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整理的意义及内容
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2.分组表: 2.分组表:主词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 分组表
复合表: 3. 复合表: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复合 分组的统计表. 分组的统计表.
四,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应遵循科学,实用,简明,美观的原则. 应遵循科学,实用,简明,美观的原则. 统计表的各种标题要简明扼要; 1.统计表的各种标题要简明扼要; 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2.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数据计量单位相同时,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 3. 数据计量单位相同时 , 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 , 不同 时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时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其他线用细线; 4.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其他线用细线; 5.统计表的栏数较多时,通常要加以编号; 统计表的栏数较多时,通常要加以编号; 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 6.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 表中的数字应该填写整齐,对准位数; 7.表中的数字应该填写整齐,对准位数; 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 表示; 8.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表示; 表中主词各行和宾词各栏, 9. 表中主词各行和宾词各栏 , 应按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 排列; 排列; 10.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 10.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
�
编制
四,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钟型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两头小,中间大" 钟型分布 两头小
对称分布
右偏分布
左偏分布
两头大, U型分布——"两头大,中间小" 型分布 两头大 中间小"
U型分布
一边小, J型分布——"一边小,一边大" 型分布 一边小 一边大"
3 应用统计学((教案)-统计整理

等距数列:(组中值,频数) 等距数列:(组中值,频数) :(组中值 异距数列:(组中值,频数密度) :(组中值 异距数列:(组中值,频数密度) 折线图 单项数列:(变量,频数) 单项数列:(变量,频数) :(变量 向上累计分布:(变量上限,累计频数) :(变量上限 向上累计分布:(变量上限,累计频数) 向下累计分布:(变量下限,累计频数) 向下累计分布:(变量下限,累计频数) :(变量下限
闭口数列 首末两组上下限齐全的数列 开口数列 首组缺下限或末组缺上限 开口组 上限或下限不齐的组 开口组组距 以相邻组距近似代替 开口组组中值 上限-邻组组距/2(缺下限) 下限+邻组组距/2(缺上限)
★ 组距数列的编制 1、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列 2、确定组数、组限和组距 组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组限和组距确定要体现组与组间质的 区别,要体现组内同质组间差异 3、离散型变量,邻组上下限可重叠也可 不重叠 连续型变量,邻组上下限必须重叠 组限重叠时,按“上组限不在内”原 则达到上限值的单位数计入下一组 4、可等距、可异距
★ 分类 品质分布数列(表1) 按标志性质分类: 变量分布数列(表2) 表1 某市2000年工业企业构成表
经济类型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其他企业 合 计 单位数(个) 942 4892 132 5966 比重(%) 15.79 82.00 2.21 100.00
表2 某企业三月份工人日产量表
日产量(件) 工人人数(人) 比重(%) 3 10 8.7 4 15 13.0 5 30 26.1 6 40 34.8 7 20 17.4 115 100.0 合 计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统计表 将统计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经 过整理汇总,按一定结构顺序 系统排列在一定表格内,此表 格即统计表。 (原始数据) 分类:按用途不同 调查表 整理表 (分布数列) 分析表 (指标分析) 按分组情况 简单表(表6、7) 简单分组表(表8) 复合分组表(表9)
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做法

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做法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统计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对事物的数量、特征和规律进行描述和研究的过程。
统计工作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决策提供了依据,还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社会发展和管理提供支持。
统计工作的意义在于:1. 提供决策依据:统计数据能够客观反映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2. 掌握事物规律: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3. 评估政策效果:统计数据可以用来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为政府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政策提供参考。
4. 监测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工作可以监测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支持。
5. 推动科学研究:统计数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问题和规律,推动科学的发展。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原则1. 科学性:统计工作要基于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公正性:统计数据要客观、公正地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3. 完整性:统计工作要覆盖全面,不漏报、不重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比性。
4. 时效性:统计数据要及时发布,以便及时了解事物的最新动态和变化。
5. 保密性:统计工作要保护个人和单位的隐私,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三、统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统计工作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报告等环节,具体流程如下:1.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进行。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计算的过程。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统计软件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推理的过程。
简述统计整理的内容

简述统计整理的内容摘要:一、统计整理的定义与目的二、统计整理的内容与步骤1.数据收集2.数据清洗3.数据汇总4.数据分析5.数据呈现三、统计整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与价值四、提高统计整理能力的建议正文:统计整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和展示的过程,旨在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特征,为决策提供依据。
在众多领域中,统计整理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
一、统计整理的定义与目的统计整理是指运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
统计整理的目的在于挖掘数据中的有用信息,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与步骤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统计整理的第一步,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文献等多种方式。
数据收集要确保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2.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去重、纠错、填充等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清洗的方法包括数据校验、数据转换、数据匹配等。
3.数据汇总:数据汇总是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统计性的概括和描述,如计算总量、平均值、标准差等。
数据汇总有助于对整体数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对汇总后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特征。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推断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
5.数据呈现:数据呈现是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出来,使数据更加直观易懂。
数据呈现的方法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地图等。
三、统计整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与价值1.企业管理:通过对销售数据、成本数据等进行统计整理,企业可以了解产品市场需求、优化库存管理、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2.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人口普查、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战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3.医学研究:通过对临床试验、病例报告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医学研究者可以评估药物疗效、探究疾病发病机制,为病患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第4章 统计资料整理

20
例:某企业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 日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
50—60 60—70 70—80 80—90
6
90—100
15
9
100—110
18
12
110—120
20
14
120—130
8
要求:1、指出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一种变量数列? 这个数列说明什么问题?
2、指出统计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次 数、频率、总体单位总数
200以下 10 200—400 30 400—600 35 600—800 15 800以上 10
频率 10%
30% 35% 15% 10%
要求:各组的频率大于0,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 •累计频数指首先列出各组的组限,然后依次累计到本 组为止的各组频数。 •累计频率指累计频数除以频数总和。
2019/9/26
2019/9/26
27
平衡数列
平衡数列是利用总体内部有关变量或统计指标之间 的数量平衡关系而编制的统计数列,又称平衡表。
结构关系、比例关系 平衡关系有:相加平衡关系、相减平衡关系、收支
平衡关系。 分类
按内容不同分为人口平衡表、劳动力平衡表等。 按计量单位不同有价值量平衡表、实物量平衡表。 按统计范围不同分为综合平衡表、专项平衡表。 按排列不同分为收支对照式和棋盘式。
• 汇总技术:
手工汇总:划记法、过录法、折叠法、卡片法。
电子计算机汇总
5、表现统计资料
编表:经过汇总,得出表明社会现象总体和各个组的单 位数和一系列标志总量的资料,把这些资料按一定的规则在 表格上表现出来。
统计表、统计图、统计报告、统计模型、统计数据库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统计整理方案 1、 确定汇总的统计指标和
综合表; 2、 确定分组方法; 3、 确定汇总资料的形式; 4、 确定资料的审查内容和
审查方法。
第三章 统计数据整理与显示
§2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意义和作用 1、概念: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
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分成若干 个不同的组别。 对总体而言是“分”,对个体而言是“合”。 2、统计分组的原则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与显示
➢ 数量分组的方法 ➢ 分配数列的编制
§1 统计数据整理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统计整理在统计工作中处于中间阶段,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数据整理,可 以使混乱、缺乏条理性的资料变成有条理 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总体特征的有 用的资料。
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对调查阶 段所搜集到的大量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 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以反 映总体综合特征的资料的工作过程。
试将工人分成5组
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全距(Range)=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576-432=144
第二步: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单 变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确定组数和组距(interval)。当 组数确定后,组距可计算得到: 组距=全距/组数
原则: 应将总体单位分别的特点显示出来 要考虑到原始资料的集中程度 要考虑到所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考
例:重庆市按GDP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
1980年
GDP
100
第一产业 38.4
第二产业 44.6
第三产业 17
1990年 100 33.4 39.7 26.9
2000年 100 17.8 41.4 40.8
统计学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汇总技术:
有传统手工汇总和现代电子计算机汇总两种技术。
(1)手工汇总。常用的汇总方式有四种: • 划记法。划“正”字符号计数,多用于对总体单位数或次数的简单汇总。
• 过录法。将原始资料分类过录到事先设计的汇总简表中,可用于对内容项 目较多的资料的汇总。
• 折叠法。将每张调查表中需要汇总的同类项目及数据折压一个印记,一张 一张的重叠在一起,再进行汇总。这种方法一次只能选择一个项目及其数 据进行汇总,故适用于数据较少的资料。
• 卡片法。将需要汇总的项目数据分类登记在卡片上,再汇总计算。这种方 法适用于总体单位数多、且多采用复合分组形式的事物,特别是设备、器 材类的实物资产的汇总。
(2)电子计算机汇总。其数据处理程序如下: • 第一步,编程。使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出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程序。
• 第二步,数据录入。计算机自动按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并将数据处理结果 存储在磁盘、磁带等磁介质中。
树茎
数叶
数据 个数
10 7 8 8
3
11 0 2 2 3 4 5 7 7 7 8 8 8 9
13
向上累 计个数
3
16
12 0 0 1 2 2 2 2 3 3 3 3 4 4 4 5 5 6 6 7 7 7 8 8 9
24
40
13 0 1 3 3 4 4 5 7 9 9
10
50
14 0 0 1 3
16284
22.3
第三产业
20228
27.7
合计
73025
100.0
3、变量数列的编制
成绩 (分)
某班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布表
学生人数 频率 (人) (%)
向上累计
人
统计数据的整理

3.圆滑曲线图
曲线图
统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
四、统计分组过程与变量分布的形成———变量分 布数列的编制
*(四)累计频数和频率分布表
1.较小制累计,也称向上累计 它是将各组频数和频率,由变量值低的组向变量值高的 组逐组累计。单项数列中的向上累计表示等于及小于该组 变量值的频数和频率共有多少;组距数列中表示各组上限 以下总共所包含的总体频数和频率有多少。
四、统计分组过程与变量分布的形成———变量分 布数列的编制
(二)变量分布数列编制
1.单项式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 (2)单项式变量分布数列的方法 ①按变量值大小顺序排列; ②每种变量值为一组(重复者只取一个); ③绘制单项式变量分布数列表并汇总出各组频数。
统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
四、统计分组过程与变量分布的形成———变量分 布数列的编制
统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
四、统计分组过程与变量分布的形成———变量分 布数列的编制
(二)变量分布数列编制
2.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 (4)异距式数列的编制方法
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做异距数列或不等距数列。 异距数列分组情况比较复杂。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 个方面。没有质,也就没有量;没有量,也就没有质。二者相 互依存,相互制约,是辩证的统一。统计所研究的量,都有质 的规定性,离开事物质的规定性,统计就不能研究它的量。同 时,量变会引起质变。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有一个数量界 限,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数量界限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在 编制异距变量分布数列时,要同时考虑质与量两个方面,即品 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统计数据的整理
一、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二、统计数据的审核 三、统计分组 四、统计分组过程与变量分布的形成——变量 分布数列的编制 五、统计汇总 六、统计整理结果的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学生按身高分组,各组组限如下
身高(米) 1.6以下 1.6—1.7 1.7—1.8 1.8以上 合计
人数 (人) 200 444 462 190 1296
19
某地区私营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各组组限如下
职工人数(人) 500以下 501—1000 1001—2000 2001以上
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分组
如对全体学生按性别分组*
对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 进行层叠分组。
先按主要标志进行第一次分组, 再按次要标志进行第二、三次 等分组,以此类推。*
10
表1 对学生按“性别”分组 (简单分组)
按性别分组
人数(人)
男生组
46
女生组
54
表2 对学生按“性别”和“成绩”分组 (复合分组)
13
财经学院学生按“年级”分组形成的数列
年级
1 2 3 合计
人数(人)
712 677 650 2039
适用场合:离散型变量,且变量值较少、变动幅度较 小的情况。
2.组距变量数列 是将所有变量值依次划分为几个区间而形成的数列。
14
全班学生按成绩分组
按成绩划分组
60分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意义及内容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是对统计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 得出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统计整理
狭义 广义
对原始资料的整理
对原始资料的整理 历史资料的再整理
1
统计整理的地位和作用。承前启后。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步骤) (一)设计整理方案
整理方案是对统计整理工作所做的计划和安排。
整理方案
明确需要整理的指标 如何分组 如何表现统计整理结果:设计统计图、表
(二)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
包括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审核。
2
完整性审核
该调查的单位是否调查齐全 该调查的项目是否填写齐全
及时性审核 准确性审核
检查各填报单位是否按规定的时间 上报调查表。
检查资 料是否 有差错
逻辑 检查
计算 检查
10.7
28.45
集体企业
2581
12.4
2.82
股份制企业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私营企业
32173 18977 11807
17.8 16.6 25.3
35.12 20.72 12.89
6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一)统计分组的关键
关键
选分组标志 划各组界限
依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如全国人口普查的分组标志 划分各组间的性质界限、数量界限。 如按企业类型分组、按成绩分组。
规模以上企业按企业类型划分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企业 股份制企业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私营企业
7
全班学生按成绩分组
按成绩划分组
60分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合计
人数(人)
2 10 20 15 3 50
8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品质标 志分组
按分组 1. 标志性
品质数列
分类
单项变量数列
变量,是按品质标志分组后形成的分配 数列。 如35页表3.5所反映的按“法人性质”分组的数列。 (二)变量数列 按数量标志分组后形成的分配数列。 1.单项变量数列 将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而形成的数列。举例 财经学院学生按“年级”分组形成的数列。
汇总计算各组的单位数/次数和各 组的标志值总量。*
17
最小组的下限 最小的变量值 最大组的上限 > 最大的变量值 连续变量的组限必须重叠,为什么?举例 若某单位的变量值与组限相等,按“下限在内” 处理。 离散变量的组限可以重叠或不重叠,为什么?举例
最小组没有下限,表示为某某以下。 *开口组 最大组没有上限,表示为某某以上。
企业数(个) 100 440 462 180
20
第三节 统计图表
一、统计表
是表现统计资料的重要形式,是把整理得到的统计
机械企业 化工企业 纺织企业
统计分组 对总体而言是“分” 的 实 质 对个体而言是“合”
5
区分事物类型:见下表
统计分组 的作用
揭示现象结构:见下表
揭示现象之间依存关系:见28页表3.3
某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类表
企业类型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增加值/亿元 26063
比上年增长率 各类型企业
%
增加值比重%
合计
人数(人)
2 10 20 15 3 50
适用场合:连续变量或变量值变动较大的离散变量。
15
组距数列 中的名词
组限 组距
组中值
每组两端的变量值称为组限 最大值为上限,最小值为下限
组距=上限-下限 等距数列:各组组距都相等 异距数列:各组组距不尽相等
每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数值 =(上限+下限)/2 =下限+该组组距/2 =上限-该组组距/2
质划分
数量标 志分组
在某个品质标志的变异范围内 确定各组的性质界限。
如全班学生按性别分为男生组 和女生组。
品质标志分类标准见29页。
在某个数量标志的变异范围内 确定各组的数量界限。
不同性质对应的数量范围如何 定是难点。如按成绩分组。
数量标志分类标准见33页。
9
按分组 2. 标志多
少划分
简单 分组
复合 分组
是否合理有 无矛盾
数据再计算 查单位方法
3
(三)对资料进行分组和汇总 第二节详讲
(四)编制整理表、绘制统计图 第三节详讲
4
第二节 统计分组及次数分配
一、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 统计分组: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个组成 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我国工 业企业
国有企业 按所有制分私有企业
合资企业
按产品分
反映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
16
以37页案例3为例说明组距数列的编制
求全距
组距数 列编制
确定组数 和组距
确定组限
汇总各组 的数量
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组数和组距是相互制约关系; 先确定组数,后确定组距; 依总体性质的种类确定组数; 组距=全距÷组数,一般取5或10 的整倍数。
需考虑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及变量的类型。*
按性别、 成绩分组
人数(人)
60分以下
4
男生组
60—80
25
80分以上
25
60分以下
5
女生组
60—80
24
80分以上
26
11
三、次数分配
次数分配:又称分配数列,是在统计分组基础上将 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 体单位在各组的分布。
按某标志划分的总体的各个组
构成要素
总体单位在各组分配的次数(频数) 或频率,如35页表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