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
论中国教育议论文(精彩7篇)

论中国教育议论文(精彩7篇)论中国教育议论文篇一对于一个人,一个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行动口号,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
当然,也不能说中国不重视教育。
现实是很残酷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喜爱的不过的是一些所谓的“好学生”——成绩很高的一类学生,却恰恰忽视了其他的学生。
而好学生在一所学校中的总人数占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不应成为空话。
我认为: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同样的关爱。
每个老师都会说:我爱每个学生是一样的。
可真正做到样的老师却少之又少。
对于那些所谓的“好学生”,老师总是眉开眼笑,不停地“开小灶”;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老师不是横眉冷对,就是熟视无睹。
亚里士多德说过:学生本来就有一切知识,学校的教育并不是知识的来源,学校的作用只是将学生已经具备的天才激发出来。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作为一个老师,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去教学生,所有的老师都知道这一方法,但却很少有人做到。
我们国家的教育不应成为一种“教育模式”,我们的思维也不应成为一种“思维定式”。
现在是21世纪初期,中国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希望我们国家的学生成为初级阶段的试验品。
每个学生都应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论中国教育议论文篇二雪化了是什么?是春天!不,是泥水。
——题记记着有这样一个外国的趣味题,在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你驱车回家时,看见路旁有三个可怜人,在风雪中簌簌发抖:一个是病得奄奄一息的老太太,一个是救过你小命的医生,一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车只能载走一个人,那你会先载哪个呢?有人选了老太太,说生死攸关,非同儿戏;有人选了医生,说救命之恩,不能不报;有人选了梦中情人,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每个答案都有各自的道理。
可答案却是,把车子借给医生,让医生载着老太太去医院,然后和自己的梦中情人,在风雪夜一起等公交车。
当我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想着选哪一个更好,但是这个题的答案却仿佛转了一个弯,表达了爱心,回报了恩情,还能和梦中情人漫步。
中国教育历史论文

中国教育历史论文中国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这种教育注重个体的德育和修养,强调孝道、忠义等传统价值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并发展,形成了科举制度和私塾教育。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官僚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私塾教育则是在家庭或私人经营的学校里进行的教育,它面向的是家庭富裕或贵族阶层的孩子。
随着西方文明的介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发生了变革。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创办了许多近代学校和大学。
同时,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开始强调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发展,包括取消科举制度、实行义务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等。
同时,中国也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正朝着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方向努力。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包括加强师资培养、推进教育信息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
同时,中国也在推动教育国际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而努力。
总的来看,中国的教育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取得了许多成就。
同时,中国的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抓住机遇,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其中包括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的投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模式,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包括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浅析中国教育论文(2)

浅析中国教育论文(2)浅析中国教育论文篇二《中国教育摭谈》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中国教育的现状,发现中国教育上存在教育经费不足,教育思想落后,教育制度不合理等弊端,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相应得对措。
关键词: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思想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自此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未来社会是一个高科技,学习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的学校教育应该发生怎么样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呢?知识经济的来临,是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育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慢慢的明白学校教育只有主动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迎接社会的挑战,才能是教育方法更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能真正更有力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渐露端倪,总体来说我们觉着有以下几点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国民的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国综合实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其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
我国目前教师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基础教育,不仅总量短缺,而且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很多地区难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进行教育创新,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交于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1]。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和教育经费的匮乏,造成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大批孩子被击落淘汰的惨状,是社会不能承担起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责任。
此外教育经费和资源的分配不均既得城市与农村,名牌重点院校于普通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也造成了东西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富裕家庭和贫困子女的受教育部平衡。
教育史论文(最终版)

教育史论文(最终版)第一篇:教育史论文(最终版)浅谈古希腊的三位教育家摘要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的发源地,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发。
要谈古希腊的教育,就绕不开“古希腊三贤”的教育思想。
三圣对古希腊的教育,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到今天我们的许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还都能在希腊三圣的思想里找到影子和源头关键词: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他提出了一、“自知其无知”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德即知识”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由此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一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只是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指示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的直接相关。
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只是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三、“苏格拉底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这种方法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
在苏格拉底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文化发展和研究方向以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教育史论文第一篇:中国教育史论文浅谈儒家教育思想摘要: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国之一,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式文明,能使中国文明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不可否认,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教育活动,可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在思想意识上和文化教育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有儒家、墨家、到家等,但对中国影响根深蒂固的,当数儒家。
关键词: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观念体现了历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在一个字上面——“仁”。
孔子一生中有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类,应作种类、族类、类别解。
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不论种类、族类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中都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他的弟子中有富贵子弟、商人、贫农、偷盗者等等。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
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有教无类”的思想要求学校的教育要引导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品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尊重。
中国教育思想史论文

中国教育思想史论文我的讲述有三篇论文构成:1、鸦片战争后中西教育思想的对比2、评述蔡元培“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3、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我针对以上三篇论文穿插论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外的教育思想中国的教育思想: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的百年之中,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世界逐步同化,出现了一批思想教育家,比如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李大钊,杨贤江,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陈鹤琴,陶行知等等,论文中对以上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分别作了论述,我们主要评述蔡元培”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一、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蔡元培对于五育看法:(1)军国民教育:根据国内外环境,当今中国不得不采取的教育。
(2)实利主义教育:富国的手段,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3)公民道德教育: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
(4)世界观教育: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抱积极进取态度。
(5)美感教育:被认为是“唯一的中坚任务”,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
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
3、评析“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
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和超轶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
初二作文议论文《浅谈中国教育》650字(总10页PPT)

初二作文议论文《浅谈中国教 育》
国家 我相信,未来的
一定会涌现
人才 出一批批真正的
,从而使中
国成为世界上的教育大国!
关键词:国家,人才,世界,相信,涌
现出,成为。 词语:国家 拼音:guójiā 解释: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实 施统治的组织。古代诸侯的封地称 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 国的通称。《易·繫辞下》:“君子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 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 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 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赵岐注:...
初二作文议论文《浅谈中国教 育》
中 韩寒曾公然在微博上“挑衅”
式教育,却引来一片唏嘘。为何?
只因人们的思想被中式教育禁
负偶 锢着,他们认为
顽抗是无用
的,于是只能默默地接受它。
重 每年的高考总是中Leabharlann 的一场头戏,参考的学生十几年的
寒窗苦读在那时才能体现出真正
的价值。
关键词:中式,人们,思想,负偶,重
头戏,学生,寒窗,价值,挑衅,引来,唏嘘, 禁锢,认为,顽抗,无用,只能,接受,高考, 参考,苦读,才能,体现,微博。 词语:中式 拼音:zhōngshì 解释:中国式样。曹聚仁《万里行 记·食在扬州》:“在香港,一盘菠 萝牛柳,可算是西式中菜,也可说 是中式西菜,广东馆子有,川扬馆 子有,北京馆子也有。”符合规格。 汉桓宽《盐铁论...
初二作文议论文
浅谈中国教育
650字
中国教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 列,这无不都是教育制度的功 劳!从最初的科举制到如今各 种的考试制度,这其中经历
了多少的变革啊!然而,在我看来,
取 如今的教育制度与当年的“八股 士”如出一辙。
初二作文议论文《谈谈中国教育》1500字(总16页PPT)

初二作文议论文《谈谈中国教 育》
标准 ”呵,书上才
,我们的想法
就是破的,不对的。也是,如果你不
用右手而是用左手写字就会引
起哄堂大笑,为什么呢?只是因为你 和别人不同。简直荒唐!可我说,竟 然这样,就请不要出这种题好吗,中
国学生非得变成课本复制文
件才是中国教育的目的吗?现在
区 的考试和过去的八股又有什么
呢?
问问 抱负呢?
身边的人为什么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读二十年的书,谁还可以大义凛然的
说出:“为理想而读书,为国
家之崛起而读书。
关键词:世纪,学生,洪流,卷席,宠儿,
政史,地生,语数,物化,大学,理想,问问, 读书,国家,放眼,只得,惊呼,塌陷,拿到, 录取,获得,抱负,要读,说出,崛起,幸运, 成功。 词语:世纪 拼音:shìjì 解释:记录帝王世系的书。古有《尚 书世纪》。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 载上古以来帝王之事;《金史》于 《太祖本纪》之前,先立《世纪》以 叙其先世。参阅清赵翼《廿...
初二作文议论文《谈谈中国教 育》
美国孩子想要当卡车司机,
无人阻挡,任之闯荡。而中国呢?
在此,我不愿多说,十三亿中国人
全部知晓。更有家长说:“学
好文化课,找个好工作比什么都
强。”小而言之,这是在摧残孩子未
国家 来,大而言之,这是影响
发
展。
关键词:孩子,卡车司机,无人,全部,
家长,文化课,国家,想要,阻挡,闯荡,知 晓,学好,摧残。 词语:孩子 拼音:hái zi 解释:小孩,儿童。亦指儿子;子女。 《墨子·明鬼下》:“播弃黎老,贼诛 孩子。”汉王充《论衡·本性》:“紂 之恶在孩子之时,食我之乱见始生之 声。孩子始生,未与物接,谁令悖 者?”唐皇甫氏《原化记·崔慎思》: “﹝妇人﹞谓崔曰:‘某幸得为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
————浅谈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是孔子教育方法的最基本原则,它得名于孔子这一千古传诵的教育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还想不通时,教师给予开导,且要做到举一反三。
比如一个方的东西,已经给他讲明了一个角的形状,但他不能据此而推知其余三个角,就不必再讲了。
因为这证明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求索的精神,仅靠教师灌输无助于他的进步。
孔子确信,学生必须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
他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
他幽默地说:“对于一个不知道问‘怎么办’的人,我也同样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
启发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比较孔丘的启发式教育与现在启发式教育不得不说启发式教学两大渊源: 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西方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先哲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启发式教学的典型范式,两者都是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来实施教学的。
师生问答是当时实施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其中又以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最具代表意义。
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是两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
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
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而现代启发式教育则是一开始就将教师摆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是以师生间的谈话为主要教学方式,但事实上,教师一直居高临下地控制着谈的内容和方向,最终的结论也是由教师来定的。
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否定自己,肯定教师,容易使他们丧失信心,不利于学生的长远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填鸭式”的“满堂灌”已经明显不适应教育的发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是势在必行,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
当前如何培养出适用社会发展的人才,除启发式教育外,其它的道路恐怕都难以走远。
启发式教育是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
孔子就是第一位实践启发式教育的伟大教育家。
历史和实践证明,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的阶级社会当中,具有真理性和超时代性。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与其说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如说他始终贯彻启发式的教育精神更符合实际。
孔子从不强迫学生相信什么或者不相信什么,从不把自己的言论强加给自自己的学生,在孔子那里,品行的养成,学问的充实,是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
所以现代启发式教育不能一味的照搬西方的一些教育方法,应借鉴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始终把学生和教师摆在同一平台上。
承认师生间是相互启发的,提倡教学相长,确立了一种平等的、发展变化的师生观。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这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使学生得到尊重,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孔子启发教学的根本,就是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思结合,避免“罔”与“殆”的结果,由于学,即接受现成的知识,较普遍和轻易,所以,孔子启发式教育关键是促进学生在学习时伴以充分的思考。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视听色貌言事疑忿,事事见思,足见思之重要。
尤其是“疑思问”,在教学中极有意蕴,学生只要认真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发问,问则求解。
无解必生愤悱之情。
逆推过去,无愤悱之情,说明无求解之情,无疑问,无认真独立思考而只顾生吞活剥。
对这样的学生孔子当然不予启发,不复教了。
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学思结合呢?答案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也就是说,学生不要指望轻易得到教师的点拨和传授,必须先开动脑筋,自求自得,能通过自思而通。
教师绝不主动施教。
只有因思无所得而灰心丧气。
愁眉苦脸时,教师才直接传授知识。
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能不学思结合吗?《论语》中记载了一些孔子启发式教育的事例,如,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孔子的回答并非直解诗意,而是一种譬喻。
它使子夏立刻联想到“礼后乎”。
这一小段我们就能从中窥见孔子的启发式包含两种基本的行为,即点拨引导和有讲究的传授。
通过启发式使学生学思结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简而言之就是举一反三,知智统一。
孔子称赞学生的原因多是学生能作“反三”类推。
子夏由“绘事后素”联想到“礼后乎”,孔子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能用《诗经》中的句子理会孔子说的“贫富”观点,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在科学意义上,子夏的联想和子贡的灵活只有在孔子启发式教育下才能产生,孔子的教学追求在学生身上实现了,当然心满意足,赞不绝口。
由于启发促成了学生学思并重,因而学习结束后,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就提高了认识理解能力,从而获得智慧,子贡的闻一知二,颜渊的闻一知十,反映的正是知智统一。
运用启发式教育,还要明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志趣。
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并达到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教育目的。
孔子通过“观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对学生的性格爱好、思想才能做透彻的了解。
《论语》载:“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师也辟”、“由也谚”以及“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事、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这些记载都显示了孔子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志趣的了如指掌。
所以孔子不无自豪地说:“人焉瘦哉?人焉廋哉?”孔子正是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透彻了解,果能在不同场合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育。
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听到某事就干起来吗?”孔子答:“父兄还健在,怎能立刻去做?”冉求也这样问,孔子却答:“对,立即干起来。
”公西华感到不解,就去问老师。
孔子解释说:“冉求做事一向退缩,所以我给他打气,仲由遇事一向轻率鲁莽,所以我要给他泼点冷水。
”在这里,孔子正是因为对子路、冉求的个性特征有了深刻的认
识,所以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扬其长避其短,有针对性地对两人进行启发教育,并取得了补偏救弊的教育目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新课标的这一理念与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是相通一致的。
可见,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对于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是小教专业的,将来要面对的是小学生。
小学生由于自己的年龄特点,都不太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
在许多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对问题的理解都是正确的,但就是苦于不能有条理的说明理由,不能很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往往这时候,有些老师为了进行后面的教学环节,马上抢在孩子前面说:“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是不是……”这样,教者就把要得到的答案一股脑说出,老师也顺利地完成了一个一个的教学环节,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引导得很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对学生也进行了一定的启发、诱导。
但这种启发完全成了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还是把知识灌给了学生,失去了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意义。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勇于表达。
让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和严密性。
总之,运用启发式教学不能浮于形式,而应在实质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变得乐学善思,这才是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姓名:沈慧琪
班级:小教11
学号:0803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