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合集下载

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一、各朝代的时辰制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一天24小时时辰对照表

一天24小时时辰对照表

一天24小时时辰对照表1、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五行属木)——肝胆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漏。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胆”。

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2、丑时(1:00—3:00)肝经当令(五行属木)——丑时睡得足脸上不长斑。

肝血推陈出新,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3、寅时(3:00—5:00)肺经当令(五行属金)——肺经旺,寅时睡得足,色红精气足。

将肝储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百脉。

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

4、卯时(5:00—7:00)大肠经当令(五行属金)——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了才有大便。

5、辰时(7:00—9:00)胃经当令(五行属土)——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早餐需食用温和养胃的食品,易消化吸收最好。

6、巳时(9:00—11:00)脾经当令(五行属土)——脾经旺,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旺。

脾主运化,有利于吸收营养。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才是红润的。

7、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五行属火)——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8、未时(13:00—15:00)小肠经当令(五行属火)——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

小肠主吸收,有利于吸收营养。

9、申时(15:00—17:00)膀胱经当令(五行属水)——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

人体排泄水液,泻火排毒。

10、酉时(17:00—19:00)肾经当令(五行属水)——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之清气。

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清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为适宜太强的运动量和适量多喝水。

11、戌时(19:00—21:00)心包经当令——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十二时辰详解

十二时辰详解

十二时辰一、十二时辰对照表在现代生活中,时间是通过“时分秒”来记录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方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

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每一时辰的前一小时为初,后一小时为正。

比如7时叫辰初,8时叫辰正,9时叫巳初,10时叫巳正。

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分12秒。

俗话说“女孩难得午时贵”,意思是说午时出生的女孩是最为好命的。

又传说子时、寅时、辰时、酉时这四个时辰出生的人必定人中龙凤,日后必能成大事,有成为达官贵人的好命。

晨曦破晓是什么时辰?破晓是指早晨刚开始发亮,朝阳或好似朝阳发出光亮,他并不是精确的时间名词而是一个时刻。

一般是4、5、6点钟天刚亮的样子。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生活之美,被古人融入十二时辰点点滴滴。

吃货的十二时辰,北京十二时辰,杭州十二时辰、晋江十二时辰,珠海十二时辰,大理十二时辰,高校十二时辰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中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

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古代24时辰对照表

古代24时辰对照表

古代24时辰对照表以下是古代24时辰对照表:1.子时(23:00-01:00):半夜11点至凌晨1点之间,为母时的前一段,也是黑夜中最晚的时刻,道家称之为“太极开始”,儒家称之为“龙腾”。

2.丑时(01:00-03:00):丑时是24时的第二段,此时正值凌晨1点至3点之间,为平夜部分,俗语有“爆竹声,丑时满城”。

3.寅时(03:00-05:00):寅时是24时的第三段,此时正值凌晨3点至5点之间,为清晨部分,俗语有“八点钟,人活动,寅时入梦乡”。

4.卯时(05:00-07:00):卯时是24时的第四段,此时正值凌晨5点至7点之间,被称为“一天之中最清静的时辰”,俗语有“中午匆匆,卯时尚睡”。

5.辰时(07:00-09:00):辰时是24时的第五段,此时正值清晨7点至9点之间,是一天之中最开始的部分,俗语有“江上见桃花开,辰时昼短夜长”。

6.巳时(09:00-11:00):巳时是24时的第六段,此时正值上午9点至11点之间,道家称之为“胎生之时”,儒家称之为“伏时”,俗语有“鸡鸣喔喔叫,巳时状元中”。

7.午时(11:00-13:00):午时是24时的第七段,此时正值中午11点至1点之间,俗语有“太阳最高处,午时最热也”。

8.未时(13:00-15:00):未时是24时的第八段,此时正值下午1点至3点之间,俗语有“下午炎炎,未时人懒”。

9.申时(15:00-17:00):申时是24时的第九段,此时正值下午3点至5点之间,道家称之为“燥气起处”,儒家称之为“消融之时”,俗语有“夕阳余晖,申时人归”。

10.酉时(17:00-19:00):酉时是24时的第十段,此时正值傍晚5点至7点之间,是夜晚到来之前的最后一段,俗语有“酉时雁叫声,夜色将暗笼”。

11.戌时(19:00-21:00):戌时是24时的第十一段,此时正值晚上7点至9点之间,俗语有“夜深人静时,戌时月当头”。

12.亥时(21:00-23:00):亥时是24时的第十二段,此时正值晚上9点至11点之间,为母时的最后一段,也是黑夜中最早的时刻,俗语有“婴孩娇黄,亥时到床”。

人体二十四小时各个经脉的当班时间

人体二十四小时各个经脉的当班时间

一、辰时(上午7——9点)胃经当令这个时间是胃经当令,胃经起于迎香穴然后往上直走到山根,然后沿着头角至额颅,它先是走颜面这一块,是人体前面一条很重要的阳明胃经。

他往下走一直到脚趾的第二个脚趾底下。

如果你的脚趾第二指痛,是你的胃经出问题了。

年轻人长痤疮,长在脸颊上,额头上都是胃经的病,由于胃寒造成的,(特别喜欢喝冷饮吃寒凉的人)而人体内部是一个恒温的机制,假如你喝了大量的冷饮的话,慢慢就造成胃寒,而人体是有自保功能的,就会攻出热来攻这个寒。

就会攻击胃里这个寒气,当他一攻就形成胃的燥火,有了燥火,就显示你更渴,更想喝冷的东西,这样人体就会攻出更多的热来盖这个胃寒,所以反复恶性循环,慢慢燥火表现在脸上,就为痤疮。

喝水我们就知道夏天喝温水更解渴。

痤疮就从胃经来治疗。

七点到九点一定要吃早餐,经脉气血从子时一阳升,到这会儿阳气已经全部的升起来到大肠经的时候,这个时候吃早餐就比喻是春雨贵如油,就是说你要补充一些阴,食物属阴的。

前面阳气在运化,这时候你吃食物来平衡阴阳,你吃早饭时不会长胖的。

因为下个时辰就是脾经可以晕化你所吃的,变成血液输送到五脏去。

胃经要经过乳房,所以女子在月经前痛经时有乳房胀痛现象,都是胃经的问题。

还有一个乳汁的问题,乳汁实际上是血的变现,我们胃消化的东西的精华就是血,而乳汁是血的变现,更容易让婴儿吸收。

胃经经过大肠沿前腿走,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前腿的毛病,都是胃出现问题。

膝盖一定要护住,膝盖受凉,胃气就会受凉。

经常按摩足三里就是养胃气。

足阳明胃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肠胃道疾病:小儿腹泻 胃胀 胃疼 胃下垂 急性胃痉挛 胃炎 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 便秘 泄泻 痢疾 胃肠蠕动过慢头面部疾病:痤疮 黄褐斑 头痛 眼痛 牙痛 面神经麻癖 腮腺炎 咽炎其它:中风偏瘫后遗症 慢性阑尾炎 乳腺炎 乳腺增生 白细胞减少症经脉所过的关节肌肉病。

二、卯时(早晨5~7点)大肠经当令1.天门与地户早晨5~7点,人排便是很正常的现象。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戊辰太岁赵达大将军、己巳太岁郭灿大将军、庚午太岁王济大将军、辛未太岁李素大将军、壬申太岁刘旺大将军、癸酉太岁康志大将军、甲戌太岁施广大将军、乙亥太岁任保大将军、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丁丑太岁汪文大将军、戊寅太岁鲁先大将军
己卯太岁龙仲大将军、庚辰太岁董德大将军、辛巳太岁郑但大将军、壬午太岁陆明大将军、癸未太岁魏仁大将军、甲申太岁方章大将军、乙酉太岁蒋崇大将军、丙戌太岁白敏大将军、丁亥太岁封济大将军、戊子太岁邹铛大将军、己丑太岁傅佑大将军、庚寅太岁邬桓大将军、辛卯太岁范宁大将军、壬辰太岁彭泰大将军、癸巳太岁徐单大将军、甲午太岁章词大将军、乙未太岁杨仙大将军、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丁酉太岁唐查大将军、戊戌太岁姜武大将军、己亥太岁谢太大将军、庚子太岁卢秘大将军、辛丑太岁杨信大将军、壬寅太岁贺谔大将军、癸卯太岁皮时大将军、甲辰太岁李诚大将军、乙巳太岁吴遂大将军、丙午太岁文哲大将军、丁未太岁缪丙大将军、戊申太岁徐浩大将军、己酉太岁程宝大将军、庚戌太岁儿秘大将军、辛亥太岁叶坚大将军、壬子太岁丘德大将军、癸丑太岁朱得大将军、甲寅太岁张朝大将军、己卯太岁万清大将军、丙辰太岁辛亚大将军、丁巳太岁杨彦大将军、戊午太岁黎卿大将军、己未太岁傅赏大将军、庚申太岁毛梓大将军、辛酉太岁石政大将军、壬戌太岁洪充大将军、癸亥太岁虞程大将军。

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

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

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1)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

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

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中国古代时间的计算方法(1)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戊辰太岁赵达大将军、己巳太岁郭灿大将军、庚午太岁王济大将军、辛未太岁李素大将军、壬申太岁刘旺大将军、癸酉太岁康志大将军、甲戌太岁施广大将军、乙亥太岁任保大将军、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丁丑太岁汪文大将军、戊寅太岁鲁先大将军
己卯太岁龙仲大将军、庚辰太岁董德大将军、辛巳太岁郑但大将军、壬午太岁陆明大将军、癸未太岁魏仁大将军、甲申太岁方章大将军、乙酉太岁蒋崇大将军、丙戌太岁白敏大将军、丁亥太岁封济大将军、戊子太岁邹铛大将军、己丑太岁傅佑大将军、庚寅太岁邬桓大将军、辛卯太岁范宁大将军、壬辰太岁彭泰大将军、癸巳太岁徐单大将军、甲午太岁章词大将军、乙未太岁杨仙大将军、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丁酉太岁唐查大将军、戊戌太岁姜武大将军、己亥太岁谢太大将军、庚子太岁卢秘大将军、辛丑太岁杨信大将军、壬寅太岁贺谔大将军、癸卯太岁皮时大将军、甲辰太岁李诚大将军、乙巳太岁吴遂大将军、丙午太岁文哲大将军、丁未太岁缪丙大将军、戊申太岁徐浩大将军、己酉太岁程宝大将军、庚戌太岁儿秘大将军、辛亥太岁叶坚大将军、壬子太岁丘德大将军、癸丑太岁朱得大将军、甲寅太岁张朝大将军、己卯太岁万清大将军、丙辰太岁辛亚大将军、丁巳太岁杨彦大将军、戊午太岁黎卿大将军、己未太岁傅赏大将军、庚申太岁毛梓大将军、辛酉太岁石政大将军、壬戌太岁洪充大将军、癸亥太岁虞程大将军。

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