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I)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原始时期教育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二、私学兴起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统治者争相养士•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私学的特点•经济基础:个体经济•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丘的教育思想二、教育作用论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有教无类”的含义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四、教育目的——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2.君子品格——三达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评价:•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特点:•重人事,轻鬼神•重文事,轻武事•重政事,轻科技六、教学方法• 1.学、思、行结合•(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
(2)学思结合(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2.启发诱导•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
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
由于我们的祖先很早便知道教育的重要,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以前。
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都十分重视教育。
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即设有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负责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命夔“典乐”,即负责对人民进行音乐和诗歌教育。
由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悠久优良传统,所以死五千年来,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不仅能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而且其内涵也较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更加充实而辉煌。
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散文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他们在教育思想上都有所建树,这是私人自由讲学带来的成果。
不仅《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资料,而且还出现了像《礼记·学记》、《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管子·弟子职》等教育专著。
中国教育简史

浅谈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内容摘要: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
但在其发展的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先进,有其落后。
但从整体来看是在曲折中前进,本文主要从三大方面阐述: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曲折中前进,及其带给我们的反思及中国教育现状带来的反思。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
可以说,随着早期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芽了。
一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上古: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先秦到汉初: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夏商时期的教育萌芽:相传在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
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
而老师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
西周: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礼记。
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一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
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时期。
当时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父辈将家族的知识和价值观传授给后代。
随着周朝的建立,教育开始向社会扩展,成为社会精英的特权。
孔子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界”的理念,主张普及教育,为后世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理念,引进了西方的教育体系和学科。
1905年,兴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北京大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此后,中国的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建立了一系列教育制度和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教育资源得到了广泛的配置,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科技的应用也在不断推进,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总结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的演变。
古代教育以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近代教育引入了西方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则注重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教育改革的推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教育将继续朝着更加全面、均衡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中国教育简史

▪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
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 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乐修内,礼修外。乐和 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意即: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 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 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做到“举 一反三”。
▪孔子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 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儒家私学到了战国时期开始走向分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 “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在教育上主张培养“真人”、“至 人”,即一种无功、无名、无情的完全自由的人物。 ▪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的差别: 1、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私学则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为 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之上。
中国教育简史
1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原始人群时期(约200万年至5万年前),教育发展缓慢。 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教育的发展速度有
所加快,具有了多方面的内容,并出现了教育机构 的萌芽。
2
一、原始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基本特征
➢社会背景 ➢生产力低下,无社会分工 ➢基本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 ➢2.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教育手段以言传身教为主。 ➢3.教育无阶级性,男女分工不同,但教育权利平等。 ➢4.知识不断积累,产生了文字。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中国的教育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从殷商以来,中国就发展起了一套古老而又完备的教育制度。
鉴于历史悠久的原因,对中国教育的研究有许多有趣的内容。
本文将概述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从战国统一到当代,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最早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据史料记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都从家庭学习。
这种家庭教育被称为内训,它的内容主要是孩子们学习尊重父母的重要性,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和礼仪。
后来,政府强力推行内训,这就是所谓的官方内训,孩子必须学习春秋经传统文化,以及官方法律。
在这里,非常重要的是这些知识通常是用文章形式传授的。
到了战国时期,官方教育就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程度,中国出现了特殊的学校,称为“书院”,这些学校招收有一定阶层的学生,他们学习诸子百家的经典,进行高级的读书研究。
到了汉朝,官方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皇帝开始选拔年轻人以填补官职,因此官方推行了一个新的教育体系,被称为“科举”。
科举的内容包括“科技”、“常规”和“地方”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详细的考试内容。
考试结束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官职,但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权力与荣誉。
科举制度曾一度成为中国主要的教育制度,但最终它受到了政府的反对,此后,中国教育体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清朝和民国时期,官方重视促进民众教育,出现了新型学校,如国子监、民学堂、中学等,重点推行“文法兼修”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国子监。
由于新的学校和学习方式的普及,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变化,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出了“大学入学考试制”,即高考制度,整个社会秩序彻底变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这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而且也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使大量普通人士能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
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完善,科学管理的教育体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定稿)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定稿)》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国教育史概述•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中国教育史的名师与名著目录01中国教育史概述起源中国教育史起源于古代的私塾、书院等教育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儒家学者开始创办私塾,传授儒家经典,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背景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儒家学者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德行和知识,提高个人的素质,也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因此,政府和私人都非常重视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发展教育。
中国教育史的起源与背景初步发展在汉唐时期,中国教育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政府开始设立官学和书院等教育机构,同时私人办学也得到了发展。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经典研究和考试制度的建设。
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繁荣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繁荣时期。
政府设立了国子监等高级学府,同时民间办学也得到了大力支持。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许多地方开始设立小学和中学等教育机构。
现代化转型在近代以来,中国教育逐渐向现代化转型。
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也开始借鉴西方教育模式和制度进行改革。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科学、实用和民主化,开始培养现代化人才。
中国教育史具有注重经典研究和考试制度建设的特点。
同时,中国教育也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普及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道德品质。
此外,中国教育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文化认同感,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贡献中国教育史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它不仅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还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中国教育史也为世界教育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特点中国教育史的特点与贡献VS02中国古代教育教育起源,主要为宗教、军事、政治服务,有专门学校和专职教师。
夏商时期出现“学在官府”现象,学校体制完备,六艺教育发达。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3)隋(581~618)中国历史上继北朝北周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唐所灭。
炀帝大业五年(609)时的隋朝疆域,东、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隋的政治北周大成二年(580),周宣帝宇文贇死,静帝年幼,杨坚掌握军政大权,迅速平定了反抗他的相州(今河南安阳南)总管尉迟迥、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
同时,杨坚还屠戮了北周宇文氏诸王。
在消灭内外政敌以后,他自左大丞相迁大丞相,并于周大定元年(581)二月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统一南北隋初,北方突厥的势力强盛。
文帝开皇二年(582),隋军挫败入掠河西的突厥军。
三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汗国。
五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归附。
八年二月,隋文帝下诏伐陈,大举南进。
次年,隋大将韩擒虎俘后主陈叔宝。
陈亡后,隋又迁陈朝皇家和百官家属入关中。
岭南方面,在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太守冯宝妻冼夫人(少数族人)的协助下也迅即安定。
北迁的江南豪强认为统一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开皇十年冬,遍及陈朝旧境的反隋暴动爆发。
隋派遣杨素领兵镇压。
大约次年即告平定。
北朝后期,鲜卑贵族的门阀化,尤其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汉族杨氏代周以后,象征民族矛盾的鲜卑政权亦告消亡,南北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
完成和巩固统一的改革在文帝统治时期和炀帝统治的前期,隋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完成和巩固统一、强化中央集权的改革。
①改革行政制度。
开皇初年,基本形成以尚书、内史(即中书)、门下三省为行政中枢的制度。
这一制度后来为唐代继承和发展。
开皇三年,文帝下诏废罢境内500余郡,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
州置刺史,将州府和军府合一。
凡军事上较重要的州设置总管,兼任刺史。
大业元年(605),炀帝下诏废除诸州总管府,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②改革选举制度。
开皇末年实行六品以下官吏全部由尚书省吏部铨举之制,地方各级机构的属官从此由朝廷委任,彻底废除了传统的辟举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4)
宋(960~1279)
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由赵氏建立的朝代。
960年在开封建国,1127 年政权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灭亡。
习惯上称1127年前的宋代为北宋,1127年后的宋代为南宋。
北宋政治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改年号为建隆,定都于开封。
宋建立时,北边有劲敌辽和在辽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先后消灭了这些割据政权,安史之乱以来的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基本结束。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宋太祖采取如下措施,以限制地方藩镇的势力:①稍夺其权。
把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
同时派遣中央政府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
②制其钱谷。
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诸州度支经费外,全部运输至宋统治中心开封。
③收其精兵。
派遣使臣到各地,选拔藩镇辖属的军队,收补为禁兵。
在上述变革之下,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加强,前此那些藩镇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
在宋朝统治的300余年中造成一个无心腹之患的统一的政治局面。
宋王朝设三衙统领禁军。
还建立了枢密院,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
调兵权与领兵权析而为二,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宋太祖确定了募兵养兵制度(见募兵制),使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以及流浪汉转化为维护宋专制统治的军事力量。
为能充分依赖军队以加强其专制统治,赵宋王朝制定了许多
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的有:①兵将分离政策。
利用更戍法,将屯驻在开封的禁军定期更换。
②内外相维政策。
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京畿,一半戍守各地。
③守内虚外政策。
宋初统治者多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对辽强大的军事压力,并未采取认真、有效的对策。
对官僚制度和官僚机构,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们也极尽防制之能事。
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将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
宋初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贰,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作用。
宋又提高了御史台、谏院等台谏官的权力和地位,作为皇帝的耳目。
宋太祖、太宗建立的一些制度,大大加强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是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北宋与辽的和战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移师辽南京幽都府(今北京),企图收复为石敬瑭割让契丹的燕云地区。
在辽军夹击之下,宋军大败。
雍熙三年(986),宋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战。
在辽萧太后亲率援军和耶律休哥军攻击下,宋军大败。
咸平二年(999),辽萧太后、辽圣宗率兵南下,大败宋军。
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圣宗又发兵南下,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
宋朝大臣中只有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力请宋真宗亲往澶州前线督师。
宋真宗只盼辽军能够尽快北撤,不惜代价。
十二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淳化二年(991),宋赐夏国王李继迁银州观察使。
李继迁不受,攻扰宋沿边诸州。
李继迁后来战死,子李德明继位,为专力攻取河西,与宋修好。
李德明死后,子李元昊继位称帝,国号大夏(西夏)。
开始攻宋。
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二年(1042),西夏每年都对宋发动一两次大规模的进攻。
但由于西夏在与宋交战中耗费巨大,人民厌恶战争,李元昊遂在庆历四年与宋朝媾和。
北宋前期、中期的统治危机
淳化四年(993)二月,王小波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发动了武装反抗斗争(见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仁宗、英宗时,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士兵斗争在各地陆续爆发。
北宋中期庞大、腐败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已成为中央政权的沉重负担。
宋代用来养兵的费用,竟达全国财政收入总数的十分之七八。
宋真宗对辽和议后,兵士平时缺少训练,不识战阵,习于骄惰。
宋代官僚机构日益庞大,通过恩荫(任子)、科举、进纳、军功、胥吏出职等途径入仕者不断增加。
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中,一切因循守旧,腐朽的官气和暮气笼罩着整个宋朝政府。
同时,大臣们竞相广市田宅,争求重利,文武百官无不仿效。
冗兵、冗官,加上最高统治集团的大肆挥霍,使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加深。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由于危机四伏,士大夫们感到必须采取措施,摆脱困境。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责成他们条列当世急务,以兴至太平。
范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