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基础理论
表演理论(教学)

2020/7/21
39
一、表现派
(一)表现派的主要观点
1、哥格兰提出“两个自我”的观点,他认 为 第一自我是我的灵魂,是演员对剧本里角色的构 思、想象,是角色的操纵者。第二自我是我的工 具,是我的声音和肉体,而不包括演员自我的情 感。
2020/7/21
40
2、演员平时要刻苦训练自己的形体、声音, 使之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使用自己的工具。
3、在排练中,演员要认真钻研剧本、尽可 能地搜集相关资料,理解把握角色的外貌和性格, 体验的目的在于,寻找表现角色性格的外部形式。
在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种形式,达到感动 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要学会 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被角色“拐跑”。
表演理论
2020/7/21
1
第一章 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
第一节、表演艺术及其特点 一、表演艺术
戏剧、电影及电视剧演员在剧作家所创作出来的 文学形象的基础上,通过行动创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 形象的艺术。
一度创作:剧作家所进行的剧本创作。 二度创作:戏剧表演、电影和电视剧表演等不同 形式的创作活动,均属二度创作。这些创作活动都是 以文学剧本为基础,并在导演构思的制约下所进行的。
体验与体现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仅涉及到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认 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表演观 念。
要树立正确的表演观念,就必须清楚演员与 角色、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关系。
2020/7/21
38
第一节 表现派与体验派
在表演艺术领域里,究竟应该侧重于内心体 验还是侧重于外在表现,欧洲曾有过表现派和体 验派的争论。表现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狄 德罗、法国著名演员哥格兰等。体验派代表人物 有英国著名演员欧文、意大利著名演员萨尔维尼 和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拉夫斯基。
社会表演学三大哲学基础

社会表演学三大哲学基础社会表演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三大哲学基础,即存在主义、符号交互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
这三个哲学基础为社会表演学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论,帮助我们理解社会行为和人类互动的意义。
下面将对这三大哲学基础进行详细介绍。
存在主义是社会表演学的一大哲学基础。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
它认为人是自由的、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通过自我决定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生活。
在社会表演学中,存在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观察视角。
例如,通过观察个体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的言语和行为,社会表演学可以揭示他们是如何通过互动与他人建立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展示自己的实践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主体性。
符号交互主义是社会表演学的另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符号交互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符号的交互来构建的,人们通过使用符号来理解和塑造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社会表演学中,符号交互主义使我们能够关注人们之间的互动过程,并探索他们如何通过符号的使用来建立共同的意义和理解。
通过研究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使用的非语言符号、姿势、表情和语言等形式,社会表演学可以揭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话方式,进而理解他们如何通过符号的交流来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和建立社会关系。
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表演学的第三大哲学基础。
结构功能主义关注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强调社会角色和规范的作用。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各个部分在社会系统中发挥特定的功能。
在社会表演学中,结构功能主义提供了研究社会互动背后结构和规范的角度。
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角色、规范和制度对人们行为和互动的影响,社会表演学可以揭示社会系统如何通过规范和角色分配来组织人们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符号交互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表演学的三大哲学基础。
这些基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和人类互动的意义。
编导考试知识点总结

编导考试知识点总结一、编导的基本概念编导是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之外的又一主创专业。
编导职能概念是指用于电视剧、电影等影视节目从表演样本中挑选定员,制订排练计划及排练表,指导演员排练表演、并对表演进行改进等工作的一门专业。
二、编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1.播音嘶业基础知识1)音乐美学2)音乐剧理基础3)影视音乐赏析4)编导基础技能5)广播电视节目结构设计6)影视物镜艺术2.导演基础知识1)导演基础理论2)导演人物塑造3)导演历史4)导演抱负5)导演基本功3.表演基础知识1)表演基础理论2)表演史3)表演学基础4)舞台表演5)影视表演4.纪录片摄制知识1)纪录片理论2)影视摄影基础3)录音基础技能4)微电影摄制5)传媒创作基础5.动画制作知识1)动画制作基础理论 2)影视特效制作3)影视动画理论4)动画导演基础5)影视后期制作6.电视节目制作1)电视节目理论基础 2)电视节目创作3)电视剧制作4)广告片制作5)电视综艺节目制作7.编导艺术表达技能1)创意设计2)导演造型3)影视导演4)编导语言5)影片棚内外导演8.戏剧写作1)戏剧美学2)戏剧导演3)影视写作4)纪实文学5)影视美学三、编导的主要作用1.编导与编剧的关系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编导与编剧是密切相关的。
编导负责根据编剧的剧本进行排练,指导演员表演,对表演进行改进等工作。
而编剧则是负责提供剧本,构思故事情节,创作角色对白等内容。
编导与编剧的良好配合,才能够使得影视作品更加完美。
2.编导与导演的关系编导和导演都是电影电视作品创作中的重要角色。
编导负责排练指导、表演指导等工作,而导演则是负责影视作品的全面指导,包括剧本拍摄等工作。
编导与导演之间需要良好的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够使得影视作品取得成功。
3.编导与演员的关系编导需要负责对演员进行表演指导,并协助演员进行角色塑造。
与演员之间需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才能够使得演员的表演更加出彩。
四、编导的工作流程1.剧本阅读剧本是影视作品的灵魂,编导需要根据剧本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故事情节、角色性格等内容。
完整版)戏剧影视表演基础

完整版)戏剧影视表演基础想象力是表演者必备的创作素质之一,能够帮助表演者在虚构的情境中创造出真实的表演形象。
想象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和情境,从而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
课程练想象力练、角色创造练、情境创造练、道具创造练、音乐创造练、色彩创造练、文字创造练、情感创造练、动作创造练、表情创造练。
通过这些练,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加真实的表演形象。
感受力感受力是表演者必备的创作素质之一,能够帮助表演者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表现角色。
感受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表现角色。
课程练情感练、角色情感练、情境情感练、音乐情感练、色彩情感练、文字情感练、动作情感练、表情情感练。
通过这些练,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感受力,更好地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判断力和思考力判断力和思考力是表演者必备的创作素质之一,能够帮助表演者更好地理解角色和情境,从而更好地表现角色。
判断力和思考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和情境,从而更好地表现角色。
课程练角色判断练、情境判断练、音乐判断练、色彩判断练、文字判断练、动作判断练、表情判断练、情感判断练、创意判断练、剧本分析练。
通过这些练,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更好地理解角色和情境,从而更好地表现角色。
适应力适应力是表演者必备的创作素质之一,能够帮助表演者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情境和角色,从而更好地表现角色。
适应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情境和角色,从而更好地表现角色。
课程练角色适应练、情境适应练、音乐适应练、色彩适应练、文字适应练、动作适应练、表情适应练、情感适应练、创意适应练、即兴表演练。
通过这些练,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适应力,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情境和角色,从而更好地表现角色。
形体和语言表现力形体和语言表现力是表演者必备的创作素质之一,能够帮助表演者更好地表现角色和情境,从而更好地表演。
导演表演理论基础课程PDF

表演以及舞台基础理论课件一.概论基础常识1.戏剧艺术以及电影艺术中的表演戏剧的起源欧洲戏剧最早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酒神祭祀活动东方戏剧历史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印度的民间迎神赛会所以把古代宗教祭祀仪式与活动看做戏剧的起源。
两者共通的特点是存在相同的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三角反馈集体体验的形式。
戏剧的本质a.行动说广泛的、拥护者较多的定义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定义“戏剧是用动作模仿人的行动”所以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以及本质。
②黑格尔认为“戏剧是行动的艺术”但戏剧的主要对象不是实际行动而是内心情欲的表现。
内心行动占主导地位③马克思认为“动作是支配戏剧的法律”外部行动和内心行动共同作用创立形象b.观众说后世定义的关于戏剧构成的四要素剧本、演员、观众、剧场“三要素”剧本、演员、观众“二要素”演员、观众假定性诸方面的假定性程度唯一的限度就是与观众之间的“约定俗成”假定性成为戏剧的一个固有本质 c.意志、意志冲突说舞台就是人的自觉意识得到公共展示的场所而剧中人物源于自觉意识的行动必将受到阻碍它来自自然或神秘力量主体反抗就会产生冲突。
所以意识冲突是戏剧的本质。
d.激变说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而戏剧应该是一种“激变”的艺术。
e.情境、实验室说布莱希特认为剧院乃是检验人类在特定情境中的选择以及行为实验室。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相对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
电影的定义以及本质个人理解电影是在一个二维银幕上展现的思维的空间讲运动的事物的运动状态真实展现是电影的一个特点。
所以记录是电影的众多特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思考题电影中的表演与戏剧中的表演本质上是否有区别2.有关作品意识无论戏剧艺术还是表演艺术都是对生活的反映与再理解然而二者都是时空综合的艺术形式同样具备视觉因素和听觉因素。
所以主题的表达往往依托在形象的建立至上人物形象的建立影片形象的建立有为重要。
3.有关表演简单的介绍表演的分类与内容a.表演的定义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
表演理论基础知识课件

舞台语言运用规范及注意事项
语音清晰准确
确保发音准确,吐字清 晰,让观众能够听清每
一个字音。
语调抑扬顿挫
根据角色情感和剧情需 要,合理运用语调的变 化,表达丰富的情感。
语速快慢适中
控制语速,使之与角色 性格和情节发展相适应
,避免过快或过慢。
停顿与重音处理
恰当运用停顿和重音, 突出重点,增强语言的
特点
表演艺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感染 力和互动性等特点。它能够通过演员 的表演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引发 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表演艺术发展历程
古代表演艺术
古代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等是表演艺术的源头 。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为后世表演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世纪表演艺术
中世纪时期,欧洲出现了骑士剧、神秘剧等表演形式,同 时东方国家的戏曲、舞蹈等艺术也在不断发展。
评价标准制定和权重分配问题探讨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表演艺术形式和内容,制定针对性强、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如演技、唱功、舞蹈 技巧等。
权重分配
根据不同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合理分配权重,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 性。
反馈机制建立和改进措施提
建立反馈机制
通过观众投票、专家评审、媒体 评价等多种方式,收集各方面对
觉效果。
肢体语言在表演中作用分析
01
02
03
04
传递情感信息
通过肢体语言传达角色的喜怒 哀乐等情感信息,使观众产生
共鸣。
塑造角色形象
肢体语言能够直观地展现角色 的身份、地位、性格等特点, 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
强化戏剧冲突
通过肢体语言的对比和冲突, 增强戏剧张力,推动剧情发展
表演基础 教学大纲

表演基础-1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90751Z10课程名称:表演基础/ Performing Arts Foundation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学时/学分:64/4先修课程:声乐演唱、台词与朗诵、形体与舞蹈适应专业:声乐表演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表演技术与表演教程》詹竹莘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演员的自我修养》【俄】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以形体表演理论、戏剧表演理论、舞台表现力理论等为理论支撑,以动作、表情、心理、形体塑造等为训练的重点,将重心放在实践而非理论上,以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会在舞台上如何表现情感和作品内容,如何展现更好的精神风貌,如何表现不同情绪以及如何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本课程还涉及到舞台心理及心理干预的内容,旨在为学生建立更健康的舞台表演心理,去除胆怯和浮躁,使他们学会临场时的自我调节方法与手段,以获得更自然更放松的演出效果。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表演基础的基本理论,明确音乐会演唱的舞台姿态、动作、礼仪等,增强学生在演唱时的舞台表现能力,作为声乐演唱的辅助基础课程,重点训练学生的肢体动作,如何在舞台上自然、自信、大方地表演,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创造素质,树立学生积极热情的艺术创作态度,培养学生正确和良好的艺术创造观念。
能力:通过一系列理论及课堂实践学习,提升学生对于舞台表演的掌控能力。
能够在舞台演出,音乐会实践以及歌剧表演中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能够结合演出需求,舞台场景变化,不同风格演唱表演形式的转变以及不同对手戏演员互动演出的变化,完善自身表演能力。
也就是全面提升学生舞台独唱表演、对唱重唱表演以及歌剧舞台表演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和能力。
素质:建立理论-实践-理论相结合的观念,通过课程中的舞台实践、分析讨论、课后总结全面提升学生舞台表演素质。
使学生拥有掌控舞台节奏的能力,能够在未来的舞台演出、实践、歌剧表演中独自掌控不同的演出需求,不同舞台表演风格、人物个性的诠释。
表演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表演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表演基础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基本的表演技巧和知识,培养其演艺能力和潜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戏剧表演的基本要素,掌握表演技巧,培养自信和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基本动作训练- 步伐与站立姿势- 肢体动作控制与协调- 姿势练习与特殊角色表演2. 声音与语言训练- 声音技巧与发声训练- 语言表达与咬字训练- 音调和音量的运用3. 表演技巧- 角色塑造与表演- 情感表达与表演力度- 舞台动作与表演空间利用4. 剧本解析与创作- 剧本分析与角色定位- 剧情演绎与情节发展- 小组表演与剧本创作5. 舞台表演- 舞台布置与道具使用- 化妆与服装搭配- 舞台演出技巧与协作能力培养6. 表演心理与自我管理- 舞台紧张与压力管理- 角色情感与情绪控制- 自我评估与反思能力培养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示范演绎等方式传授表演基础知识与技巧。
- 实践练习:学生通过多种实践练习,如肢体动作练习、声音训练、角色表演等,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
- 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剧本创作、舞台表演等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艺术创造力。
- 观摩学习:学生观看优秀戏剧表演作品,借鉴他人的表演经验与艺术风格。
2. 评价方式- 学生出勤与参与度- 课堂表演与练习成绩-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报告- 期末综合能力考核四、课程要求与期望1. 学习态度- 积极思考、认真听讲- 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兴趣2. 实践训练- 参加课堂练习与作业任务- 积极参与课外表演活动3. 自我反思与进步- 定期进行表演技巧与角色塑造的自我评价- 及时纠正自身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五、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 《表演基础与实践》- 《戏剧表演技巧与理论》2. 参考资料:- 《表演心理学导论》- 《剧本分析与表演技巧》六、教学团队和资源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由经验丰富、具备专业表演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演艺术基本特征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在,永歌之不是,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么一段话所反映的艺术发生的现象,说明了诗歌、音乐、舞蹈等都是由衷而生,用来表的心态、抒发情感的,都是主体对客观事物作出了能动的、异常活跃的、反映的产物。
其中,“情动于中”是本,是推动力,无怪乎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经常提及的“以情动人”。
《辞海》“艺术分册”[戏剧]条说得更为明白:“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表演的实质:三个统一,①演员与角色统一②艺术与生活统一③体验与体现的统一,其次,要具备较好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创造角色过程或说法:艺术形象的创造虽可分为理性分析、感性分析个艺术体现三个步骤,但三者不可硬性分开。
理解和体验必须融入最后的形象体现之中。
一个演员登上舞台当众表演,并且能够克服心理障碍,真正能“以假当真”地深入到剧情中去,通过有魅力的“假使”,是创作想象力活跃起来,塑造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并具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需要演员具有较强的信念感,从自我出发,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理解、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转化为角色情感,转化为舞台艺术。
戏曲表演特点:①以虚拟为主,虚实相生②以表演为转移处理时间和空间③高度凝练的程式
动作
动作是指看得见的、属于身体四肢的活动。
动作是指在规定情境的制约下,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心理的、形体四肢的活动。
行动是指一个有目的的、由动作和语言去完成的活动过程。
行为是行动的抽象,当我们对一个人的行动作出某种评价,如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评价时,我们就自然把这种行动本身叫做“行为”。
每个舞台动作的完成,都包含着做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因素,简称为动作三要素。
①做什么?这是指动作的实质,也可以说是指动作的任务。
②为什么?是指动作要达到的目的。
③做什么?这是指动作完成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动作可分为外部动作与内在动作两方面,两者是互为关联的有机统一体。
外部动作包括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内在动作又称心理动作。
舞台动作要求:①姿态动作要舒展挺拔②情绪动作要细腻贴切③典型动作要有个性特点④生活动作要自然流畅
注意力集中与肌肉松弛
表演艺术需不需要集中注意力?①一个演员只要集中注意力,像渡船上的舵手、显微镜前的科学家、踩钢丝过三峡江面的杂技演员一样,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我们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神和才智的潜力集中到角色的任务,集中到交流的对象上去,一心一意的进入角色表演。
②要做到注意力集中并肌肉松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舞台上把你的五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都真正的支配起来,去真看、真听、真做、真想,把整个身心全神贯注地运用在五觉上,使他们活动起来,给它们各种不同的运用,获得准确的感觉,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来。
于是便能够“心中有数,以假为真”了。
真实感与信念
靠什么办法在表演艺术中建立起坚定地信念与真实感?
①靠演员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无论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行②靠演员积极而丰富的想象力③靠演员的艺术创造力,其中最关键而又最有效的则是靠“有魔力的假使”也可叫做假定性。
“假使”的力量,不仅仅光凭借着他自身的力量,根本的还得借助于“规定情境”的清晰的轮廓。
“假使”是想象的推动力,而“规定情境”
就给“假使”建立必要的基础。
交流与适应
在交流中,就必然产生因感受、注意而引发一种判断和态度,随之而来便是适应的变化,继而又产生新的动作这样一个过程。
①角色之间语言与形体、心理的交流②剧中人自我的内心交流和角色③假想客体之间的交流④与客观之间的交流。
“自我的内心交流”是指角色自己的理智与感情的交流,即人物自己的一个想法否定另一个想法,一种思想对另一种思想的抑制、一种判断改变另一种判断等,在舞台上表现为“思前想后”,“左思右想”。
“自我矛盾”按构成方式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双重情感”构成的自我矛盾。
如戏曲《楼台会》的祝英台,《三盖衣》的李秀英等。
一般说,这种矛盾一哪一种感情占上风而得到解决。
②“双重身份”构成的自我矛盾。
如戏曲《沙家浜》中《智斗》的阿庆嫂等。
一般以抛弃假面目,公开真面目而解决矛盾。
③“身份与感情”构成的自我矛盾。
即由于人物的规定身份、处境和他的思想感情发生冲突而出现的自我矛盾。
如戏曲《辕门斩子》的杨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