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集』中药方--中风后便秘防治有良方

合集下载

【名医效方:中风、中风后遗症方】

【名医效方:中风、中风后遗症方】

【名医效方:中风、中风后遗症方】一、中风通脉汤【方源】杨百茀效验方【组成用法】黄芪30g 当归15g 白芍15g 桃仁10g 生地15g 川芎10g 丹皮10g 桂枝10g 茯苓10g 水煎,一日一剂,分三次温服。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治疗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加减应用】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较甚者加全蝎、蜈蚣;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失眠者加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语言不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之属以重镇息风。

扶正追风汤【方源】李筱圃效验方【组成用法】黄芪18g 当归15g 附片30~60g 良姜10g 细辛3~5g 桂枝12g 防风12g 天麻12g 全蝎10g 炙甘草6g 水煎服。

【功效主治】温养气血,疏风解痉。

治疗血虚中风,风中经络,手足麻木,口眼斜。

瓜蒌大黄蜇虫汤【方源】陆永昌效验方【组成用法】瓜蒌24g 大黄9g 虫9g 全蝎9g 僵蚕9g 九节菖蒲9g 郁金6g 水煎服或鼻饲。

【功效主治】泄热通便、涤痰导滞、醒神开窍、息风活络、行气解郁、调畅气机。

治疗中风病属痰热腑实、气机受阻,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燥结、神志蒙胧不清等。

【加减应用】腹药2剂后,大便仍燥结不通,可加芒硝6g (后入烊化),以泻热软坚,润滑肠道,助大黄泻下燥屎;若喉中痰鸣,咯痰不爽,可加胆南星9g,以化痰息风。

同时,将全瓜蒌加至30g,助胆南星清热化痰,助大黄、芒硝通腑泻下。

固本通灵涤痰汤【方源】武明钦效验方【组成用法】太子参25g 当归15g 生黄芪30g 地龙15g 防风10g 羚羊角粉1.5g (冲服)全虫8g 山萸肉15g 杞果20g 胆南星10g 沙苑子10g 钩藤15g 竹沥汁20ml 麝香0.05g (冲服)石菖蒲15g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浸透后煎煮。

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煎30分钟。

中风瘫痪秘传效验方

中风瘫痪秘传效验方

中风瘫痪秘传效验⽅半⾝不遂百治百效⽅:R:⾎竭50克、全蝎、地龙、⼟鳖⾍、⼈参、桂枝、藏红花各40克、乳⾹、没药各20克、川⽜膝80克,制川乌40克,共11味研磨成粉,⽤⽔泛丸、只需每天2次、每次2丸,⼿脚⿇⽊30天就能缓解,半⾝不遂百天即可痊愈!这是在洛阳龙门⽯窟发现的唐时古⽅。

经现代医学临床证实:该⽅内修神经,外壮筋⾻,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半⾝不遂,⼿脚⿇⽊,谁⽤谁好,百治百效治脑⾎栓独家绝秘⽅:脑⾎栓⼀号⽅:钩藤15g~30g ⽯决明30g ⽣⽯膏30g ⽠娄30g ⽣军10g 川芎15g 红花15g ⼟⾍10g 桃仁10g 脑⾎栓急性期,中风初起。

⾎压偏⾼(超过160/100毫⽶汞柱)。

半⾝不遂、⼝渴、⾆强、语蹇、头晕、头痛、烦燥或嗜睡、⼤便秘结、⾆红、苔黄厚、脉弦数有⼒。

随证加减: 1.有意识障碍者,加羚⽺⾓粉1.5~5g(冲)并服安宫⽜黄丸或⾄宝丹,每次⼀丸,⽇⼆次。

2.⾆红苔少⼲者,去⽯膏、⽠娄、⽣军,加⽣地20g⽞参15g⽩芍10g。

3.⼤便秘结⽤番泻叶10g泡⽔饮。

4.痰多、失语、苔腻者,加菖莆10g郁⾦10g⽵沥30g(冲)天竺黄10g。

脑⾎栓效⽅:当归、⾚芍各12克,⽣地,钩藤、云苓,桂枝各15克,⽜膝,葛根,牡蛎各20克,杜仲,桃仁,红花,川芎、⽢草各10克,每⽇⼀剂⽔煎分三次服。

三剂见效,效果不错。

五⾍四藤汤治疗偏瘫:蜈蚣3条,地龙,忍冬藤,钩藤各15克,乌梢蛇,地鳖⾍各9克,全蝎6克,鸡⾎藤25克,络⽯藤20克,黄芪90克,丹参30克。

加减:1:神智不清者加菖蒲,远志,2:偏头痛者加茺蔚⼦,3:⾎压偏⾼者加珍珠母,磁⽯,⽜膝,4:肢体⿇⽊者加姜黄,桑枝,5:语⾔不利者加菖蒲,⽣蒲黄, 6:痰盛者加天竺黄,南星,7:⼤便⼲燥者加积实,酒⼤黄,8:⼩便不利者加车前草,旱莲草,9:肝⽕盛者加龙胆草,栀⼦, 10:失眠者加⼥贞⼦,朱砂,11:腿软⽆⼒者桑寄⽣,狗脊。

每⽈⼀剂⽔煎2次分3次股。

中风后遗症不用愁,老中医推荐古方地黄子饮解您忧

中风后遗症不用愁,老中医推荐古方地黄子饮解您忧

中风后遗症不用愁,老中医推荐古方地黄子饮解您忧提起中风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是一种中老年群体的高发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人们往往对治疗中风高度重视,而对中风的后遗症却重视不足。

殊不知,中风后遗症对健康的损害也是很大的,甚至比中风还要痛苦,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个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古方—地黄子饮。

地黄子饮的组方地黄子饮出自于《圣济总录》,由生地黄12克,巴戟天15克,山茱萸15克,肉苁蓉15克,石斛15克,五味子10克,肉桂6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附子10克,白茯苓10克,麦冬10克组成。

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的功效。

适用于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症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中医如何认识中风后遗症地黄饮子常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中风后遗症是在中风病的基础上,由于风、瘀、痰、火交搏郁结致使气血郁滞不畅,肝气失其条达而情绪低落,抑郁。

另一方面,脑卒中后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失调,郁而不舒。

肝气郁结日久,气滞则血瘀,血瘀又加重肝气郁结,气滞与血瘀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

故中风后遗症既有中风痰、瘀交阻经络的特点,又有郁病心肝受损、情志不舒、气机不畅的特点。

病久则髓海空虚,元神不足,气郁日久则化火。

地黄子饮如何治疗中风后遗症地黄子饮方中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填补肾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养肾阳;附子、肉桂温助真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

麦冬、五味子、石斛滋阴敛液,育阴以配阳;石菖蒲、远志、白茯苓等交通心肾,开窍化痰。

诸药合用,滋补肾阴,温养肾阳,交通心肾,开窍化痰。

使心肾得安,各种不适症状得到极大缓解。

写在最后中风后遗症与肾气的虚衰有密切关系。

据报道,40岁以上肾虚者占70%。

40岁以后,肾气逐渐虚衰。

肾主骨生髓,主藏精,通于脑。

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由气化。

因过劳耗精,久病气衰,则脑海失充,血不得运,筋不得荣,故中风之症绵延难愈。

中风三个经典中医方药。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

中风三个经典中医方药。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

中风三个经典中医方药。

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
中风三个经典中医方药。

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起病急骤,影响肢体、语言、吞咽功能,极大威胁着老年群体的健康。

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控制中风病情和后遗症的防治非常关键。

粤西名医赵恒总结了针对不同类型的中风的系列方,在临床中疗效颇佳——中风系列方
1.中风一号方
组成:半夏10g,陈皮5~10g,黄连3~5g,全蝎3~5g,地龙5~10g,茯苓10~15g,浙贝母10~15g,川芎5~10g,桃仁10g。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适用于风痰阻络之中风中经络、脑梗死。

2.中风二号方
组成:黄芪30~60g,桃仁10g,当归尾10g,川芎5~10g,赤芍10g,地龙10g,鸡血藤30g,桑枝10~15g,甘草5g。

功效:益气通络。

主治:适用于气虚血瘀之中风后遗症。

3.中风三号方
组成:天麻10g,钩藤15g,白芍15g,浙贝母15g,半夏10g,陈皮5g,茯苓15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牡蛎15g。

功效:平肝息风。

主治:适用于肝风上扰之中风、脑出血。

#快问中医超能团#。

一个调理中风后遗症的特效方

一个调理中风后遗症的特效方

一个调理中风后遗症的特效方
一个调理中风后遗症的特效方
地龙240克,蜈蚣8条,白芷80克,三七80克。

以上这四味药买来后全部打成超细粉,混合在一起,拌匀,一次服用六克,早晚各一次。

至少坚持服用一个月,因为中风导致的半身不遂可不是小病。

如果觉得味道不好,可以加入红糖或者蜂蜜,根据自己的口味加。

公告 :
我们重点研发的溶栓特效药,再次升级,在保留原方的前提下,增加了补气升阳化痰排湿的功效,效果更快更好,特别是弥补了原方对于痰湿体质效果欠佳的缺陷,剂型由胶囊改为水丸。

特效溶栓丸,纯中药安全无副作用,溶解血栓斑块,疏通血管,逆转血管硬化,对冠心病、动脉斑块、静脉血栓特效。

建议每个年满三十岁的,特别是中老年人,都要及时溶解血栓斑块,预防猝死偏瘫。

每天三次每次三十五粒,饭前饭后均可,如同时服用其他药,前后错开一小时。

忌口辛辣寒凉刺激性食物。

如能提供检查报告,承诺三个月无效全额退款。

对于钙化斑块和血管完全闭塞的不承诺效果。

民间治疗中风病中风后遗症秘方验方绝招

民间治疗中风病中风后遗症秘方验方绝招

民间治疗中风病中风后遗症秘方验方绝招1.祛风活血通络丸全蝎lOg,土虫12g,当归1Zg,蜈蚣12g,秦艽15g,桑寄生30g,制马前子5g,白花蛇2条,牛膝10g,寻骨风12g,菖蒲log,钩藤lgg,生地30g,熟地30g。

将上药取4剂焙焦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lOg。

每次服1丸,1日3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祛风活血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流口水,言语不清等。

2.大风丸苍术250g(制),木耳250g(酒浸),全蝎50g,川乌75g(制),草乌75g(制),生杜仲75g(酒浸)川牛膝75g,升麻75g。

将上药共研细面,水泛为丸。

每服15~25g,每日早噼各服1次,重者日服3次,黄酒送下,白水亦可。

功效祛风胜湿,化瘀通络。

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或手足废弛,肢体瘫痪,或患侧不仁,微带痉挛,以及伴随而来的口眼歪斜,语言障碍等。

3.活络舒筋丹川乌30g,草乌30g,南星30g,地龙150g,乳香150g;没药150g。

将上药共研细面,酒打为丸。

每日2次,每次5g,温开水送服,服药后手足微汗,身上感觉舒服。

功效祛风胜湿,活血化瘀通络。

主治瘫痪,手足不遂,口眼歪斜,口流瘀涎,牙关紧闭,言语障碍等。

4.棉籽乳没丸棉花籽200g(炒黄去皮),乳香200g(去!油),没药200g(去油),蜂蜜300g。

将上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共制18丸。

每日服1丸,白开水送下,连服7日。

功效祛风,活血化瘀通络。

主治中风初起.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手足不仁,半身不遂等。

所用的药物与古方同,但剂量较古方大,使用本方时,应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

5.牛骨肉髓丸熟牛骨肉髓1碗,炼熟蜜500g,2味滤过,入炒面500g,炒干姜末50g。

将上药搅匀,制成丸如弹子大。

1日服3~4丸,细嚼咽下。

功效补血,舒筋活络。

主治瘫痪。

经方化裁治疗中风后便秘验案2则

经方化裁治疗中风后便秘验案2则

经方化裁治疗中风后便秘验案2则标签:中风病;便秘;大承气汤;生白术;三化汤大承气汤最早出自于仲景之《伤寒论》,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之痞、满、燥、实、坚。

《伤寒明理论》曰:“邪气入胃,胃中气郁滞,糟粕秘结,奎而为实,是正气不得舒顺也。

” [1]承气汤“通可去滞,泄可去邪……使塞者利,正气得以舒顺。

”[1]三化汤出自刘完素的《素问气宜保命集》,书中提出:“若忽中脏者,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

”[2]故对于中脏腑而大便不通的中风病人可用三化汤治疗。

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及导师经验的总结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加生白术(40g 以上)除脾胃热、健脾生津以治本,加胆南星、瓜蒌以清热化痰,加羌活以拨乱反正又有三化汤之义。

该经验方疗效显著,现将典型医案简述如下,1 出血性中风后便秘案齐某,女,71岁,住院号:159542。

2018年3月1日入院。

入院时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謇涩,小便频,大便干,自备头CT(2018-02-09,影像号:R05733924)提示:左侧基底节、放射冠考虑出血。

舌质红,脈弦细数。

入院时未见腹痛,根据患者舌、脉,考虑为实证,故给予通腑泄热化瘀中药汤剂(枳实10 g、大黄10 g、瓜蒌20 g、芒硝10 g、厚朴10 g、羌活10 g、胆南星5 g)口服,至2018年3月5日患者症状日渐好转。

但2018年3月6日夜间21点出现腹部剧烈胀满、疼痛,故先后给予清洁灌肠、肛管排气、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虽症状略有好转,但腹痛反复于夜间加重,2018年3月8日仍腹痛明显,按时加重。

舌质红,脉弦细数,辨证为痰热腑实,给予颗粒剂大承气汤加味,不拘时鼻饲,保持大便通畅,药用大黄12 g,芒硝10 g,厚朴9 g,枳实12 g,羌活12 g,瓜蒌20 g,胆南星6 g。

患者鼻饲2次后,大便先硬后溏,腹痛消失。

按:出血性中风患者90%以上伴有中风后便秘,病机为气血逆乱,中焦气机不畅而脾胃转化失司,糟粕不能排除体外,积聚于肠道,腑气不通,津亏肠燥。

中风后遗症蜜疗良方

中风后遗症蜜疗良方

中风后遗症蜜疗良方
番木鳖蜜敷方
组成番木鳖500克,蜂蜜适量。

制法将番木鳖放入锅中,加入3600克水,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新土瓦上小火烘酥,研成细末,过筛,用蜂蜜调成稀糊状,小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

取药膏涂敷患侧面颊部,口眼不涂,用消毒纱布覆盖,日换药1次。

功用通络止痛,解毒提升。

适用于中风面瘫。

天麻钩藤蜜饮
组成天麻20克,钩藤30克,全蝎10克,蜂蜜适量。

制法将天麻、全蝎加500克水煎取300克药汁,加入钩藤炖煮10分钟,去渣加蜂蜜混匀。

每服100克,日服3次。

功用熄风止痉,通络止痛,平肝清热。

适用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麻木不遂。

臭牡丹蜜饮
组成臭牡丹30克,生花生壳20克,干菊花12克,萝卜汁8克,蜂蜜适量。

制法以上前3味加水煎汤,去渣取汁,调入萝卜汁和适量蜂蜜。

日服3次,每服1剂。

功用健脾强心。

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辜翔辜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集』中药方--中风后便秘防治有良方
很多病人中风后易出现便秘,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且对疾病的康复也有负面影响。

中风病人易出现便秘,常见原因有:神经功能紊乱,不能引起排便反射的形成;长期卧床改变了原来的饮食习惯、排便习惯或排便姿势;病人体质虚弱,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排便动力不足;或由于进食过少,粪便体积不够等。

中风病人大便长期不通畅,毒素不能及时排除,易影响大脑功能的恢复。

同时由于便秘,排便时费劲用力,可使血压骤升,引起再次中风。

因此,中风病人不仅要预防便秘,一旦出现便秘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下面介绍几种简便的防治方法。

1、日常生活中应保持排便的正常规律,每日排便要定时,间隔时间不宜过长;
2、进餐要适量,并适当多吃些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3、对于一般性便秘(即轻度便秘),可进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的机会,促进排便;
4、有了便意后15分钟,如若仍不能解出,可于肛门内塞入甘油栓、开塞露或肥皂碎块;
5、一旦发现病人有便秘迹象,可马上给予轻泻剂,如酚酊,每晚2片口服,或润肠剂蓖麻油,每次15毫升口服,一般服后2-6小时便可见效。

蓖麻油对于中风前就有习惯性便秘的病人特别有效。

对于某些病人,则可用硫酸镁10克溶于400毫升水中口服,约经2-4小时可排便,这对伴有高血压的病人效果较好;
6、对于中风前大便正常,病后出现大便单纯干燥的便秘病人,可于睡前口服石蜡油15毫升;
7、对于中风伴有脑水肿的病人,最好使用甘油,每千克体重1克,加等量生理盐水,每日口服1次;
8、对便秘超过3日,且经过各种轻、缓、润肠剂等治疗均不见效者,可给予清洁灌肠,一般认为,这是解决排便困难最有效的办法。

如若仍然无效,则应戴上手套,用手指从肛门内挖出干硬的粪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朱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