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语文——八十堂大师国文课
《国文百八课》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国文百八课》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国文百八课》作为民国中等语文教材,可以体现民国时期语文教育大师叶绍钧先生和夏丏尊先生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国文百八课》和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对比,分析《国文百八课》在语文教学上的优势,学习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值得借鉴的教学方式,分别从阅读教学、语言结构分析教学、作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展开研究,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依据《国文百八课》的编排体系和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改善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本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国文百八课》对当下阅读教学的启示。
《国文百八课》是以“文话”为代表的语文知识体系,“文选”“习问”紧紧围绕知识体系编排,这样的编排体例,使《国文百八课》每一课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每一单元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第二章《国文百八课》对语言结构分析教学的启示。
《国文百八课》中的语言结构分析教学虽然打着时代的烙印,和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分析教学格格不入,但其浅显易懂的内容讲解却值得我们借鉴。
在忽视语言结构分析教学的今天,借鉴《国文百八课》的“文法”部分很有必要。
第三章《国文百八课》对当下作文教学的启示。
《国文百八课》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和阅读教学密不可分的,这和“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当前作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国文百八课》作文教学的内容,设计作文指导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第四章《国文百八课》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新课改后,越来越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提倡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但实际教学中往往无法落到实处。
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借鉴《国文百八课》在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选文内容,改进现有教学。
民国大师的课堂趣事

刘文典:观音菩萨治学论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文选》课时,不拘常规,别开生面。
上课前,他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
讲到得意处,他便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了也不理会。
有时他是下午的课,一高兴就讲到5点多钟才勉强结束。
有一次,刘文典上了半小时的课便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学生以为他要开讲新课。
这时,他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
届时,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生动形象,见解精辟,让听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他讲课时,吴宓总爱来听,坐在最后一排。
他喜欢闭目讲课,讲到自己觉得独到之处,忽然抬起头,对最后一排的吴宓说:“雨僧兄以为如何?”这时,吴宓便恭恭敬敬地站起来说:“高见甚是,作者 佚名民国大师的课堂趣事高见甚是!”惹得下面的学生窃笑。
有一次,学生问他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他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五个字就行了。
众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甚是不解。
他加以解释说:“‘观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
”吴宓:严谨而激情吴宓讲课时以两点而著称,一是严谨认真,二是激情四射,这两点看似矛盾,却在他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许登孝在《回忆吴宓先生》中说吴宓在西南师院给他们上世界文学史,早上连续上四节课,“讲解中他滔滔不绝,旁征博引,而许多引用的原话,均随口说出,又都十分准确。
我们真佩服他的博闻强记。
”学生在台下忙于作笔记,“四节课讲完,我们的笔记本已记满了好几十页。
课后同学们相互校对笔记发现,吴老师的讲课,无论从语言、段落、章节,以及引证之原文,论述词语,简直就是一篇接一篇的论文。
当讲义发下来后,我们又与笔记对照,内容基本相同,而课堂上的讲解又似乎要生动、丰富得多。
我们真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民国初年的小学语文课本

民国初年的小学语文课本作者:侯会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1年第13期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斤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
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纂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先说内容丰富。
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
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
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
从题目上看,便有《鲁滨孙》《英民之特性》《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
其中《盲女》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上世纪80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
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
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
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
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纂的。
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
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
《国文百八课》的选文特点及启示

《国文百八课》的选文特点及启示作者:任页邑来源:《课外语文·下》2019年第07期【摘要】《国文百八课》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国语文教材,在教学思想、编排体系和选文安排上对后世的教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选文的编制循序渐进,贴近生活,以白话文为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对选文特色的分析,可以为当今教材选文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文百八课;选文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国文百八课》是由叶圣陶和夏丏尊在民国时期所编纂的一部极具特色的初中语文教材,从1935年开始印刷出版,到1938年一共出版了四册,共七十二课,后因战乱无法继续。
这套教材在诸多方面都对后世的教材编制起到了引领作用,其选文系统具有贴近生活、编制科学化、时代感强等特点,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研究其选文特点,可以对我国教材在选文编制方面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选文的特点(一)广涉中西,学贯古今,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叶圣陶曾在《关于〈国文百八课〉》一文说道:“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探究,同时主张把材料的范围放宽,洋洋洒洒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固然选取,零星的便笺、一条一条的章则、朴实干燥的科学的记述等也选取。
”《国文百八课》选文种类多样,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既有《庄子》 ; 《左传》等古代文学作品,也有《娜拉临走的一幕》《项链》等外国名家著作,还有《背影》《孔乙己》等民国大师经典,更有《霜之成因》《梅》等自然科学类文本,这样古今中外相结合,不论时代,不分国界,各领域打成一片的文选组合是以往的教本中所没有的。
《国文百八课》在选文上不仅体现了极强的包容性,还突出了鲜明的时代性,编者叶圣陶和夏丏尊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实用、具有时代特点的选文体系。
《国文百八课》对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把阅读和 写作教 学视为核心和 重点 。这 套教材更 为突 出的 及 文 章 的 分 类 ,这 个 是 总 引子 。 本 册 的重 点在 于 用 总共 九 特 点 :每 一课 的主题 明确 ,且 阅读 教学和写作 教学紧密 结 课 的 篇 幅 讲 记 述 和 叙 述 ,讲 题 材 ,讲 顺 序 ,讲 倒 错 ,讲 快
《 国文 百八 课 》 对 当下初 中语 文教 学的启示
◎陈麓 伊
《 文 百 八 课 》 是 夏 丐 尊 先 生 和 叶 圣 陶 先 生 在 1 3 编辑 旨趣最重要 的一点就是想 给与 国文科 以科 学性 ,一扫 国 95 年 至 1 3 年 陆 续 编 写 的 一 部 颇 有 特 色 的用 于 初 中 国文 科 教 从 来玄妙笼统 的观念 。” 《 98 国文百八课 》的最大特色是它
文 字 组 织 能力 、 写 作 材 料 运 用 能力 , 但 未 曾 收 获 到 客 观 具 课 上下 来 ,学 生 的写 作 能 力并 没 得 到 实质 的提 升 。 体 的 写 作 知 识 。 而 《 文 百 八 课 》 则 以 “ 话 ” 的形 式 突 国 文 出了语文教 学的客观科 学性 。正如夏丐尊和 叶圣陶所 说:
合 、环 环 相 扣 。
慢 ,讲 观 点 的一 致 与 移动 。
审 视 当 下 的初 中 语 文 教 育 ,在 应 试 压 力 的大 环 境 下 ,
二十 世纪 七八 十 年代 ,为 了扭转 语 文教 学 “ 慢差 少
由于 阅读 题和作文 题在试卷 中 占据 的比例最大 ,我们在教 费”的现象 ,强调 语文教学 的科 学化 ,结果语 文教学 由最
把 精 力 浇 灌 在 了对 课 文 本 身 的 学 习上 , 而 忽 视 了 “以读 促 歧途 。于是强 调针 对 “ 科学化 ”的弊端 ,语 文科 目的人文
78堂名家语文课

78堂名家语文课篇一:《78 堂名家语文课》是一档由知名语文教育家张老师主持的电视节目,旨在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这 78 堂语文课,涵盖了各种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每一期节目中,张老师都会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境,同时还会分享一些写作技巧和心得,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此外,张老师还会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对作品进行时代的和社会的解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这 78 堂语文课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学作品和文学大师,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
同时,这78 堂语文课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篇二:78 堂名家语文课,让你掌握语文的真谛!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思维逻辑、文化素养等方面。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积累和练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形式的考试和面试。
78 堂名家语文课,是一位知名语文老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专门为学生和初学者打造的一套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他将带领我们探索语文的奥秘,讲解各种语文技巧和方法,帮助我们解决语文难题。
除了讲解理论知识,这位老师还将亲身示范,为我们演示正确的语文写作技巧和方法。
他还将分享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心得,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写作任务,如作文、读书笔记、学术论文等。
不仅如此,78 堂名家语文课还将提供丰富的语文练习和作业,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同时,课程还将提供及时的在线答疑和辅导,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不妨来学习 78 堂名家语文课,它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_民国课本热_背景下关于_国文百八课_读写结合的思考 (1)

是其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 这种“读写结合 ” 的观 《国文百八课 》 点很好地体现在 的编辑中, 值得今 天的我们借鉴和思考。 、 “文话” 一 统领, 以写带读 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 这种编辑模式发轫于 《国文百八课 》 , 。“本 但在具体内容上是不同的 书每课为一单元, 有一定的目标, 内含文话、 文选、
作者简介: 张蓬( 1978- ) , 女, 辽宁丹东人,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硕士。
94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 13 卷
目是按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的顺序讲解, 同时 这三部分之内和之外都是提出若干个小题目 , 一 次讲一个题目, 既有联系, 又不呆板, 有系统而又 为例, 第 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整齐。 单以“记叙文 ” 一册中以 9 课的篇幅讲记述和叙述、 题材、 顺序、 倒叙、 倒错、 快慢、 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在第十课的 《记述与叙述》 中是这样区别二者的: 我们对于外 界事物有两种看法, 一是从它的光景着眼, 一是从 它的变化着眼。 对于某种事物, 说述它的形状怎 样, 光景怎样, 是记述; 说述它的变迁怎样, 经过情 形怎样, 是叙述。 前者是空间的, 静的, 后者是时 动的。如此通俗易懂的语言, 把问题说得清 间的, 清楚楚, 一点不感到枯燥, 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令 人耳目清新的。在这样不同于“照本宣科 ” 的“文 统领下, 相信学生会很容易理解、 掌握, 再配 话” , 以相应的文选, 在“读 ” 中领悟“写 ” 自然会帮助 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新教材与之相比, 缺少写作知识的系统性, 确实导致学生在写作训 “只见树木, , 练中 不见森林 ” 缺少理论的指导, 水 平提升缓慢。 、 “文选” 二 例证, 据以反三 课文是阅读的范例, 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主要 材料。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例子 ” 要 , 。“ 语文 切合学生的实际 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本只是些例子, 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的同类 中举出来的例子; 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 教本里的这些篇章, 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的, [ 2〗 ” “本书选文力求各体 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所以 不偏于某一种类, 某一作家。内容方面亦务 均衡, 取旨趣纯正益于青年的身心修养的 。唯运用上注 重于形式, 对于文章体制、 文句格式、 写作技术、 鉴 [ 1 ] ” 虽 然《国 文 百 八 讨 究 不 厌 详 细。 赏方法 等, 课》 的选文范围尽量放宽, 照顾到各种文体, 但必 “样品 ” 、 “范例” , 须是 以供学生据以反三, 强调了 选文的典范性和例证性。 如果将《国文百八课 》 与新教材相比较, 前者在选文方面一定不如后者 丰富, 但 从 时 代 背 景 的 角 度 看, 当 时《国 文 百 八 课》 的选文已经充分体现了其先进性, 胜过同时 的其他课本。 《国文百八课》 的选文有两大特色, 一是语体 二是应用文和说明文比较多。 第 文比文言文多, 不做赘述。 一个特点体现了其在当时的先进性, 全书四册中应用文有十多篇, 包括书信、 调查报
民国时期语文教材

“国文教授,专在指导学生以研究的门径,使他们养成自己研究的能力和习 惯。无论读本和其他书籍,都要学生自己阅看,做成读书录,记载下列各事: 一、注释;二、各段大纲;三、全篇或全书的提要;四、批评。 教员在教室内,除临时讲解考问外,所做的事,大约是下列数种: 1.备学生的质疑; 2.指示研究方法和参考材料; 3.指导学生讨论; 讨论应注意下列各事: 1.句法,分段,文体,描写的技术,全篇的要义(表明的,含蓄的)等; 2.对于问题文,当注意问题的发生,要点,解决法和对各方面的关系; 3.对于艺术文,当注意作者的情调生活和他底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思潮。 以上各项,都应笔记。 读书录和笔记教员应每月或每周取阅一次,作为国文成绩底一种。”
第三,快乐的缺失。 第四,事实的缺失。
《猜猜我有多爱你》Sam McBratney
栗色的小兔子想要去睡觉了,它紧紧地抓住栗色的大兔 子的长耳朵,它要栗色的大兔子好好地听。它说:“猜猜 我有多爱你?”“噢,我大概猜不出来。”栗色的大兔子 说。“有这么多。”它伸开双臂,拼命往两边张。栗色的 大兔子的手臂更长,它说:“可是,我爱你有这么多。” 嗯,是很多,栗色的小兔子想。 “我爱你,有我够到的那么高。” 栗色的小兔子举起 胳膊说。“我爱你,也有我够到的那么高。”大兔子也举 起胳膊说。这太高了,栗色的小兔子想,我真希望我也有 那样的胳膊。 然后,栗色的小兔子又有了一个好主意,它朝下倒立, 把脚往树干上伸。它说:“我爱你,一直到我的脚趾够到 的地方。”“我爱你,一直到你的脚趾够到的地方。”栗 色的大兔子说,它把栗色的小兔子高高地抛到了它的头顶 上。
“我爱你,有我跳得那么高。”栗色的小兔子哈哈大笑, 它跳上又跳下。“可是我爱你,也有我跳得那么高。”栗 色的大兔子微微地笑着,它跳得那么高,耳朵都碰到树枝 上面了。跳得太高了,栗色的小兔子想,我真希望我也能 跳那样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的勇气罗家伦要建立新人观,第一必须要养成道德的勇气(Moral Courage)。
道德的勇气是和通常所谓勇(Bravery),有区别的。
通常所谓勇,不免偏重体力的勇,或是血气的勇;而道德的勇气,乃是人生精神最高的表现。
“匹夫之勇”与“好勇斗狠”的勇,哪能相提并论?什么是道德的勇气?要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勇气,就要先知道什么不是道德的勇气。
第一、冲动不属于道德的勇气。
冲动的行为是感情的,不是理智的,是一时的,不是持久的。
他不曾经过周密的考虑,审慎的计划,所以不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它的表现是暴烈(Violence),暴烈是与坚毅(Tenacity)成反比例的。
暴烈愈甚,坚毅愈差。
细察社会运动的现象,历历不爽。
第二、虚矫也不属于道德的勇气。
虚矫的人,决不能成大事。
所谓“举趾高,心不固矣”。
我们所要的不是这一套,我们所要的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对事非经实在考虑以后,决不轻易接受;而一经接受,就要咬紧牙根,以全力干到底。
他所有的勇气,都是经内心锻炼过的力量,以有程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举一例来说明:我有一次在美国费勒得菲亚(Philadelphia)城,看一出英国文学家君格瓦特尔(John Dinkwater)的历史名剧,叫做《林肯》(“Abraham Lincoln”),当林肯被共和党推为候选大总统的时候,该党代表团来见他,并且说明因为民主党内部的分裂,共和党的候选人是一定当选的。
他听到这个消息,沉默半晌,方才答应。
等代表团走了以后,他又一声不响的凝视壁上挂的一幅美国地图,看了许久,他严肃地独自跪在地图前面祈祷。
我看完以后,非常感动,回到寄住的人家来,半夜不能睡觉。
心里想假如一般中国人听到自己当选为大总统的消息,岂不要眉飞色舞,立刻去请客开跳舞会吗?中国名剧《牡丹亭》中,写一位教书先生陈最良科举中了,口里念到“先师孔夫子,犹未见周王,老夫陈最良,得见圣天子,岂偶然哉!岂偶然哉!”于是高兴得满地打滚。
但是林肯知道可以当选为大总统的时候,就感觉到国家重大的责任落在他双肩上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件可快乐的事。
凝视国家的地图,继之以跪下来祈祷,这是何等相反的写照!道德的勇气是要经过长期锻炼才会养成的。
但是要养成道德的勇气,必定要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天性的敦厚,第二是体魄的雄健。
就第一个条件说,一个人有无作为,先要看他的天性是否敦厚。
不要说看人能否担当国家大事,就是我们结交朋友,也要先认定他天性是敦厚还是凉薄,才可以判断他能不能共患难。
凡对自己的亲属都刻薄寡恩的人,是决不会对于朋友笃厚忠诚的。
自然这样的人,也决不会对于国家特别维护,特别爱戴的。
所以古来许多大政治家用人的标准,是宁取笨重,而不取小巧。
倒是乡间的农夫,看来虽似愚笨,却很淳朴诚恳,到患难的时候讲朋友。
只有那戴尖顶小帽,口齿伶俐,举动漂亮的人,虽然一时讨人欢喜,却除了做小官僚,做“洋行小鬼”而外,别无可靠之处。
就第二个条件说,则体力与胆量关系,实在密切极了。
二者之间,系数极大。
体力好的人不一定胆子大;体力差的人却常常易于胆子小。
一遇危难,仓皇失措,往往是体力虚弱,不能支持的结果。
《左传》形容郑国的小驷上阵,是“张脉奋兴,阴血周作,进退不可,周旋不能”。
所以把战事弄糟了,用他们驾战车上阵的国王,也就误在这些马的身上。
马犹如此,人岂不然。
我相信胆子是可以练得大的,但是体魄是胆子的基本。
担当大事的人可以少得了吗?具备这两个先决条件,然后才可以谈到如何修养道德的勇气。
修养就是把原来的质素加以有意识的锻炼。
《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对于修养工作最好的说明。
从这种修养锻炼之中,才可以养成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沮,黄河决于侧而神不惊”的从容态度。
修养到了这个地步,道德的勇气才可以说是完成。
但是有什么具体的办法,来从事于这种修养?(一)知识的陶熔真正道德的勇气,是从知识里而产生出来的,因为经过知识的磨练而产生的道德的勇气,才是有意识的,而不是专恃直觉的。
固然“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这还是指本性的、直觉的方面而言。
在现代人事复杂的社会里,一定要经过知识的陶熔,才能真正辨别是非,才能树立“知识的深信”(Intellectual conviction)。
知识的深信,是一切勇气的来源。
唯有经过严格知识的训练的人,才能发为有系统、有计划、有远见的行动。
他不是不知道打算盘,只是他把算盘看透了!(二)生活的素养仅有知识的陶熔还不够,必须更有生活的素养。
西洋哲学家把简单的生活和高超的思想(“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联在一起说,实在很有道理。
没有简单的生活,高超的思想是不能充分发挥的。
社会上有些坏人,并不是他们自己甘心要坏的,乃是他的生活享受的标准,一时降不下来,以致心有所蔽,而行有所亏。
那占有欲(Possessive instinct)的作祟,更是一个重大原因。
明末李自成破北京的时候,有两个大臣相约殉国。
两个人说好了,一个正要辞别回家,这位主人送客出门,客还没有走,就问自己的佣人猪喂了没有。
那位客人听了,就长叹一声,断定他这位朋友不会殉国。
他的理由是世间岂有猪都舍不得,而肯自己殉国之理?后来果然如此。
中国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贪官死去,阎王审问他的时候说:“你太贪了,来生罚你变狗。
”他求阎王道:“求阎王罚我变母狗,不要变公狗。
”阎王说:“你这人真没有出息,罚你变狗你还要变母狗,这是什么道理?”他说:“我是读过《礼记》的。
《礼记》上说:‘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所以我要变母狗。
”原来他把原文的“毋苟”二字读“母狗”,以为既可得财,又可免难。
这虽是一个笑话,却是对于“心有所蔽”而不能抑制占有欲者一个最好形容。
须知一个人的行动,必须心无所蔽,然后在最后关头,方可发挥他的伟大。
这种伟大,就是得之于平日生活修养之中的。
(三)意志的锻炼普通的生活是感觉的生活(Life of Senses),是属于声色香味的生活,而不是意志的生活(Life of will)。
意志的生活,是另一种境界,只有特立独行的人才能过得了的。
他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操行,所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
他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所以悠悠之口不足以动摇他的信念,而他能以最大的决心,去贯彻他的主张。
他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他不但“不挟长,不挟贵”,而在这个年头,更能不挟群众,而且也不为群众所挟。
他是坚强的,不是脆弱的。
所以他的遭境愈困难,而他的精神愈奋发,意志愈坚强,体力愈充盈,生活愈紧张。
凡是脆弱的人,最后都是要失败的。
辛亥革命的时候,《民立报》的一位编辑徐血儿,以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做了《七血篇》,慷慨激昂,风动一时。
等到二次革命失败,他便以为天下事不可为了,终日花天酒地,吐血而死、成为真正的“血儿”。
这就是意志薄弱,缺乏修养的结果。
至于曾国藩一生却是一个坚强意志的表现。
他辛辛苦苦,接连干了几十年,虽然最初因军事败衄,要自杀两次,但是他后来知道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唯有以坚强的意志去征服困难,才有办法,所以决不灰心,继续干下去,等到他做到了“忍”的功夫,他才有成就。
(四)临危的训练一个伟大的领袖和他的伟大的人格,只有到临危的时候,才容易表现出来。
世界上哪一个伟大的人物,不是经过多少的危险困难,不为所屈,而后能够产生的?俗语说:“老和尚成佛,要千修百炼。
”修炼的时候,是很苦的。
时而水火,时而刀兵,时而美女,一件一件的来逼迫他、引诱他。
要他不为所屈,不为所动,而后可以成佛。
这种传说,很可以形容一个伟大人物的产生。
张睢阳临刑前说:“南八,男儿死耳,不为不义屈。
”这种临危的精神,是不因为他死而毁灭的。
黄黎洲先生在他的《补历代史表序》上有一段文章说:“元之亡也,危素趋报恩寺。
将入井中。
僧大梓云:‘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之史也。
’素是以不死。
后修元史,不闻素有一词之赞。
及明之亡,朝之任史事者众矣,顾独藉一万季野以留之,不亦可慨也夫!”这段沉痛的文字,岂仅指危素而言,也同时是为钱谦益辈而发。
要知不能临危不变的人,必定是怯者,是懦夫。
只有强者才不怕危险,不但不怕危险,而且爱危险,因为在危险当中,才能完成他人格充分的发挥。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人物,如文天祥、史可法等,是可以积极表现道德的勇气的。
十年以前,我和蒋先生闲谈。
我说,我们何必多提倡亡国成仁的人物,如文天祥、史可法诸位呢?蒋先生沉默了一会,他说:“文天祥不可以成败论,其百折不回,从容就义的精神,真是伟大!”我想文天祥的人格、行为,及其留下的教训,现在很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他最初不见用于乱世;等到大局不可收拾的时候,才带新兵二万入卫。
元朝伯颜函相兵薄临安,宋朝又逼他做使臣去“讲解”。
他以抗争不屈而被拘留。
他的随从义士杜浒等设计使他逃出。
准备在真州起两淮之兵,又遭心怀疑贰的骄兵悍将所扼,几乎性命不保,逃至扬州,旋逃通州,路遇伏兵,饥饿得不能走了;杜浒等募两个樵夫,把他装在挑土的竹篮中抬出。
航海到温州起兵,转到汀州、漳州,经广东梅州而进兵规复江西。
汉奸吴浚来说降他,他把吴浚杀了。
江西的会昌、雩都、兴国、抚州、吉安和庐陵的东固镇,都有他的战绩。
他的声势,一度振于赣北和鄂南。
兵败了,妻子都失陷了,他又重新逃回到汀州,再在闽粤之间起兵,又由海丰、南岭打出来,在五坡岭被执,自杀不死,路过庐陵家乡绝食不死;解到燕京,元人起初待以上宾之礼说降他,以丞相的地位引诱他,他总是不屈,要求元朝杀他。
若是不杀他,他逃出来,还是要起兵的。
元朝也为这个理由,把他杀了。
他在狱中除了作《正气歌》之外,还集杜诗二百首,这是何等的镇静!何等的从容!他就刑时候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几句话,不特留下千秋万世的光芒,也是他一生修养成功的“道德的勇气”的充分表现。
他本来生活是很豪华的,经国难举兵以后,一变其生活的故态。
他的行为,有两件特别可注意的事。
第一是他常是打败仗而决不灰心。
当然他是文人,兵又是乌合之众的义兵,打败仗是意想得到的。
但是常打胜仗,间有失败而不灰心,还容易;常打败仗而还不灰心,实在更困难。
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第二是他常逃,他逃了好几次;但是他逃了不是去偷生苟活。
他逃了还是去举兵抗战的。
这种百折不回的精神,是表现什么一种勇气?做事只要是对的,成败有什么关系?“若夫成功则天也”,是他最后引以自慰的一句话。
文天祥出来太晚了!文天祥太少了!若是当时人人都能如此,元朝岂能亡宋?所以文天祥不但是志士仁人,而且是民族对外抗战的模范人物!必须有准备殉国成仁的精神,才能做建国开基的事业!进一步说,若是真有准备殉国成仁的精神,一定能完成建国开基的事业!“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中华民族的克难精神钱穆中国文化绵延四千年,在全世界各民族中,拥有最悠久的历史,因此其所经艰难困苦,亦特丰富,远非其他短演民族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