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I)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I)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I)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4)

宋(960~1279)

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由赵氏建立的朝代。960年在开封建国,1127 年政权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灭亡。习惯上称1127年前的宋代为北宋,1127年后的宋代为南宋。

北宋政治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改年号为建隆,定都于开封。宋建立时,北边有劲敌辽和在辽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先后消灭了这些割据政权,安史之乱以来的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基本结束。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宋太祖采取如下措施,以限制地方藩镇的势力:①稍夺其权。把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同时派遣中央政府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②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诸州度支经费外,全部运输至宋统治中心开封。③收其精兵。派遣使臣到各地,选拔藩镇辖属的军队,收补为禁兵。在上述变革之下,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加强,前此那些藩镇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在宋朝统治的300余年中造成一个无心腹之患的统一的政治局面。宋王朝设三衙统领禁军。还建立了枢密院,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调兵权与领兵权析而为二,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宋太祖确定了募兵养兵制度(见募兵制),使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以及流浪汉转化为维护宋专制统治的军事力量。为能充分依赖军队以加强其专制统治,赵宋王朝制定了许多

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的有:①兵将分离政策。利用更戍法,将屯驻在开封的禁军定期更换。②内外相维政策。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京畿,一半戍守各地。③守内虚外政策。宋初统治者多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对辽强大的军事压力,并未采取认真、有效的对策。对官僚制度和官僚机构,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们也极尽防制之能事。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将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宋初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贰,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作用。宋又提高了御史台、谏院等台谏官的权力和地位,作为皇帝的耳目。宋太祖、太宗建立的一些制度,大大加强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北宋与辽的和战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移师辽南京幽都府(今北京),企图收复为石敬瑭割让契丹的燕云地区。在辽军夹击之下,宋军大败。雍熙三年(986),宋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战。在辽萧太后亲率援军和耶律休哥军攻击下,宋军大败。咸平二年(999),辽萧太后、辽圣宗率兵南下,大败宋军。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圣宗又发兵南下,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朝大臣中只有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力请宋真宗亲往澶州前线督师。宋真宗只盼辽军能够尽快北撤,不惜代价。十二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淳化二年(991),宋赐夏国王李继迁银州观察使。李继迁不受,攻扰宋沿边诸州。李继迁后来战死,子李德明继位,为专力攻取河西,与宋修好。李德明死后,子李元昊继位称帝,国号大夏(西夏)。开始攻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二年(1042),西夏每年都对宋发动一两次大规模的进攻。但由于西夏在与宋交战中耗费巨大,人民厌恶战争,李元昊遂在庆历四年与宋朝媾和。

北宋前期、中期的统治危机

淳化四年(993)二月,王小波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发动了武装反抗斗争(见王小波、李顺起义)。宋仁宗、英宗时,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士兵斗争在各地陆续爆发。北宋中期庞大、腐败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已成为中央政权的沉重负担。宋代用来养兵的费用,竟达全国财政收入总数的十分之七八。宋真宗对辽和议后,兵士平时缺少训练,不识战阵,习于骄惰。宋代官僚机构日益庞大,通过恩荫(任子)、科举、进纳、军功、胥吏出职等途径入仕者不断增加。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中,一切因循守旧,腐朽的官气和暮气笼罩着整个宋朝政府。同时,大臣们竞相广市田宅,争求重利,文武百官无不仿效。冗兵、冗官,加上最高统治集团的大肆挥霍,使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加深。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由于危机四伏,士大夫们感到必须采取措施,摆脱困境。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责成他们条列当世急务,以兴至太平。范仲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2)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2) 1.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有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建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2.南洋公学 南阳公学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有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中院、外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 3.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主义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体现了蔡元培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这一教育宗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有本质的进步。

4.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额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回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得到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及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5.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他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围绕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是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点: 一、改造硬件教学环境,如将传统钓教室改造成音乐教师,美术教室、谈话室等。 二、不上课,学校只规定任务,不规定学什么科目。时间、学习计划都有学生自己掌握。 6.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

(2020年更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任务01-04网考试题和答案

最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任务01-04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中国教育简史》形考共有4个任务。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 1. 六艺 参考答案: 即礼、乐、射、御、书、数(2分)。“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3分)。 2. 学在官府 参考答案: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3分)。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所掌握(1分)。3. 文翁兴学 参考答案: 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郡吏中聪慧者到长安,就学于博士(2分)。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3分)。 4. 苏湖教法 参考答案: 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3分)。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5. “三,百,千,千” 参考答案: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2分)。前三种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千家诗》是诗歌类教材,合称“三、百、千、千”,是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3分)。 6. 八股文 参考答案: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源于宋代,通称制艺,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3分)。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不能作任何发挥,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对偶文体(2分)。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 1. 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 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一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2分);其二,教育事务逐渐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2分);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2分)。 电大资料精品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原始时期教育特点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 ?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 ?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私学兴起 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 ?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 ?统治者争相养士 ?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 (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私学的特点 ?经济基础:个体经济 ?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 ?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

?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作用论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有教无类”的含义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四、教育目的 ——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2.君子品格——三达德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评价: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六书 《诗》《书》《礼》《乐》《易》《春秋》 特点: ?重人事,轻鬼神 ?重文事,轻武事 ?重政事,轻科技 六、教学方法 ? 1.学、思、行结合 ?(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2)学思结合 (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 2.启发诱导 ?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人的性格作出不同教育选择。 4.好学、乐学,实事求是 七、道德教育 1.私学中道德教育居首位,且道德教育必须与学识教育相结合 2.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实践 3.道德教育内容:礼、仁 (1)礼为道德规范(2)仁是最高准则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解析

中国教育简史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生产劳动;社会生产 2.祭祀活动 3.书;数 4.国学;乡学;大学;小学 5.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兴学技重、选士、独尊儒术 7 。124;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 8 。隋唐;孔颖达会同诸儒,五经正义 9 . 进士科 10 .大成至圣文宣王;孟子、儒学(理学) 11 .276 12.出身门弟之分 13.太学;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祭酒 14.太医署;医科、针炙科、按摩科、咒禁科 15汉代 16.县考、府考、院考 17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18乡试、会试、殿试 19杭州沽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学堂 20史籀篇 21状元、榜眼、探花 二、名词解释 1.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 3.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有四: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六学二馆:

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三舍法: 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6.监生历事: 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监生历事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凡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 7.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的学习内容是辞赋、尺牍、书法、绘画等。学生全部由州郡荐举或三公辟召而来,相当于察举正式科目出身,入学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吏员,而且他们的待遇高于太学生。西汉统治者兴鸿都门学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队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8.文翁兴学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9.学田 拨充学田是在物质条件上为地方学校的维持提供保障的一项措施。由朝廷拨给学田始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熙宁兴学期间,朝廷又召令给各地州学拨充学田,学田即属学校所有的田产。学田除由政府拨给,也有由地方官绅捐赠,或由学校筹款购置。 10.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 11.讲会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书院的这种门户开放风格,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 12.次相授业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 ————浅谈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是孔子教育方法的最基本原则,它得名于孔子这一千古传诵的教育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还想不通时,教师给予开导,且要做到举一反三。比如一个方的东西,已经给他讲明了一个角的形状,但他不能据此而推知其余三个角,就不必再讲了。因为这证明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求索的精神,仅靠教师灌输无助于他的进步。孔子确信,学生必须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他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他幽默地说:“对于一个不知道问‘怎么办’的人,我也同样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启发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比较孔丘的启发式教育与现在启发式教育不得不说启发式教学两大渊源: 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西方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先哲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启发式教学的典型范式,两者都是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来实施教学的。师生问答是当时实施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其中又以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最具代表意义。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是两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6年7月至2014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011 课程代码:0312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教育管理;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网考、比例50%)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孔子所用的教材,主要是《诗》《》《》、《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书礼六经 2.“教育”、“学校”的概念最早都是出于一书。《孟子》 3.“”、“”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 4.主持和推进熙宁兴学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学者。王安石 5.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八股文取士 6.元代除普通国子学外,还有国子学和国子学。蒙古回回 7.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即人性是“”的。一成不变日生日成 8.中国第一所官方举办的近代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9.张之洞所著的,其中内篇宗旨是,外篇宗旨是。《劝学篇》正人心(或中学为体)开风气(或西学为用) 10.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________”。癸卯学制 11. 1915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 12.梁漱溟的“”实验,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农村教育。乡村建设 13.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将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迁往陕西的,成立。固城西北联合大学 14.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二、名词解释 15.豫时孙摩:是《学记》中提出的四个教育原则。“豫”是预防,即在不良行为尚未出现时就要加以预防。“时”是及时,即要抓住最适宜的时机进行相应教育。“孙”是循序,即要依照一定次序开展教育。“摩”是观摩,即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16.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后三学似属于专科性质,归国子监统领。此外,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17.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讨论通过,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三、简答题 18.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 曹魏初期,多数中正符合“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操纵舆论、左右选举的局面,中央加强了对选举权的控制,国家也能得到一些有用之才。但是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九品 1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三、简答题: 0.“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3.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教改内容:(1)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入中国;(2)设计教学法;(3)道尔顿制;(4)文纳斯特卡制也开始介绍到中国;(5)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 4.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答: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6.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答:“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这种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这种选士制度,在开始实行时,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后来,则蜕变为门阀世族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参考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参考答案完全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生产劳动;社会生产 2.祭祀活动 3.书;数 4.国学;乡学;大学;小学 5.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兴学技重、选士、独尊儒术 7 。124;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 8 。隋唐;孔颖达会同诸儒,五经正义 9 . 进士科 10 .大成至圣文宣王;孟子、儒学(理学) 11 .276 12.出身门弟之分 13.太学;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祭酒 14.太医署;医科、针炙科、按摩科、咒禁科 15汉代 16.县考、府考、院考 17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18乡试、会试、殿试 19杭州沽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学堂 20史籀篇 21状元、榜眼、探花 二、名词解释 1.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 3.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有四: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六学二馆:

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三舍法: 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6.监生历事: 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监生历事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凡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 7.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的学习内容是辞赋、尺牍、书法、绘画等。学生全部由州郡荐举或三公辟召而来,相当于察举正式科目出身,入学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吏员,而且他们的待遇高于太学生。西汉统治者兴鸿都门学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队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8.文翁兴学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9.学田 拨充学田是在物质条件上为地方学校的维持提供保障的一项措施。由朝廷拨给学田始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熙宁兴学期间,朝廷又召令给各地州学拨充学田,学田即属学校所有的田产。学田除由政府拨给,也有由地方官绅捐赠,或由学校筹款购置。 10.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 11.讲会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书院的这种门户开放风格,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 12.次相授业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三、简答题: .“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岁儿童入学;()中学院,岁入学;()大学院,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教改内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入中国;()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斯特卡制也开始介绍到中国;()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答: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答:“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这种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这种选士制度,在开始实行时,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后来,则蜕变为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也不屑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这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作用。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六艺 学在官府 文翁兴学 苏湖教法 “三,百,千,千” 八股文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 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 简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 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 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 三、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 私学是怎样兴起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义? 论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京师大学堂 南洋公学 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庚款兴学 设计教学法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 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简述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简述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实施情况。 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 评述1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试述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举措,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越名教而任自然” “豫时孙摩” 教、养、取、任 明人伦 三纲五常 三纲领八条目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 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 简述荀子论教育作用的基本观点。 简述王夫之关于学与思的观点。 简述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要见解和主张。 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 试述孔子在教育实践和理论方面对中国教育的重要贡献。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万木草堂 《天演论》 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 洪仁玕“三宝”之说 山海工学团 《新教育大纲》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 简述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及其意义。 简述并评价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述“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简述梁启超关于培养“特色之国民”的观点。 简述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论述蔡元培“完全人格”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简史题库

1 共40页思考题 上卷中国教育简史 第一编 第一章 1.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是什么 答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三、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的变化 P15。 答开端于夏代发展于商代。 夏代是我国文明时代的开端奴隶制学校教育的萌芽是这个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有庠、校、序。

商代是发展时期除了习武、敬神外习礼、习书、习算也是商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内容更趋于分化、独立并出现了新的学校形式除庠、校、序又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明人伦、习武、习礼教育是夏商教育的主要内容。西周是中国奴隶制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 2.西周“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有何特征 P19。 “学在官府”主要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教育状况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核心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学校设在官府之中 教育机构与行政 机构不分官师一体政教不分。西周学校西周的官学系统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 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礼、乐、 射、御、书、数。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过渡。 3.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P20。 答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课程。 礼是大学中的重要课程乐是综合艺术课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文字数指计算、算法。 第三章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I)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4) 宋(960~1279) 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由赵氏建立的朝代。960年在开封建国,1127 年政权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灭亡。习惯上称1127年前的宋代为北宋,1127年后的宋代为南宋。 北宋政治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改年号为建隆,定都于开封。宋建立时,北边有劲敌辽和在辽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先后消灭了这些割据政权,安史之乱以来的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基本结束。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宋太祖采取如下措施,以限制地方藩镇的势力:①稍夺其权。把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同时派遣中央政府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②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诸州度支经费外,全部运输至宋统治中心开封。③收其精兵。派遣使臣到各地,选拔藩镇辖属的军队,收补为禁兵。在上述变革之下,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加强,前此那些藩镇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在宋朝统治的300余年中造成一个无心腹之患的统一的政治局面。宋王朝设三衙统领禁军。还建立了枢密院,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调兵权与领兵权析而为二,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宋太祖确定了募兵养兵制度(见募兵制),使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以及流浪汉转化为维护宋专制统治的军事力量。为能充分依赖军队以加强其专制统治,赵宋王朝制定了许多

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的有:①兵将分离政策。利用更戍法,将屯驻在开封的禁军定期更换。②内外相维政策。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京畿,一半戍守各地。③守内虚外政策。宋初统治者多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对辽强大的军事压力,并未采取认真、有效的对策。对官僚制度和官僚机构,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们也极尽防制之能事。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将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宋初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贰,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作用。宋又提高了御史台、谏院等台谏官的权力和地位,作为皇帝的耳目。宋太祖、太宗建立的一些制度,大大加强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北宋与辽的和战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移师辽南京幽都府(今北京),企图收复为石敬瑭割让契丹的燕云地区。在辽军夹击之下,宋军大败。雍熙三年(986),宋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战。在辽萧太后亲率援军和耶律休哥军攻击下,宋军大败。咸平二年(999),辽萧太后、辽圣宗率兵南下,大败宋军。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圣宗又发兵南下,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朝大臣中只有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力请宋真宗亲往澶州前线督师。宋真宗只盼辽军能够尽快北撤,不惜代价。十二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 广州电大从化分校黄海燕 作业一 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3 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 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2.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17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但是独尊儒术也压抑了其他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 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22 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第二是扩建太学。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 4.汉代太学的主要制度有哪些?-32 ①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②御定统一的经学教材。③经学教学必须讲究师法 家法,不得自行改动或客串到其他学派,门户之见极强。④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初时一岁一试,通过者委以官职,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考试的办法是策试,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5.明清统治者对地方官学学生是怎样加以笼络和控制的?-64 明中叶后,只有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学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严加管制,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卧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是,干预地方政务。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清代又颁行了新卧碑,共七条,内容与明代大同小异。康熙、雍正时又颁布“圣谕”,也主要是告戒训示读书人的。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识分子。 6.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 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第三,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7.简述蒙学读书教学的通常程序?-89 蒙学的读书教学,往往是塾师先读,学童跟读,读若干遍后,就由学童自己读,塾师予以纠正。读熟后就背诵,一定要达到熟练地背诵无误,最终还要能默写。每日学新课之前,又必须将前面所读的书轮流背诵,称“温书”。学习告一阶段时要进行阶段复习,将所学的

1903福师中国教育简史作业

一、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答:以治“春秋公羊学”而名闻天下的董仲舒在维护大一统思想原则指导下,融合阴阳五行之说,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董仲舒认为政治上的专制统治,需要以思想文化教育上的专制主义为辅翼,于是他从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立场上,论证了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必要性。董仲舒的建议,正符合大一统政治的火候。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得以确立,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为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去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实行思想教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独尊儒术”宏观文教政策的实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统于一尊,孔子成为知识界尊崇的偶像,儒家经典成为士人必读的教条。尽管从实质上说“独尊儒术”与秦代的“以法为教”都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都有限制学术文化自由发展的消极作用。但是,随着“独尊儒术”宏观政策的推广,儒家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逐渐深入人心,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并对封建社会的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儒家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逐渐成为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其次,随着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儒家经学也在教育领域取得绝对控制权,并且成为知识和修养的象征。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内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了经学的教育。这是汉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对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教育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再次,“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使得原先的诸子百家之争一转而为儒家内部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古文经学为古代篆文书写,其特点是按字义讲经,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偏重名物考证,未被立为官学,仅于民间私家传授。今文经学为汉代隶书所抄,重“微言大义”,多和谶纬结合,迷信、繁琐且多所穿凿,但它却为朝廷所提倡,立为官学。 汉代文化教育领域虽以“独尊儒术”为旗帜,但在实际施政中推行的是“以儒为主,杂以刑法”的政策。董仲舒虽说要“任德远刑”,但并没有贬低刑法的地位,他只是以春秋经义来折狱,在刑法上涂了一层神学化的儒学色彩。汉武帝也是既尊儒术,又重用刑法之士。此外,独尊儒术的路线建立后,诸子百家之学仍没有完全撤出社会意识形态阵地。汉宣帝曾对他的儿子元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因此,汉代虽极力推崇儒术,对百家之学并没有采取完全排斥的政策。 二、评述蔡元培民国初年提出的五育教育方针。 答: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与他的世界观密切相关的。他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受时间、空间以及因果关系制约,是可以经验的;实体世界是绝对的,不受因果律制约,无时间、空间之可言,是超越经验、超越政治的。他认为沟通两个世界主要靠教育:“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他把教育分属于两个世界:属于现象世界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属于实体世界的则有世界观教育和美

2016年中国教育简史形考题01-04任务答案[精品文档]

2016中国教育简史形考题答案 01任务 一、名解 1.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 3.文翁兴学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4.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 5“三、百、千” 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三、百、千,千”是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蒙养教材,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同时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 6.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写作宗旨是“代圣人立言”,即必须以圣人的口气训释,而不得以作者的身份去发挥;文体要求严格,文章开始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比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二、简述 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 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 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2、简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 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第二是扩建太学。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 4、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 5.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 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第三,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