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知识点

合集下载

学案1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学案1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背景知识梳理1.作者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的文学作品代表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丰富,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著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2.文题解读(1)“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原是唐代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因其善歌且声调高亢,能掩盖住钟鼓笙竽等乐器的嘈杂音响,故用作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词题,表明该词书写的内容是游览赤壁、追念古人。

“赤壁”即赤鼻矶,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临长江。

“怀古”即追念古代人物或历史事件,常用作有关古迹的诗题、词题。

本词作者在传说中的赤壁之战古营垒边,面对浩渺无穷的长江水,怀念周瑜等英雄豪杰,抒发了自己韶华已逝、功业未成的忧愤之情。

(2)“定风波”,词牌名。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这首词通过写野外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3.背景探寻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一百余天,从肉体到精神上受尽侮辱和折磨,几近死亡边缘。

经多方面竭力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在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苏轼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的关系问题,从而达到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苏轼词两首字词解释

苏轼词两首字词解释

苏轼词字词解释
苏轼词两首字词解释
【大江】
长江。

【故垒】
黄洲古老的城堡,作者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述。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

周郎,周瑜,字公瑾。

为吴中郎将时年仅24岁,吴中称他为周郎。

【雪】
这是比喻浪花。

【小乔】
乔玄的`小女儿,嫁给周瑜。

【英发】
勃发。

形容周瑜气概。

【羽扇纶巾】
(手摇)羽扇。

(头戴)纶巾。

这是古时儒将的装束,形容周瑜从容闲雅。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谈笑间】
谈笑之间。

形容指挥若定。

【樯橹】
这里指曹操的水军。

【故国神游】
神游于故国。

指词人想象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景。

故国,这里指旧地。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

华发,花白的头发。

【尊】
通樽。

【酹】
(古人祭奠)把酒洒在地上。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芒鞋】
草鞋。

【吟啸】
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料峭】
形容微寒。

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精讲

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精讲

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精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二、学习课文:1. 补充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

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

②群山。

《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是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

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

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2. 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第5课苏轼词两首

第5课苏轼词两首

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习重点1.记:积累字词名句,背诵这两首词。

2.读:反复诵读,理清思路;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面对困难能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

3.写:运用双关手法完成片段作文写作。

4.练:学习衬托的手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诗词名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7.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章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坛上,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写。

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

因见景顿生种种联想,借往事抒发感慨。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已是第三年。

学案6: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学案6: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学习目标】1.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学习重难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词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③词的分类: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关于豪放派词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

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

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知人论世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苏轼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苏轼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苏轼词两首一、文学常识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不仅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如题,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豪放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宏,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词作豪放大气。

豪放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词语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豪放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榜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得人。

俞文豹在《吹剑录》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典故形象地说出了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区别,从此“大江东去”成了豪放词的代表句子。

周瑜周瑜(175-210),男,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超然台记》等。

诗歌方面:现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词方面:开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的词有怀古、咏诗、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

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高一苏轼词两首知识点归纳

高一苏轼词两首知识点归纳

高一苏轼词两首知识点归纳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高一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苏轼的词作。

本文将对苏轼的两首知名词作进行知识点的归纳。

第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明月为主题,描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寻。

1. 形象描写:苏轼通过描绘月亮的形象,营造了诗词的氛围。

他用“彩缕”、“照纱窗”、“疑是地上霜”等形容词和动词,将明月的美丽和神秘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情感表达:词作以追问的方式呈现了主人公对明月的思念之情。

苏轼运用了疑问句和反问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凸显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渴望。

同时,他借助明月,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3. 文化内涵:这首词旨在表达对完美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当时,词人常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象征,希望可以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心声。

此外,这首词还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呼吁社会改变和进步。

第二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描述了苏轼在梦中与好友欢聚的情景,展示了友谊的价值和重要性。

1. 梦幻意境:苏轼通过对梦中情境的描绘,使词作具有梦幻般的情趣。

他以夜晚、寒冷的气氛为背景,通过构建友人相聚、吟诗作对的场景,营造了温馨、愉悦的氛围。

这种梦幻情境常常出现在苏轼的词作中,起到了美化现实、表达情感的作用。

2. 友谊的重要性:这首词通过描绘友人们的欢聚场景,表达了苏轼对友谊的珍视和赞美。

他用“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表达了对好友身处险境的关切。

词作中传递出对友情的认同和珍惜,呼唤人们要真诚对待朋友关系,珍视友谊,共同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3. 史诗式叙述:整首词以叙事方式展开,深入描绘了友人欢聚、创作诗对的情景。

苏轼通过将自己的经历放入词作中,赋予了词作一种历史感和史诗感,增强了词作的艺术美感和感染力。

在学习苏轼的词作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欣赏诗词的层面,还要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知识点归纳

⼈教版⾼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知识点归纳 苏轼的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也是⾼中语⽂课本的重点内容,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教版⾼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苏轼词两⾸》重点语句 1、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古代的堡垒;旧堡垒。

唐刘禹锡《西塞⼭怀古》诗:“今逢四海为家⽇,故垒萧萧芦荻秋。

” 2、⼈⽣如梦,⼀樽还酹江⽉。

将酒倒在地上,表⽰祭奠或⽴誓。

酹⽽哭者。

——《明史》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①犹呼啸;呼叫。

汉李陵《答苏武书》:“夜不能寐,侧⽿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羣,边声四起。

” ②悲叹;哀号。

《太平御览》卷四⼋六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乐安县故市经荒乱,⼈民饿死,枯骸填地,每⾄天阴将⾬,輒闻吟啸呻叹,声聒於⽿。

” ③⾼声吟唱;吟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学》:“ 桓⽞尝登江陵城南楼云:‘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誄。

’因吟啸良久,随⽽下笔,⼀坐之间,誄以之成。

”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头斜照却相迎。

①形容微寒;亦形容风⼒寒冷、尖利。

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寒风料峭透冰绡,⾹炉懒去烧。

” ②来回摆动的状貌。

唐陆龟蒙《记事》诗:“料峭采莲船,纵横簸天浪。

” ⾼中语⽂《苏轼词两⾸》重点内容 苏轼的《念奴娇·⾚壁怀古》,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流传近千年。

这⾸词获得如此⾼的地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因素。

其中烘托之法的巧妙运⽤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

⾯对⾚壁,词⼈遥想往昔,这⾥曾是三国⾚壁⼤战的古战场,⽽这场战争的关键⼈物——东吴统帅周瑜,让词⼈追慕不已。

词作不是直接怀念古⼈,感慨⾃⾝,⽽是运⽤了烘托之法,曲尽其妙。

为了引出⾚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长江作⾚壁的陪衬。

但作者笔下的长江⼜不是⾃然的⼤江,⽽是历史的象征。

长江之⽔淘⾦了千古风流⼈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知识点
苏轼词两首知识点
苏轼词两首知识点1
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知识点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
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
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训练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注:①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ling)亭。

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这里是诗人以孙权自比。

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郡太守,匈奴不敢进犯。

后因报功状上多报了六颗首级,被削职判刑。

冯唐指出文帝赏罚不当,文帝采纳了冯唐的意见,派遣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魏尚为云中守。

节,使者所持的用竹做成的符信。

云中,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

诗人以魏尚自比,是说,什么时候派人赦免我的过错,使我得到重用呢?
③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夏。

语文学习方法
1。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2。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

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

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3。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
(1)领悟含义。

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

(2)圈点强记。

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边诵边写。

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

(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语文必修四学习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

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

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

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

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苏轼词两首知识点2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故垒(lěi) 还酹(li) 樯橹(qin?) 纶巾(guān)
公瑾(jǐn) 料峭(qio) 一蓑(suō) 萧瑟(s)
2、识记词义
(1)重点词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②形容冷落凄凉。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2)近义词
何妨不妨
何妨: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

如: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

用在陈述句中。

如:如果有意见,不妨当面提出来。

一时时时
一时:一个时期,短时间内,临时、偶然的。

如:一时多少豪杰。

时时:常常。

如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3、名篇名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一蓑烟雨任平生。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文学常识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2、豪放派和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张孝祥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触景伤情等内容,词句委婉、绚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常见误区提醒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名篇。

词作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象,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上阕写景,由景入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

下阕先刻画周瑜
少年英俊,从容抗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赞佩向往之情。

随后的`词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某种虚无主义的态度。

就全篇来说,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生如梦的悲慨,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等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

总体来看,词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