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便秘的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芍药甘草汤治疗习惯性便秘]

[芍药甘草汤治疗习惯性便秘]

[芍药甘草汤治疗习惯性便秘]【芍药甘草汤治疗习惯性便秘】中华易医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配伍严谨,用药精简,书中载其有缓急止痛之功,主治腿脚挛急或腹中急痛,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应用范围日趋广泛。

而近贤体会,本方尚有通便作用,对证治疗便秘疗效卓越,愚别有会悟,不揣浅陋,兹对此加以探讨。

1 芍药甘草汤通便经验撷菁三晋名医刘绍武先生创“利肠汤”,组方为:白芍30 g,威灵仙10 g,芦荟5 g,甘草30 g。

以治习惯性便秘,言“大便难,常苦不下,它药无效者,利肠汤主之。

”乐山余国俊先生撰文曰“治疗脾阴不足,肠燥津乏的习惯性便秘,每投白芍30~50 g,生、炙甘草各5~10 g,大滋脾阴为主,加生决明子、肉苁蓉各30 g润肠通便,疗效一般较好”,“但遇少数顽固性病例,其腹胀明显者,必暂加炒莱菔子30~50 g,降气通便捷效”,“若腹不胀,则改加杏仁15 g,枇杷叶30 g宣肃肺气,提壶揭盖,亦收捷效。

”中日友好医院贾海忠博士认为“习惯性便秘,老年人及年轻女性尤其多见。

”其常用方,一是《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芍药20~40 g,甘草10~20 g,严重者加阿胶以养血润肠通便;二是个人经验方:当归、白芍、桃仁、红花、枳壳、桔梗,方以当归、白芍各30~60 g养血为主,加桃仁10~15 g润肠,红花、枳壳、桔梗用常用量以理气活血,诸药合用有养血活血理气之功,疗效很好。

临床便秘痊愈,停药以后,均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效果。

上述各家用药虽小有差异,然俱以芍药甘草汤为基本方,略施增减而成。

2 芍药甘草汤通便机理讨论大便形成宜适时通降下行,脏腑之中除大肠的传导变化外,脾胃的运化转输、小肠的分清泌浊、肾的开合、肝的疏泄、肺的肃降俱与之关系密切。

故一般认为便秘是由于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运动缓慢,水分吸收过多,致使粪块干硬堆积在大肠,不易排出而形成。

其特征为排便次数减少,经常三五日或六七日甚至更久才排便一次;或者虽然次数不减,但粪质干燥坚硬,排出困难;也有少数患者,虽有便意,大便并不干硬,但经常便而不畅,不能顺利排出。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心得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心得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心得血府逐瘀汤为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创,系由桃红四物汤(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合四逆散(枳壳易枳实)加桔梗、牛膝而成,其本意”治胸中血府血瘀证。

”现代临床用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古方今用,异病同治,治疗慢性胆囊炎、肋间神经痛、慢性胃炎等属气滞血瘀证者有较好疗效。

标签: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异病同治1 慢性胆囊炎患者,男,49岁,2010年4月16日初诊。

因右胁阵发性隐痛1年余,时有恶心,食欲不振而来求诊。

经询问,近1年来情绪不佳,每因生气、饮食油腻而诱发,曾静滴抗生素等药物,均无明显效果。

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整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右上腹轻度压痛,肠鸣音正常,舌暗淡边有瘀点,苔白,脉弦。

B超示:慢性胆囊炎。

辨证为气血阻滞。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治疗。

处方:当归15g,川芎15g,牡丹皮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川牛膝10g,柴胡15g,枳壳15g,延胡索20g,蒲公英30g,莱菔子15g。

水煎450ml,3次/d服,每服150ml。

忌辛辣、寒凉之品,患者服用3剂后症状好转,继服23剂后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2 肋间神经痛患者,男,50岁,2010年9月10日初诊。

自诉在某医院诊断为肋间神经痛,用调节神经等药物治疗后无好转,前来求治。

症见痛苦面容,烦躁易怒,胁肋刺痛,舌红少苔,边有瘀点,脉弦紧,证属肝郁气滞血瘀,瘀阻经络。

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10g,川牛膝10g,桔梗10g,枳壳10g,川芎、赤芍、柴胡、甘草各8g。

水煎450ml,3次/d,150ml/次。

忌辛辣、寒凉之品,患者服用5剂后,胸部刺痛明显好转,能穿衣盖被;继服7剂后诸症消失。

3 慢性胃炎患者,女,47岁,2010年10月21日初诊。

患者素有胃脘痛,已达15年。

自述15年前因经常生气,情志不遂而导致胃脘痛,虽经多方治疗,中西药迭进,均无明显效果。

跟师曹田梅教授学习芍药甘草汤治疗便秘的运用心得

跟师曹田梅教授学习芍药甘草汤治疗便秘的运用心得

41内蒙古中医药第37卷2018年3月第3期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 ol.37 No.3 2018[7]苏暄. 晁恩祥:中医“风咳”证治的临床研究及相关问题解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21):1-3.[8]赵丹,张洪春,王辛秋,晁恩祥. 风咳源流与临床新释义[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05):337-338+347.[9]杨玉萍,晁恩祥.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呼吸疾病理论[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3702-3704.[10]王辛秋. 晁恩祥学术思想和治疗慢性咳嗽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11]王亚名,苗青,樊茂蓉. 止嗽散合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验案2则[J]. 新中医,2011,43(06):179-180.[12]张晓阳,连心逸. 咽痒咳嗽从风论治中西医理论依据[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09):111-113.跟师曹田梅教授学习芍药甘草汤治疗便秘的运用心得张庭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东 深圳 518000)关键词 芍药甘草汤;便秘;心得中图分类号:R256.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8)03-0041-01老师曹田梅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及深圳市名医师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擅长治疗各类肾病、痛风等,对顽咳、眩晕、痛经、顽固便秘等内妇儿科疑难病也有独到疗效。

笔者有幸跟随曹老师临证学习多年,见老师对临床各种顽固便秘疗效显著,尤其老师善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多种便秘,看似信手拈来,却疗效独到,故将跟师学习点滴心得,总结一二,介绍如下。

芍药甘草汤,为《伤寒论》方,由芍药四两、甘草四两(炙)组成,该书第29条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则伸……[1]。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2 . 51
有了更完善 的认识 , 认为 中风偏 瘫痉挛其 症虽在 肢节 , 但与脏腑功能失调 , 、 、 瘀、 气 血 痰、 寒邪郁阻 有 密切 关 系 。4 中药 治疗 上 多 采 用 平 肝潜 阳 、 l在 熄
风止痉 为 大法 , 取镇 肝 熄 风 汤 或 天 麻 钩藤 饮 、 方 大 定 风珠 加 减 ; 以芍 药 甘草 汤 为 基 础 加 用 木 瓜 , _或 5 以滋养 肝 肾及柔 筋 活络 。 本I 临床观察 治 疗 组 采用 的加 味芍 药 甘 草 汤 就 是 以芍 药 甘草 汤为 基 础 方 , 用 了通 阳活 血 , 筋 加 舒 通 络 中药 拟定 而成 , 照组 则 采 用 了平 肝潜 阳 , 对 熄 风 止痉 挛方 药 。芍 药 甘 草 汤为 张仲 景 所 创 缓 急 止 痛 以疗 伤 寒 误 汗 伤 阴致 脚 挛 急 之 名 方 , 代 药 理 现 和临床 研究 表 明具 有 明显 的解 痉 、 痛 、 静 等 作 镇 镇 用 , 中枢 性 、 梢 横 纹 肌 痉 挛 有 显 著 的 镇 静 作 对 末 用 ; 实验 研 究 发 现 芍 药 甘 草 汤 能 明 显 升 高 偏 有 瘫 痉 挛 大 鼠模 型脑 内 Gy G B 5一H l、 A A、 T含 量 , 明 显 增加 上肢 伸直 幅 度 , 降低 肌 张 力 , 明芍 药 甘 草 表 汤 对痉 挛大 鼠脑 内与 痉挛 相 关 的抑 制 性 和 调节 性 神 经递 质有 一定 的影 响 J 。本 方 中另 加 少 量 使用 桂 枝 以温 经 通 络 , 枝 与 芍 药 相 配 , 和 阴 阳 , 桂 调 同 时加用 当归 、 丹参 、 芎 以活 血 , 龙 以通 络 , 瓜 川 地 木
较 , 采用 完全 随机设 计 的行乘 列表 的卡 方检验 。 均 3 4 治疗结 果 .

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观察

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观察
法, 现 总结 如下 。

腺疾病 的关键 措施 ,也是预防乳腺癌 的重要手段 。
笔者 在临证 中认 识 到 , 本 病 的病 位在 乳 房 , 所 涉 及
的脏 腑较 为广泛 , 但 总归 因于 肝 , 肝 为将 军之官 , 主人 之 情志 , 使人 体气 血调 和顺 畅 。乳 房 属 足 阴 明 胃经 , 乳 头
满意 。根 据 中医异病 同治 的原 理 , 在 早期 治疗 女性更 年 期 综合 征 中疗效 同样 显著 。
讨 论
[ 3 ] 戴 晓蓉 .逍 遥 丸 合 复 方 丹 参 片 治 疗 乳 腺 增 生 临 床 观 察 E J ] .
中华 实 用 医学 ,2 0 0 5 , 7( 2 ):1 7 .
方药应用 中 罔民阍疗法
CH{ NA’ S NATUR 0P ATH Oc t 201 5 Vol 23 No 1 0

经郁 热 ; 烧 生姜 温运 和 中, 且 能 辛散 达 郁 , 亦为佐药; 甘 草调 和诸 药 。诸 药合 用 , 使 肝郁 得疏 , 血虚 得养 , 脾 弱得
运 动 神 经元 的控 制 力 减 弱 , 使 得 下 级运 动神 经 元 的 原 始 反 射 过度 释放 , 随意运动减 弱或消 失 , 主 要 以 患 侧 肢 体 肌 张力 增 高 及 肌 协 调 能 力 差 为 主 。 这 种 状 态 往 往 对 患 者 的肢体 运 动 功 能 及 日常 生 活 能 力 带 来 影 响 。 本 文 观察 芍 药 甘 草 汤 联 合 血 府 逐 瘀 汤 治 疗 中风 后 痉 挛性瘫痪 的临床 效果 , 以 期 寻 找 出 更 有 效 的 治 疗 方
(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2 — 0 9 )

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观察

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观察

[ 1 5 ] 黄 如训, 苏镇培 . 脑卒 中 [ M] . 第 2版 E 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 2 0 1 2 : 2 9 3
[ 7 ] 赵 强, 李莹 , 孔令 升 , 等. 桃 仁化 学 成分 及 药 理作 用 研 究进 展 [ J ] . 天 水师 范 学
编辑:段苏婷
编 号 :E A一 1 4 0 2 2 4 1 4 1( 修 回 :2 0 1 4 . 0 8 . 1 3 )
患者 ,随机 分成研 究组 4 1 例和对照组 4 0 例 。所有 患者 都按 常规 方式进行治疗 ,同时对研究组患者使用芍药甘草汤合血 府逐瘀汤
加减 。对 比两组治疗后肌张 力恢 复情 况、肢体 运动功能 、 日常生 活能力及 不 良反应 。结果:两组都无不 良反应 发生,但研 究组治 疗后肌 张力恢复的总有效率较 高,肢体运 动功能更好 , 日常生活 能力更强。结论 :芍药甘 草汤合血府 逐瘀汤加减可有效促 进中风 后痉 挛性瘫痪 患者肌张力的恢复 ,并 改善肢体运 动功能和提 高患者 日常生活 能力,疗效安全可 靠。
余 致 伟
( 辰 溪县 中医 医院,湖 南 中图分类 号:R 2 5 5 . 2
辰溪 ,4 1 9 5 0 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4 )2 3 . 0 0 8 3 . 0 2 证型 :B G
【 摘
要1 目的:观 察芍药甘 草汤合血府逐瘀 汤加减对 中风后痉 挛性瘫痪 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 8 1例中风后痉 挛性瘫痪
药 理 学通报 , 2 0 0 3 , 1 9 ( 9 ) : 9 6 6 [ 1 O ] 赵 炎. 丹参 药理 作 用的研 究 进展 [ J ] . 内蒙 古中 医药, 2 0 0 8 , 2 7 ( 6 ) : 5 3 [ 1 1 ] 吴畏 , 阳崇 德 , 刘才平 . 地 龙 药 理作 用 的 研 究 新 进 展 [ J ] l 中药 药 理 与 临

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50例临床疗效

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50例临床疗效

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50例临床疗效目的探究芍药甘草汤与加减血府逐淤汤联合应用于临床中风患者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门诊收入的中风并发痉挛性瘫痪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

研究组患者给予血府逐淤汤加减联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巴氯芬片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一般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肌张力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运动及日常活动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应用芍药甘草汤联合加减血府逐淤汤治疗中风患者痉挛性瘫痪可显著改善患者肌张力,安全性高,恢复快,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值得在后期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标签:芍药甘草汤;血府逐淤汤;中风;痉挛性瘫痪中风症部分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随着病情逐渐好转,其患侧肢体会出现肌张力增高或者痉挛的现象,这对患侧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大影响,如未及时采取正确治疗措施,极易导致患者永久痉挛性瘫痪,最终致终身残疾。

中风患者早期行抗痉挛治疗极为重要。

笔者特于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对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收入的100例中风并发痉挛性瘫痪患者,其中,肌张力呈轻度增高者30例,中度增高者45例,高度增高者25例。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

研究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66.3±2.8)岁;病程5-86天,平均(55.5±4.7)天;原发病:脑梗死36例,脑出血14例。

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5.8±2.5)岁;病程1-90天,平均(54.8±5.1)天;原发病:脑梗死35例,脑出血15例。

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祖国医学·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观察刘倩【摘要】目的探讨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定2017年3月到2018年11月本院收诊的118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9例(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针刺疗法)与对照组59例(西药治疗),比较2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治疗结束,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92%)、Barthel评分(65.37ʃ6.03)分、Fugl-MeYer评分(60.25ʃ4.86)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9%)低于对照组(11.86%)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针刺疗法可有效提升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预后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临床疗效;痉挛性偏瘫;针刺;加味芍药甘草汤临床上,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常致使患者出现关节变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患肢疼痛等症状[1],影响患者日常工作与生活,且会给其家庭带来一定负担。

为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疾病症状,现阶段常采用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针刺疗法作相应诊治,可于通顺血脉、解痉止痛、养血荣筋等效用下提升患者疗效水平[2]。

本文为系统研究、分析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针刺疗法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定2017年3月6日~2018年11月20日期间本院收诊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总计118例,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9例)。

观察组中,女22例,男37例;年龄54~78岁,平均为(64.51ʃ5.83)岁。

对照组中,女23例,男36例;年龄56~77岁,平均为(64.86ʃ5.76)岁。

比较上述一般资料,P>0.05:差异不明显。

纳入标准:(1)精神正常、神智清楚,均符合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便秘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中风恢复期便秘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40例加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加莫沙必利口服,2组疗程均为2周。

结果:2组治疗1周后、2周后便秘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组减少明显(P<0.05)。

治疗2周后便秘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8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在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上也是不可或缺的。

结论: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明显改善中风恢复期便秘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可促进中风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自理能力,一举两得,不良反应少,停药不易复发。

【关键词】便秘中;风恢复期;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15-02近年来随着对中风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中风后的并发症及附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风恢复期便秘,不仅直接影响中风的恢复及预后,也是中风再发生的重要诱因。

国外曾有报道,便秘在卒中后康复患者中的比例约占60%[1]。

2012-07—2014-06,笔者应用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便秘40例,并与西药莫沙必利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及排除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意识清楚,有肢体功能障碍,且为首次发病;中风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病程2周-6个月,超过2天未排便者。

排除标准:病前无习惯性便秘病史及消化道病史。

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者及不合作者,年龄>75岁及卧床者。

1.2 一般资料全部80例均为我院脑病科患者,住院20例,门诊60例,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50~72岁,平均(63.53±11.78)岁;脑出血7例,脑梗死33例;病程15~180天;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51~74岁,平均(63.20±12.56)岁;脑出血9例,脑梗死31例;病程15~180天,平均(53.71±46.23)。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基础治疗。

脑梗死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为主,脑出血恢复期治疗以改善微循环预防并发症为主。

同时均需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1.3.1 治疗组加服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白芍药30 g,生甘草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药15 g,柴胡10 g,枳壳10 g,桔梗10 g,牛膝15 g,生地黄15 g。

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

1.3.2 对照组加服西药莫沙必利(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07),一次5mg,一日3次,饭前口服。

1.3.3 疗程 2组疗程均为2周。

1.4 便秘临床症状:采用根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编制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 [4]所改良的症状积分评定表,于治疗前、治疗1周和2周后进行便秘症状积分评定。

表1 便秘症状积分评定表项目程度1(0分)程度2(2分)程度3(4分)首次排便时间<4h4-24h>24h排便间隔时间<24h24-72h>72h排便速度<5min5-10 min>10min排便性质成形干结颗粒排便难度不费力用力手抠便意急微弱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相关疗效评定标准结合便秘症状积分改善率拟定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痊愈:大便正常,便秘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便秘明显改善,便秘症状积分减少70%-95%;有效:症状有好转,便秘症状积分减少30%-70%;无效:症状无改善,便秘症状积分减少<3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DPS13.01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2.1 2组患者治疗前便秘积分比较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周及2周后两组便秘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风恢复期便秘积分比较(分)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组4016.22±7.669.32±4.23*7.74±2.36*△对照组4015.43±8.1111.06±5.57*10.21±3.4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便秘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

2.2 2组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2组治疗2周后中风恢复期便秘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4011(27.5)14(35)12(30)3(7.5)92.5*对照组406(15)13(32.5)14(35)7(17.5)82.5与对照组比较,*P<0.05由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3例轻微腹痛,1例头晕、恶心。

2.4 停药复发比较:治疗组停药仅有1例复发,对照组停药复发12例。

3 讨论中风后患者自主神经受损,自主神经功能减退,加之瘫痪、活动受限,不良情绪,饮食改变,药物不良反应等多种因素,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胃肠黏液分泌减少,引发便秘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风后便秘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均有改变,说明便秘可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损害作用,也与当前研究的脑肠理论相互支撑[6]。

中风病因有风、火、痰、瘀、虚,病机较为复杂,常涉及心、肺、肝、肾以及经络、血脉,主要为肝肾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化风,瘀阻脑络,或血溢脉外而成离经之血,使神机失用,而发为中风。

中风恢复期,正气已虚,邪留不去,主要表现为阴液不足,瘀血阻络,肢体筋脉失于濡养,为虚、风、痰、瘀杂合为病的结果[7]。

《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提示中风后便秘常为气机上逆而不能下返,故糟粕不能顺利排出,是人体阴阳、脏腑、气血、情志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病症。

瘀血痹阻,人体升降出入失常致腑气不通,传导失司;阴液不足,水乏舟停,加之中风后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进而津液不布,津亏肠燥,瘀血阻络,而成便秘。

根据这一病因病机,确立其主要治疗原则为滋阴润肠,理气活血通络,兼顾虚、火、风、痰。

方用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第29条。

为阴虚血滞,筋脉、肌肉失于濡养的痉挛、疼痛而设,取其“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意。

此处应用,滋阴增液,柔肝缓急,使阴血得复,促进肠道润滑而便通;《本经疏证》更说“芍药能入脾开结”及“芍药合甘草以破肠胃之结”。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是典型的活血祛瘀、补血理气方剂,此方既主活血,又善理气,气血同治,活血而不耗气,行气而不伤阴,使气血和调,共奏养血行气祛瘀之效,使虚得补,瘀得化,气得行,络得通。

其中柴胡、桔梗、枳壳分别调理上、中、下三焦之气,使人体升降出入恢复正常,一身之气畅通无阻,大肠传导功能正常。

两方合用,诸药配合,滋阴养血,柔肝缓急,活血理气,腑气通达。

更对中风的恢复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莫沙必利是一种新型胃肠动力药物,具有选择性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

莫沙必利主要作用于胃肠肌间神经丛,使之释放乙酰胆碱达到一定水平,从而促进胃肠蠕动[8]。

莫沙必利除了能加速胃排空,还有增强小肠、大肠蠕动功能,对改善和消除结肠无力的便秘非常有效,不良反应较少[9]。

本研究结果表明,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明显改善中风恢复期便秘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肌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远期疗效较好,一举两得,停药不易复发,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1]缪虹,赵杨.卒中后便秘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0):257-259.[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⑹:379-38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25.[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 [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4):355-356.[5]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9-104.[6]任珍,吴清明,李丹丹等.调气通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便秘[J]. 中国针灸,2013.33(10):893-896.[7]张艳宏,刘宝延,赵宏等.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特点及其评价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10-112.[8]唐俊.莫沙必利联合聚乙二醇和双歧杆菌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7):551-552.[9]薛鸿鹏,祝喜萍,周兆海.曲美布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进行杂志,2007,30(7):58-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