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节选)导学案
《雷雨》(节选)导学案

《雷雨》(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戏剧冲突2、揣摩戏剧语言,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学习重点】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解读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方法指导】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
请同学们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读,探究人物的性格、心理。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烦躁.( ) 规矩.( ) 汗涔涔.( )惊愕.( ) 伺.候() ⑦敲诈.( ) 谛.听( ) 昧.心财( )缜.密( )勾.当( )咀嚼..() 繁漪.( )打量.( )本分.( )(2)多音字①茄⎩⎨⎧ 雪茄.( )茄.子( )②间⎩⎨⎧ 空间.( )离间.( )③仆⎩⎨⎧ 仆.地( )仆.人( )④分⎩⎨⎧ 分.钟( )本分.( )⑤伺⎩⎨⎧ 伺.候( )伺.机( )⑥混⎩⎨⎧ 混.蛋( )混.合( )一、整体感知1.按时间、地点、事件整理出情节简表。
时间 地点 事件二、深层探究1.剧本取名为《雷雨》,“雷雨”象征着什么?2.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前后态度上有何变化?3.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三、阅读与品味:(揣摩戏剧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 1.择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心理的语言2.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3.反复体会其语言表现方式)1、文中周朴园对侍萍的身份有四次发问,在这不同的发问中周朴园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周朴园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括号内的舞台说明,品读四次发问,深入人物内心)2、品读下面的对话。
(从周朴园的简短问话入手,通过语言的比较赏析,解读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还活着时的内心活动。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怎么就用不着)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她真的还活着吗?)仔细品味,简短的问句与改长的问句哪个更好?为什么?三个连用的疑问句“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改成“什么?”二者表达效果有何不同?3、周朴园认出侍萍后,他的态度急转突变,这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朴园?(找出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心理的句子,分角色朗读“你来干什么……这是我的报应”)参考答案1.2.象征着来势凶猛,冲决一切事物的力量。
【高中语文】《雷雨(节选)》(导学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雷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常识,掌握戏剧分类、特点等文学知识2、梳理剧本情节,厘清人物复杂关系,品读戏剧情节特色3、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潜台词,把握人物形象特点4、分析人物矛盾,剖析人物命运,领悟时代悲剧成因5、比读悲剧作品,理解悲剧美学价值,涵养悲悯情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领悟时代悲剧成因、比较阅读悲剧作品学习过程:课前学习任务:一、戏剧常识积累定义:戏剧是一种艺术,借助、、、等艺术手段,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分类:1、按戏剧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等;2、按题材可分为等;3、按艺术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等;4、按剧情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等;5、按演出的场合的不同,可分为等。
课中学习任务:一、文本初读阅读课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题目段解具体内容矛盾体现雷雨鲁侍萍和周朴园的相逢(开头至“可是你——”)①(开头至“我是……的下人”)②现在的矛盾(“哦,侍萍”至“可是你——”)③(“外面争吵声”至结尾) ④,周萍与鲁大海的冲突劳资矛盾二、文本精读(1)结合下表,从周朴园对侍萍、鲁大海的态度及做法的角度概括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并分析这一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
针对对象态度及做法性格特征形象意义对过去的恋人侍萍对过去的侍萍:始乱终弃①⑥对“死去”的侍萍:“于心不忍”,供起“遗照”来“纪念”②对面前的侍萍: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彻底决绝③对亲生骨肉鲁大海用钱收买罢工代表,孤立大海,瓦解工人的罢工④开除自己的儿子鲁大海⑤(3)下面两句话蕴含了丰富的潜台词,请分析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①“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②“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课后自我测评:研读课外材料,再次感受戏剧人物语言潜台词魅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萍我认为你用的这些字眼,简直可怕。
这种话不是在父亲这样——这样体面①的家庭里说的。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生字。
2、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3、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当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特点,并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当时的情景。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课题1、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则谜语,看谁能够猜出谜底。
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是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雷雨)2、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现象。
同学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雷雨》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讲解“雷”字)二、合作探究,学习生字1、小组内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互相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2、组长考查生字认读,边读边组词。
3、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课件,指名认读。
(2)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
选出正确读音,打“√”。
蝉(cánchán)扑(būpū)垂(cuíchuí)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读通读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思考: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景象)3、指名读第1~3自然段,思考:雷雨来临前天空和身边的景色有什么变化呢?找出相关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1)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①画出“黑沉沉”和“压”,结合图和表演压的动作体会云层很厚很低的状态。
②比较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和“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前一句强调了没有一丝风,表现出天气很闷热。
)(2)课件出示:忽然……垂下来,逃走了。
①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
高一语文(必修4)《雷雨》节选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4)《雷雨》节选导学案编写人:审核: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戏剧常识2.掌握重点字词3.理清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二.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味剧本台词的丰富内涵,品读言外之意三.知识链接关于戏剧的常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见《创新课堂》四.方法指导品读鉴赏法小组讨论法表演法五.学习过程(一)看课本注释①了解作者曹禺和《雷雨》的整个故事情节。
(二)字词(A级)1.字音()缜密()伺候()弥补()谛听()规汗涔涔..矩()雪茄()惊愕()昧心()本分()(三)阅读全文,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B级)1.本文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什么?2.周、鲁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的事件展开对话,周几次问到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B 级)(点拨:注意分析两个人的对白,侍萍的哪些言行举止会引起周朴园的怀疑。
)3.当周朴园得知侍萍不是特意找他后,从哪些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心理的微妙变化?(B级)(点拨:注意思考此时周朴园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4.精读有关周朴园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c级)(四)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结合课本P29谈谈你的看法。
高一语文(必修4)《雷雨》节选导学案编写人:赵敏审核:高一语文组第20期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学习目标1.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形象3.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二.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3.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味剧本台词的丰富内涵,品读言外之意第二课时(四)分析第一场戏1.周、鲁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的事件展开对话,周几次问到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B级)(点拨:注意分析两个人的对白,侍萍的哪些言行举止会引起周朴园的怀疑。
第5课《雷雨(节选)》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2.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3.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学习重难点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一、知识链接1.作家与作品: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2.有关《雷雨》:《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 30 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因为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3.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雷雨(节选)》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戏剧知识,明晰结构布局。
难点:分析戏剧冲突。
三、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雷雨》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实。
二、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曹禺在青少年时代目睹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的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二)作者简介:曹禺(1910一1996),原名,字小石,剧作家。
1933年创作的处女作四幕剧,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刷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曹禺著作颇丰,代表作还有、、等。
三、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与狭路相逢。
(家庭内部冲突)第二部分:与针锋相对。
(社会阶级斗争)四、文章理解1.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2.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3.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五、课后练习1.对课文开头“舞台说明”的作用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交代雷雨到来之前的天气状况和故事发生的时间。
B.表现该剧女主人公求见男主人公的急迫心情。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一、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戏剧《雷雨》的背景和作者,熟悉剧情梗概;2. 分析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3. 探讨戏剧中的主题和思想。
导学内容:1. 《雷雨》简介2. 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3. 戏剧的主题和思想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老师简单介绍《雷雨》这部戏剧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简要了解《雷雨》教师给出简要的剧情梗概,并带领学生回顾剧中的重要场景和角色。
第三步: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教师列出主要人物名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剧中的体现。
第四步:戏剧的主题和思想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雷雨》这部戏剧所探讨的主要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总结出戏剧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步:总结导学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下节课的重点。
二、答案1. 《雷雨》简介《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于1934年首演。
该剧以民初上海为背景,通过展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破裂的故事,探讨了封建传统与个体自由的冲突以及爱情与婚姻问题。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压抑,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2. 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章以诚:中年掌管家庭的男人,聪明、精明,为人风趣,善于为自己争取主动。
- 王夫人:章以诚的妻子,固执、刚愎,迷信并掌握家庭的经济大权。
- 沈世博:章以诚的大学同学,痴情、憧憬伟大事业的青年,心地善良。
- 华老栓:中年人,坐立不安,担心家庭事务,悔恨过去错失的机会。
- 孔绍棠:住在华老栓家的财主,善于扮演各种角色、夸夸其谈。
- 宋秀英:华老栓的儿媳,女人味十足,聪明、机智。
- 宋慧乔:守寡妇女,一直对沈世博心存爱意。
3. 戏剧的主题和思想《雷雨》通过展示章以诚和王夫人之间的家庭矛盾,探讨了封建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家庭中的权力斗争。
它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男尊女卑、自由受限的现象。
该剧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解放,对封建传统的束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雷雨》 导学案

《雷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概况及《雷雨》剧情。
2.体会剧本的矛盾冲突。
3.通过语言来品味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人物形象以及体味人物语言中的潜台词。
【知识链接】1.戏剧(1)戏剧和戏剧文学戏剧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舞台艺术。
戏剧文学即文学剧本。
高尔基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
”(2)戏剧的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
(3)戏剧的三要素戏剧的三要素主要为:语言、人物、戏剧冲突。
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布景的设计、环境、人物的动作、心理、表情和上下场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中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是戏剧的灵魂。
2.作者简介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
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萬”,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
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多幕剧《雷雨》。
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被公认为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戏剧冲突2、揣摩戏剧语言,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学习重点】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解读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方法指导】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
请同学们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读,探究人物的性格、心理。
【知识链接】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本名万家宝,字小石。
曹禺的作品《雷雨》《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时代背景:《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
此剧写于1933年。
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
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
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
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
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雷雨》四幕话剧,是曹禺的第一部剧本,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
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
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
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
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
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
周朴园当年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
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罢工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
他独断专行,压制繁漪的个性,夫妻矛盾尖锐,视同仇人。
繁漪苦闷抑郁,与周萍发生了乱伦关系。
后周萍遗弃繁漪,又和四凤相爱,当繁漪获悉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中当众宣布了她和周萍的乱伦关系,周朴园也公布了侍萍的真实身份。
隐秘暴露,真相大白。
四凤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冒雨冲入花园,触电身亡。
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
周萍开枪自杀。
侍萍、繁漪在巨大打击下也先后疯癫。
周朴园孤苦伶仃。
剧作在一天之内集中写了周鲁两家历时三十年的生活史,表现了新旧两种思想斗争和阶级矛盾,揭示了悲剧的根源。
结构严谨,矛盾集中,戏剧性强,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
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B级)课文节选部分,哪些人与周朴园有矛盾冲突?二、阅读与品味:(揣摩戏剧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 1.择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心理的语言2.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3.反复体会其语言表现方式)(C级)《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
(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曹禺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
请同学们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进入《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吧。
1、文中周朴园对侍萍的身份有四次发问,在这不同的发问中周朴园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周朴园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括号内的舞台说明,品读四次发问,深入人物内心)2、品读下面的对话。
(从周朴园的简短问话入手,通过语言的比较赏析,解读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还活着时的内心活动。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怎么就用不着)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她真的还活着吗?)仔细品味,简短的问句与改长的问句哪个更好?为什么?把(课文P85页)三个连用的疑问句“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改成“什么?”二者表达效果有何不同?3、周朴园认出侍萍后,他的态度急转突变,这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朴园?(找出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心理的句子,分角色朗读“你来干什么……这是我的报应”)4、在第一场戏剧冲突中,周朴园陷入了对侍萍的深深怀念中,你认为他对侍萍的感情是真的么?(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各抒己见,要有依据)5、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推动了下一个戏剧冲突的发展,即鲁大海的上场,第一个冲突尚未结束,新的冲突又展开了,请认真品读鲁大海上场后的这部分内容,表演从“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至文章结束这一部分。
并谈谈这一部分刻画了周朴园怎样的形象?三、作业布置:1、课后习题第二题2、分析侍萍与大海的形象。
(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一篇人物赏析。
)【课堂小结】【学习反思】【拓展阅读】《雷雨》艺术成就赏析《雷雨》采用的是易卜生式的传统戏剧模式,即“三一律”结构,时间、地点、情节三者完整一致。
《雷雨》整个故事所跨越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地点是在周公馆和鲁家两处,故事情节高度集中。
这种结构,使《雷雨》虽然有那么复杂的人物关系,有那么多矛盾,聚集着那么多内在容量,却依然能在短短的四幕中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而且更形成紧凑、连贯、有机统一的整体效果。
当然,这种严谨的戏剧结构之所以能产生作用,还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
作者自己说过,一部《雷雨》全是巧合。
四凤和周萍相恋,但他们却是异父同母的兄妹,带头罢工的鲁大海和周朴园是不共戴天的阶级仇人,却又有父子亲缘。
侍萍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却不料和三十年前抛弃自己的周朴园不期相遇,一根电线未及时修理,却导致四凤和周冲的死亡……巧合的运用使《雷雨》的情节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枝蔓而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东西。
它使那些千头万绪的矛盾,错综复杂的关系都达到了高度集中。
当然,《雷雨》的巧合是顺乎自然的。
它运用了话剧常用的“重复”、“发现”、“突转”、“讽喻”等艺术技巧,巧妙处理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达到了生活逻辑与人物性格逻辑的统一。
所以,明明一部《雷雨》全是巧合,观众却又不觉得它是巧合,而是生活的必然。
巧合与三一律的结合运用,使《雷雨》的结构干净利落而又浑然天成。
强大的爆发力。
作者在成功吸取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的同时,更出色地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剧作。
如果按照传统的“从头写起”的方式来写《雷雨》的故事,那么该由鲁侍萍与周朴园相恋时写起,然后,到周朴园抛弃侍萍娶蘩漪,再到三个人的子女长大又相遇,直到侍萍与周朴园重逢之后又一系列矛盾纠葛。
这样的结构,固然也能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诉说清楚且有条不紊,但却大大缺少了那种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
这种流水式的结构也很难从心理上抓住读者。
而曹禺先生却采用了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不是渐次展示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
故事一开始,危机和矛盾便已逐渐凝聚起来:两年多不在家的周朴园,在戏剧情节展开的前一天回到了周公馆,周萍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准备出走,在外地做佣人的侍萍即将来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鲁大海代表罢工工人前来找周朴园谈判……当蘩漪与周萍面对面谈话,侍萍与周朴园再度重逢,观众惊讶地发现蘩漪这个继母与儿子周萍之间竟有暧昧关系,而侍萍,这个下人的母亲竟然是周朴园年轻的恋人!由此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发生了:周朴园要对付的人——鲁大海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所玩弄的四凤竟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这一系列事实与真相的猝然揭露,产生了巨大的爆发力,使剧情跌宕起伏,形成了一种紧张强烈的戏剧情境,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同时,作品还运用悬念、伏笔等艺术技巧,增强了结构的完整性及剧情衔接的紧密性,也增强了剧情的吸引力。
独特的构思。
《雷雨》构思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从家庭伦理道德的角度——血缘和乱伦方面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也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鲁大海和周朴园之间,通过鲁大海揭露周朴园这个资本家的罪恶,而他们却是父子,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周萍所玩弄的四凤竟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蘩漪既是周萍的后母,又是他的情妇。
从血缘和伦理关系的角度暴露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丑恶。
精彩的戏剧语言。
《雷雨》的戏剧语言精练真切,通俗而含蓄,富于潜台词。
在《雷雨》之前,我国剧作家进行了艰苦探索,但在戏剧语言上存在的问题较多,或是书面语言色彩过重,或是有欧化的毛病,或是虽富于抒情,但却缺乏戏剧性;或是人物语言缺乏个性。
而“《雷雨》却创造了一种高度戏剧性的文学语言,而且是具有曹禺创作个性的戏剧语言。
”《雷雨》的语言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几乎全是通常的口语,但却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他从来不用那些华丽的辞藻,却让你感到它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而且又是那么富于抒情性,它能把人物内心的隐秘都表现出来。
他的每个人物的说话口气、身份、性格、分寸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不妨看看《雷雨》语言的分量,人物语言有时一个字一个字都是从心的深处陶出来的,都有它感情的色彩和容量。
周蘩漪:(把窗户打开,吸一口气)自语热极了,闷极了。
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
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
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
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着你们。
蘩漪的这段独白,简直就是一首迸发着炽热情感的诗。
那一字一句里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情绪起伏强烈激荡,给人一种躁动不安压抑窒息的感觉,让我们深入地看到了蘩漪那被强烈的爱和恨燃烧着的苦痛的心,和她那为了幸福自由不惜毁灭一切的意志。
这段语言极具抒情性。
又极具个性化。
它是符合蘩漪这个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女人的,更是蘩漪那种极具杀伤力的性格的写照。
作者还善于在特定场景下通过人物对话的巧合与双关,揭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如第二幕结尾的对话: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里以一音两字,一字双关,巧妙地揭示了特定场景中不同人物复杂的心理,极具戏剧性。
读《雷雨》确是一种享受,对语言艺术的享受。
曹禺像魔术师一样,那些平常听到的话,那些人们通常用的语言,经过他的手变得神奇迷人。
《雷雨》的语言艺术创造,可以说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结构艺术和精彩的戏剧语言,自发表以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