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读懂一首诗歌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全文)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全文)在历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就其考点来看不外乎考查诗歌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这两个大的考点。
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语言嗦、张冠李戴、措辞不当、要点不全。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诗歌的内涵。
笔者认为,要答好诗歌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呢?检验读懂诗歌的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加以判断:一是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诗歌是“怎样写的”;三是诗歌“为什么这样写”。
要想快速读懂诗歌,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阅读。
一、看题目,观解释诗人作诗,最重诗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标题富含诸多信息。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如:2022年四川卷《秋暮吟望》从题目看点明了时间(秋暮)、内容(望);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
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诗词的内容。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①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读诗]①我们在诗中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的心情很寂寞。
那么,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
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就读懂了该诗。
怎样快速读懂诗歌1

理解诗人情感。 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这首诗的关键词是 ___ _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 上了情感。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 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
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
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
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
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部分诗、词人创作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 • 白居易:通俗易懂 杜甫:沉郁顿挫 李白:豪迈飘逸
•
•
王昌龄:雄健高昂
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军 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大雪使 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宁 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四)看意象,品意境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 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诗歌中的意象,都关涉两个方
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 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
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 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例:(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 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
读懂诗的方法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古诗通常具有音韵、节奏和意象三个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
2
注意词语场菊的意义。
古诗中的词语通常具有多种意义,因此你需要注意词语的意义,才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3
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熟悉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
4
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古诗的背景信息包括诗人的生平、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等。
了解这些背景信够册息可以帮助
你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
5
多读多练。
最后,要想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练。
你可以选择一些适光新往合你的古诗来读,并不断练习,这样才能提高你的读懂古诗能力。
怎样快速读懂诗歌

第三部分诗词鉴赏怎样快速读懂诗歌一、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诗歌为什么不易读懂1.语言障碍。
诗歌里会经常出现“销魂”“潋滟”“造化”“阑珊”“扶老”“经年”“淹留”等现代诗文中不常见的词,不能理解也就无法读懂诗歌大意,自然更难实现分析、鉴赏。
所以,掌握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2.语法障碍。
一是诗词的语言是凝练和跳跃的,力求简洁,凡是可省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变动词序或改变词性等。
3.用典障碍。
古诗很讲究用典,援引史实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使诗中的形象负载丰厚凝重的文化内蕴,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以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三、怎样快速读懂诗歌1.从题目入手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题目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日登楼怀归》;或点明季节时令,如《山居秋暝》《春雪》《早梅》;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旅夜书怀》;或流露情感,如《闺怨》《恨别》《独坐敬亭山》;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或寓含手法,如《听筝》。
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2.从注释入手一般来说,文本后给出的每一个注释都是有用的。
关注对词语的解释,可帮助疏通诗意;关注典故的来由,可帮助把握作者的形象和情感;关注时代背景,可知人论世,把握感情基调,思想内容,理解主题;关注作者,可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风格或主旨。
(举例说明)3.从知人论世入手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及注意事项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及注意事项一、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1、注意诗的题目。
2、抓住关键词(句)4、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
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
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
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
5、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
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
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的约定性的涵义。
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
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
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
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7、诗歌中常用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来不露痕迹,要注意识别暗喻与明喻不同,其表现形式是比与被比的对象它们之间没有比喻词,而是用“是”、“为”、“当”、“化”等词连接。
读懂诗歌四步法

读懂诗歌四步法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认为小学生如果能够学会仔仔细细地去品味一首古诗,对他们学习语文大有益处。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小学生如何真正地读懂一首古诗。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真正读懂一首古诗,不仅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记忆速度,同时也将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一举两得。
这里,我就简单地给家长们明确一下孩子学习古诗时应该做到的4个步骤。
很多小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爸爸妈妈说出一首古诗的题目,他们能比较顺畅地把这首古诗的内容背出来,但是作者是谁,写作背景如何他们可能一点印象也没有了。
因此,学好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走进诗人。
一、知诗人学习古诗,首先要了解诗人。
如: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孟浩然是田园诗人,而岑参、高适是边塞诗人,等等。
还要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如李白写《赠汪伦》的背景是:当年李白游览泾阳(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深受感动,于是作了这首诗留别。
这对于我们了解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有很大帮助。
写作背景老师在课堂上会进行讲解,这时候学生一定要注意听,这对我们把握整首诗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解诗题古诗的题目有的很难理解,我们只有理解了诗题的意思,才能进一步学好古诗。
如:《山行》的意思是山中行走;《早发白帝城》的意思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暮江》的意思是咏色降临的江上景色。
对于诗题中比较容易混潘的字眼要搞清楚,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不是指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
教学实践中我建议学生在第二天要学习新古诗时,前一天晚上自己尝试去理解诗题。
结合课下注释,总结一下自己的想法,明天的课上就可以和正确的答案进行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错。
三、明诗意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
通过抓重要的字眼来理解诗意。
如“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薬萸少一人”,我们可抓住“登高”和“菜萸”来理解。
“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
如何快速读懂一首古诗

如何快速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粗略地通读整首古诗,不能忽略任何信息和提示,然后再细读,深入剖析。
尤其要注意:题目、作者、类型、注释。
古诗是凝练的表达,寥寥数字就能把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作为语文试卷中字数最少的一道题,占的分值却并不低,足以可见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也是高低分的分水岭。
一、题目:往往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以及诗歌类型,是一首诗的眼睛。
例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过零丁洋》《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登高》《黄鹤楼》二、作者:不同的作者风格不同,侧重的类型也不同,从作者信息一般可以得知诗歌的整体基调例如:(1)李白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清新飘逸,意境奇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作多为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的抒情诗。
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2)李清照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多为少女闺情《如梦令》等等后期多为感时伤事,思乡念亲的爱国诗《武陵春·春晚》(3)这里举两个例子就好,不做过多赘述,总之就是多总结积累,尽可能掌握多的作者生平,文风笔调,有助于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诗三、类型:读懂诗的类型,有利于快速掌握诗的情感基调,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对诗的理解。
大致分为以下七种。
1.怀古诗(1)含义: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2)特点:咏史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3)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甫、孟浩然、杜牧、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白居易(4)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快速读懂一首诗歌【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说明】作为能力层级要求最高(E级)的一个8分的题型,古诗词鉴赏,历来都是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尽可能地少失分,平时老师们都习惯于对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进行指导训练和规范,这固然不错。
然而,在练习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由于经验欠缺,积累不够,素养低下,加之诗歌语言本身的跳跃、倒装、含蓄、晦涩等特点,根本就读不懂诗,他们一开始就被阻挡在了诗歌思想内容的“桃花源”之外,这当然也就被阻挡在了鉴赏的大门之外。
在还没有读懂诗的情况下就匆匆下笔,结果往往是雾里看花、张冠李戴,堆砌术语,乱贴标签,答不到点子上。
当然,对于一首诗,我们也不可能从各方面都能理解把握得非常透彻。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见,诗的本质是在抒情、言志。
阅读一首诗,我们只要明白了它在抒什么情,言什么志,也就抓住了它的牛鼻子,鉴赏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那么怎样才能具有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短时间内抓住一首诗抒情、言志的内核,进而读懂它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来试一试(概括为“三看”、“四抓”)。
【指导训练】■ 三看◆一、看标题,明意思。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年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分析】看标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的“夜思家”即可得知,这是一首“思乡怀人”的诗。
结合首句的“邯郸驿”及诗下对冬至的注释,可进一步推知这首诗是在抒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寂、凄凉之情的。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来表现“思家”的。
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二、看注释,明缘由。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年山东卷)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爱国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由注释知作者是南宋后期诗人。
南宋是个极其特殊的王朝,统治者与金议和,划淮为界,偏安一隅,不图进取。
南宋诗人多以此为题材,抒发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之情。
因而可联想作者创作这首诗的缘由也很可能是在感慨“国耻不报、国土不归”。
一般人登高,都希望能尽情远眺以游目骋怀,本诗作者却道“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反常情,破解这一谜团的密码全在注释“南宋后期爱国诗人”几个字中。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三、看作者,明风格。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08年湖北卷)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分析】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联系我们中小学学过的《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等王维诗作可知,其一贯的诗风是在悠然闲适中带着几分清幽和静谧。
借助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就能很快读懂这首诗。
【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 四抓◆一、抓意象,明意境。
(意象,浸染了作者情感的物象,作者情感的载体;意境,指多个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08年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问:(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分析】由这首词上阙中“落红铺径”“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 杜鹃哀啼”等意象的描绘,加之末句“无奈春归”的慨叹,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那份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答案】(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二、抓诗眼,明情感。
(诗眼,指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两个词语,或点明主旨的句子,或用得最精炼传神的词语,)例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07年山东卷)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问:(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诗的前三句都在写景叙事,唯有末句“出关争得不回头”是在抒情,这正是本首诗的诗眼所在。
关外(战场)是白雪皑皑,关内(故乡)是桃花烂漫,“出关时要力争不使自己回头看”,作者愈是这么说就愈表明了他对故乡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三、抓典故,明深意。
例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庆庵寺桃花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
问:试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妙处【分析】由这首诗题目中的“桃花”及诗中“桃源”“ 避秦”“ 花随流水”“ 渔郎问津”等词眼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化用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痕迹,再结合诗下小注可知作者这样匠心独运,巧用典故,无非是想表明他不愿和元朝统治者合作,决心归隐的心志。
【答案】: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
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坚决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四、抓题干,明暗示。
例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8全国卷1)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分析】审好题是准确解题的一把金钥匙。
本题第一问命题人没有直接问该词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是先从词中拈出了“咨嗟”、“休对”、“且将”等词语,让你透过这些词眼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实际上就是对考生有意的引导和暗示。
“咨嗟”,就是叹息,“休对”是不要对着,“且将”是权且做某事之意,再联系其所在句子,很明显就能读出作者的那份伤感、无奈与苦涩的心情。
【答案】(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以上分别举例对“三看”“四抓”,这7种破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作了粗浅的讲解,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如果能对它们加以综合运用、参照互补,效果将会更好,破解的速度也将会更快。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以上介绍的7种方法都是一些最初步最基本的方法,要想真正把握好一首诗,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借助于以上7种方法外,还需要认真钻到诗文中去加以体会,需要多读诗,多做题,多感悟,多总结,培养起自己敏锐的做题嗅觉和丰富的答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