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学史论结合的意义

合集下载

谈“史”与“论”的结合

谈“史”与“论”的结合

谈“史”与“论”的结合摘要: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思维能力,是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是学科素养实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史实史论实证“史”与“论”是历史学基本的元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科实证素养的要求。

“史”指“历史史实”或“历史史料”,“论”指“历史结论”或“理论”。

“论从史出”是指任何历史结论必须经过对历史史实的认真研究才能得出,没有史实基础的历史结论是不能成立的,没有史料证明的历史结论也是得不到认可的;“史论结合”是指用史实或史料去实证历史结论,用历史结论去统率史实,使“史”与“论”密切结合,形成逻辑严密的历史认识、理解、阐释等。

华东师大教授聂幼犁教授认为历史学科有四种专业意识,即证据意识、历史意识、多元意识和发展意识。

其中“证据意识”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就是证据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思维能力,是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是学科素养实现的重要途径。

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学科内容的基础元素,在历史课程实施的教与学活动中,任何探究活动、任何历史素养的培养都要建立在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与阐释基础之上。

傅斯年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

梁启超也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缺,则无复之可言。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史料或史实对历史研究学习的重要性,其根本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实证特色。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素养呢?一、培养实证意识历史实证意识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证据意识和习惯,对任何历史结论要能通过史实进行论证,对任何史实要通过分析基础上形成一定结论。

对教材众多的史实,我们不是为“史”而学“史”,学“史”的价值在于得出一定认识,形成一定的历史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或论证相应结论,实现史实的证据价值。

这种从“史”到“论”或从“论”到“史”的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能力和素养的过程,尤其是历史实证素养。

注重“史论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注重“史论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革 的 教 学 , 应 以矛 盾 的 共 性 和 个性 关 系
因素 ,结 合 对 史料 的 讲 解 有 意 识地 阐 发
原 理 去 分析 问题 。近 代 日本 与 俄 国都 是 这 些 理论 内容 ,而 不 是教 学 生 采用 伺 种 在 社 会 矛盾 十分 尖 锐 的 情 况 下 通 过 自上 方 法 去 记 住 这 些 未 经 理 解 的 理 论 。 这 而 下 的 改革 走 上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道 路 的 ,
注 重 “ 论 , 史 二 , 日口 , 七
提 高历 史教 学效 果
◇王晓俊
在 历 史课 教 学 中 ,要 做 到 既能 激 发 水 、无 本之 木 。学 生 由此 得 来的 理 论 只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 又 能 有 效 提 高 教 学 效 能是 僵死 的教 条 。“ ” 是通过 对历 史事 论 果 ,教 师 在教 学 过 程 中必 须 要做 到 史 实 实 的 分析 而 得 出 的观 点 和结 论 ,是 对 史
( )坚 持 以理论 指导 史 料 ,让学 生 二
没 有 经 过像 日本 倒 幕 运 动 那 样 剧 烈 的社 把 学 到 的 历 史理 论 用 于 对 历 史材 料 的 科 会 动 荡 以对 封 建 顽 固 势 力 形 成 足 够 的 冲 学 分 析 ,提 高 他 们 解 决 问 题 的 能力 。让

的认识 。对 于 “ 史论 结合 ” ,中学历 史教 遍 的 问题 。这 就 要 求 历 史老 师 在 日常 的 学 大 纲有 明确 的 要求 ,在 教学 过 程 中 的 教学 实 践 中 ,必 须 运 用历 史唯 物主 义 与 贯 彻 落 实情 况 ,直接 关 系 到对 学 生 的创 辩 证 唯 物 主义 的 观 点 、方 法 去 分析 研 究 造 思 维能 力 培 养 ,关 系 到 素质 教 育 的成 历 史 材料 ,剖 析 教材 的具 体 内容 ,采取 败 。 因此 ,在 教学 实 践 中 ,教 师 必 须在 科学 可 行 的教 法 对学 生进 行 历 史理 论 教

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法”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法”初探

如祖国统一问题、改革开放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等。通过这些专题讨论,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同时也有 助于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理论观 点或现实问题来分析、探讨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例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上的洋 务运动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理论观点来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在讲到中
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法” 初探
目录
01 一、史论结合法符合 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 学要求
三、运用史论结合法
03 进行中学历史教学需 要注意的问题
二、运用史论结合法
02 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 一些尝试
04 参考内容
一、史论结合法符合历史学科的 特点和教学要求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法”不仅是历 史学科的一种基本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历史学科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
的认识和历史资料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要把对历史事件或人物 的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史料和理论观点来进行教学。史料是历史的载体和表 现形式,理论观点是人们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的结果。因此,在选 择史料和理论观点时要注意针对性、典型性和时代性。同时还要注意选择那些具 有权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史料和理论观点来进行教学。
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历史演变
1、古代中西医结合起源
中西医结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医和西医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但也有一些医家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治疗疾病。例如,《史记》中记载的张仲景 用针灸和药物治疗结合的方法治疗伤寒;《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中西医结合的 记载。这些表明了古代医家对中西医结合的初步探索。

历史学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学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学的意义与价值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通过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它探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揭示了各种文化和制度的兴衰,从而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历史学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它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承载着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历史学以其对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成为了人类社会的记忆库。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够了解先辈们的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明传统。

历史使我们具有归属感,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有更深刻的认同。

二、启迪智慧与教育成长历史学通过研究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增长智慧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通过了解历史中的成功和失败,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同时,历史还为我们提供了和过去伟大人物的对话机会,使我们受益于他们的智慧和见解。

三、拓展人文关怀与道德观念历史学不仅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轨迹,也让我们了解人类的善恶和道德观念的演变。

通过研究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和重要事件,我们能够培养出人文关怀的精神,增进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

历史也提醒我们,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四、促进国家建设与民族进步历史学对于国家的建设和民族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历史可以帮助国家和民族明确自己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念,制定更有发展前景的未来规划。

同时,历史也有助于治理者更好地借鉴历史经验,发展合适的社会制度和政策,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五、历史学的学术价值与研究创新历史学在学术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研究创新。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解释,历史学家能够重建历史场景,还原历史真相。

他们通过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和口述历史等多种方法,不断挖掘出新的历史信息和观点,为学术界和社会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

六、保护文化遗产与传承历史财富历史学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财富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够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性,并为其保护提供指导。

初中历史史论结合题观点总结(一)

初中历史史论结合题观点总结(一)

初中历史史论结合题观点总结(一)初中历史史论结合题观点总结前言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

而史论结合题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这份总结文稿中,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对初中历史史论结合题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分享。

正文1. 史论结合题的重要意义•史论结合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分析和辩论,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加注重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和多角度性。

•史论结合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历史学科涵盖范围广泛,史论结合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历史事件、时期和人物,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史论结合题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论述能力。

通过史论结合题的练习,学生必须运用自己的语言和知识进行论述和辩证,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和论述能力。

2. 如何有效完成史论结合题•准确理解题目要求。

在解答史论结合题时,必须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题目的要求和限制,确保自己的回答围绕着问题进行。

•熟练掌握历史知识。

史论结合题要求对历史事件进行观点分析和辩论,因此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包括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

•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进行史论结合题的解答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合理的展开,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影响。

•清晰连贯的论述和论证。

在回答史论结合题时,要注意清晰连贯的论述和论证,避免答非所问和墨守成规的情况,使文章更加有逻辑性和可读性。

结尾初中历史史论结合题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理解题目要求,熟练掌握历史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及清晰连贯的论述和论证,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史论结合题,并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相信随着学生对史论结合题的熟悉和实践,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将不断提高,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意: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具体文章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教育论丛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李江王成志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彻这一思想,过程大致是:“设疑~搜集史料~甄别、选择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讲述、讨论、推论)~得出结论”。

这样就从质疑入手,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在历史教学中,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相关的、易出现的问题1.为了证明教材中的结论以及个人的观点,引用单一的史料,来证明历史问题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讲清楚课本中的知识,为了对课本里的已有的结论进行史料证明,常常会出示一些的史料或史实,然后就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结论。

但这些史料是的观点是单一的,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首先,无法启迪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个结论,通常是教科书中的结论。

因而,史料仅是观点的注脚,其作用是印证教科书的结论,增强教师的说服力,而非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在鉴别、比较之后构建新的、合理的认识。

其次,史料与结论不匹配。

结论有大小,所需证据不一样,对思维严谨程度的要求也有差异,重大结论一般结论可以一般证据证明,重大结论须以重大证据证明,非常结论则非常证据必不可少。

2.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引用史料,但引用的史料都是同一观点,只是记载方法不同,有意无意的回避其它客观史实有些中学历史教师,为论证教材上或者个人的某个观点,出示了大量的材料。

但是,这些材料都是某一类别的材料,或者角度一样,或者意图一致。

材料虽多,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提供不同类型的材料,让学生学会辨别史料的方法,自己得出结论,这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有的教师在出示材料之后,“论从史出”,得出的结论总是定论。

其实,在历史研究中,由于材料欠缺,有些问题是没有定论的。

胡适在曾经说过:“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可以算作定论。

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探析》摘要:“史论结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策略,“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摘要“史论结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策略。

选择多彩的史实,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避免史论的唯一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对“史论结合”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

“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

史实是史论产生的基础,史论则是后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表的看法。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史实和史论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还历史教学以本色。

一、选择多彩的史实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是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理解的基础上的。

因此,教师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的史实越丰富、越全面,学生掌握起来就越容易。

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多彩的史实。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也能对此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一切知识的学习均开始于对概念的理解,历史学科也是如此。

不全面准确地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浅表层面,从而导致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落脚点,无法在不同的知识概念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更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

因此,我们应当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

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时,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厘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则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是指形式上虽然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已经在不断发展壮大。

“史论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史论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史论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 雪 平
( 垣曲县 高级职 业中学, 山西 垣曲 0 4 3 7 0 0 )

要: 历史教学应注重观点和材料 的统一, 论从 吏出, 史论 结合 , 教 学才会“ 有血有 肉” 。 生 初步运用历史 发展 的必然性与偶然 性辩证关 系分析问题
所谓 “ 史论结 合” 即从 史实 中引出 理论 、 用史 实说 明理 论: 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史 论结合是史学研究必须 遵循 的基本原则之一 . 也是历史考查 中最重 要然性 因素。 而虎门销烟是偶然性因素 。 以此让学 生懂得 .历史 发展 的必然性 因素要通过偶然性 的事件表现现
来。 偶然性也不是不可捉摸 的绝对偶然 , 偶然性中有必然性。 通
过这种方式。学生 了解到的必然性偶然性的关系是较具体 的,

概括归纳史实 。 上升理论高度
“ 史” 作 为历史材料 。 是反 映历史 本体 的内容 , 其突 出的 特性是客观性 ,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 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 ,
戊 戌变法 、 辛亥 革命等 事例 。 用史 实证 明理论 、 理论 回归史
之木 . 历史理论教学也 只能是空 谈。学生 以此得来 的理论 只
能是僵死 的教条 。 而不是观察问题 、 分析 问题的武器 。所 以在 平 时教学 中 。 要 多训 练学生归 纳概括 史实 的能力 , 如学习 中
国近代史 , 要归纳两条基本线索 : 一是列强 侵华 史 ; 二是 中国 人 民的探 索抗争史 。两次鸦片 战争 、 中法 战争 、 中 日甲午 战 争、 八 国联军侵 华战争 。 因为正 是它们才 导致清朝 走向半殖
民地半 封建社 会的深渊 .以及 由此催 生出的太平 天国起 义、 义和 团运 动、 辛 亥革 命等 中国人 民的反帝反封 斗争 , 以及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历史学史论结合的意义
历史研究不仅是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指导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研究两者不能分离,相互依存。

史学研究需要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作为指导,而历史唯物主义也需要以历史研究的成果为依据,丰富和发展自己。

历史学与史料
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首要的工作就是搜集,整理和鉴定各种史料。

史料,也称历史资料,指的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便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过程的痕迹。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都离不开史料。

史料的范围很广阔,大致可以分为实物、口碑和文献。

实物史料是指那些能够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包括各类遗物、遗址、建筑、墓碑、雕塑等。

口碑史料,也称口述史料,是指通过人们口头相传继承下来的人类的言行。

文献史料上指人类的文字记录或文字材料,包括史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外国人的著述等。

这些大量的史料都是对历史的反映,但是能够得到反映的历史远非全面。

傅斯年提出著名论调"历史学即史料学";,引起史学家们对历史学的思考。

各种史料的完备对正确描述历史现象,取得科学的结论和观点有极大的帮助。

然而,我们强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史料可以代替史学",历史学即史料学";这种观点显而易见是不正确的。

史料只是历史研究的起点,历史学是通过史料来研究过去的社会。

但是史料并非是透明的,并不是对历史现象的直接反映,要透过史料来认识历史现象,历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史学工作者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总是同一定的史观相联系的。

因此,历史研究就必须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史料学来获得真实可靠的史料,并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这样才是科学的历史学。

"史论结合";观点概述
历史学的基本特点是---史论结合,它是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就是"史论结合";的过程。

"史";是指史料、史实,即研究历史的资料和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论";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史料得出的结论。

然而,两者之间关系如何,史学界也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提出"重史轻论";、"唯史料学";,这种观点明显具有经验主义倾向。

仅仅依靠史料来进行史学研究,忽视历史学的客观规律性,拒绝从史料中探求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质的看法是错误的。

史料学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一门辅助学科,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
集、整理、审查真实可靠有用的史料,仅仅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总结历史学的一般规律才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有人提出"重论轻史";、"以论带史";的观点,同样也是片面的、脱离实际,犯了教条主义。

研究历史必须从实实在在的史实出发,没有对史实进行分析就得出结论是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的理论,但科学的理论也是从客观真实存在的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但不排斥史料,反而十分的重视史料的作用,只有充分的掌握大量的史料才能进行历史研究。

因此,"史";和"论";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二者应该是统一的,不应该割裂开来。

"史论结合";,说得具体一点就是理论和史料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史学承认理论的指导作用,运用科学的理论为我们指出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研究具体的历史问题,与历史实际相结合,搜集、整理、分析大量的历史资料,从而揭示历史真相,阐明客观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指导社会实践。

由此可见,史论结合才是我们研究历史要坚持的正确原则和方法。

中学教学中坚持"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史实、材料与观点、结论的统一,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史论结合";也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我们中学教师应该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史论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多提供让学生运用历史理论来分析历史材料的机会,提高他们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强化历史概念的学习,正确的理解历史概念是掌握历史史实,阅读历史材料的前提条件。

再次,重视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因果分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将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突出历史教学的系统性。

本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