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与莼菜》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2022年重庆名山镇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2年重庆名山镇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2年重庆名山镇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藕与莼菜叶圣陶与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而怀念起故乡来了。

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想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

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

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使满涂污泥,便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的嚼着解渴。

走过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发的老公公买两支。

清淡而甘美的滋味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

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

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

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象乞丐的臂腿,便涩得象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固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

他们也不是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

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祥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

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种的要求。

《藕与莼菜》教案提纲作文2200字

《藕与莼菜》教案提纲作文2200字

《藕与莼菜》教案提纲作文2200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荷塘月色》一课的拓展阅读内容——《藕与莼菜》。

文章详细描述了作者对家乡荷塘中藕与莼菜的情感抒发,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生僻词汇及句式结构;解读作者的情感抒发及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感悟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抒发。

2.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荷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进行辅导。

3. 分析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生僻词汇、句式结构,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4. 解读情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艺术鉴赏:分析文章的散文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藕与莼菜》2. 生僻词汇及句式结构3. 作者情感抒发:家乡情怀、爱国情怀4. 散文艺术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散文。

2. 答案示例:通过描绘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等,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的美好。

《爱藕说》阅读及答案5篇

《爱藕说》阅读及答案5篇

《爱藕说》阅读及答案5篇第一篇:《爱藕说》阅读及答案映日荷花,接天连叶,亭亭莲蓬和藕,本是四位一体的。

爱佼佼荷花者有之,咏田田莲叶者有之,赞点点莲子者有之。

偏心的诗人哟,为何厚此薄彼?为什么不肯为嫩藕多唱几支短歌?藕,自生与世间,变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

一旦出淤泥。

风采翩翩,洁似玉,白如学,一尘不染。

不是贞洁操守。

孰能如此?它孔窍玲珑,称得起虚心;它居下而有节,贫贱不屈;它虽然嫩而且柔,藕牙儿却能穿透青泥碧水,劲挺起翡翠一般的绿茎,托起红花碧叶,算得上是柔中有刚。

古人将六月二十四日,奉为荷花节日。

默默困顿于泥水里的藕,谁知它声于何时?它像竹鞭那样,孕出藕牙,长大开花,再生出莲子以续生生之脉,谁知它年寿几何?它节节横生,从未与花叶争宠夺艳,甘居地下,无日无夜的托着花儿叶儿,像是母亲的玉臂偎抱着幼子,睡知它有几多辛劳?给我一支花的诗笔吧,我想寻找动情的诗句,写给养育那莲花的母亲——玉藕;也想把真挚的感情奉献给千千万万的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迸发出心中最真的火焰,打印在夏日的扉页中的是莲。

你在这里重新锤炼,终于挣脱出那泥牢中的锁链,婷婷盛开在这苍茫大地间,向世人倾诉着至善的语言。

坚忍的意志在这苦海中尽显,最终铸成一朵金刚净莲。

心中的一团圣火,理想中的一只白鸽,都成了你的主宰,多少智者依你而眠,多少善者永远在心中把你挂牵。

看那一柄净碧的荷叶荡涤着人们迷中的眼,一片淡粉的莲瓣成了多少代人的梦幻,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

人间的一朵净花,凡尘的一方净土。

生命因你而明白了纯净的内涵——哦,莲!中国是莲子的故乡。

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

莲子补中养神,止渴去热,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是一种纯天然高级营养保健品,历来为御膳房必备之物。

莲子食用方便,既可制成莲子羹,莲子汤,八宝粥,糖水莲子,又可炖鸡,炖鸭等制作美味佳肴,是强身健体,养颜驻容,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略读实践课《月是故乡明》+《藕与莼菜》等三篇文章名师教案

略读实践课《月是故乡明》+《藕与莼菜》等三篇文章名师教案

第5课时略读实践课——《月是故乡明》+《藕与莼菜》《月亮故乡好》《故乡的烤红薯》一、教学目标1. 练习用“换位思考”等方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2. 圈画、批注含义深刻的句子。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以例悟法,深入自读导语: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寄托。

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中国人心中的月亮寄托了中华儿女的美好感情。

有许多古诗词都提到月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许子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明月寄托了相思,明月代表着离愁。

那么在作家季羡林的眼中,明月又代表着什么呢?1.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快读阅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想一想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1)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

作者想到了哪些往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树下点起篝火摇落树上的知了;在苇坑边赏月游玩。

他这些年都有哪些经历?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多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作者内心有什么感想?在所有见过的月亮中,都比不上故乡的那轮小月亮。

教师总结:通过写家乡月夜美景,对比他乡之月,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2. 方法总结。

(1)通过读《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一篇文章?①小组交流。

②全班汇报。

教师总结:首先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体会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怎样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①学生自由回答。

②教师小结。

读文章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物,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藕与莼菜》课件3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藕与莼菜》课件3
回想一下,曾有什么食物或者物件给你 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xiànzài)想到它,勾起你 什么样的情感呢?
第八页,共十页。
作业 布 (zuòyè) 置
写一段200自由(zìyóu)的文字,写写你喜 爱的故乡的“物”,在描写中传达出 你对故乡的情感。
第九页,共十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藕与莼菜。文学(wénxué)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wénxué)史上占 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和
;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

。 人皆有情,物我相依。
乡愁,是一曲无韵之歌,是一份无味之味的人
间至情。
第七页,共十页。
拓展 练习: (tuò zhǎn)
薄片的雪藕,嫩绿的莼菜,在作者心里,触 发的是无尽的乡思,表现的是对自由清新,质朴、 宁静,诗意生活的向往。这种借具体事物来抒发
自己情感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物抒 情”。
No 《古代英雄石像》等。“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此处“可爱”指什
么。对精神家园,即自由清新、质朴宁静,诗意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乡愁,是一曲无韵之歌,是一 份无味之味的人间至情。作业布置
Image
12/13/2021
第十页,共十页。
藕与莼菜 叶圣陶 (chún cài) 第一页,共十页。
叶圣陶 •
(1894.10.28—1988.2.16),原名
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江苏苏
州人。文学(wénxué)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
《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wénxué)史上占有重
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藕与莼菜》原文阅读 语文版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藕与莼菜》原文阅读 语文版

《藕与莼菜》原文阅读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

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

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

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

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

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

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

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

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

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

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

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

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

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藕与莼菜原文阅读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藕与莼菜原文阅读语文版

《藕与莼菜》原文阅读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

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

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

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

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

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

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

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

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

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

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

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

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

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

2024年度-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2藕与莼菜

2024年度-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2藕与莼菜
集体总结
全班共同总结本课的学习成果,回顾藕与莼菜在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拓展延伸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类似的象 征手法和表达技巧,以提升作品的文学性和感染 力。
22
06
练习设计与评价
23
针对性练习题目
阅读《藕与莼菜》一文,回答下列问题: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与藕、 莼菜相关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对作者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和意义。
第三课时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 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进行思考和表达。同时,布置相
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03
文本解读与赏析
11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部分
简要介绍藕与莼菜的生长 环境和特点,为后文铺垫 。
主体部分
详细描绘藕与莼菜的形态 、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 生动形象的描述。
结尾部分
总结全文,强调藕与莼菜 的美味和独特之处,引发 读者对这两种食材的兴趣 和好感。
12
关键语句解读
Hale Waihona Puke “藕断丝连,莼鲈之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借用“藕断丝连”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藕的内部结 构。
“一湾碧水,几叶扁舟,采莲女歌声悠扬”
通过描绘采莲女的劳动场景和歌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人们的勤劳乐观。
课文《藕与莼菜》分析
教学目标定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能体会作者对 故乡的情感,了解并掌握描写事物的 方法,培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 感。
本课是一篇描写家乡风物的文章,通 过对藕与莼菜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 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4
教学目标设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藕与莼菜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

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

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

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

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

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

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②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

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

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③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

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

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

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

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

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④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

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

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

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

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⑤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

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

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⑥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

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

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⑦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选自《未厌居习作》)
【阅读导引】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当秋风乍起时,想念起南方故乡的莼菜鲈鱼之美来,于是慨然辞官,千里迢迢奔回故乡。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时,一块小玛德兰点心,勾起了他对童年往事的记忆。

食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理的需要,还带给人精神的享受。

终身难忘的美食,不仅在于味觉感官的刺激,更在于这种滋味中沉淀了悠长的情思。

薄片的雪藕,嫩绿的莼菜,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无尽的乡思。

全篇行文平实质朴,叙述娓娓动人。

【实战演练】
1.根据第一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写到乡人们卖藕时“一濯再濯”。

请用原文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把藕洗得如此干净洁白?
(2)文中写乡人们卖藕口渴时,总是“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

请分析:这样写反映了乡人们什么样的品质?
2.第三段写“仅有的一回”所吃的藕的表面,既“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虽“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家乡的“藕”和“莼菜”有什么共同点?
4.试对“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5.请概括说明文章的基本思路。

【参考答案】
1.(1)“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

(2)反映了他们纯朴、节俭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劳动者美丽的心灵。

2.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故乡的藕的“淡淡甘美”“鲜嫩玉色”和“这里”的藕的“索然无味”,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怀念,使读者受到感染。

3.莼菜和藕一样,在家乡都是鲜嫩可口、每日都能吃到的。

4.①从句子本身来看,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爱故乡,而是故意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故乡可爱极了”。

②从深层意义看,过去对故乡的思念,与今日迸发的思乡之情相比,不深也不足。

5.文章开篇扣题,由藕及乡,由乡及藕,由藕及莼菜,丝丝相扣,不枝不蔓,结尾点题,浑然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