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国史大纲》之读书笔记.docx

合集下载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国史大纲篇1《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以传统社会价值作为其立场,符合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全书共有八编,四十六章,从虞夏时期一直写到民国时期。

因其写作之初,是将其作为一部教材来编写,所以力求简要。

虽然具体细节虽展开不够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论点皆切中时代之要害,可谓入木三分,很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

所以凡读史者莫不应通读此文章,借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情怀。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

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

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

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

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

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

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1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

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

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当我翻开《国史大纲》这本书时,仿佛被带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历史上的伟人们共同经历了那些风起云涌的岁月。

《国史大纲》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它更是一部对中华文明的深入挖掘和解读。

作者钱穆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在他的笔下,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仿佛有了生命,它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智慧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所震撼。

从远古的夏商周到清末民初,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的辉煌与沉沦,多少的悲欢离合。

在历史的洪流中,有那些为了国家民族而英勇奋斗的英雄们,也有那些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志士们。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我们今天宝贵的财富和精神的支柱。

同时,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的无情和现实的沉重。

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必然的走向和结局,而每一个人的命运也都被历史的车轮所牵引。

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和思考未来。

总的来说,《国史大纲》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历史著作。

它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读书笔记篇1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是一本由张荫麟撰写的书籍,该书以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结构,概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从远古时代开始讲起,一直讲到明朝灭亡。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伟大。

从夏朝到明朝,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些文化和历史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文学、哲学、艺术到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战争、外交等方面,中国古代历史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然而,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例如,在政治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等;在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文化上,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

总之,《中国史纲》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多样性。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篇2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撰写的一部非常独特的通史。

这本书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脉络,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的建立,涵盖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阅读《中国史纲》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体验。

张荫麟先生对于历史的描绘既有宏观的视角,又包含深入的剖析。

他以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见解为引导,引领读者走进历史的长河。

他的文字犹如一位智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且富有深意的故事。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读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这可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放下的书,而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思绪万千的巨著。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说实话,有点被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历史脉络给吓到了。

但随着一页页读下去,就像是慢慢推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神秘大门,里面的景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钱穆先生在书中把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秦汉的大一统;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与融合,到隋唐的盛世繁华;从宋元明清的风云变幻,再到近代的沧桑巨变。

这一路走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和传奇。

就拿唐朝来说吧,以前我对唐朝的印象就是唐诗、唐太宗、杨贵妃这些比较零散的点。

但在《国史大纲》里,唐朝变得立体起来了。

我仿佛看到了长安城那熙熙攘攘的街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汇聚,有穿着华丽丝绸的富商,有牵着骆驼的西域商人,还有拿着书卷的文人墨客。

街边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美食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那时候的唐朝,真的是开放、包容又充满活力。

还有宋朝,一直觉得宋朝总是被周边的国家欺负,有点弱。

但钱先生的书让我看到了宋朝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巨大成就。

那时候的宋词,简直就是人们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或婉约或豪放,都那么动人。

而且宋朝的商业超级发达,老百姓的生活也挺丰富多彩的。

想象一下,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有人在卖精美的瓷器,有人在表演杂技,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这画面多有生活气息啊!再说说明朝,以前只知道朱元璋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皇帝,觉得挺传奇的。

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都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比如那时候的科举制度,多少人为了能金榜题名,日夜苦读。

还有那些东厂西厂的特务机构,感觉充满了神秘和恐怖。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一些相似的情节。

比如说,一个朝代刚开始的时候,往往是统治者励精图治,百姓安居乐业;到了中期,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官员腐败、土地兼并;到了末期,往往是民不聊生,最终导致王朝的更替。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它以简明的文字概括了中国自古至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框架。

在阅读了这部著作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著作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轮廓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从远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统一,再到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兴衰,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辉煌。

其次,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部著作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重点介绍,如夏朝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始皇的统一、唐宋的盛世、明清的兴衰等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介绍,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和热爱中国历史。

最后,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的特点和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充满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和精神。

这部著作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介绍,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特点和精神,如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孔孟之道的儒家精神、道家的自然观念、佛教的慈悲之心等等。

这些特点和精神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也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特点和精神的了解,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也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历史的文化和精神。

总之,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这部著作以简明的文字概括了中国自古至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轮廓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中国历史的特点和精神。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作,它详细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国史大纲》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的热爱。

首先,阅读《国史大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明清,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和灿烂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其次,阅读《国史大纲》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阅读《国史大纲》让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的热爱。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和灿烂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让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为深厚的感情。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它孕育着无数的英雄和伟人,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成就。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为深厚的感情,我将更加珍惜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国史大纲》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作,它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的热爱。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导读: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1、缘起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

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

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

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一个个难题,迎面而来。

先生怎会是故意的呢?这是在一遍遍的筛选读者,先生一遍遍的说:放弃吧。

可是先生心里怎会不知,爱书之人怎会被这一道道栅栏拒之门外。

反倒是这一道道栅栏,会更合爱书之人、爱历史之人的心意。

或许这根本不是横亘阻碍的栅栏,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罢。

我承认,阅读前期我饱受这一道道“栅栏”的围追堵截,甚至心生疑惑。

中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历史脉络本身混乱不堪,国家四分五裂,长久征战,南北割裂,士气消沉,底层政治黑暗。

诸多负面信息冲击之下,我一度想要寻得一位明师的指点,教我渡过难关。

最终,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在搁置冷静一段事件之后,一鼓作气,连跳带跨的读完了魏晋南北朝。

来到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局仍然时平时乱,但一路读来,渐渐趋于顺畅、高效。

每日拿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待上册被我攻占之后,下册仅用去一月余。

相比上册带来的磕绊,下册阅读速度如有神助。

前期的所有磕绊都已不成为磕绊,读来清晰分明,判若两然。

5、简要在扉页上,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总揽全篇: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国史大纲》之读书笔记《国史大纲》之读书笔记进入研究生学习,一晃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时间飞逝,可这个学期学到的知识去并不多,原本自己的历史基础知识也不过很扎实,也很想计划一个学期的读书生活,争取在第一个学年把自己遗忘的差不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弥补回来,进而打牢自己的历史功底,为以后毕业时写毕业论文做好准备,也为以后的实际教学做好扎实的铺垫。

于是从领导校园一卡通,可以借书开始,陆陆续续跑图书馆借了不少的书。

有些深读过,有些略读之。

不论怎样,还是有些收获的。

本学期内节约过这些书:夏曾佑《中国古代史》;钱穆《秦汉史》;张正明《楚史》;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史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陈学霖《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张广智《西方史学史》;钱穆《国史大纲》等等一共27本,然这学期以来,精读的历史书并不是很多,在各位任课老师的教导下,和吴小红导师的指引下,我精读过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史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钱穆《国史大纲》等书。

本篇读书笔记就以本学期精读过的一本通史来写,即钱穆《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作者钱穆,出版社:商务印刷书馆,出版时间:1994年版,阅读时间:20xx年11月之12月。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修订二版)八编46章,共53万字。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

是书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1974年由xxxx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再版本,到1992年已印行18版,1994年出版第二次修订本。

1994年6月xxxx 商务印书馆印制修订二版本,后又多次重印。

本书亦收入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之《钱宾四先生全集》。

作者钱穆(xxxx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xxxx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学名家。

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xxxx 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xxxx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xxxx新亚书院。

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

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xxxx0万字。

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钱穆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任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中国历史的演进,其基本精神表现在学术思想文化演进上是和平与大同,协调与融化,这与其它民族是不同的。

钱穆痛切警告: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

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作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有的章,如第六章春秋战国“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第八章西汉“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第十章东汉“士族之新地位”,第十八章“魏晋南北朝之门第”(变相的封建势力),第二十至二十一章关于田制、兵制、宗教思想,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章关于唐代政治机构与社会情态,第三十二章关于北宋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第三十八至四十章关于唐至明代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等,都非常深入,很有见识。

本书著者能由一个问题延伸一两千年,由一点扩大到全面,系统梳理。

如田制,能将两晋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调,由租庸调到两税法,合成一个整体。

著者扬弃了近代史学研究中的传统记诵派、革新宣传派和科学考订派,分析了其见弊得失。

著者认为,史学不等于技术,不等于历史知识与历史材料,不能纯为一书本文字之学;史学是“人”的史学,不能做号称“客观”的无“人”的历史研究;史学一定要与当身现实相关,但又不能急于联系现实,不是宣传口号与改革现实之工具。

他强调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如果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解,缺乏起码的尊重,此必成为无文化的民族,无历史意识与智慧的民族。

他主张努力开掘国家民族内部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生机、动力。

如果不深切理解国家民族背后的文化精神,则国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离散。

钱穆也分析了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病态”。

如中唐以后的社会是一个平铺散漫的社会,政治仍为一种和平大一统的政治,王室高高在上,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相隔太远,容易招致王室与政府的骄纵与专擅。

又如社会无豪强巨富,虽日趋于平等,然而贫无赈,弱无保,其事不能全部依赖于政府,而民间又苦于不能自振。

再如政府与民间沟通在于科举,科举为官后出现腐败等。

这都是中唐以后的病态。

宋儒讲学主要是针对这种种病态而发。

然而宋以后不能自救,中国政治进一步遭到损害。

明代废除宰相,尊君权,以及清朝统治,皆背离了传统士人政治、文治政府的精神。

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中的病态。

最后我们不能不指出,由于特殊的抗战背景,本书在布局上详于汉唐而略于辽金元清,详于中原而略于周边兄弟民族,在取材上详于制度而略于人事,详于文化而略于战争,在词句上不用太平天国而用“洪杨之乱”。

体察著者的初衷,大约他内在的情结是:如果治乱不分,内外不辨,日本侵略中国岂不是可以根据辽金元清的故事,名正言顺地拥有与统治我广土众民吗?尽管我们能同情地理解著者的苦心,然而今天读这部书,我们不能不跳出汉族中心主义、华夏中心主义和正统史观的立场,肯定周边兄弟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民族一道治理国家,给中国历史文化注入了活力,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在读《国史大纲》是也摘录了一些本人认为重要的语句,如下:(一)引論1、中國近世史學,可分三派述之。

一曰傳統派,二曰革新派,三曰科學派2、近世國人救國之先後發展形態對史學之認識:政治革命,文化革命,經濟革命3、然西漢司馬氏尚謂:“文史星?,近乎蔔祝之間,主上一倡優畜之。

”此非憤辭,乃實語。

(一七)4、以政治言,中國自秦以下,即為中央統一之局,其下郡、縣相遞轄,更無世襲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

(二一)5、西方型文化之進展,其特色在轉換,而東方型文化之進展,其特色則在擴大。

(二三)6、故西方史常見為“力量”,而東方史則常表見為“情感”。

(二四)(二)第一章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1、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可分兩途述說:一、史前遺物之發掘。

二、傳說神話之審訂。

(一)2、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時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時期,庖?代表畜牧時期,神農氏代表耕稼時期。

(九)(三)第二章黃河中下遊之新王朝1、大體論之,殷商一代年曆,應在五百年左右。

最要者,史記所記載,乃為最近新發見之陰虛甲骨文字所證實。

(二五)2、漢人傳說“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此論三代文化特點,雖屬想像之說,然以古人言古史,畢竟有幾分依據。

(二九)3、惟孔子以宋人而祖世居魯,一面抱有偉大高遠之理想,而一面又深受周文化之陶冶,極慕周公依賴之政制,切於實際,可見之於行事,遂成中國古代集文化思想大成至聖人焉。

(二九)(四)第三章封建帝國之創興1、周公攝政七年,而始歸政於成王(非成王至是始長,乃大局至是定也。

),於是周人傳子之制亦因而確定。

(四五)2、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制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絕然不同。

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後面,需要一種不斷的武力貫徹(此種形勢,正如近代國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斷的一種力量貫徹連係其間也。

若此種力量一旦消失,則全體瓦解矣。

)。

(四五)3、西周三百年來之力征經營,其面向常對東南,不對西北,幽王遭犬戎之難,見殺於驪山下,似犬戎居地亦在周之東南。

(或偏近西南,而非西北)(四七)(五)第四章霸政時期1、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一個現象,則為列國內亂。

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二個現象,則為諸侯兼并。

(五四、五五)2、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恃。

當時蓋為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五五)3、霸者標義,大別有四。

一、尊王;二、攘夷;三、禁抑篡弒;四、裁制兼并。

(五九)4、其大勢為文化先進諸國逐次結合,而為文化後進諸國逐次征服。

(六五)5、此即所謂“國”國有三訓:周禮:“惟王建國”,“以佐王治邦國”,“大曰邦,小曰國”,是也。

齊語:......是也。

又周禮小司徒:......是也。

此三義可會為一義,即一國之限於一城是也。

(六五、六六)............等等,不在祥列。

读完这本书之后,本人感觉收获颇多,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也改变了对一些历史的看法与以往固定的思维,以及书中对王国维、郭沫若、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以及近代学者们进行了略微的评论,我觉得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

值得好好研究。

读了这么多书也开始学会了一些读书的方法,这是学习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学会方法,比学到了知识是更重要的。

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

而我想说学之于知识不如学之于方法。

在总结这些学习资料和方法时,本人觉得读书应该要这样读书:一、一目十行。

这话大家常用,出自《粱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

”宋代刘克庄诗云:“五更三点结漏,一目十行读书。

”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来形容读书敏捷,夸张得可以接受。

当今科技飞跃发展,各种书籍浩如烟海,要浏览大量书报,确实需要点“一目十行”的本领。

二、二分群书。

清末名家梁启超很会读书。

他把每天所要读的书分为二类,一类是一般的、粗读; 一类是有价值的,细读;格言还要精读。

这种主次分明的读书方法,使他获益不浅三、利用“三余”。

三国时代的有名教育家董遇,常教导他的学生要善于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