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琵琶行并序》理解性默写训练及答案

统编版《琵琶行并序》理解性默写训练及答案1.《琵琶行》中“丹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
2.《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揭示了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像不决的矛盾心情。
3.《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嫁做商人妇。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两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
4.《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噎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5.《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6.《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时五陵的少年争相敬献殷勤,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门可罗雀,嫁于商人。
7.《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8.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未成曲调先有遁”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
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情感。
但这都是概述性的描写。
10.《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练习(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挖空训练元和十年,予左迁..()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九江郡司马。
明年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尝学琵琶于穆、...()。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曹二善才..()妇。
遂命酒,使..(),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憔悴,转徙..(),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长句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嘈嘈....()。
大弦....()后《六幺》如急雨,小弦..()..()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切切莺语花底滑,幽咽..()不通声暂..()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
..()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年少争缠头..()妒。
五陵一曲红绡.()不知数。
【诗歌】《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题+答案解析

6琵琶行(并序)一、基础巩固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曲罢悯然添酒回灯醉不成欢犹抱琵琶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浔阳江头凝绝不通C.轻拢慢捻银瓶炸破间关莺语铁骑突出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名属教坊镝居卧病解析:B项,“徒”应为“徙”;C项,“炸”应为“乍”;D项,“镝”应为“谪”。
答案:A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快.弹数曲快:赶忙B.曲罢悯然..悯然:忧郁的样子C.低眉信手续续..弹续续:一个接一个D.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轻易,随便解析:A项,快:畅快。
答案:A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解析:A、B、C三项均是借代;D项是比喻,用“泉流冰下难”来比喻琵琶的声音。
答案:D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B.“大弦”“小弦”两句既用“嘈嘈”“切切”这样的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比喻,使乐曲旋律形象化。
C.“间关”之声,婉转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休止时,另外传达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解析:A项,“大弦小弦一起奏响”不对,“错杂”的意思是“交错”,而不是“一起”。
答案:A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2)东船西舫悄无言,。
(3)我闻琵琶已叹息,。
(4)座中泣下谁最多?。
答案:(1)相逢何必曾相识(2)唯见江心秋月白(3)又闻此语重唧唧(4)江州司马青衫湿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8题。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一项是()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2.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曲中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①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①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泪。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诗言志①凡六百一十六言①复驾言兮焉求①东船西舫悄无言①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A.①言语①字①助词①表达①说B.①言语①字①表达①声音①助词C.①表达①字①言语①说①助词D.①表达①字①助词①声音①说5.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钩连潦倒地崩山摧群山万壑B.峨眉谪居冲波逆折蚕从鱼凫C.咨嗟惘然扪参历井海誓山盟D.巉岩整顿司马青衫杜鹃啼血6.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曲罢悯然钿头银蓖司马青衫枫叶荻花B.转徒江湖漂沦憔悴梦啼妆泪忧愁暗恨C.轻拢慢捻天涯沦落幽咽泉流谪居卧病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添酒回灯暮去朝来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委身..为贾人妇委身:托身,这里是嫁凡.六百一十六言凡:总共B.弦弦掩抑声声思.思:悲伤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鸟声婉转C.东船西舫悄.无言悄:静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D.四弦一.声如裂帛一:同时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①一食或.尽粟一石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①余因.得遍观群书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①年且.九十D.①迷在倚石忽已.暝①是亦不可以已.乎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琵琶行并序》历来为高中课本之保留篇目,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诗文,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然( ) 荻花( )恬然( ) 湓浦( )铮铮然( ) 贾人( )钿头( ) 呕哑( )嘲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2)因为长句( )(3)弦弦掩抑声声思( )(4)低眉信手续续弹( )(5)秋月春风等闲度( )(6)去来江口守空船( )(7)梦啼妆泪红阑干( )(8)如听仙乐耳暂明( )(9)凄凄不似向前声( )3.文学常识填空。
(1)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种体裁一般在音节、格律方面________,形式上采用________言、________言和________言,富于变化。
4.名句填空。
(1)(xx辽宁高考,10)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2)《琵琶行并序》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发“同病相怜”的感触。
(3)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___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5)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习题(含答案)

D.船舷/管弦真谛/啼血 鱼虾/虾蟆陵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译文: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凭借这吃到肉了。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就把秋天作为婚期。
C.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3.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正确的翻译为:认真从事学校的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为判断句;C为状语后置句;D为省略句。
译文: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的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新听到都掩面哭泣不停。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认真从事学校的教育,反复给百姓讲孝敬父母的意义。
4.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恐年岁之不吾与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D.使快弹数曲
能力层级为理解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虽然众人还有是此意的转移如成立长句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如亲戚等注意区分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习题(含答案)
《琵琶行并序》练习(解析版)

18 琵琶行并序【基础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悯.然(mǐn)憔悴.(cuì)湓浦.口(pū)商贾.云集(ɡǔ)B.转徙.(xǐ)迁谪.(zhé)铮.铮然(zhēnɡ)东船西舫.(fǎnɡ)C.幽咽.(yè)铁骑.(qí)水浆迸.(bènɡ)钿头银篦.(bì)D.红绡.(xiāo)阑.干(lán)悄.无言(qiāo)轻拢慢捻.(niǎn)【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湓浦.口(pū)”应为“pǔ”。
C.“铁骑.(qí)”应为“jì”。
D.“悄.无言(qiāo)”应为“qiǎo”故选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文身霓红灯沤心沥血百尺竿头B.坐落纸捻子歪门邪道稳操左券C.沾辱暖烘烘雍容大度躬逢其盛D.蜇居唱双篁悚人听闻一诺千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
A.“霓红灯”的“红”应是“虹”;“沤心沥血”的“沤”应是“呕”。
B.全都正确。
C.“沾辱”的“沾”应是“玷”。
D.“蜇居”的“蜇”应是“蛰”,“唱双篁”的“篁”应是“簧”,“悚人听闻”的“悚”应是“耸”。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明年..长句,歌以赠之..秋,送客湓浦口B.因为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B.因为:古义,两个词,因,于是,就。
为,写,创作。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帮凶。
D.何以:古义今义均为:怎么,用什么。
故选D。
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D.转徙于江湖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琵琶行并序学习练习及答案

第6课琵琶行(并序)练习1一、双基夯实1.下边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浔阳(xún)枫叶(fēn??)瑟瑟(sè)迁谪(zhé)B.慢捻(niǎn)霓裳(ní)六幺(yāo)嘈嘈(cáo)C.幽咽(yè)暂歇(zhàn)乍破(zhà)转徙(xǐ)D.收拨(bō)裂帛(bó)钿头(diàn)银篦(bì)【答案】C(暂读“zàn”)2.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同样的一组()①明年秋②委身为贾人妇③曲罢悯然④今漂沦憔倅⑤铁骑突出刀枪鸣⑥整改衣裳起敛容⑦泰然自安⑧由于长句⑨暮去朝来颜色故⑩老大嫁作商人妇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⑦C.①③⑧⑨D.④⑤⑨⑩【答案】B(①⑤⑥⑧⑨⑩句中加点词都属古今异义,因此选B。
)3.以下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B.铮铮然有京都声沛公开其计,从之C.今漂沦憔倅,转徙于江湖间得复见将军于此D.由于长句,歌以赠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答案】C(C 20×20均介,在。
A后组成名性“者”字“⋯⋯的人”/助,,形容尾,⋯⋯⋯⋯正确;D,。
)4.以下句子中的是()A.感斯人夕始有迁意自言本复挑商人厚利离D.庭信步【答案】D(意”。
)5.出与其()A.明年秋,送使快数曲C.感斯人D.因句,歌以前置句,A、B、6.以下分析不恰当的女“千呼万始出来,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人。
B.“大弦嘈嘈如个叠音摹声,又用“,助,附在或,用来指代人,可定后置的志;B的子/,,写,作/,加点,意相同的一言凡六百一十六言B.是是京城女 C.慢捻抹低眉信手似两个“信”字都当“随他三句式不同的一客湓浦口B.遂命酒,言,是夕始有迁意之【答案】D(D C三均省略句。
)一是()A.琵琶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不便,也不肯急雨”,用“嘈嘈”如急雨”个比使20×20声形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双基夯实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浔阳(xún) 枫叶(fēn��) 瑟瑟(sè) 迁谪(zhé) B.慢捻(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 C.幽咽(yè) 暂歇(zhàn) 乍破(zhà) 转徙(xǐ) D.收拨(bō) 裂帛(bó) 钿头(diàn) 银篦(bì) 【答案】 C(暂读“zàn”) 2.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 ①明年秋 ②委身为贾人妇 ③曲罢悯然 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整顿衣裳起敛容 ⑦恬然自安 ⑧因为长句 ⑨暮去朝来颜色故 ⑩老大嫁作商人妇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④⑤⑨⑩ 【答案】 B(①⑤⑥⑧⑨⑩句中加点词都属古今异义,所以选B。)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B.铮铮然有京都声沛公然其计,从之 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得复见将军于此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答案】 C(C项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附在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认为……正确;D项,动词,写,作/动词,认为。)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自言本是京城女 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 D.低眉信手续续弹胜似闲庭信步 【答案】 D(两个“信”字都当“随意”讲。) 5.选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C.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答案】 D(D项为宾语前置句,A、B、C三项均为省略句。)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夸张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答案】 B(“夸张”不正确。) 7.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答案】 C(琵琶女的迟疑是因为她“无心见生人”。) 8.对下列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答案】 A(“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9~12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9.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的缘由,为全诗奠定了________的基调。 【答案】 地点 人物 情节;凄切 10.第①段的诗句中有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在这些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句子应为第①段的第一、二、六句。其作用是烘托环境、渲染气氛。 11.第②段的两句是琵琶女弹琵琶之后听众的反应和周围景色的描写,试简述这两句运用的手法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手法是烘托。作用是写出听众已处忘我境界,写江心秋月冷照,以烘托演奏的效果。 12.第③段是作者关于浔阳住地景物的描写,这与诗中的哪些句子照应?这几句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句子映衬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与上述两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照应,有烘托作用,表达了诗人谪居浔阳的郁闷心情。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v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3.这首诗的首联除了“今”与“昔”对比以外,还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还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14.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卷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集中地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15.前两联写登高所见,先流水而后山色,在景物描写上分别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流水,“江”与“泉”是动景,“城”与“石”是静景,所以是动静结合;山色是通过夕阳与暮霭来写的,“隐”“依”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自然景物带有了人性特点,形象而具体。16.五、六两句融情于景,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在此联中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