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合江方言的音变
四川方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与普通话声调对照表

四川方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与普通话声调对照表方言点清平/阴平浊平/阳平清上/阴上清去/阴去清入/阴入次浊/中入全浊/阳入调类调域中值北京55 35 214 51 归四声归去声归阳平 4 3.63 成都44 41 53 13 归阳平 4 3.13 富顺55 31 52 13 归去声 4 3.13 万源55 21 42 214 归阳平 4 3筠连55 31 42 14 归去声 4 3.13 隆昌55 21 52 13 归去声 4 3芦山55 21 53 12 归阴平 4 3泸定55 31 53 24 归阴平 4 3.5 名山55 21 42 13 归阴平 4 2.28 内江55 31 42 213 归去声 4 3汉源55 21 42 12 归阴平 4 2.75 仁寿55 31 42 315 归去声 4 3.25 荣县55 31 42 214 归去声 4 3.13 自贡55 31 53 24 归去声 4 3.5 威远55 31 42 214 归去声 4 3.13 雅安55 21 42 14 归阴平 4 3石棉55 21 53 24 归阴平 4 3.38 冕宁55 41 35 22 归去声 4 3.38 西昌44523411315 2.8雷波44 31 42 212 55 5 3.1 马边44 21 53 213 33 5 2.9 峨边44 31 53 212 34 5 3乐山55 21 52 13 44 5 3.2 峨眉44 21 42 13 55 5 3.1 古蔺55 21 42 214 34 5 3.1 古宋55 31 53 13 33 5 3.2 合江55 31 52 13 33 5 3.1洪雅44 31 42 213 55 5 3.2 夹江44 31 42 213 55 5 3.2 犍为55 31 53 13 33 5 3.2 泸县55 21 42 13 33 5 3.1 泸州55 21 42 13 33 5 3.1 眉山55 31 53 13 24 5 3.2 沐川55 21 53 13 33 5 3.1 纳溪55 21 42 13 33 5 2.9 南溪55 31 53 13 45 5 3.5 彭山55 21 42 12 24 5 2.8 彭县55 21 52 13 33 5 3 郫县55 21 52 13 33 5 3 屏山55 21 52 13 33 5 3 蒲江55 31 53 13 33 5 3.2 青神55 21 53 213 23 5 3 邛崃55 21 53 324 33 5 3.3 射洪55 31 53 14 33 5 3.3 什邡55 21 52 13 33 5 3 双流55 31 52 13 33 5 3.1 温江55 21 52 13 33 5 3 新都55 31 51 13 33 5 3 叙永55 31 42 13 33 5 3 宜宾55 31 42 13 33 5 3 荥经55 31 52 14 33 5 3.2。
四川方言发音特点概述

四川方言发音特点概述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及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关系了解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川是个旅游大省,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四川人学说普通话,外省人了解四川话很有必要。
四川话又称西南官话,属于北方语系。
很难从学术上说明,地处长江流域的四川话为何属北方语系。
但有一个很简便的解释,即四川是一个移民省,全国各地的方言都对四川话有影响。
但四川话与普通话发音相近,是导致四川人难学好普通话的重要原因;四川话在发音上的特殊性,是导致外省人不容易听懂四川话的重要因素。
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1,多数字与普通话发音同,但声调不同:四川方言字、词的发音,大多数与普通话相同,差别的只是音调,即汉字发音中四声的区别。
四川人学说普通话,往往改个音调就以为是普通话了。
即四川俗语所说的‘左起喉咙说话’,其实并没有学准普通话的发音,这就是所谓‘川普’或‘椒盐普通话’的来历。
2,用平舌音代替卷舌音:四川话声母不用zh、ch、sh,只用z、c、s,即四川话中没有卷舌音。
于是有“四、十”不分,“层、成”混淆。
因而四川话与普通话相比,大部分地区语音没有“平舌与翘舌”之分,基本上把翘舌字读成平舌音,如“智商” [zhishɑnɡ]发音为“字桑” [zisɑnɡ],“超市” [chɑoshi]发音为“操肆” [cɑosi],“支持” [zhichi]发音为“资瓷” [zici]。
造成‘川普’不易听懂;四川人在外一说‘普通话’就露陷的原因。
3,用声母‘l’代替‘n’:四川话不用n,用l,以致南、兰不分,也是‘川普’的一个特点。
正如谢娜在谈其学说普通话时,连自己的名字的发音也弄不准确,将谢娜(xiena)发音为谢啦(xiela)。
普通话的“难、南、男”、“奴、努、怒”声母是n,“蓝、兰、岚”、“卢、鲁、路”声母是l,区分非常明显;但四川话里的这些字同属一个声母,完全没有区别。
这些字的读音让外地人听得胡里胡涂,往往一问再问,四川人就不得不靠添字说明法,说明是“蓝色的蓝”和“南方的南”,用组词法费力地解释“陆路”不是“奴怒”。
客家方言的分布

客家方言的分布展开全文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大陆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部分地区。
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
粤闽赣边区一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
在海外,台湾和香港有部分地区讲客家话。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
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
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乐昌、廉江、乳源。
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
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
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龙岩西北部万安(旧名溪口镇)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
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
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
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方阝、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
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方言词考

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方言词考作者:黄利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2期摘要:合江方言隶属于西南方言中的四川方言,其方言词语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本文以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该书中20个较有特色的方言词,分析词义,探讨理据,厘清源流,希望有助于四川方言的研究。
关键词:《合江县志》;方言词;考释合江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是四川方言中有入声区的方言点之一。
探讨合江方言,不仅有利于合江方言本身的研究及四川方言的研究,对普通话的研究和推广也有所裨益。
学者们很早就已注意到合江方言,例如杨波的《四川官话入声现象的历史文化透析——论合江方言的形成与发展》(1997)、龙玫的《合江话鼻韵尾变异调查研究》(2005)等。
此外,李国正的《四川泸州方言研究》(1997)、陈千百的《四川泸州方音概述》(2009),也有关于合江方言的论述。
查阅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论著几乎没有涉及对合江方言词汇的研究。
而民国正处于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方言词汇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价值。
基于合江方言的特点及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我们以民国十八年(1929年)《合江县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的方言词汇部分。
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中所收方言词语数量较多,限于篇幅和学力,我们从中选择了20个较有特色的方言词。
为了更好地进行探讨,我们主要采用了义类分类法,将方言词分为七类:(1)天文地理;(2)动物植物;(3)器物杂什;(4)身体疾病;(5)日常饮食;(6)其他类别;(7)虚词。
前六类是按义分类,第七类是按词性分类,以弥补按义分类的不足。
对于每个需要进行阐释的词,首先录入《合江县志》中的原文;在分析该词时,先举书证,再举例证,最后分析理据。
一、天文地理1.【雾罩】雾罩:谓雾也,亦谓之下罩子。
巴蜀等地,常将雾称为“雾罩”“罩子”。
清代陶澍《蜀輶日记》:“二十二日,……入乐山界。
……二十五日,晨雾,舟人呼为罩子。
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方言词考

水多的田地,可肥可不肥。与合江方言的“谓泥脚深” 古曰凫茨,又名荸荠。一名地栗。’”民国三十三年《长
有所不同。这个词语很有合江地域特色,很少在其他 寿县志·物产·谷之属》:“慈姑,一名茨菰。”亦作
方言中出现。
“慈菰”。道光《威远县志·物产·蔬果之属》:“慈菰,
二、动物植物
生水田中,又名水蔥。”
4.【土狗】土狗 :蝼蛄也。
17
曰偏冻雨。冻,音东,从水。其曰偏者,或不逾墙, 寿县志·物产·动物·虫之属》:“蟾蜍,……俗名癞
或不过畦也。江东谓之阵头雨。若从冫,音洞。冫音 格宝。”至今,合江人也将蟾蜍称为“癞格宝”,亦作“癞
冰,水凝也。”《楚辞·大司命》:“使冻雨兮洒尘。”《淮 疙疤”。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五章 :“若不想个长
关键词 :《合江县志》;方言词 ;考释
合江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是四 析理据。
川方言中有入声区的方言点之一。探讨合江方言,不
一、天文地理
仅有利于合江方言本身的研究及四川方言的研究,对
1.【雾罩】雾罩 :谓雾也,亦谓之下罩子。
普通话的研究和推广也有所裨益。
巴 蜀 等 地, 常 将 雾 称 为“ 雾 罩 ”“ 罩 子 ”。 清
义类分类法,将方言词分为七类 :(1)天文地理 ;(2) 十分忌讳说“误”。“误”则会迷失航路,故亦避忌“雾”。
动物植物 ;(3)器物杂什 ;(4)身体疾病 ;(5)日常
2.【偏冻雨】偏冻雨 :冻音东,谓夏月暴雨也,
饮食 ;(6)其他类别 ;(7)虚词。前六类是按义分类, 是雨一二里内雨阳各异,故谓之偏,亦曰分龙雨。
看出,这些论著几乎没有涉及对合江方言词汇的研究。 方言疏证·释天》:“雾也,昭人谓之下罩子。”杨慕
合江方言的鼻辅音

、
象与今北京音系基本一致 。例如 “ ”D n 、针深 暗成 [a ]“ ”
[o ]“ ”pn 、根臻 kn 、帮宕 [a ]“ ” t n、班 [a]“ ”[o ]“ ”pr 、棒江 s J [a ]、朋曾 [‘ ]、荣梗 [ o 、翁通 [o ] p O “ ”po “ ”i ] “ ”u r 。 日 o j
【 摘
要 】合 江 音 系 中存在 的 鼻 辅音 有 “ n 、 ’ m、 、 D’ 四种 , 中可 以作 为 声 母 的 有 “ln 、” 可作 为韵 尾 的 有 “ 、 其 n、 、 D , n
D 。文 章 通 过 与 中古 音 的 对 比 , 合 江 音 系 中的 鼻 音 声 母 和 鼻 音韵 尾 进 行 分析 , 求 鼻 辅 音在 合 江 方 言 中 的分 布 ” 对 探
21 0 1年 1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t J u n lo o r a fCho g n i e st fArsa ce e {oi 1S i nce d i n } n qigUn v r iyo t nd S incs S c a c e s E i o
收 稿 日期 :0 0 0 —1 21—4 6
作者简介 : 曾艳 萍 , , 南 大 学 在读 硕 士 研 究 生 , 女 西 主要 从 事 汉语 方 言 学研 究 。 19 0
留 。合 江方 言 的鼻音声母 有 以下 几个特 点 : ( ) 留了古 “ ” “ 的读 音 , 分 “ ” 1保 明 母 m” 部 泥 母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对应规律探究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对应规律探究摘要:本文对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对应规律做了一个初步探究。
这个规律对于四川人学习普通话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四川方言;普通话;声调;对应;规律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虽然在声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也就是说,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规律。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普通话里发一声的字在四川方言里大多数也发一声。
例如:A ---- 阿、哀、埃、安、肮;B ---- 巴、班、帮、包、杯、悲、奔、边、编、标、彪、缤、冰、波;C ---- 猜、参、仓、苍、操、差、昌、超、车、撑、冲、充、抽、初、穿、窗;D ---- 呆、单、当、刀、登、低;F ---- 发、翻、帆、番、方、芳、飞、非、妃、分、纷、丰、风、封、锋、夫、敷;G ---- 该、干、甘、肝、刚、缸、钢、高、羔、戈、哥、割、根、耕、工、公、功、攻、宫、勾、沟、估、孤、姑、瓜;H ---- 酣、憨、夯、喝、黑、轰、呼、花、欢、荒、灰、挥、昏;J---- 饥、机、鸡、基、家、加、尖、奸、坚、肩、江、将、僵、交、骄、焦、阶、皆、今、斤、金、经、惊、精、纠、居、捐、军、均;K ---- 开、刊、堪;康、科、苛、坑、空、抠、枯、窟、夸、宽、亏、盔、窥、坤、昆、L ---- 拉、捞、溜;M ---- 妈、眯、摸;N ---- 拈、蔫、捏、纽;O ---- 欧、讴;P ---- 攀、批、篇、飘、拼;Q ---- 妻、千、枪、敲、亲、轻、秋、区;R ---- 扔;S ---- 叁、桑、骚、森、沙、山、伤、烧、身、师、书、酸;T ---- 他、贪、汤、天、听、通、偷、吞;W ---- 挖、歪、弯、汪、威、温、乌、、窝;X ---- 希、虾、先、香、消、心、兄、休、虚;Y ---- 鸦、烟、央、妖、衣、音、庸、优;Z ---- 灾、脏、遭、增、斋、沾、章、招、遮、真;但是也有少数例外。
泸州方言的儿化词

泸州方言的儿化词泸州方言的儿化词赵志娟摘要:儿化是泸州方言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分为名词儿化、动词儿化、形容词儿化、副词儿化、代词儿化、量词儿化等。
儿化词在区别词义、词性,表达感情色彩方面具有与普通话不完全一样的特点。
关键词:泸州方言;儿化词;儿化词作用泸州方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泸州方言指泸州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四县三区所使用的汉语方言,狭义的泸州方言指作为泸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江阳区的汉语方言。
(1)泸州人的先祖大都是从湖广迁徙而来,(2)因此,泸州话与四川大多数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四川话)一样,与普通话差别不大。
但是泸州方言中的儿化词与普通话的儿化有所区别。
据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对“儿化”的定义,儿化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3)如普通话念“花儿”的时候,这个“儿”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表示卷舌动作的一个符号。
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儿化音节,只需在原来的音节后面加上“r”(表示卷舌作用)就可以了。
例如“爷们儿”-ye mer。
字母r不表示音素,只表示卷舌动作。
本文所研究的泸州儿化词是具有泸州方言特征的儿化词(不儿化不能表达意思),因此不包括与普通话相同的儿化词。
本文所用部分方言词本字均引自《四川方言词典》。
(4)一、泸州方言儿化词系统泸州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广泛存在的儿化词是其特征之一,普通话中也有不少儿化词,但泸州方言中有很多具方言特色的儿化词。
分类如下:(一)儿化名词指人类:摸包儿(扒手);瞟眼儿(斜眼的人);鼓眼儿(眼球突出的人);吂大汉儿(粗鲁肥壮的人);病汉儿(经常生病的人);光头儿(秃头的人,此处“光”要变调);憨包儿(傻子);赖尿狗儿(尿床的小孩);齁包儿(患哮喘的人);嘘嘘眼儿(眼睛习惯性地眯成缝儿看东西的人);幺闺儿(原指排行最小的姑娘,今可指称所有喜爱的晚辈);药妈儿(巫婆);点天儿(计时工);家门儿(同姓的人);史肚千儿(大肚子,多指小孩,不指孕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合江方言的音变
【摘要】合江方言音系有21个声母,42个韵母,5个调类。
合江方言的音变主要体现在变调和变韵两方面。
变调包括重叠变调、“儿尾”变调、“们尾”变调和儿化变调;变韵包括儿化变韵和“们尾”变韵。
【关键词】合江;音变;变调;变韵;儿化
合江县地处川南边陲,属盆周山区县,隶属四川省泸州市。
位于东经105°32’-106°28’,北纬28°27’-29°01’之间。
处川、黔、渝三省交界,东部、北部与重庆市江津市、永川市接壤;南连贵州省赤水市、习水县,西邻泸县、纳溪区、江阳区;西南角接叙永县。
辖区地势南高北低,形如肺叶,幅员面积2422平方公里。
下辖27个乡镇,总人口90.39万人(2011年)。
县城合江镇位于赤水河与长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城区面积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2万。
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合江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
本文记录的是县城合江镇的方言,言语材料调查、复核的时间分别为2011年2月和2013年9月。
主要发音人:李良吉,女,合江镇人,1952年生,初中文化。
一、声韵调系统
(一)声母(共21个,含零声母)
(二)韵母(共42个,含半元音[?]和自成音节的[l?])
(三)声调(共5个)
二、变调
合江方言的变调主要出现在五种情况:一是上声字的变调,以两字组为例,上声字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前,由本调变为[?]44;二是阳平字或少数去声字的两字组叠词,后字由本调变为阴平[?]55;三是少数儿化变调,部分词语儿化或形成叠词儿化后,词语最后一字变韵,并由本调变为阴平[?]55;四是部分读阳平的名词后加词尾“儿”[l?],儿尾变调为阴平[?]55;五是人称代词复数标记“们尾”使第三人称代词变调。
(一)上声字变调
(二)重叠两字组后字变调
(三)儿化变调
(四)“儿尾”变调
(五)“们尾”变调
词尾“们”作为人称代词复数的标记,在合江方言中会引起人称代词变韵(见下文)。
同时在表示第三人称复数时,“们尾”会由于前字主要元音的变化引起前字变调。
以上五种变调情况,第一种呈规律性,在调查的2300余条词汇中,所有的上声字变调都一致;第二、三、四种变调的词语较少,且都由本调变为阴平调,出现的位置如叠词、儿化、儿尾,类似轻声,但由于其实际读音与阴平[?]55一致,因此处理为变调。
三、变韵
(一)儿化变韵
儿化现象在合江方言中使用非常广泛,42个单字韵中,除去“儿”字本音[l?],仅有[io?]韵母字没有儿化现象。
在单字韵中,合江方言没有[?],只有[l?];在儿化现象中,却存在[?]、[l?]两种读音,并且使前字变韵,形成儿化韵。
下表列出单字韵与儿化韵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们尾”变韵
词尾“们”作为人称代词复数的标记,在合江方言中会引起人称代词变韵。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73-83页.
[2]顾黔石汝杰.汉语方言词汇调查手册[M].中华书局:2006.
[3]曾艳萍.合江方言语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之子项目《四川方言语音地域性识别自动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