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12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

12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
宋代的教育
专题: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祖籍婺源,
出生在福建尤溪县。18岁中举,19岁登进士,从此走上仕途。朱熹一生 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毕生讲学 活动不断。
在知南康军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和管理,派 人四处搜寻、购置图书典籍,亲临讲学,而且还亲自拟定了著名的《白鹿 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个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
宋代的教育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白鹿洞书院揭示》
宋代的教育
二、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一)关于人性的论述
朱熹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 就是“理”,即“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至于在不同的 人性这个问题上,朱熹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
朱熹最重要的著作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1313 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 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数百年。
主要教育著作有:《大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读书之 要》、《童蒙须知》。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矫正教育系
朱熹的读书法是他自己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对前人读书经验大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 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都是在读书治学中 必须注意的问题,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今天对我们也仍有借鉴作用。
“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读书不能紧紧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宾的主要教育思想:(1) 、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察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 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 、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翅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 、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 、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I•分布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审•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2) 、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卜分布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二者的异同点:(1) 、王守仁和朱整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亩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嘉认沏'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木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2) 、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晋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木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一、朱秉的教育思想:(他姓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蓦一一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砖,号晦庵。

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关干道德修养的主张1、立志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

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

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

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

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谓立志,即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

"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但一般自暴自弃的人,多半不能树立做圣贤的明确高尚的目的。

他说:"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

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养功夫。

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

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

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

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2、主敬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

朱熹说:"敬是不放肆的意思"。

所谓"不放肆",即是严肃谨守记礼法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古代儒学家、理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朱熹教育”。

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首先,朱熹强调教育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社会作出正确的引领和示范。

他倡导“诚实守信,将义修能,加以正学为道义”,即通过诚实守信和努力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再通过学习一以贯之的知识与学问,使之能够自觉追随“道义”的方向,才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

其次,朱熹主张以理学为主的教育内容。

他认为理学是一种科学的体系,可以为人类提供关于天地人事的正确知识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学习理学,全面地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通过观察和研究寻找出最为合理的解释,培养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将四书五经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认为这些经典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通过学习经典中的道理和格言,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正确和高尚。

此外,朱熹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更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品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

他主张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包括阅读、写作、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他提出了“课中有文科,课后有杂艺”的教育方式,即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朱熹还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认为教育不仅是对个体的培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改造。

他曾说:“一人成就,则渐成己有道德,则乃长远有国家。

”他认为个体的进步必须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之有能力和责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婺源第九讲:朱熹的教育思想孙德玉导师2009年11月25日前言:朱熹将前面三家思想吸收改造,变成自己新的东西。

(关于人性、世界、思想的起源)(导师: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只要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就行。

)把人家的观点消化吸收,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更进一步的说,能够进行补充和发扬,就更不得了了。

文章贵在方法新、观点新、论据新,先模仿,再操练,然后就可以放单飞。

比如,孔孟荀就各具特色。

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创新。

汉代的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能维持统治稳定了,朱熹来改造之。

(董、朱是思想改革大家)一、生平(1130~1200)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祖籍江西蝥源(南宋时属徽州府),出生在福建尤溪县,曾经三次回蝥源祭祖,他还自称为新安朱子,可见没有忘祖。

朱熹的家庭出身不错,幼年时父亲朱松辞官教子,可见朱熹有个好爸爸。

朱熹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良好的庭训,一直到14岁父亲去世。

朱熹由父亲托孤给胡、刘(朋友)教育,最终19岁考中进士,20岁走上仕途,先任同安县主簿(办主任主任),后来的官职也都不大,主要是他无心仕途,一心扑在教育和著书立说上。

四十岁时终于开花结果(41~45岁),很多著作问世。

五十一至五十八岁在武夷山讲学,曾与陈亮大辩论。

晚年完成《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赵如玉推荐他作皇帝的老师,但他太正直了,经常批评皇帝,皇帝没有办法就找了个理由让他告老还乡了。

七十一岁自然善终。

二、政治哲学思想(一)政治思想:当地方官时,朱熹了解民生疾苦,上书皇帝提出六大主张。

(二)哲学思想:“理”与“气”的关系。

理是意识,是天理即三纲五常。

气是人心、人欲。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人性论:天地之性(至善)圣人禀赋的多;气质之性(善恶混杂)常人禀赋的多。

教育就是变化气质,扬善抑恶。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阶段(一)自唐以来,人才出现了偏差,培养出来的人不像样了。

朱熹提出不要“縚利干椂”,淡化功利色彩,要回归到先秦儒家,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

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2009-02-28 08:09:45)标签:分类: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
(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

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学术思想。

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一)“理”与“气”
A、“理”:即规律,精神。

B、“气”:即物质,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理是不能脱离气而存在的。

C、从根本上说,“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
性的。

“理”是纯美的,所以说他是唯心主义。

朱熹认为万物的最初本源首先是理(道德、真
理、道理、规律),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社会之前
就已经出现了。

理是生存万物的依据,也是一个
生存的法则。

(二)“性即理”
朱熹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称为性,性与理是一
个东西,即“性即理”。

可见他是以性为善的。

他认为“一理”就是“万理”。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是纯善的。

“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
的,恶的表现都是气的关系。

他认为生物的本性
上来讲,它是纯善的。

理论上说人性应该是纯善
的,但是具体的有肉之躯的人是有善有恶的。

(四)“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即“变化气质”之情。

他强调
“先天性”,“必要性”,他认为要想超过禽兽
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


前,道德教育只是宣传,他认变道德教育应先是
他律,然后再是自律。

(五)“读书穷理”
“读书穷理”即只重视知,不重视行。

朱熹认为读儒家经书,不必联系实际,不必联系
思想,学习具体任务,通过自我反思就行了。


认为小学学事主要是:洒扫(劳动),应对进退
之节。

大学穷理。

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他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王守仁--明代中期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

一位理学家,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这种学说也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王守仁认为知理存在于人的心中,朱熹则认为存在于万物之
中。

他认为“格物穷理”――即通过事物的研究来弄清理,他认为,天下本无物可格,一切的知和理均在心中,他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被称为“陆王学”。

(一)“心即理”――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权威,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并不认为万事之中存在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不像朱熹谈理与性。

(二)“致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像上了一层灰尘。

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三)“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知的过程就是行的过程,知行不能脱节,知行是一个过程,他认为行的开始就是知。

这与朱熹是恰恰相反的。

(四)他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王守仁强调顿悟,他做的是减法,良知本来就存在。

(1、内省:淡化了读书的作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造成了理论上的空疏。

2、事上磨练。

即在行动中学习。

他认为一切学习都是在行动中进行的。


*朱熹与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思想上的异同表现在:
朱熹认为:
一、重视蒙养教育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为了说明蒙养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把小学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打坯模”阶段。

二、要求慎择师友。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

”因此朱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三、强调学“眼前事”
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儿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根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朱熹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尝试教学思想。

朱熹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学。

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他主张,学生最佳的学习过程,是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反对别人把学习内容领会了,向自己灌输。

他又认为,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虽然占重要地位,但终究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

"指引者,师之功也。

"
王守仁认为: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王守仁认为,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对儿童不能像对成人一样的要求,儿童良知发展到何等水平,教学就只能进行到什么水平,从另一方面说,他认为教学的难度也不应过于落后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

王守仁的因材施教,各成其材的思想,承认了发展个性的必要性,对传统教育抹煞儿童个性的存在,以一个模式培养儿童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意义。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

他对教育者提出了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对习礼、歌诗和读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分别作了说明。

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当时在反对传统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尤其是他的“自然教育论”的提出,实属难能可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