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渗透压正常值是多少
人体正常渗透压正常值

人体正常渗透压正常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体的正常渗透压是指细胞内外液体中溶解物质浓度的平衡状态。
正常细胞对周围环境有一个稳定的渗透压,保持水的进出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人体内外液体中的渗透压主要受到离子和蛋白质的影响,其正常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人体的正常渗透压范围在280-300mOsm/kg之间,其中血浆的渗透压大约在280-295mOsm/kg之间,细胞内的渗透压约为280mOsm/kg。
当人体的渗透压超出正常范围时,会导致细胞内外液体的紊乱,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甚至引起疾病。
血液渗透压是人体内液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人体受到脱水、出血等因素影响时,血液中的溶质浓度增加,血浆渗透压升高。
此时,肾脏会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帮助体内维持正常的血液渗透压。
在临床上,测定体液渗透压可用于评估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状态。
在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等疾病中,患者的血浆渗透压会出现异常增高,提示出现水电解质失衡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渗透压还可用于评估溶液的渗透性,指导临床静脉输液的类型和速度。
维持人体正常渗透压有赖于细胞对渗透压的调节机制。
细胞通过调节膜上的离子通道、泵等机制,控制细胞内外液体中的溶质和溶剂的平衡,保持细胞内外液体的渗透压平衡。
人体还依靠组织器官如肾脏、肝脏等调节细胞外液体的渗透压,维持整体水电解质平衡。
人体的正常渗透压是维持细胞生理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监测和调节人体的渗透压水平是确保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2000字】第二篇示例:人体正常渗透压正常值是指体内维持渗透压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的渗透压水平对于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代谢功能非常重要。
人体正常渗透压的范围是多少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人体的正常渗透压范围一般为280-295mOsm/kg。
渗透压是一种衡量溶液浓度的指标,通常用毫摩尔每升(mOsm/L)或者毫摩尔每千克(mOsm/kg)来表示。
肾衰正常尿液的渗透压

降支
升支
同水平组织间液的渗透压
∨
∧
直小血管 直小血管
尿素和NaCl 尿素和NaCl 入直小血管 出直小血管 水出直小血管 水入直小血管 当升支离开外髓时→带走的溶 质<水→维持髓质高渗梯度
(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尿液渗透压的变化为:髓袢降支细段由等渗→递增式高渗; →髓袢升支细段为递减式高渗;→髓袢升支粗段为递减式 低渗;→远曲小管为低渗;→皮质部集合管由低渗→高渗; →髓质部集合管为递增式高渗。
↓AD
髓质高渗梯度
ADH↑
集合H管对水通透性↓
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低渗尿(尿稀释)
高渗尿(尿浓缩)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尿的生成由: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重吸收与分泌三个环节构成。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 是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的。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研究发现,尿液的浓 缩和稀释决定于:
①髓袢、集合管U形结构 的逆流系统(结构基 础);
②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状 况(先决条件);
③ 血 液 ADH ( 抗 利 尿 激 素)的浓度(对水重吸 收的调节作用)。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1.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表8-1 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循环血容量↓ 肾动脉压↓肾动脉压↓肾血流量↓GFR↓
循环血容量↓
NE和 E
— 心房容量感受器
PGE2
动脉压力感受器
+ 入球小动脉 牵张感受器
远曲小管 Na+、Cl-浓度↓
+ 致密斑感受器
反射性
肾交感N兴奋↑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 尿的浓缩和稀释是将尿和血浆的渗透压相 比0mOsm/L。当机 体缺水时,水的重吸收多,尿量少,尿的 渗透压明显高于血浆的渗透压,称为高渗 尿(hypertonic urine),表示尿被浓缩。 若饮水过多时,水的重吸收少,尿量增多, 渗透压将低于血浆的渗透压,称为低渗尿 (hypotonic urine),表示尿液被稀释。
收。
2.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 • 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是由内髓集合管扩散出来的尿素和由髓
袢升支细段扩散出来的NaCl共同形成的。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 • 直小血管由近髓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延续而来,呈“U”字
形,与近髓肾单位的髓袢平行,其中血流阻力较大,血流 缓慢。
• 由于直小血管中血流缓慢,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逆流交换。 所以,通过直小血管,既可保留肾髓质组织液高浓度的溶 质,又可带走肾髓质重吸收的水分,从而就使肾髓质高渗 梯度得以保持。
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 尿液浓缩和稀释过程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进行,受 抗利尿激素(ADH)的调节。
(一)尿液的浓缩 (二)尿液的稀释 •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存在是尿液浓缩的先决条件,而ADH的
释放量是决定尿液浓缩程度的关键因素。
• 如果无论机体缺水或水过剩,其排出尿的 渗透压总是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接近,则 称为等渗尿,表明肾脏的浓缩与稀释功能 严重减退。
一、尿液浓缩的结构基础—肾髓质高渗梯度 • 肾髓质部组织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而且从外髓向乳头
部不断升高,称为肾髓质高渗梯度。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1.外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 • 外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有赖于髓袢升支粗段NaCl的主动重吸
尿崩症诊治指南

(5)、针对X染色体上肾性尿崩症基因的基因探 针可用于遗传性肾性尿崩症母亲妊娠后期的产 前诊断,有96%的可靠性。
• 三、诊断依据 • 1、原发性者可有家族史。继发性者多见于 头颅创伤、下丘脑-垂体手术、 肿瘤、感染(脑炎、脑膜炎、鼻咽部感染) 、血管病变、血液病。 • 2、多尿(尿量超过3L/d),烦渴,多饮。 皮肤干燥,唾液、汗液减少,便秘,消瘦 ,困倦无力。
•
• 正常人或精神性烦渴者,禁水后尿量减少 ,尿比重、尿渗透压升高,尿比重超过 1.020,尿渗透压超过800mOsm/kg H2o, 不出现明显明显失水。故血压、体重常无 明显变化,血浆渗透压也不会超过 300mmol/L,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不会继 续减少,尿比重、尿渗透压不再继续增加 。
• 尿崩症禁水后尿量仍多,尿比重一般不超过1.010 ,尿渗透压常不超过血浆渗透压,体重和血压明 显下降。注射抗利尿激素(AVP)后,尿渗透压 进一步升高,较注射前至少增加9%以上。AVP缺 乏程度越重,增加的百分比越多,完全性尿崩症 者,注射加压素后尿渗透压增加50%以上。
• 特发性尿崩症: • • 约占30%,临床找不到任何病因。近年有报告患者血中存在下丘 • 脑室旁核神经核团抗体,即针对AVP合成细胞的自身抗体,并常 • 伴有肾上腺、性腺、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
• 临床表现
根据AVP缺乏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尿崩症和部分性尿崩 症。 尿崩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与多饮,起病常较急 ,一般起病日期明确。24小时尿量可多达5-10L,一般不 超过18L。尿比重常在1.005以下,尿渗透压常为50200mOsm/kg H20,尿色淡如清水。 部分患者症状较轻,24小时尿量仅为2.5-5L,如限制隐身 饮水,尿比重可超过1.010,尿渗透压可超过血浆渗透压 ,可达290-600mOsm/kg H20,称为部分性尿崩症。
大失血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

神经-体液调节
①应急时交感N兴奋→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②应急时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 血流量↓。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的生成过程: 1.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重吸 收作用 3.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分泌 作用
概
述
一、肾小球滤过率及滤过分数
1.滤过率(glomerular
2.致密斑 3.间质细胞
四、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流量≈心输出量1/4~1/5; 皮质(94%)外髓(5%-6%)内髓(≦1%) (二)有两套串联的毛细血管网,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 利于重吸收。 ⑶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 自身调节机制: ①肌源学说 ②管-球反馈
2.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1.肾小球Cap.血压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2.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
3.囊内压 如:结石、肿瘤
3.肾小球血浆流量
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 胶体渗透压渐↑→有效滤过压 渐↓(=0时称滤过平衡)→滤过 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 过的长度。
●机制:被动过程。
●重吸收机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 ●重吸收途径:①细胞旁路; ②H2O通道。 ●重吸收特点: ①类同Na+,具球-管平衡现象,即重吸 收量始终为滤过量的65~70%(后述)。 ②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 故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 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量。
中枢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一概述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CDI)是各种原因(如颅脑损伤、炎症、垂体和/或下丘脑肿瘤及手术)引起下丘脑、垂体柄和垂体后叶损伤,导致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或转运障碍所致、以多尿和烦渴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病变涉及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视上核、室旁核和视上垂体束、垂体柄和垂体后叶等结构,但累及垂体后叶者鲜有引起永久性尿崩症者。
上述“中枢性”尿崩症主要是与“肾性”尿崩症相对而言,后者是由于肾脏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抵抗或不敏感,致使尿液浓度功能下降而引起的多尿症。
尿崩症发生率为1/25000,男女发病率相近,发病年龄在8~12岁和25~40岁之间。
二病因主要为垂体或下丘脑的创伤、手术、肿瘤和肉芽肿等,具体包括:1.约30%为原发性,病因不明。
2.25%为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引起,如颅咽管瘤、松果体瘤,肺癌、白血病、淋巴瘤。
3.16%为颅脑损伤所致,常因损伤下丘脑或垂体后叶所致,垂体柄损伤越接近垂体,尿崩症的持续性和严重性越轻。
4.其他疾病,如缺氧性脑病、组织细胞增多症等浸润性疾病,神经性厌食,颅内血管性疾病(如脑动静脉畸形),前交通动脉瘤、脑炎或脑膜炎、Wegener肉芽肿、淋巴性垂体炎等。
5.特发性家族性尿崩症极少见,常伴随糖尿病、视神经萎缩和听力障碍。
6.药物,如乙醇、苯妥英钠;外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7.经鼻蝶切除垂体瘤的患者有10%~20%出现尿崩症,切除大腺瘤的患者出现尿崩症者可达60%~80%。
抗利尿激素由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经垂体门脉系统(包括垂体柄和垂体后叶)进入系统循环,主要作用于肾脏,通过改变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V2(水孔蛋白-2)受体,改变对水的通透性,发挥对水分重吸收的作用。
上述各种原因(如颅脑损伤、炎症、垂体和/或下丘脑肿瘤及手术)引起下丘脑、垂体柄和垂体后叶损伤,导致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或转运障碍即可引起中枢性尿崩症。
临床生化检查之尿液分析

临床生化检查之尿液分析尿液分析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临床生化检查方法,通过对尿液中生化指标的测定,可以提供关于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
本文将介绍尿液分析的原理、常见的测定项目以及其临床应用。
一、尿液分析的原理尿液是由肾脏经过滤、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形成的生理液体,其中含有多种物质。
尿液分析的原理就是通过对尿液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测定,了解机体的代谢情况、肾脏功能以及其他系统的状况。
二、尿液常见的测定项目1. 尿量:通过对尿液总量的测定,可以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
正常人的尿量一般在1500-2000ml/24h之间。
2. 尿比重:尿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尿液的质量与等量水的质量之比,反映了尿液的浓缩程度。
正常尿液比重一般在1.010-1.025之间。
3. 尿pH值:尿液的酸碱度与机体的代谢状态和饮食习惯有关。
正常尿液的pH一般在4.6-8.0之间。
4. 尿蛋白: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可以用来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
尿蛋白的正常范围在10-20mg/dL。
5. 尿糖: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糖含量,可以了解机体的糖代谢状态,如糖尿病等。
正常尿液中一般不应含有糖。
6. 尿潜血:尿液中的潜血表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等情况。
阳性结果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7. 尿酮体:尿液中的酮体检测是判断机体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8. 尿白细胞:尿液中的白细胞检测可以帮助诊断泌尿系统的感染、炎症等疾病。
9. 尿液沉渣镜检:尿液沉渣镜检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细胞、结晶、细菌等来判断泌尿系统疾病。
三、尿液分析的临床应用1. 糖尿病的筛查与诊断:通过测定尿液中的糖含量,可以初步判断糖尿病的存在。
同时,尿液中的酮体检测也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2.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尿液分析可以帮助检测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小球肾炎等。
通过检测尿蛋白、尿白细胞等指标,可以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和炎症程度。
3. 药物代谢与中毒的监测:一些药物和毒物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尿液分析可以监测药物代谢和中毒情况,如抗生素、镇静剂等。
尿液检查的临床意义你都知道吗

尿液检查的临床意义你都知道吗尿液检查是医学中的一种检测方式,包括尿常规分析、尿液中有形成分检测、尿酶测定等。
尿液是肾脏疾病的一面镜子,通过尿液检查可以对病人的肾脏疾病的种类得到有效诊断且可以对其疾病的轻重程度进行判断,在临床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同尿液化验项目是肾脏内科最常见的检查内容。
肾脏内科尿液检查有多种,有尿培养、尿红细胞相位、24h尿液检查、尿常规-沉渣镜检、尿渗透压等,那么尿液检查的临床意义都有哪些?一、尿液检查的内容尿液检查主要包括:一般性状检测:尿量、外观、气味、酸碱素、比重等,尿量减少可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饮水少、出汗多,病理性见于肾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尿毒症等,尿量增多生理性为饮浓茶、精神紧张、饮水过多,病理性见于慢性肾炎、糖尿病等。
化学检测:尿糖、尿胆红素、尿酮体、尿蛋白等,尿糖正常人血糖浓度比较稳定,尿中会有微量葡萄糖,浓度为0.3-0.8mmo/L,但肾小管近曲小管对葡萄糖分子重吸收,尿糖定性阳性称为尿糖,其是糖尿病病人诊断的重要线索。
尿沉渣显微镜检测:结晶、细胞、管型等,目前尿液检测中大多应用尿沉渣分析仪法和尿液干化学方法进行快速检测,可对其数据结果准确打印,其中尿沉渣镜检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检查。
二、尿液检查的临床意义1、尿常规+沉渣镜检尿常规检查中有多项检查内容,包括有胆红素、白细胞、蛋白、PH值、葡萄糖、尿胆原等,其可以提供多信息,如肝脏损害、肾炎、泌尿系感染等。
值得注意的是尿潜血与尿血不同,有较多分析仪器结果显示每微升尿中有多少个红细胞,部分结果中还带有小数点,这是不准确的,血尿是根据尿沉渣显微镜检查诊断出的,通过显微镜在高倍视野下观察到的红细胞超过3个就可诊断,常用于肿瘤、肾炎及结石病人的诊断中,而当白细胞超过5个时才能诊断为白细胞尿,多见于间质性肾炎、泌尿系感染中,所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在肾脏疾病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尿培养尿培养是泌尿系感染的重要检查内容,通过检查其结果有白细胞尿,则应明确其感染的病原菌后再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渗透压正常值是多少
体检的时候,需要进行血液常规,以及尿液常规的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与正常人的数值做比较,通过数值来反应自己的身体是否出现了一些状况。
尿渗透压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和正常数值,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尿渗透压正常值是多少。
最大范围40~l400mmol/L,一般600~1000mmol/L。
尿渗透压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降低主要见于肾浓缩功能严重受损的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慢性肾功能衰竭、尿崩症、尿路梗阻性肾病变、尿酸性肾病变、急性肾小管功能障碍和原发性肾小球病变等。
升高见于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急性肾炎、周围循环不良、腹泻、肾淤血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等症状或其他泌尿功能障碍症状的人群。
尿渗透压介绍:
尿渗透量浓度又称尿渗透量、尿渗量,是指肾脏排泄尿内全部溶质的微粒总数量,如电解质、尿素、糖类、蛋白质等。
尿渗透量测定比尿相对密度测定更能确切地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
肾脏是通过对尿液浓缩或稀释作用来达到调节体液渗透量的平衡。
尿渗透量浓度反映肾脏对溶质和水相对排泄速度,不受溶质颗粒大小和性质的影响,只与溶质微粒的数量有关。
以上就是尿渗透压正常值的对照状况,尿渗透压的搞的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新陈代谢,能维持身体内部的气压平衡,对尿液的排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注意尿渗透压,还会造成尿频尿急等症状。
所以日常生活习惯,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