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文学名词解释

二十世纪文学名词解释

二十世纪文学名词解释(一)现代主义1.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2.后期象征主义3.未来主义4.超现实主义5.表现主义文学6.叙事剧与间离效果7.意识流小说8.存在主义文学9.荒诞派戏剧10.新小说派11.黑色幽默12.魔幻现实主义13.卡夫卡小说14.境遇剧1.现代主义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欧美出现的各种文学艺术思潮流派的总称(1分)。

它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与人的精神迷惘、困惑(1分)。

在思想内容、审美追求与表现形式上都表现出反传统的倾向。

具有标新立异、大胆实验、追求奇异的风格特点。

故称为先锋派、实验派。

重要流派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等(1分)。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瓦雷里、里尔克、艾略特为代表的诗歌流派(1分),是十九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

创作上主张用象征、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手法表现微妙复杂的体验与主观感受(2分),较前期象征主义更趋哲理化与神秘性(1分)。

代表作家作品:艾略特《荒原》、里尔克《杜伊诺哀歌》(1分)。

3.二十世纪源于意大利,影响整个欧洲的诗歌流派(1分)。

其基本特征是:否定一切,主张彻底废除一切艺术遗产与传统文化,主张变革,歌颂混乱、速度美、力量美,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颠覆传统艺术规范,具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倾向(2分)。

代表人物:马里内蒂、帕拉采斯基(1分)。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源于法国影响欧美的文学流派(1分),主张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心理、梦幻世界,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写作(2分)。

最大限度展示自我的内在真实。

具有神秘晦涩的特点(1分)。

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1分)。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源于法国影响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1分),创作上强调表现主观感受,注重内在心灵、感觉体验的表现,主张透过事物的表面揭示内在本质,不注重环境写实与性格刻画(2分)。

表现手法多采用象征、隐喻、抽象、夸张、变形以突出主观感受(2分)。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6选4.1、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的概念。

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文学性是由两种话语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功能。

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一旦构成文学性的手法、形式和技巧变为常规和自动化时,就会丧失文学性的功能。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概念。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也就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与时间的手法。

3、意图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意图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感受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感受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异延: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的概念。

它是德里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策略。

事实上,它表示一种双重运动(空间上的差异的运动与时间上的延宕的运动)。

前者指符号或文本都是在与别的符号或文本不同的情况下方得以出场,后者指符号意义的迟到性或滞后性。

符号的使用将使所指的出场遭到拖延。

6、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中的概念。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 t) 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处于法国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理论及其附属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结构而存在的,并且结构与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文学研究中,结构主义的重点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和符号系统。

二、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界一种思潮和学派,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个流派。

形式主义主张从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出发,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构造规律,强调研究文学作品自身的内在属性,反对对作品进行含义的外在解释。

三、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指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描写人物的内心体验,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活动,强调心理描写的一种小说形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等。

四、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古典主义,也是西方文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流派。

现代主义主张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艺术独创性和认识独立性,强调以形式和语言为表达媒介,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致力于开拓新的文学领域和语言形式。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美文化界兴起的一种思想,也是相关文学、哲学、艺术及其它领域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认为现代理性主义存在着种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知识观念,致力于打破和超越现代的边界和固化的结构。

六、启示录启示录是指一种文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排列、挑选各种文本素材,形成一种随机性和挑战性的文本形态。

启示录的目的在于通过破坏惯常的文学语码和表达方式,触发文学创作和认识的新的时空维度。

七、先锋派诗歌先锋派诗歌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的一股思潮和文学运动,旨在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自由创作体验,反对传统文学关注于道德、情感和启示,强调拟展现未曾被表现出来的诗化感知体验,其作品形式具有随意性、唯美性、语言释放性和多样化的形式实验等特点。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迷狂说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灵感说: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

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

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流溢说古罗马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

他认为万物从“太一”、”理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

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有其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它们的源头。

太一是充盈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于它是充溢的。

由它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

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及其创作与美学原理的学科,也是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

西方文论涵盖了许多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常见名词进行解释:1. 文艺理论:文艺理论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创作方法和审美原则等问题。

文艺理论可以分为多个流派或学派,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每个流派都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阐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2. 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技巧和文学语言运用的学科,旨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隐喻和象征等,以揭示文本的美学意义和感染力。

修辞学包括对诸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分类和解读,以及对修辞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和作用的研究。

3. 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旨在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本解读注重对作品内部结构、语言运用、主题与意义等方面的解析,常涉及批评、解构、理论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

4. 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是以文化和社会背景为基础,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

文化批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政治、性别等文化因素之间的关联,以及作品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文化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文化价值,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特征。

5.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并认为结构和形式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方面。

结构主义主张对作品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关注作品中的二元对立、符号体系和内在结构模式等,强调了作品的自成系统性和普遍性。

6. 代表作:代表作是指某个作家、作品、时代或流派在一定领域或历史时期中代表性的作品。

代表作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或文学传统的最高成果。

以上只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些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实际上西方文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还有许多其他名词和概念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与文学作品的学科领域,旨在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主题和意义。

在西方文论中,存在许多重要的名词,以下是其中几个的解释和拓展。

1. 《隐喻》(Metaphor):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或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隐喻在文学中经常被使用,能够产生强烈的意象和情感效果。

在文论中,隐喻也被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隐喻和隐含意义。

2. 《叙事》(Narrative):叙事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和角色的行动来传达信息和意义。

在叙事理论中,研究者关注故事结构、叙述者角色、叙事技巧等方面,以揭示故事的效果和作者的意图。

3. 《文化批评》(Cultural Criticism):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它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问题。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文论方法,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和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符号和结构组成的,通过研究这些符号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文本的意义和结构。

5.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文论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断裂、混杂和碎片化现象,以及文学作品对权力、真理和现实的挑战。

这些名词和概念在西方文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运用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0 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一.知识掌握要求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二.考核知识点0.1 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

0.2 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三.应试指南0.1记忆: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0.2理解:“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

1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一.知识掌握要求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1.1 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

1.2 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

1.3 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4 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 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1.6 庞德的“意象”定义。

1.7 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三.应试指南1.1记忆: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

1.2理解: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

1.3理解: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1.4记忆: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理解: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1.6记忆: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7理解;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2 表现主义一.知识掌握要求了解表现主义文论的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2.1 表现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及其主要论著。

2.2 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

2.3 科林伍德对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区分。

三.应试指南2.1记忆:克罗齐的主要论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科林伍德的主要论著《艺术原理》。

2.2理解: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直觉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直觉即表现,两者不可分割。

名词解释(汇总)(20世纪外国文学)

名词解释(汇总)(20世纪外国文学)

1、表现主义 (1)2、营造幻象 (1)3、虚拟现实 (1)4、意识流: (1)5. 意识流小说 (1)6. 心理时间 (1)8. 自由联想 (1)9. 存在主义 (1)10. 自由选择 (1)11. 荒诞体验 (1)12. 零度写作 (1)13. 新小说派 (1)14. 反小说 (1)15. 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复调模式 (1)16. 魔幻现实主义 (1)17. 拉美“文学爆炸” (1)18. 魔幻现实主义的“陌生化” (1)19. 黑色幽默 (1)20. 后现代主义 (1)21. 元小说 (1)2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23. 内心独白 (1)24. 蒙太奇 (1)25. 消解深度 (1)26. 瓦解叙事 (1)27. 物化 (1)28. 超现实主义 (1)29. 潜对话(或叫做人物内心狐白中的复调模式) (1)1、表现主义:“表现”的概念最初是运用在绘画评论中,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的流派,它在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均有不同的表现。

“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想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外的环境的描绘而提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的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2、营造幻象:营造幻象是卡夫小说创作的方法与特点。

他的小说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个并不存在的荒诞世界。

这个幻象的世界看似不合逻辑但却并非虚妄,揭示了人类生存更本真的图景。

3、虚拟现实:虚拟现实也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不可能存在,但又合逻辑上的存在的可能性的现实,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境。

4、意识流:“意识流”这一概念最初是心理学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谦·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

梅·辛克莱在评论多萝西·理查逊的小说《旅程》时,最早把“意识流”这一术语引入了文学评论,此后,作为一个文学术语的“意识流”被文学家们广泛运用,前通告三层意思:一、指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二、一种小说文体;三、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6选4.
1、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的概念。

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文学性是由两种话语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功能。

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一旦构成文学性的手法、形式和技巧变为常规和自动化时,就会丧失文学性的功能。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概念。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也就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与时间的手法。

3、意图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意图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感受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感受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异延: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的概念。

它是德里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策略。

事实上,它表示一种双重运动(空间上的差异的运动与时间上的延宕的运动)。

前者指符号或文本都是在与别的符号或文本不同的情况下方得以出场,后者指符号意义的迟到性或滞后性。

符号的使用将使所指的出场遭到拖延。

6、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中的概念。

萨义德认为东方
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

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5选3.
1、请列出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流派的中英文名称,代表人物,至少10个。

答:略。

2、简述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答:弗洛伊德曾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心理结构。

他把人的大脑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3.简述索绪尔在语言学中的贡献。

答: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以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他在语言学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在传统对语言进行历时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时性研究,即研究语言当前的内在规则和系统。

2)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认为言语(parole)是实际的言说行动,而语言(langue)是符号系统,也就是使具体语言行为成为可能的总体结构和一般规则。

语言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3)提出符合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

“能指”是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是符号的概念。

4.简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答: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966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举办的结构主义研讨会上,作了一次
重要演讲,题名《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嬉戏》,这篇文章被很多人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宣言。

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书写与差异》、《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标志着解构主义的正式确立。

德里达认为西方自柏拉图至今的哲学传统均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

这个错误就是寻找“超验所指”。

它其实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

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倾向必然导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总之,德里达认为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就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由于对“在场”的强调,形成了“言语/ 文字”的二元对立,即“语音中心主义”。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提出了异延、播撒、替补、踪迹等策略,他要消解的不仅仅是结构主义,而是结构主义所代表的整个西方文化传统。

5.简述“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答: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代表蒙特罗斯的概念。

“文本的历史性”指所有的书写形式所具有的特定历史含义和社会的、物质性的内容,即文本都是产生于文化当中,并构成文化。

“历史的文本性”指我们不可能获得有关完整的、真正的过去,我们接触了解的历史是对历史的记录。

一切历史都是一种话语,都是作为记录者的人所书写的、虚构的。

并且这种话语还包含着记录者的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