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马克思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一点:马克思正是在古典经济学停留于事实和现象的地方继续向前推动,实现了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性超越,理解这个点,对于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的语境和路径极为关键。
众所周知,马克思走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与他对黑格尔式思维方式的抛弃和批判密切相关。
黑格尔哲学虽然开辟了一条走向现实事物的道路,但终究是流于抽象的,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体系越是完善,它对事物的歪曲就越是严重,因为体系的完善仅仅来自于逻辑的考虑,而非对现实事物考察的结果。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的工作不是使思维体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规定消散于抽象的思想。
哲学的因素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
不是用逻辑来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
⑨所以,当马克思经过对物质利益问题的苦恼和疑问之后,开始抛弃那种让现实适合思辨、让事物适合观点的思维方式,而转向了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把握,马克思开始走一条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完全相反的道路:不是从观点和体系出发,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条道路便是政治经济学的道路。
不过,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并不当然地等同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因为马克思发现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揭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并采用它的语言和规律,但最后却得出了与它截然相反的结论。
古典经济学极为重视经济事实,像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互相分离,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所以被古典经济学当作理论前提,但是古典经济学仅仅囿于经济事实的范围来说明经济规律,并把资本家的利益作为不可触犯的最高原则,从来不曾说明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离是如何产生的,由此也就导致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等更为真实的经济事实的掩盖。
试举一例,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劳动的主体理应享受产品,不过同样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者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所以就只能获得劳动(力)的价值。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提出了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该书是世界著名的学术著作,也是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品。
马克思认为商品和劳动二重性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即商品是以劳动力的形式转化成其他商品的形式,而劳动力则被视作商品。
1、商品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他指出,劳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财富,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过程转化成商品,即劳动可以产生有价值的商品,但本质上它仍然是劳动。
商品本质上是通过社会劳动而产生的,劳动是商品本质的内涵,商品不能脱离劳动而存在。
2、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是产生商品的力量,也是被视作商品的物质形式。
劳动的二重性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结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是产生商品本质的力量,同时也可以被购买和出售,是一种被商品反映的物质形式。
劳动本质上是一种劳动能力,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成为一种被商品用来交换的物质媒介。
3、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循环,劳动力将转化成商品,而商品将转化成劳动力。
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得到了实现。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是唯一的财富来源,以及产生商品的动力。
因此,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循环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即以劳动力为基础,商品又作为表达形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展现出其观点,即商品的本质是劳动,劳动有二重性,劳动力和商品之间存在物质循环。
马克思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结构,同时也为其他学术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
一、介绍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性分析,包括其基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机制、商品关系的特征、阶级矛盾和剥削的存在等方面。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剩余价值与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剥削性的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工人被迫卖出他们所能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而资本家则从中获取剩余价值,这就是剥削。
三、商品价值与交换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特征是商品关系,商品的价值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劳动时间决定。
这种价值体系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表现的,即交换的双方通过互相出售和购买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四、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具有周期性的危机,这是由于过剩生产不能得到消费而导致的,这也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到达了自身发展的极限。
五、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阶级矛盾,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在一小部分资本家的手中,而广大的工人阶级则在剥削的压迫下生活。
这种阶级对立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政治的不稳定。
六、结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剥削、商品关系、危机和阶级矛盾等方面。
这些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深刻的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对当代世界的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序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阐述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经济社会现象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剥削为基础的社会形式,它的核心是资本与劳动力的对立和剥削关系。
在这种社会形式下,劳动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了巨大的财富。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现象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述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彻底解决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成为全体劳动者的共有财产,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将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最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当代经济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日益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愈发尖锐,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提醒我们,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资本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指导,为我们应对当代经济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58年初,马克思打算对自己十五年来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加工,分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
1859年6月11日正式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这是马克思系统发表自己的经济学巨著的开始。
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发现了商品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细胞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大贡献,马克思本人亦十分珍惜这部著作,说这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中十五年的研究成果。
他希望这本书有助于战胜当时工人运动内部流行的蒲鲁东主义。
可是,在这部著作刚出版时,党内的许多同志不了解它的意义。
在党外,资产阶级的喉舌——各种报刊杂志却表现了从来未有的“缄默”,妄图借此把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扼杀在摇篮中。
这时恩格斯挺身而出,担当起粉碎敌人的缄默阴谋、传播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任。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的评论。
他计划连续写三篇评论来宣传和评价马克思的这本书。
《人民报》于1859年8月6日和20日先后发表了头两篇,第三篇原计划介绍该书的经济内容,但未发表,手稿也未保存下来。
恩格斯在这两篇评论中,进一步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革命意义,认为唯物史观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同时,恩格斯详细阐述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所主要采用的方法,即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
指出马克思并不沿着客观进程详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而是从最基本、最常见的商品入手作逻辑分析,抓住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对内在的基本矛盾,然后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作逻辑的展开,从而揭示出该社会不可克服的一切矛盾,在这些矛盾的展开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灭亡的结论;而这个逻辑体系外部表现出来的,处处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事实。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思考问题以及理论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对于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理论的著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令人深思。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无产阶级的剥削,这种剥削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和社会的阶级分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人们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其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和收缩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在当代经济学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不断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会导致其自我毁灭,而无产阶级的觉醒和革命将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寻找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所带来的问题。
总的来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理论的著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深化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懈努力。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著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非常透彻。
他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其核心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在这种体制下,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种剥削不仅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压迫,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马克思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使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动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迅速,但生产关系却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过剩和失业的问题。
这种矛盾不仅导致了经济危机,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马克思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使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进行了深刻的展望。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而社会主义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归全社会所有,生产关系将由剥削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
马克思的展望给予了我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使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主义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著作,它将对我的思想和认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
以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历程:
早期阶段:黑格尔的影响(1836-1843):在早期,马克思受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的影响。
他与费尔巴哈等人共同讨论了一些社会理论问题,但这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费尔巴哈转变(1843-1845):马克思开始从黑格尔的理念中脱离,转向了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更具体的分析。
他与费尔巴哈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开始着手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但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没有涉及到详细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开始集中关注意识形态、超结构对社会基础的影响。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时期的手稿涉及到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私有制和商品等问题的初步思考。
马克思开始提出他的劳动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的转向(1846-1848):马克思逐渐将注意力从哲学思考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他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一些文章,开始涉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
《资本论》的撰写(1867-1883):这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但是他未能完成全部计划的三卷。
第一卷在马克思去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出版,后续的两卷则是在恩格斯的编辑下完成的。
《资本论》对商品、货币、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
总体而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是一个逐步深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从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注逐渐过渡到对经济制度本身的深刻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剥削、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等问题,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是私有制。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而大多数人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控制权。
这种制度导致了财富的集中和贫困的扩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则被迫接受低于其劳动价值的工资。
这种剥削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不满,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而这种冲突会导致阶级斗争。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从而消除剥削和不平等。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他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革命的主要力量,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指导。