只有一部分与 合,S和P之间就具有交叉关系。 和 之间就具有 共产党员” 大学生” 如:“共产党员”和“大学生”等。 以上四种关系是相容关系。
形式逻辑第二章 概念

三、要善于从内涵和外 延两个方面把握一个 概念
什么是A?
哪些是A?
四、了解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的重要 性
第三节 概念的种类
一、实概念与虚 概念
二、真概念与假 概念
三、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华东师大学报》是华东师大 出版的学报。” “高老师昨天送给我两本《华东 师大学报》。”
(三)下定义的规则
1.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 必须重合。
2. 定义项不应该直接或间接 地包括被定义项。
3. 定义不应包括含混的概念, 不能用隐喻。
4. 定义不应当是否定的。
二、 划分
(一)什么是划分
1. 定义:划分是将一个概念所反映的 一类事物,按照某个或某些性质分 为若干个子类,从外延方面来明确 概念的逻辑方法。
树木分针叶树、阔叶树。
2.划分的结构:由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 三个要素构成。
3. 划分与分解的区别:
划分:将属概念分为若干种概念。
区 别
分解:把整体分为若干部分。
(二)划分的种类和方法
1. 一次划分:只有一层子项的 划分。
2. 连续划分:具有多层子项的 划分。
3. 二分法:以母项所反映的对 象有无某种(些)属性或特征 为依据,将其分为具有矛盾关 系的两个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如其外延 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并 且,这另一概念的外延仅仅是前一 概念外延的一部分,那么,前一概 念对后一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为真包 含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如果它的全 部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之中,并且仅 仅作为这另一概念的外延的一部分,那 么,前一概念对后一概念之间的关系即 为真包含于关系。
2.把握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和区别在思维中的意 义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部分参考答案2

《逻辑学基础教程》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逻辑学研究思维是暂时撇开(具体内容),专门研究(形式)。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逻辑常项)和(变项)。
3.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
判别逻辑形式的类型的唯一依据是(逻辑常项)。
4.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没有(民族、阶级)性的。
二、单项选择题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B)A.思维的内容B.逻辑常项C.逻辑变项D.语言表达形式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B)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3.“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
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B)A.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B.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三、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个“逻辑”一词的含义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答: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2.写文章要讲逻辑。
答: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3.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4.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
答:表示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论证方法四、下列各组命题是否具有相同的命题形式?为什么?1.“有些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与“有些唯物主义者是先验论者”。
答:具有。
它们的命题形式都是“有的S是P”。
2.“如果甲是三好学生,那么甲会按时到校”与“只有甲是三好学生,甲才会按时到校”。
答:不具有。
前者的命题形式是“如果p那么q”,后者的是“只有p才q”。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每次划分应当按同一标准进行。违反这一规则的 逻辑错误为“混淆根据”。
⑷划分应当按层次逐级进行。违反这一规则的逻辑 错误为“越级划分”
注意:遵守以上规则是正确定义的必要条件。但
没有违反这些规则的定义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定义。
七、概念的划分
1.划分及其结构
(1)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它通过把 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依一定的性质分为若干个小 类来达到明确概念外延的目的。
划分一定将属概念分为下位的各个种概念。 (2)划分由三部分组成:母项、子项和划分根据。
B
全异关系
(1)矛盾关系
(2)反对关系
A
B
A
B
此外还有一个属概念中的种概念之间的并列关系,分为 相容的并列关系和不相容的并列关系两类。
五、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从此节开始以下介绍三种明确概念的基本逻辑方法。
这种明确概念的方法是依据内涵同外延之间存在着 反变关系,即以这种关系为逻辑根据。
1.概念的限制 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从而由属概 念过渡到种概念的方法即为概念的限制。
⑵定义项不应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违反这一规则的错误分别为“同语反复”或“循环定 义”如: 原因就是引起结果的事件;原因就是引起结果的 事件。
3.定义不应用含混的概念,不能用比喻。如:教 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4.定义一般不应当是否定的。
“否定定义”有两种形式,一是定义联项不是用 “是”而是用“不是”;如:人道主义不是一种科学 的历史观。一是种差中包含负概念.如:直线就是不 曲的线;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就是指不满十周岁的未 成年人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并非所有的语词都是词项;同一 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或词项来 表达;一个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 的概念。
3. 对概念的逻辑要求
概念要明确、用词 要恰当。明确它的内涵与 外延。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词项的含义和所指)
任何词项都有其含义(内 涵)和所指(外延)
1. 何谓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 对象的特性或本质。
例如:人——? 概括的极限:特定的论域的科学体系中的基本范畴。 概括的要求:必须根据概念本身的逻辑特征和具体论 域来加以概括,否则就有可能犯“概括不当”的逻辑 错误。如∶考试不作弊是高尚人的品德。
注意:限制出来的概念一定是被限制概念的下位概念: 概括到达的概念一定是被概括概念的上位概念。它们 之间不是外延大小的关系而是属种关系。
2.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即反映由一定数量的同类思 维对象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概念。 如∶“山脉” 、“工人阶级”等等。 集合概念的外延是一个集合体,因此, 它是单独概念。
不反映这种整体的概念就是非集合概 念。
理解和使用集合概念须注意:
⑴思维对象的集合体和类之 间的区别;
⑵不可将集合概念运用于组 成该集合体的某一对象上。因为 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其组成单 位(个体)未必具有;
例如:人——? 限制的极限:单独概念。 限制的要求:必须此根据概念本身的逻辑特性和具体论 域来加以限制,否则就有可能犯“限制不当”的逻辑错 误。如:“对这种错误的谬论必须坚决予以驳斥” 。 注意:不能限制到原概念的组成部分(子单位)
2.概念的概括 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从而由种
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方法即为概念的概括。
A
B
全同关系
(2)从属关系(真包含于和真包含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中,一个概念(A)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
概念(B)的外延,并且B仅仅是A的一部分;那么外延较大 的A概念称为属概念,而外延较小的B概念称为种概念。
属概念对种概念的外延关系,称为真包含关系(亦称 属种关系) ;种概念对属概念的外延关系,称为真包含 于关系(亦称种属关系) 。如∶城市(A)与上海(B) ;中 国(A)与国家(B)。图示∶
表达负概念的语词往往带有无、 非、不等字样。
负概念的外延往往不易明确。 如“非本院工作人员请勿入内”中 的“非本院工作人员”这一概念
确定负概念的外延要依据一定 的论域。一个负概念的论域是该负 概念和与它相对应的正概念所反映 的全部思维对象组成的类。
以上根据不同标准所分的各 种概念,有的是相互交叉的。
划分不能用于单独概念,例如∶中国。 划分与分解有本质区别,交通大学可划分为上 交大、西交大、北交大等。但不可划分为电院、机 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等。 2.划分的方法 划分方法常用的有三种形式,即一次划分、连 续划分和二分法。
3.划分的规则
⑴划分应当相应相称。违反这一规则的逻辑错误为 “划分不全(遗漏子项)”或“多出子项”。如:将“实 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副词、连词、介词;将“句子”划分为陈述句、疑问句、 感叹句。
A B
真包含关系
B A
真包含于关系
(3)交叉关系 外延有并且只有一部分是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亦称部分重合关系) 如∶教授(A)与科学家(B)
A
B
交叉关系
2.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 两个或若干个概念之间外延互相排斥,没有一部分
是重合的关系,亦称全异关系。如∶老人(A)与儿童(B) 。 图示∶
A
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 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一个个、一 类类具体思维对象(事物或现象)。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最基本的 逻辑性质和特征。
2. 内涵和外延的内在联系
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 一种反变关系。
3.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意义。
提供衡量概念是否明确 的尺度和方法;有助于有效 地展开论辩。
三、概念的种类
四、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以概念在外延上是否重合为标准可将概念间关系 分为相容和不相容两大类∶
1.概念外延间的相容关系
(1)同一关系(亦称全同关系)
两个或若干个内涵不同而外延相同的概念之间就是 这种关系。如∶鲁迅(A)与周树人(B) ;互联网与英特 网。图示∶(下图称为欧拉图,为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 拉、亦译欧勒所创)
第二章 词项与概念
词项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的最 基本单位,是构成命题的要 素。
词项所表达的都是人们常说 的概念。
一、概念与词项的概述
1.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 特性或本质的思维形式。
2. 概念、语词和词项
概念和语词既有着密切联系, 任何一个概念都要借助语词来表达。 用来表达概念的语词在逻辑学中叫 做词项;但又有区别,概念、语词、 词项分别是认识论、语言学、逻辑 学所研究的对象。
1. 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空概念
普遍概念即以思维对象的类 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如:“学 校”、“汽车”、“国家” 、 “交通大学”等。
单独概念即反映独一无二的思维对 象的概念。如:“上海交通大学”、 “世界第一高峰”、“联合国”等。 单独概念通常用专有名词、摹状词 来表达。
空概念即外延为零的概念。如 “鬼”、“以太”。
2.语词定义
这是定义的辅助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说明 性的语词定义。如:“羝是公羊”等。二是规定性的 语词定义。如:“三个代表”等。
3.下定义应遵守的逻辑规则
⑴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当完全重合。
违反这一规则的错误分别为“定义过宽”或“定义过 窄” 。如:道德是人人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国公民 就是年满18岁并且有中国国籍的人。
不要将逻辑中的“概括”与语文中的“概括”混淆 起来。
六、概念的定义
1.定义及其结构 (1)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一种逻辑方法。 定义是用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特点和本质。
(2)定义通常由三部分构成:被定义项(DS)、定义项 (DP)和定义联项。
例如:逻辑学+是+研究人们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基本 规律的科学。
其公式为: DS=DP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同一概念往往会作出 不同的定义
由于事物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属性,因而反映这 个事物的概念也可以有不同的定义。
2.定义的种类和方法 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⑴真实定义:属加种差定义方法。
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找出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 第二步:确定被定义项的种差。 第三步:将邻近属概念和种差与被定义项结合, 用公式表示既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属加种差定义法根据其种差内容不同又可分为几 种,即本质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和功能定义。 属加种差定义法的使用是有局限的:对于外延最大 的概念不适合用这种方法。
⑶有时同一概念既可在集合的意义 上使用,也可在非集合的意义上使 用,这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分 析。
请分析以下两句话中“鲁迅小 说”的用法:
鲁迅的小说不是一、两天能读 完的。
鲁迅的小说最长不超过三万字。
3. 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即反映思维对象 具有某种特性或本质的概念, 又称肯定概念。
负概念即反映思维对象不具 有某种特性或本质的概念, 也称否定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