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的由来

合集下载

中东铁路简介

中东铁路简介

中东铁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迫使中国割让辽东半岛。

这让早已打算霸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沙皇俄国十分不满,于是联合法国与德国,迫使日本放弃了占领辽东半岛。

随即,沙俄向清政府提出把其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继续延伸——通过中国东北一直到海参崴(即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部分)。

1896年6月,李鸿章代表中方签订了“中俄密约”,答应了沙俄的要求。

俄国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向中国东北三省派遣了一支常驻部队——中东铁路护路军。

到1904年,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长度为:从西到东,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线,950英里;从北到南,哈尔滨-大连湾-旅顺口线,646英里,总计1596英里。

中东铁路先后为俄罗斯、日本、前苏联占领,1952年才收归我国政府所有。

作为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它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物质财富。

随着中东铁路的延伸,附属房产建筑的应运而生,造就了中东铁路独特的“铁路房”。

近2500公里的铁路线上,目前尚存有数百幢带有浓郁异域建筑风格的老建筑,像珍珠一样镶嵌在铁路线两旁。

据专家介绍,由于当年沙俄殖民者要实现“黄色俄罗斯”的长期殖民扩张计划,对中东铁路沿线历史建筑的设计十分精心,许多建筑在俄罗斯境内都找不到。

中东铁路的国际化节点,并不是最东端的俄罗斯城市海参崴,而是位于中国境内的一个隧道——绥芬河3号洞。

3号洞的独特,在于它的铁轨。

经过隧道的这段铁路,是全国唯一一套骑马式双道铁轨——四条铁轨宽窄套排。

四根铁轨从洞内延伸出来,组成极为罕见的单线四轨铁路,直到绥芬河火车站。

原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东北地区,沙俄和日本对中国路权的争夺尤为激烈。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侵略利益的需要,沙俄在修筑铁路时没采用国际标准轨距,而是采用其国内的宽轨标准,轨距1524毫米,铁路建成以后与俄国国内的线路连为一体,但是与中国其他的铁路线使用1435毫米的轨距不能通用。

因此,一方铁路机车到达对方后,必须更换对方的机车车辆。

中东路事件(一)背景与起因

中东路事件(一)背景与起因

中东路事件(一)背景与起因中东路事件(一)背景与起因一、背景与原因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简称东铁,它是沙俄侵华的产物。

19世纪末,沙俄为侵略中国东北,称霸远东,根据1896年的《中俄密约》,在中国的土地上,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沿路的各种器材而修筑的从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主线,与俄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

后来又根据1898年的《旅大租地条约》,修筑了从哈尔滨经长春至大连的中东铁路支线,从而形成一条由主线和支线组成的2800余公里的“丁”字形的中东铁路。

这条纵横贯穿中国东北三省的铁路成为沙俄对中国东北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侵略的工具和基地,实际上造成了沙俄控制中国东北的局面。

沙俄独占中国东北的局面,为日本的“大陆政策”所不容,遂于1904年日本挑起了日俄战争。

沙俄败北后,依据1905年的《朴茨茅斯条约》,将中东铁路长春至大连段割让给日本,并改称南满铁路。

其余,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至绥芬河(东线),西至满洲里(西线),南至长春(南线),仍为沙俄所控制,时称中东铁路。

从此,中国东北地区以长春为界,分别成为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

从俄国十月革命直至1924年签订中苏协定,中东路仍为沙俄残余势力所盘踞。

同时,日、美、英、德等国也乘机插足,进行争夺。

原中东路俄方局长霍尔瓦特及其残余势力仍然赖在中国不走,企图利用中东路沿线地区的军队和经济实力,从事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1919年7月25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正式发表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南北政府的宣言》,声明废除沙俄同中国政府所缔结的一切秘密条约和一切特权,放弃沙俄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的权益。

1920年9月27日,苏俄政府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重申遵守第一次对华宣言所声明的各项原则,并表示了苏俄政府要与中国共管中东路的意向,提出“中俄两国政府,对于经营中东铁路办法中,关于苏俄对于该路之需要,允订专约”。

中东路:中国土地上的“外国铁路”

中东路:中国土地上的“外国铁路”

故实钩沉GUSHIGOUCHEN中东路:中国士地上的“外国铁路"◎程亚娟翻开中国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东北地 区的铁路是以哈尔滨为中心,呈“T ”字骨架,按现在的叫法:从哈尔滨向东至中俄边界 的绥芬河叫“滨绥线”,向西至满洲里叫“滨 洲线”,向南至大连的南北干线叫“哈大线” 0这条铁路是100多年前俄国人在中国领土 上修建的,它横贯东北大地,从诞生之日,血与火、荣与辱、胜利与失败就在这里交织, 几乎浓缩成一部中国近代史。

它就是中东铁路。

沙俄计划借地筑路19世纪末,沙俄为向远东扩张提供便PacnwcaHie CTaH^ikKwTaltoKoA B ootorho A MMtaHoA xoponi.MaHH )icypaKa>i i h h i r .利,决定修筑一条从莫斯科直达海参歲、连 接欧亚两洲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1891年5月,皇储尼古拉(即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亲临海参歳主持铁路奠基仪式。

按原计划,该铁路经过外贝加尔地区,在赤塔以东将沿 石勒河的黑龙江北岸曲折向前至伯力,再顺乌苏里江东岸,向南直抵海参歳。

1894年,当西伯利亚铁路修筑到外贝加尔湖时,俄国国内出现了两种意见:一是 按原计划,沿黑龙江北岸修筑铁路到达海参 歲;二是穿越中国东北的腹地到达海参歳。

当时的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极力坚持第二种意见,即穿越东北,向中国借地修路。

维特认 为:第一种方案路途远,工程量大,费时多。

而取道中国黑、吉两省直抵海参歲,不仅可 使工程缩短900俄里(1俄里相当于1.06公 里),节省3500万卢布费用,还可以使欧亚两洲的行程由35天缩短至18到20天。

同时, 俄国还可以趁机修筑一条铁路支线,把铁路延伸到大连,真正把东北变成“黄色俄罗斯” O可以说,维特赋予西伯利亚大铁路以新的含意,借地筑路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重要的 政治和战略意义。

于是沙皇采纳了维特的建议,决定向中国借地修路。

此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一条中东铁路,半部东北历史[精品资料]

一条中东铁路,半部东北历史[精品资料]

一条中东铁路,半部东北历史[精品资料] 一条中东铁路,半部东北历史-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中东铁路始建关于中东铁路的建设,1896年6月,俄国政府诱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俄密约》,迫使清政府答应其侵略要求。

不久,中俄双方又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和《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1897年开始修筑铁路。

事实上,应该追溯到1891年5月21日,正在远东旅行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皇太子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出席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开工仪式。

他亲手倒空了一辆装满碎石的手推车,为这个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工程奠基。

几年后,罗曼诺夫顺利继承皇位。

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是沙皇俄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工程。

从乌拉尔山以东的车里雅宾斯克,直到太平洋岸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统治者试图通过两条漫长的轨道将在遥远东方乐土上描绘的蓝图变成现实。

就在那时起,中国境内的领土,被计划在其中。

1896年5月4日,李鸿章受到沙皇接见。

也是同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工程进抵贝加尔湖地区。

俄国人坐着火车从欧洲直达太平洋岸边的梦想已经近在眼前。

但铁轨想要从赤塔铺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必须绕过辽阔的大清国东北地区。

这次接见之行,李鸿章签订了被世人认为他终身最大错误决定的《中俄密约》,其重点是两国在受到日本侵略的时候相互援助,而且还将建造一条穿越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的特权授予一家中俄合资银行。

而那条贯穿中国东北将西伯利亚大铁路以最短的路径连通至太平洋西岸的铁路,最终被命名为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从命名这条铁路的过程中找回一点尊严,是李鸿章俄罗斯之行的有限收获。

中东铁路的线路勘测从1897年7月第一批俄国勘测人员进入中国之后,一直持续到1900年的上半年。

铁路建设工程局及勘测队首先在田家烧锅附近搭建了简易居所。

那里后来被称为老哈尔滨,就在今天的哈尔滨市香坊区。

1897年8月28日,在中国小绥芬河右岸的三岔口附近,举行了中东铁路的开工典礼。

(完整版)中东铁路历史问题

(完整版)中东铁路历史问题

建筑背景1891年2月,沙俄决定兴建西伯利亚铁路时,就想在未来铁路的某一站上;修筑一条伸入中国境内的支线,以便“直接与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各省通商”;1893年2月,俄国学者巴德马耶夫向负责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的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献策说:“西伯利亚铁路不仅要修到海参崴,而且应从贝加尔向南深入中国1800俄里,直达甘肃、兰州……”;1895年秋,沙俄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就派人到中国东北进行勘察。

清政府提出交涉,俄驻华使馆答称,俄国兴造西伯利亚铁路,将来可能与在东北日后兴造各铁路相接,所以“自应将满洲铁道所能经过各地情节数端,预先勘查”,并要清政府训令地方当局“放行无阻”,“量力照料”;甲午战争后,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2千万两白银(包括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索款3千万两),清政府财政拮据。

沙俄便乘人之危,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四厘借款合同》,提供贷款,以图控制中国。

后来,俄、法成立由俄国控制的华俄道胜银行,规定该银行拥有可以在中国修铁路、开矿山、设工厂,代收税款等特权。

这个银行后来成了沙俄借地筑路的工具;1896年4月18日,沙俄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要求中国政府把满洲铁路干线及支线的租借权给俄国公司,而且不能让别的外国人参加。

历史沿革编辑沙皇俄国一直把吞并中国东北地区作为它的既定国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即开始酝酿建设一条穿过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把远东重镇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与其国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东段连接在一起。

清朝光绪二十中东铁路公司二年(公元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鸿章赴俄祝贺沙皇加冕典礼,与沙俄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允许俄国修筑东清铁路。

同年12月,俄国将铁路定名“满洲铁路”,遭到李鸿章的反对。

李鸿章坚持“必须名曰‘大清东省铁路’,若名为‘满洲铁路’,即须取消允给之应需地亩权”。

因此正式定名为大清东省铁路,又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

1898年8月东清铁路破土动工,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西、南部三线,由六处同时开始相向施工。

中东铁路相关知识点总结

中东铁路相关知识点总结

中东铁路相关知识点总结1. 历史中东铁路的建设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最早的铁路线路是巴格达铁路,它于1908年建成,连接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和伊拉克的巴格达。

随后,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朗等国家也陆续建设了铁路网络。

这些铁路线路成为了中东地区的交通动脉,促进了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2. 线路中东铁路的线路覆盖了中东地区多个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巴格达铁路、叙利亚铁路、伊朗铁路和土耳其铁路。

这些铁路线路连接了中东地区的主要城市和港口,为中东地区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方式。

3. 发展随着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东铁路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各国政府和铁路运营商正在进行铁路网络的扩张和改造,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

同时,中东铁路也在积极引进先进的铁路技术和设备,提升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4. 贸易中东铁路对中东地区的贸易发挥着重要作用。

铁路连接了中东地区的主要城市和港口,为货物的运输提供了快捷和便利的方式。

通过中东铁路,各国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5. 旅游中东铁路也为中东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机会。

铁路线路穿越了中东地区的壮丽山川和丰富文化,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旅行方式。

一些国家还推出了沿铁路线路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6. 挑战尽管中东铁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复杂和冲突不断,铁路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中东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挑战,例如高温和沙尘暴等。

总的来说,中东铁路作为中东地区最重要的交通网络之一,为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贸易往来和旅游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东铁路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各国政府和铁路运营商也需要共同努力,克服各种挑战,推动中东铁路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东铁路的名词解释

中东铁路的名词解释

中东铁路的名词解释一、中东铁路概述中东铁路指的是连接中东地区各国的铁路网,主要跨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家。

它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角色,是中东地区各国之间贸易、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二、沙特阿拉伯之路沙特阿拉伯的铁路网规模庞大,截至2021年已拥有约5,000公里的铁路线路。

其中,最著名的是沙特阿拉伯北部铁路,连接着该国最大城市利雅得和港口城市吉达。

这条铁路极大地促进了及沙特阿拉伯内部贸易和物流的发展,并成为中东地区商贸的重要路径。

三、伊拉克之路伊拉克铁路始于20世纪初,战争和政治动荡曾导致铁路系统受损。

然而,近年来伊拉克政府对铁路发展的支持和投资,使得伊拉克铁路逐渐恢复并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铁路线路是连接伊拉克南部沿海城市巴士拉和北部油田地区的线路,这条铁路将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与港口贸易联系起来,对伊拉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伊朗之路伊朗铁路系统是中东地区最长的铁路网络,拥有超过1.5万公里的线路。

其核心线路横贯伊朗全境,连接着首都德黑兰与主要港口、边境城市及重要都市。

伊朗铁路系统在促进伊朗内部的贸易和人员流动的同时,也成为了连接中东地区与中亚、欧洲的重要运输通道。

五、阿联酋之路阿联酋的铁路系统是中东地区最新的铁路系统之一,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迪拜地铁。

迪拜地铁是一条现代化、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阿联酋的交通运输和旅游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阿联酋还计划修建连接迪拜和阿布扎比的高速铁路项目,预计将对两个城市的经济和人员流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科威特之路科威特作为中东地区的一个小国家,铁路系统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科威特正在积极推进铁路发展计划,计划建设一条连接科威特市与科威特港口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这将进一步促进科威特的城市交通和贸易发展。

七、名词解释的意义对于理解中东铁路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中东国家在发展铁路方面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1920年前后苏联对中东铁路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1920年前后苏联对中东铁路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1920年前后苏联对中的铁路政策的变化及原因一、中东铁路的来源:甲午战争后,沙皇俄国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为实现其称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目的,于1896年5月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

从清政府手中夺取了横贯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

之后修建了一条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两端连接俄国境内西伯利亚的大铁路。

该铁路建成初期命名为东清铁路,民国期间,改称中东铁路。

了解了中东铁路的由来后,我们来看1920年前后苏联对中东铁路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二、1920年前后苏联对中东铁路政策的变化及原因苏联对中东铁路的最早政策是无偿归还1. 无偿归还这一点,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在这个宣言中说:工农政府宣布废除与日本、中国和以前各协约国所缔结的一切秘密条约。

苏维埃政府政府把沙皇政府独自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

立即建议中国政府就废除1896年条约、1901年的北京协议、1907年至1916年与日本签订的一切协定进行谈判在1920年9月27日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宣言中,开头就写到:一年多以前,在1919年7月25,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就曾向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发表宣言,表示俄国将以前沙皇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尽行废弃,并将沙皇俄国和俄国资产阶级用强力夺取和占有中国的一切全部交换给中国人民。

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宣布,以前俄国政府历次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俄国租借,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从中国夺得的一切都无偿的、永久的归还中国。

从以上的言语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苏俄最初对中东铁路的政策就是无偿归还。

那么无偿归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它的原因。

原因:当时,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不久,面临着内要平叛高尔察克分子等反政府势力;外要反抗协约国武装干涉的局面,为了摆脱外交上的孤立,同时得到近邻的承认,再加上当时的中东铁路处于协约国国际共管之下,即使苏俄无偿归还中国,中国在实际上还是得不到铁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东铁路的由来
关键字:中东铁路沙俄政府东北东省铁路公司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中国的东北一直是西方列强利益争夺的焦点。

中东铁路正是这一段历史的缩影。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迫使中国割让辽东半岛。

这让早已打算霸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沙皇俄国十分不满,于是联合法国与德国,迫使日本放弃了占领辽东半岛。

此时,正值俄西伯利亚铁路修到外贝加尔地区,关于该铁路下一步的走向问题,俄国沙皇批准了俄财政大臣维特提出的横贯中国东北方案,因为这不仅可以缩短路程,节省开支,更便于对中国和远东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扩张。

于是,沙俄开始进行策划,甚至不等中国方面的同意,便自行派人到东三省勘察路线。

俄皇尼古拉斯二世于1896年5月26日举行加冕典礼,各国均派重臣前往俄国祝贺,中国对俄国有“受惠”之恩,当然不能置之不理。

光绪拟定王之春为致贺专使赴俄,但是俄国认为王的级别太低,不好招待,光绪转而派李鸿章完成这一使命。

李鸿章以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好为由,拒绝赴命,但是光绪坚持由他前去,无奈之下,李只好从命。

随即,沙俄向清政府提出把其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继续延伸——通过中国东北一直到海参崴(即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部分)。

1896年6月,李鸿章代表中方签订了【御敌互助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答应了沙俄的要求。

这个条约是俄国精心策划的侵略阴谋和清政府推行“联俄制日”政策的产物。

使俄国在中俄共同御敌的幌子下,不禁骗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过境铁路的权利,而且为其陆海军入侵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

李鸿章等人一厢情愿的“联俄制日”方略,最终导致了沙俄政府梦寐以求的以中国哈尔滨、长春、沈阳为主要干线的中东铁路的产生。

中东铁路始建于1898年,完工于1903年。

李鸿章于1896年与与沙俄政府签订的【中俄密约】,实际上使俄国攫取了中东铁路的修造权。

在随后的实际运作中,中俄两国政府又相继签订了【入股伙开银行合同】、【中俄合办东省铁路
公司合同】、【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章程】、【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等条款。

通过这些条款的签订,沙俄至少得到了如下“合法”权益:
1、设立银行和拥有货币发行权。

2、中东铁路的人事权。

3、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建立。

4、中东铁路的治安维护权。

5、中东铁路沿线的对俄开放权。

中国东省铁路公司本该是一家商业性的铁路公司,但沙俄政府利用清政府的软弱无知,施以威逼利诱,把该公司变成了一个忠实执行沙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机构。

而该公司设在哈尔滨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则成了事实上的沙俄总督府。

他们在东北的几个大城市及铁路干线周围驻扎军队,设置司法机构,恣意拓展土地,并与吉林、黑龙江政府订立了伐木、采矿、航运等合同。

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原工程局改为管理局,其局长为沙皇亲自任命的皇家中将霍尔瓦特,赋予他类似俄国境内各部总督的大权。

而中东铁路内部设置俨然如地方政府,在其十二个分支机构中竟然设有法律处、学务处、警务处、地亩处、商务部,对中国政权联络部等。

中东铁路管路局为了把其附属地变为名副其实的租借,以【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中第六款为依据,牵强附会的将该款中“凡该公司之地段,一概不纳地价,由该公司一手经营”解释为治理,借此要求对其附属地行使行政权力,事实上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日俄战争中,中东铁路及其附属地成了俄国军用物资的供给基地,对沙俄做出了“重大贡献”,此为后话。

参考文献
托托【张氏父子与苏俄之谜】远方出版社
【中东铁路简介】
【中东铁路晚清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