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词-奉旨填词之柳永
奉旨填词柳三变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人,工部侍郎柳宜的少子。
著有《乐章集》,传词二百余首。
早年即以词知名,到汴京应试时曾为许多歌妓填词,招致宰相晏殊的不满。
有人曾在宋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
”仁宗的批语未必当真,在当时却等于堵死了他的仕途。
柳永以解嘲之语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此后在汴京、杭州、苏州出入青楼,过着流浪的生活。
晚年考取进士,在浙江等地做过几任小官,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据说由歌妓聚钱殓葬。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极广。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永词。
’”他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和物、所关注的情与事。
“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引严有翼《艺苑雌黄》)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
他还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如《满江红》:恨千愁,则年少知心。
梦碎,酒醒,长夜无味。
可惜许真枕前有那么多含义,直到现在,双方都没有结束。
独自一人,赢得不眠之夜让你憔悴。
加悲伤,会有什么打算。
空虚又疲惫。
谁也没想,哭了好几次。
我们就不用再有什么烦恼了,死也要放弃。
等到最后问易怎么样。
不懂得有些事,为什么这样至死难以割舍?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双方可以生死与共,这是古人信奉的“至情”。
词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诉说失恋的痛苦和难以割舍的思念,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曲调,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徐度《却扫编》)。
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成为了她们中的一员。
宋朝十大词人,十首传世宋词

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貌神情,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那些令人心旷神怡的词句,读来唇齿噙香,犹如置身千年前繁花似锦、活色生香的宋代日常生活之中。
十位宋代词人,一人一首传世宋词,一生一定要读一次。
-1-奉旨填词——柳永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全词二十一句,通篇用赋体作法,铺张扬厉,对偶排比,堪称一篇词体的杭城赋。
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之作。
读了这首词,谁人不感慨杭州的繁华与富庶。
-2-太平宰相——晏殊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
晏词有的描写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有的抒写伤春怨时、离情别恨,多有清新之辞、娴雅之气。
其词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人生体悟,具有士大夫的气质,可谓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过渡者。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谈谈“奉旨填词的柳三变”

谈谈“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当晏殊、欧阳修创作清丽闲雅的小令词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在广泛地争相创造“新声”了。
《宋史·乐志》记载:宋代初期设立教坊音乐机关,在旧曲的基础上创造“新声”,“新声”更加流丽动听。
大量为这种更加流丽动听的“新声”写词来歌唱的词人,就是柳永。
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在作举子时,喜欢去青楼妓院,他善于写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定请求柳永代为填词,这种新腔才流传于社会上。
可见柳永写词在当时即有较大影响。
宋翔凤《乐府余论》也说:“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富,歌台舞席,竞赌新声。
耆卿(柳永)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使人传习。
一时动听,传播四方。
”柳永,字耆卿。
初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生卒年不详。
他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
这种不拘礼法的行为,颇受到当时一些正统派人物的非难。
他的词就很有点浪子作风。
他在《鹤冲天》词中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把写诗填词的才子说成是不当官的公卿宰相。
白衣,是表示平民的身分。
他又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认为做官是“浮名”,还不如喝酒、唱曲。
有人向仁宗推荐他,宋仁宗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他因此受罢黜,郁郁不得志,每天和一些浮浪子弟纵游于娼馆酒楼,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因为宋仁宗嫌他行为放浪,不用他,说过让他“且去填词”的话,所以他自称“奉旨填词”。
他后来改名永,才在景祜元年(1034)考中进士,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盐官、余杭县令、屯田员外郎等小官。
死的时候很凄凉,棺木寄放在镇江的寺庙里,一说葬在枣阳县的花山。
后来每到清明节,远近许多人带着酒食在他的墓地祭奠饮宴,叫做“吊柳会”。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精通音律,又熟悉民间新曲,当时“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叶梦得《避暑录话》)。
他的词受到各阶层群众的喜受,不仅市井之人喜欢,而且宫中也传唱,佛门弟子、道教真人也爱好,可以说成了当时的流行歌曲。
柳永婉约派诗词5篇有鉴赏

柳永婉约派诗词5篇有鉴赏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柳永婉约派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词牌名:蝶恋花|朝代:宋朝|作者: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
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雨霖铃·寒蝉凄切词牌名:雨霖铃|朝代:宋朝|作者: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
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
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
定风波·自春来词牌名:定风波|朝代:宋朝|作者: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典故

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典故
柳三变,原名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第一次应试是受到了打击的,但第二次应试终于中了,当时他已经50岁了。
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留恋于歌馆楼台,熟悉了很多歌妓,并且替她们作曲。
有人把他介绍给曹元宠,他却不屑一顾。
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他初次应试,及第了,但当时已经50岁的他并没有留在京城,而是到填词的地方继续做他的职位。
后来他出使还京,与伎女都染了病,宋仁宗借此将他革职了。
他第二次应试是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但是宋仁宗却将他除名了,并且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柳永是一位敢于打破束缚的词人。
被除名之后,柳永并未离开京师,而是带着几个伎女到妓馆“雅游”,以“奉旨填词”为职业。
由于他的反抗行为惹怒了宋仁宗,宋仁宗在宴会上将他写的《鹤冲天》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句话作为题目,对他说:“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并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最后是那些“伎子”念他的才学和痴情,才将他安葬了。
宋词故事:“奉旨填词”柳三变

本来,柳永的新词不但在市井名声很⼤,在宫廷也颇受欢迎。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为庆贺仁宗圣诞,柳永曾谱写过《永遇乐·熏风解愠》、《迎新春·嶰管变⾭律》、《倾乐杯·禁漏花深》等祝寿词。
其中《倾乐杯·禁漏花深》的“‘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管弦’等句传⼊禁中,多称之”,以⾄仁宗皇帝只要宴饮,就要侍从们反复吟唱这只曲:“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旧题陈师道《后⼭诗话》》。
陈师道,北宋⼈;叶梦得,南宋初⼈,皆距柳永⽣活的时代不远,所录相必有据。
但是据同为北宋⼈王辟之的《渑⽔燕谈录》:仁宗皇祐年间,天上出现“⽼⼈星”。
在中国传统星相学中,⽼⼈星⼜称寿星。
于是侍⾂要新科进⼠柳永作新曲为仁宗皇帝献寿。
柳永于是写了⾸《醉蓬莱》:“渐亭皋叶下,陇⾸云飞,素秋新霁。
华阙中天,锁葱葱佳⽓。
嫩菊黄深,柜霜红浅近,宝阶⾹砌。
⽟宇⽆尘,⾦茎有露,碧天如⽔。
正值升平,万机多暇,夜⾊澄鲜,漏声迢递。
南极星中,有⽼⼈呈瑞。
此际宸游,凤辇何处。
度管弦声脆。
太液波翻,披⾹帘卷,⽉明风细”。
谁知这⾸祝寿词却触怒了仁宗。
开头⼀个“渐”字就惹仁宗不满。
因“亭皋叶下”是种萧索⽓氛,不适合为祝寿语。
“陇⾸云飞”更容易与悲哀苦寒的北朝乐府《陇头歌》联系起来。
等看到“此际宸游,凤辇何处”更是怒不可遏,因为这是刚刚去世的真宗皇帝的悼词。
再接下去⼜是“太液波翻”。
仁宗皇帝说:“为什么不⽤“太液波澄”⽽⾮要“翻”呢?于是将进呈的歌词扔到地上,“⾃此不复擢⽤”。
这则⽂⼈笔记被词论家多次引⽤,如明代蒋⼀葵《尧⼭堂外纪》,彭孙贻《茗斋诗馀》,清代沈雄《古今词话》。
但可信度却不⾼。
因为据《宋史·天⽂志》和徐松的《宋会要辑稿·瑞异》,⽼⼈星在仁宗年间多次出现,唯独皇祐年间没有出现过。
况且,即使是皇祐元年,柳永已65岁,四年后即去世。
⽽且晚年由华阴令逐次升迁为著作郎、太常博⼠、屯⽥员外郎,世称“柳屯⽥”即得名于此,不存在“⾃此不复擢⽤”。
柳永-最新

柳永词的影响
• 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 词变化而出
• 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从柳词脱胎
• 北宋中后期____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 • 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 • 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京城坊间歌谣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 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 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绍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 永。
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 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 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 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 唱。
前期
晏殊、张先、 晏几道、欧阳修
柳永
承袭“花间”余绪 开拓了词的形式和内容
后期
苏轼、周邦彦
将词推向繁荣和成熟
柳永对词的独特的贡献
1、发展了慢词。《乐府余论》:“(柳词)一时动听,
散布四方,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胜。”
2、多用词调。《乐章集》凡用17个宫调,127种曲 调。 统计数字显示:柳永所用的词调比晏殊多三倍, 比欧阳修多将近两倍,比张先多三分之一。 3、多用赋体。吸收辞赋和骈文的长处,极善铺叙, 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不 用比兴靠叙述的白描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4、雅俗并陈。俗者以口语、俗语入词,雅者则可以 熔铸前人诗句,气象宏大。 5、把词从官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 市民情感,市民语言,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 的词。
柳永的生平简介

柳永的生平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所以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资料,而且制作了超多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柳永所作的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超多“俚词”,下开金元曲。
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他的词不仅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乐章集》中描述羁旅穷愁的,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婉约词
—奉旨填词之柳永
人物生平: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词史地位: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
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
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
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
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
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著名作品: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亦作“凝眸”)。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
终日恹恹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晌。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雪梅香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
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
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凭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采莲令
月华收, 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 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 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 便恁急浆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 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 隐隐两三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